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投資者如何低買高賣?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18
價值投資者如何低買高賣? 作者:陳嘉禾
在投資標的基本面增長之外,價值投資超額收益的來源,只有四個字,低買高賣。即利用市場的不合理性,在市場極度恐慌時買入,極度貪婪時賣出。
但問題是,多低是低,多高是高?在不同的資本市場,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並不一樣。
與大多數將中國資本市場和成熟資本市場對比的思路不同,一個資本市場判斷資產價值的能力,其實並不完全一樣。
在一個成熟的市場,其主流投資者可能已經浸潤資本運作數百年,投資知識和技能在幾代人中逐步傳播,恰如中國古語中的“書香門第”一樣。
但是,一個不成熟的市場,其參與者和參與者家族在三十年前所從事的職業,可能和資本挖掘、估值比較等問題一點關系都沒有。而新加入的、受過專業金融知識教育的投資者,可能也只有最多十幾年的投資經驗。
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市場的理性程度,就會較成熟市場大幅度降低。
不成熟的市場在面對資產進行估值時,就會在低估和高估兩面、而不僅僅是高估一面體現出其不理性的特點。也就是說,對於在不成熟市場中的價值投資者而言,就會有更大的概率,以更低的價格買入、更高的價格賣出。
舉例來說,在低估方面,當2014年A股藍籌股平均只有不到10倍市盈率、其中優秀者平均只有5到6倍時,就是資本市場極度悲觀的時候。類似的例子還有2011年分級基金的固定收益端價格下跌導致隱含回報率高企,2000年房地產市場租金回報率接近10%等例子。
反之,在2000年和2007年A股整體估值達到60倍市盈率以上、2011年中小板、2015年創業板指數估值分別達到約70倍、90倍左右時,就是市場極度亢奮的時候。類似的例子還有幾年前的瘋狂炒作權證、最近市場火熱時場內交易封閉式指數基金大幅溢價率等等。
不過,在利用這種市場的波動以低買高賣、取得更高的長期回報時,價值投資者需要註意兩個問題。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問題需要投資者采取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一方面,這種市場的波動往往會超出投資者的想象,以至於使用了金融杠桿的投資者會遭遇爆倉的危險,而過早投入全部本金的投資者也會遭受長期的賬面虧損。
因此,對於不成熟市場的價格波動,投資者必須對波動幅度充分考量,做好波動極大的準備。
另一方面,當價格脫離基本面、買的足夠便宜的價值投資者開始準備“賣的更貴”時,也面臨究竟何時結清倉位的問題。
如果賣出過晚,固然會獲得市場癲狂時極度豐厚的收益,但是也會蒙受“萬一市場癲狂不達預期”導致的持有成本過高。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市場的波動幅度,投資者又不應該預期的太高。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資本市場的成熟程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市場參與者投資知識的增長、經驗的累積而慢慢增長的。舉例來說,當前的中國香港市場,就比1970年代成熟的多,而目前的美國市場也比1920年代的美國市場成熟百倍。
因此,精明的價值投資者必須認識到,在長周期內,資本市場的成熟程度會逐漸提升,價格無理性波動的區間會逐漸縮小,低買高賣的機會和空間也會越變越少,價值投資的行為也就需要不斷修正對價格波動空間的預期。不過,就目前來說,我們尚沒有在A股市場看到市場成熟度相對5到10年前明顯的擡升。
作者簡介:信達證券 陳嘉禾 首席策略分析師
來源:信達證券
|
低買高賣(東方訪問)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9/blog-post_14.html
上星期止凡接受東方訪問,今天刊登出來了。訪問的內容主要是有關估值的考慮,除了文字,記者還做了一段錄音,自己聽到自己的解釋,忍不住笑了,頗有趣。
訪問中提到莎莎與卓悅,因為被問及有何板塊值得留意。其實,當我在心中想出答案時,還未說出口已經令我有點為難,不知說出來好不好,因為我覺得值得留意的板塊,相信難以令大眾了解明白,要好好解釋嗎?在有限的篇幅之下,以及於過去的受訪經驗,最後刊出的篇章都不太可能吧。
哪個板塊值得留意?我第一時間想到「零售股」,這是近日令我雙眼發光的板塊,基本上,近期這板塊內任何優質靚股都正在大特賣,突然多了不少安全邊際。從前30多倍市盈率的股票,今天10倍也沒人敢買,很有趣的。
然而,當在訪問中說出了這個板塊,自己也感到奇怪,記者當然提出很多她的認知,大家在報章新聞都會看到的消息,例如零售業的寒冬、打擊水貨客、自由行大減、旺區舖金回調、各國經濟數據不理想、美國加息之類,大家都在拋售這個板塊,這個板塊在不久將會繼續下跌,為何我會指這個板塊值得留意呢?
又來了,又是千言萬語在心中而難以啟齒的感覺,我沒有正面地逐點回應,我宏觀一點看問題。我指經濟總有周期的,在過去多年,最近的大事件,我們經歷了沙士及金融海嘯,今天我們會恨自己為何在沙士時沒有買樓買股,恨自己為何在金融海嘯時沒有買樓及金融股。
記得沙士的情況嗎?當時誰會買樓?誰有能力買樓?一買就死,斷供?價格繼續跌,變了負資產。若果有持貨能力,當時買入了任何一間物業並持有至今,10年過去,10倍回報可謂平常事吧。
在金融海嘯,一眾ibanker在做什麼?雷曼結業,大行都被註資及合併,股份被大幅攤薄,不少大行職員連工作都不保,所有散戶都避開金融類板塊,連股票都不敢買。還記得當年股神巴菲特買過什麼嗎?大事件過後,股神就大手買入了高盛,正是海嘯中央的金融股,當時這樣的操作容易理解嗎?今天回看又能理解嗎?
可能報導刊出之後,止凡又會被罵個狗血淋頭,其實這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我看的是經濟大周期,長遠配合個人的財務自由投資計劃,得出這個「低買高賣」的結論。其他散戶,集中看一年半載,找當炒股、當炒板塊,以這類思維當然不容易明白我所謂的「低買高賣」,出來的結果更隨時是完全相反。
投資要做到「低買高賣」,很多時都需要做到「人棄我取,人取我棄」,誰是「人」?誰是「我」?何時做什麼?這值得深思。
東方報導:
孖妹S檔案:避開估值陷阱 撈貨進修班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50914/00269_001.html
太陽報導:
SUN MONEY:跌市撈底 三招免中伏 - 太陽報 -
http://the-sun.on.cc/cnt/finance/20150914/00434_023.html
錄音片段:
跌市撈底 三招免中伏
http://hk.on.cc/hk/bkn/cnt/finance/20150913/bkn-20150913181035236-0913_00842_001.html
低買高賣的邏輯問題
投資股票市場的一個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透過買賣獲利。低買高賣就是買賣價格的差距去進行買賣,假如某股票的市場價格比真實價值低,投資者就去買,如果股票的市場價格高於真實價值,投資者就賣掉股票。
這個理論假設股票有真實價值,長遠而言,股票價值將會回歸真實價值,因此這個買賣方法就會按買賣獲利。一個實體例子,我們假設匯豐的真實價值為$60,我們現在能夠以$58購入,於是我們就購入,等待匯豐跨越了$60的話,我們就賣出股份賺取$2的差距。這個是學理上的講法,很多人也視之為金科玉律。然則人人如此豈非遍地巴菲特?為什麼你和我無法變成,或者這麼容易就成為股神呢?
1)
因為我們知道股票真實價值的主要元素包括
1. 目前資產
2. 未來營利能力
3. 外來因素
4. 風險
真實價值是難以估計的。目前資產價格可以依靠比較的方法來獲得比較貼近的估計,匯豐公司的倫敦寫字樓價格,大可以與其他同區的物業或世界上頂尖的寫字樓來比較,每平方呎多少錢,基本設施,位置都可以是有意義的參考。其他因素則包含了對未來的預測。
我們必須假定我們對未來的因素有把握,才能讓這個真實價值的算式運作。惜,人類對未來的預測難能準確客觀。而社會坊間一般相信上此類財經高手,金融財俊的估算至少比一般人有基礎。然而大家和我一樣,都曾經對這些報告和預測非常失望。
我只想以年宵攤檔舉一個例子,這門生意並不輕鬆,每年賺蝕無從估算。同樣的努力面對每年春節的情況結果都不同,有時一場雷雨就使賺蝕逆轉。既然相對簡單的年宵攤位也無以無證,我們怎樣能夠假設複雜的企業和社會環境呢?因此這個真實價值的假定是非常不合理的。
2)
買賣之所以稱為買賣,是因為有一個人買一個人賣,每一個買賣背後都一定有一個目的,我們要進行買賣先要知道自己的目的,才能買或賣。
假如你上街買早餐,你認為早餐價值為$20,所以如果早餐價錢低過$20,你會落於購買,以金錢換取得到早餐的滿足感。
反之賣早餐給你的人認為用$20的價錢賣早餐,比一份早餐的價值為高,因此他才把早餐賣給你。
由此可見買賣要求雙方的看法和判斷不一樣,才能夠有交易的存才,而這個價值的價差也是交易的精緒。
在股票市場上也一樣,假設我們能夠知道股票的真實價值,因為大家對真實價值的看法不一樣,所以我們才能透過價差來獲得交易。按剛才的例子,因為我認為匯豐值$60所以我才以$58去進行交易。因為我認為我會賺到$2的價差。
但我忘記了的是如果我有能力知道真實價值,別人也有相當能力去獲得認知,到最後由於大家的認知相同,大家都知道匯豐價值$60,買賣之間的價格根本沒有任何分別。以上的例子,假設大家都知道匯豐的價格是$60,於是沒有人會以低於$60 的價格去賣,也每有人願意以高於$60的價格去購買匯豐的股票。於是匯豐的市價不變,但根本沒有任何機會去進行買賣,低買高賣的可能性自然不攻自破。
3)
我們再假設只有你才知道股票的真實價值,而其他人並無真實價值認知,在這個情況下就算你能夠透過價差購入,還是需要別人對真實價值的認識,導致真實價值得到反映,有新的買家願意付出比你買入價錢高的時候,你才能賣出獲利。
比如你能夠以$58 購買真實價值為$60 的匯豐。你必須等待到別人認為匯豐的價值為$60 或更高你才能透過他的買入來獲利。因此假如認知不能被發現,你的買入也是等運到的階段,真實價值的反映並不是必然的反應。因此你用$58 購入並不一定令你獲利。
因此從以上幾項我們可以看出,低買高賣是透過認知的誤差來獲利,認知的獲得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就算可能也要依靠不同投資者的誤差,假設誤差不存在,根本沒有投資的機會。假設存在我們也要等待到不存在。因此這個低買高賣的方法在邏輯上,絕不合理。
德普科技(3823): 高賣低買真高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807/LTN20160807012_C.pdf
公司宣佈以一般授權配售13億新股及特別授權13億新股,每股25仙,集資6.5億,該批股票佔擴大後股本約28%,取得這批股已足夠成為大股東。
如果是有心人把股票大手於30仙以上出售,然後以低價補回,這可是一盤不錯的生意啊,順便騙騙那班滬港通貪平的國內老散一記悶棍.....
這樣可能也可以發展一套新的炒作模式,就是基金騙不了,就騙無知散戶模式。
無實力股票始終都要靠騙人為生,可悲也。
高賣是為了迎接低買-香港經濟日報20131007 王雅媛
1 :
GS(14)@2013-10-10 22:50:58http://blog.163.com/wang_ya_yuan ... 314120139902643375/
和黃(13)股價隨著有報導指公司將分拆屈臣氏上市而創今年新高。媒體上已經有很多分析或猜測為什麼李嘉誠要撤資的文章。不過即使大家都知道李生撤資的意圖,筆者相信仍然跟大部份香港人的生活沒有太大的關係,或者應該說,一般的香港人可借鏡的地方並不多。假設一般的打工一族,資產只有一個自住的房子。如果是借鏡李生,最激進的做法就是把房子沽掉,轉為租,之後去等待房價下跌。相信很多人剎那間曾經有過這想法,但是最後把想法付諸執行的人可能不多。關鍵在於大部份人在賣掉房子後的資金並沒有更好的出路。
如果你在賣掉房子後,能找到一項穩定回報率的投資,在穩定回報上再每月從工資中拿出一部份來付房租,這樣,去執行沽房,轉租,等價跌的心理阻力將降低很多。另外,缺乏穩定回報率亦導致時間性成為一個重大不確定性。房價跟股價不同,前者下跌速度以年去計算,極有可能發生房價未真正開始大跌前,你的工作或工資先出現問題。這樣,對於一個沒房子,只有現金,但沒穩定回報,每月需要從工資中拿出相當部份出來付租金的人來說,心理壓力是相當大的。所以即使現在信息發達,普羅大眾很容易就知道一些眼光獨特的投資者的想法,但是仍被生活上很多條件所限制著,難以複製他們的做法。正如以上的例子,李生把高價的資產沽掉後,他還有能力找其它類型,其它地區的資產去投,把資金保值,甚至再升值。但一般香港人除了房地產外,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好的投資選擇了。
另外,雖然李嘉誠多番強調不是撤資,只是普通的商業決定及資產配置。但即使出發點是後者,支持其做法的觀點也絕對離不開看淡中國。不過從他在歐洲買入資產的類型,主要是公用資產,筆者推測李生應該只是短暫看淡中國。經濟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生態,任何結果都不可能由單一因素造成,因此沒有人可以百分之一百去肯定一件事的發生,我們最多只可以綜合多個因素而得出一件事情發生的機會率。
李生的投資邏輯應該是現在中國經濟迎來挑戰,經濟危機的出現率提高了,但大部份國內資產,尤其是房地產,價格仍處於高位。經濟危機出現的機會率大了,但價格仍高,換句話說,就是值博率不高。李生在歐洲選擇的大部份投資都是公用股,筆者認為這樣部署有兩個原因,一是他並不是特別看好歐洲的復甦,因此他並沒有選擇更受惠於經濟反彈的行業,如零售或房地產資產。第二,他想選擇一些流動性高的資產。公用資產的好處是有穩定回報,即使全球經濟再次遇上危機,資產價格再大幅下跌的幅度有限。一旦這次全球經濟危機是由中國引起的,那麼中國資產價格將很大機會比全球都要跌得多。屆時,買入歐洲公用資產的部署將有助他能盡快套現,資金回來中國撈底,再一次給大家展示高賣低買的藝術。
王雅媛為持牌人士,並沒有持有以上股票
股場放大鏡:中國油氣逢低買貨
1 :
GS(14)@2016-05-24 10:23:07張德江上周訪港之行,沒有說好了的深港通,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則是一場內容空泛的所謂「講話」,成立亞投行香港辦事處更加是風聲都無。以張德江過往主事「831」決定的強硬作風,以及多年來當官的霸道思維,吹和風不大可能是其本人的來港意願,因此這次根本是黨中央指示其來港示好。整個視察亮點,不是梁粉劉迺強中途暈倒,而是誠哥腸胃炎。如此一個超級富豪,印象中很少聽聞會食錯嘢,即使不小心食錯嘢亦不大可能未痊癒便再次「為食」中招!呢招避見張德江非常高明,以誠哥的智慧,怎會不知悉國內政情?隨着國際油價飛升,油氣股開始有留意價值。中國油氣(702)於2010年已透過收購奧瑞安能源成為其全資附屬公司,開發山西煤層氣項目。奧瑞安能源目前主要擁有山西呂梁三交項目,已探明含氣面積283平方公里。去年集團錄得營業額約6,702萬元,較去年同期上升約300%,不過由於陝西省油田區塊資產減值虧損4.13億元,致年度淨虧約4.77億元。以上會計支出不影響自由現金流,資產撇完反而有利日後業績,可逢低買貨。歐陽風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524/19624489
投資學堂:股災月趁低買平貨
1 :
GS(14)@2017-10-09 03:31:06筆者一向較少留意恒指月底的收市價,反而更關注月底前一個交易日期指的結算情況,但今個月卻不同,由於港股自年初開始持續上升,在月線圖除了出現連升8個月的走勢外,更做出8連陽的強勢,即連續8支陽燭。根據恒指的歷史數據,在過去30年,港股只有兩次連升超過8個月,及只有一次在月線圖中出現超過8連陽的走勢,所以若果今日港股的收市價能高於28015點,則出現9連升及9連陽的大強勢;但若低於28015點,這連續升勢便會斷攬,反映近期的升勢可能要進入調整,惟在股災月才出現調整,估計調整幅度非輕!在過去多次,港股在進入最後急升浪,挑戰歷史高位前,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震盪,才再繼續上衝闖關,正如在2007年恒指狂升至30000點歷史高位前,便出現短暫的急劇調整,由23500大幅下挫至19300多點,暴跌4,000點後,才重拾升軌。綜觀近期的市況,筆者相信這個升浪尚未玩完,只是港股由年初22000,升至近期高位28000多點,已上升6,000多點,可能需要稍微休息!10月雖然被稱為股災月,但根據筆者的個人經驗,10月反而是一個趁低吸納的月份,因為過往多次港股10月份的走勢,大多是先插,後回穩,呈現V型或U型反彈,所以若10月出現調整,筆者會趁低吸納科技三巨頭!譚紹興財經評論員
mailto:
[email protected]本欄逢周五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29/20167868
陸振球:超人高賣低買 投資出神入化
1 :
GS(14)@2018-06-16 09:39:30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8349&issue=20180616
【明報專訊】筆者的哥哥常說,投資就如吃自助餐,不同的人喜歡不同的投資方法,有人喜歡跟紅頂白,愈平愈不敢買,卻鍾情鬥搶高追;也有人喜歡低買高賣,真是各適其適。
數月前以402億元易手的中環中心,新買家不惜以最高息率達19厘完成交易,然後快手快腳將單位拆售,但原來的大業主長實(1113)日前宣布,以10億英鎊(約105.24億港元)收購英國倫敦「5 Broadgate」甲級商廈,該物業毗鄰倫敦市Liverpool Street火車站及地鐵站,建築面積約120萬平方呎,物業自2015年落成後由瑞銀(UBS)承租作為英國總部,租約年期至2035年。
四分一錢 獲以往一半收入
最有趣的地方是,長實執行委員會成員馬勵志就交易作出評論,他稱與集團今年較早時出售的中環中心相比,「5 Broadgate」物業的呎價只是中環中心三分之一,運用出售中環中心所得的四分之一金額,購入 「5 Broadgate」物業,每年可得租金收入接近中環中心的一半。以這兩座物業之成交價計算,「5 Broadgate」物業的租金回報率較中環中心高接近1倍。
大家覺得中環中心交易涉及的不同持份者,哪個較穩健?哪個較進取?又或是哪個最聰明?相信要等待時間給予答案,筆者最有興趣想知道的是,中環中心現正拆售,那些打算承接拆售樓層或單位的買家,看到上述新聞之後,又會如何評估相關的交易和有什麼的感覺?
筆者覺得,「超人」李嘉誠當初發展中環中心,持有近20年才轉售,屬於低買高賣的投資策略,現在將套現所得,轉而投資在價格低而租金回報高的海外物業,其實是高賣低買,將低買高賣策略運用得如此出神入化,除了李嘉誠也沒有幾人能做到。
領展賣港產買大陸物業
說到低買高賣,近年領展房託(0823)似也在不斷操成且表現不俗。領展的做法主要是將香港的一些難以再明顯提升租金回報的物業,透過招標售出予其他投資者,新買家自行再執靚物業繼續收租也好,又或是拆售短炒也好,已不再關領展的事,領展則將資金轉投內地售價較低而租金回報較高的商場,這一做法,可令領展保持較高的租金回報和盈利增長,亦有助領展的股價長升長有,以至領展的投資者,相對買樓收租得到的回報更佳。
巴菲特買房託1年升逾四成
上文說到李嘉誠的投資策略出神入化,另一名不得不提的神級投資者使是股神巴菲特。大家可還記得大概1年前,巴菲特在低價買入美國的商場房託Store Capital?當時股神的買入價大概是19美元,最近Store Capital已升至接近27美元,一年間升幅逾四成,技術上更正在挑戰大型頭肩底頸線(見圖1),如能突破股價隨時會再爆升,而且不要忘記期間每季還可收取0.31美元的派息,以股神買入價計,年息率高達6厘以上,李嘉誠和巴菲特的投資功力,怎不令人折服?
其實,上述兩名高手亦可教曉大家,就算是看好樓巿,也不一定只有香港的磚頭值得買入,只要放寬眼界,長線投資也好,短線投機也好,選擇多的是,如李嘉誠便買入倫敦商廈,股神買入美國商場房託,近期特金會代表朝鮮的政治局勢好轉,原來也令到中國臨近鴨綠江的丹東巿房價急漲(見圖2),吸引一些地產投資者的注意。
空置稅應否擴至二手樓?
說回香港樓巿,近期最熱門的話題自然是特首林鄭月娥說空置稅的研究已近尾聲,將在月內公布結果。地產建設商會指如空置稅只針對一手盤並不公平,如實施的話,便應包括二手樓。
早前中文大學經濟教授也指若要空置稅有效,便應如加拿大般連二手樓也徵空置稅,因為這會促使更多空置單位推出應巿,加大壓抑樓價作用。
朋友蔡志忠就空置稅撰文,說空置稅和現在辣招稅有相違背之處,因為空置稅目的是要增加供應,但辣招卻令業主不想賣樓,以致盤源萎縮令樓價飈升,他反建議不如取消辣招稅可能有更佳效果!蔡老闆的說法有其道理,但如又推新盤以至二手樓空置稅,同時又撤去辣招,會否有協同效應,更能壓抑樓價?
不論如何,大家見到近日政府說新盤空置稅快推,之前發展商半年只推出4000多個單位,但近一個星期卻已賣樓達千多伙,似乎空置稅快推的消息,已促使發展商真的加快賣樓。
美聯大圓底 小注擲倉底
當然,其實要空置稅真的發揮效用,最重是政府能持之以恆提供足夠的土地建屋,否則如供應根本不足,什麼稅也沒有用。
說到空置稅,大家可能會覺得不利發展商,但若空置稅真得能迫使發展商加快買樓,那代理便會有更多新盤生意因而受惠,如此,大家其實可留意技術形成大圓底的美聯(1200)(見圖3),下注買些少隨時會有驚喜。
[陸振球 樓市解碼]
東尼經驗﹕投資股債賺更高回報 候低買樓
1 :
GS(14)@2018-08-02 09:56:20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3634&issue=20180802
【明報專訊】林少陽在訪問中分享已故恩師東尼(Tony Measor)的置業經驗,指東尼在1992年沽出半山麥當勞道自住物業後,雖然跟着樓價大漲小回至1997年,但東尼與家人一直租樓住,等到樓價見頂回落下跌5年後,在2002年接近周期的底部始再次買樓,「我相信買樓是人生中最大的投資,耐心等待適當時機才入市十分重要,故即使港人有自住需要,現也不妨先租樓住,努力在其他投資上賺取回報後再去買樓」。就目前市况而言,他認為,對比本港住宅不足3厘的租金回報率,「買地產股好過買樓」,例如經營作風穩健、資產豐厚的遠東發展(0035)股息率便高達5厘;另外,雅居樂(3383)剛發行的美元債券息率更高達8厘,同樣值得留意。
1996年大學畢業 3年後買樓結婚
近年樓價屢創新高,對於無「父幹」的年輕人來說,買樓看來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林少陽回憶說,自己的父母亦屬基層,而他在1996年中大經濟系畢業後,加入《經濟日報》任財經記者,月薪只有9000多元,故當時亦無奢望可買樓;惟他1998年轉到《壹週刊》任財經記者,人工大幅提升,並且在壹傳媒(0282)認識了現時的太太,她在1999年獲壹傳媒派發不少認股權,當時正值科網熱潮,壹傳媒股價由幾毫子升至最高約5元,其間她以每股幾毫子行使認股權換股後再以逾2元沽貨,套現數十萬元,兩人亦於當年底以120萬元在大角嘴置業結婚,「當時樓價已較1997年高位跌近五成,我們認為再跌空間已有限,而且結婚亦有實際置業需求」。林少陽稱,分享上述置業經驗,目的是希望勉勵年輕人,只要投資有道(包括股票及事業),任何人也有機會圓置業夢。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