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今年是公募基金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客戶流失潮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wnh.html

  大盤持續探底,讓靠天吃飯的基金行業哀鴻遍野。靠業績提成吃飯的私募基金虧損慘烈,今年陽光私募最大虧損達到48.72%,截至9月已經有110只產品淨值不足0.8元,瀕臨清盤紅線。而靠規模收取管理費的公募基金,面臨著史上最大的客戶流失潮,而 「求爺爺告奶奶」發行的新基金也不給力,平均首募規模低於2008年水平,一些基金掙紮在2億元的成立底線上。熊途漫漫,基金管理行業正面臨幾年來最艱難的時刻。 陽光私募坦言「太殘酷」     「打 個不恰當的比方,我們私募就像是保險公司的推銷員,拿一點點底薪,做一點業績拿一點錢。私募對股市的方向要判斷對,這還不夠,不能虧錢,而且必須讓業績創 新高,才能拿到業績提成。股市不好就沒有業績,公司就不掙錢,員工連獎金都不敢想。」北京某中型陽光私募市場部負責人向記者訴苦說。     陽光私募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是業績報酬, 即對超過淨值最高點的部分提取20%的報酬,多數私募採取按月計提。這要求陽光私募每個月的業績都要創新高,才有機會獲得20%的業績報酬。因此,最市場 化的激勵舉措,也帶來了最大的生存壓力。此外,陽光私募還有少量固定管理費收入,由於要分給信託和銀行等渠道,剩下的十分微薄,可以說是朝不保夕。因此, 這位負責人坦言,私募對業績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對規模的重視,如果管理100億元但業績不好,其收入還不如管理10億元、但業績增長30%-50%獲得業 績提成賺得多。     而今年的股市,恰恰是不折不扣的震盪下跌市,別說是盈利,就是守住淨值不虧損都難。據好買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至9月初,業績最差的陽光私募時策1期今年虧損48.72%,天星2號虧損 36.19% ,首信英選 1號虧損33.26%。843只陽光私募產品中,多達110只淨值不足0.8元,如果以最普遍的跌幅超過20%就達到清盤標準計算,這些私募基金都面臨清盤之憂。     在這種情況下,私募的壓力可想而知。今 年指數都跌了百分之十幾,私募業績差異更大。這位私募人士表示,如果一個產品虧損30%,那意味著要上漲近50%才能回到淨值,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有的私 募從2008年以來長期在淨值以下,由於業績無法創新高,也就賺不到業績提成。因此,有的私募內部規定,虧損絕對不能超過15%,否則就回天乏力。     這位人士說:這就是為什麼私募的設立門 檻低,因為市場的殘酷,自然會優勝劣汰。所以該公司行業研究員都不用打卡,只要看看他們研究報告的提交時間就知道,報告幾乎都是深夜提交。這就是市場化的 機構的生存壓力。對於今年,他表示「私募沒業績,就沒收入。如果市場繼續走熊,公司能打折發工資都算不錯了。」 公募爭規模迷失方向     與 私募的盈利方式不同,公募基金沒有業績提成,主要靠收取平均每年1.5%的管理費。顯然,資產管理規模越大,管理費收入越高。因此,公募基金天然對追求規 模感興趣。儘管監管層實施市場化改革,基金公司今年可以放開手腳發行。年初時不少公司提出要發行8只甚至10只基金。但大半年過去了,不少公司發現「耗不 起」,新基金發行的成本高,效果卻並不顯著。     上海某基金公司銷售人員感慨:「累,太 累了。求爺爺告奶奶,甚至找資金幫忙。其實沒啥宏偉目標,能達到2億元的規模,讓基金成立就行。」他坦言,在低迷的市場根本沒辦法賣基金,銀行今年自己都 缺錢,巴不得客戶購買自己的理財產品,誰會給基金拚命吆喝呢?再說,基金今年沒賺錢,很多基金去年也沒怎麼賺,持有人火氣很大,銀行理財經理經常被虧錢的 客戶指責,都不願意推薦基金。     截至19日,今年已發新基金數量超過 159只,而去年不過154只。如果加上已經獲批還未發行的基金,今年的新基金數量有望達到200只。然而,密集的新基金發行,並沒有增加基金公司的管理 規模。一方面,新基金越來越難賣,今年成立的新基金平均募集規模僅為14.8億份,比2008年平均18.2億元的首次募集規模還要低。另一方面,老基金 的客戶流失大幅增加,半年報顯示,公募基金目前持有人總戶數為9160.75萬戶,比2010年中期減少了804.87萬戶。而2008年金融危機減少的 數量不過346.72萬戶,今年是公募基金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客戶流失潮。     無怪乎,行業內的銷售人士都認為,今年的新基金發行戰一開始是想 「跑 馬圈地」——不發白不發,多募集一點是一點。可是到後來越發覺得沒方向:銀行作為渠道要收取很高比例的尾隨佣金,可以說是發一隻虧一隻。如果募集資金量 大,客戶持有時間長,基金公司可以慢慢把錢賺回來。然而,新基金的增量規模比不上老基金的流失規模,杯水車薪,那麼如此費勁發基金意義何在?還不如老老實 實做業績,吸引客戶主動回來。 基金賺錢才是硬道理     不 論是私募基金還是公募基金,業績都是其賴以生存的直接或間接因素。私募基金靠超額業績獲得業績提成,而公募基金靠業績提升來吸引規模提升,然後靠收取管理 費,從而間接受益。因此,儘管「靠天吃飯」是整個證券行業的特性,但基金依然需要提升投資水平,不斷給投資人創造回報。     此前,好買基金研究中心得出一份數據:自2001年9月第一隻開放式基金設立算起,到2011年6月底,中國基民投入偏股型公募基金的總金額約為6.18萬億元(首次發行+持續申購),而投資者在過去近10年間投資偏股型公募基金的總收益為3487.60億元左右 (扣 除管理費和申購贖回費用)。於是,有機構和媒體以此得出結論:「兩者相除,偏股型基金十年累計的收益回報不過5.66%。而現在,目前一年期定存年利 3.5%,五年期定存年利5.5%。如果按照一年期定存3.5%的年利,依複利計算,銀行儲蓄十年的回報約為41.06%。」     對此,業內人士坦言,這一計算方法並不 準確。因為基民的投入並非集中於2001年,而是在近10年中不斷入市。在2007年之前,國內偏股型基金數量只有幾十隻,投資者對基金的認知也不充分, 直到2007年後基金規模才迅速擴大。公募基金的資產規模從最初的107億元擴大到如今的2.35萬億元。這意味著,前幾年基金業績再好,哪怕翻幾番,分 攤到擴大了200倍的基金規模上,再高的盈利也會攤薄。但必須承認的是,受累於2008年大熊市等因素,最近幾年入市的投資者獲利並不明顯。加之大盤在今 年6月徘徊於2600點,因此造成基金總體回報偏低。     每當步入熊市,那些管理不善、業績不佳的機構就會垂死掙扎。日漸寒冷的氣候、困難的生存狀態,催人反思。可見,提高管理能力,提升投資業績,是當下基金業必須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