📖 ZKIZ Archives


What we are reading: 為地球,何不食肉? TC

1 : GS(14)@2013-10-25 12:24:0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025/18479027






無肉不歡是人的天性。德國綠黨最近倡議每周一日無肉,支持度即時下降近半。巴西傳媒報道奥巴馬到訪時要求提供素食,第一夫人急忙澄清;疑是純素食者的米雪要公開表演食漢堡飽,她的學校午餐健康計劃更絕不可提減肉。
茹素廿年,我承認仍然懷念叉燒飯。最近聞Google老闆資助的種肉研究已有成果,甚為關注,可惜「假真肉」仍在實驗階段,望梅不能止渴。反而蓋茨熱心推廣的仿肉食材及食譜,早已是不戒欲素食者的「維持生命系統」。
兩位科技巨擘押上名譽,目的當然不止於「造假」。
「全球肉食量過去廿年已倍增,2050年前將再加倍。」蓋茨在他資助的The Future of Food網站序言,寄望「完美的仿肉」解決人性愛肉和地球不能滿足肉食需求的兩難。
不過,蓋茨的學術偶像施米路(Vaclav Smil),對兩位巨富的素食小玩意會一笑置之:教授在新書《我們應否食肉(Should We Eat Meat?)》結論,人類要在地球好好活下去,需要的是「合理食肉」。





素食主義杯水車薪

施米路幾乎可算是素食者,但表明不受意識形態左右,只想知道「應否食肉」。全書引用大量科研證據,包括600多篇文獻,綜觀肉食在演化史及現代社會中和人類的關係,同時粉碎很多素食和環保的迷思,素食讀者或會失望。
這位曾對日本人戰後飲食巨變深入研究的學者,首先肯定動物蛋白質的優質、人體構造適宜雜食,及肉食在人類演化的重要角色:「肉類蛋白質讓人腦增大,獵食大型動物推動智慧的演化,特別是語言、計劃、合作、社交等能力。」
教授深明素食夠營養,更健康;若全人類食素,地球可養百億人以上。但一如他在《能源神話與現實》的立場,面對逼切的環境巨變,不能將地球的安危押在沒有證據可行或趕及崩壞前實現的科技及方案。據聯合國2006年發表的報告The Long Shadow of Livestock,為了生產全球肉食所需,四分之一無冰雪地用來放牧,三分之一可耕地種植飼料;連帶巨大的水和碳等環境足迹,地球已不勝負荷。施米路看到,素食運動推行了數十年,歐美素食者數目停滯在數個百分點,對舒緩世紀末前倍增的肉食需求帶來的環境壓力,是杯水車薪。而且,草原及貧瘠地帶生長的植物、榖物及食用油等的生產癈料,不用於畜牧是極大浪費。
全書以最大篇幅剖析主要肉類的生產環境及過程。檢視過浩瀚的跨學科文獻資料和數據,教授疏理出「合理食肉(rational meat-earing)」的進路:
(一)合理生產:幫助落後地區達到產能上限,提高環境資源使用效率,減少浪費;不再破壞森林及牧場環境,不佔用人類食物的耕地。全面運用合理的生產模式,即使不繼續提高不人道、不環保的密集生產效率,全球肉產仍能達到目前的三分之二。
(二)合理組合:以奶、蛋、及養魚取代環境成本昂貴的牛肉等等,等於滿足肉類蛋白質需求的15%至20%
兩者加起來的「合理食肉」模式,能滿足目前肉類蛋白質需求的九成。
只要多走一步,使用閒置耕地,及以反映真實成本的價格將人均年用量減至比現時日本人及大部份法國人還多的40kg,可合理生產300萬公噸的肉,養活未來80億人口。
施米路認為,這個保守的「合理食肉」模式,能舒緩食肉對環境的重壓而毋須作出重大生活模式改變。筆者以環保和動物權益為理由食素,讀畢全書,得到這個答案,無話可說。





T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