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數字以外的風險管理,市場效率,投資優勢
巴黎:
筆者一直以來對數字都非常重視,但並非標點符號那種,而是留意和調整財務報表能啓發未來一兩年内盈利的大概數字,重點是大概的對,而不是細節對的錯。
這兩年筆者看了幾本了不起的書,對我有極大影響。
第一本是Howard Marks的“投資最重要的事”,他談到風險管理的重要。
我從他的書的介紹,看了“黑天鵝”,大多數Howard Marks談到的風險管理都是來自這書的啓發。
黑天鵝這書非常有意思,其中有三點對我個人非常有影響:
第一點:它說有某類股票是非常市場有效的,同時也有另一類並非如此,於是Howard Marks說我們應該花時間在後者,增加自己在這類股票的分析能力的勝算,而非花時間在個人沒有優勢的前者。
第二點:黑天鵝談現代風險管理從未考慮過前提有錯,例如風險是“不可知”,既然是不可知,那麽所有方程式的假設前提也不足夠,股票是一個重復遊戲,一年百份之5的機會,20年就是必然發生的事,Howard Marks於是引申到投資人先要問的不是未來股票要增值多小,而是如果明天大盆崩,你的組合能否還立得主。他得出結論是只要在股票市場不做大錯事和大虧損,你就能跑在最頂尖的前列位置。
第三點:有一類股票的價值是會因爲股價下跌而下跌,Ben Graham從未有說這個概念,但間接也說要避開這類高借貸公司和金融股。這類股借貸評級因爲股價高了而高時,股本成本便低,公司價值就高,反之就下跌,於是它的股價會有高者越高,低者越低的特性,價值和價格走向會相同和難囘歸,這令我想起索羅絲的反射投資理論。
另一本是Mohnish Pabrai的The Dhandho Investor,如果用一句總結,就是“打工是最笨的投資”,這概念在Starman和百樂兄的Blog站也用了不小的文說過。不過我在這書獲得最大的得益是作者介紹了另一本書“Fortune Formula“
我寫過不小關於Fortune Formula提及的Kelly Formula文,這程式只在投機界盛行,學朮界未有受到重視是因爲多得經濟學泰斗Paul Samuelson對Kelly出身是科技而非經濟的原因而不斷打壓。
後來Edward Thorp以這程式在21點發揚光大,於是Kelly Formula便好像為投機而設。
幸好Fortune Formula用了整整一本書介紹前因後果,於是我能了解到它的幾個精神:
第一點:價格和價值和Formula說的兩個變項機會和囘報非常相近,Kelly Formula說一定要有在機會率和賠償率同時出現高,有優勢時才能下注,這像個人必須要對某股的價值和價格有很大回報估計的優勢,並較市場更理解時才考慮買入。
第二點:雖然上帝不會擲骰子,但機會率的出現並不會平均的,我想到的不是Kelly Formula内計算注碼份數令長期囘報最大化,而是想到黑天鵝談到的風險問題,這個Kelly算式的份數固然重要,但並不是一只股佔縂注碼的份數,而是多只相同Kelly No的股組成這個縂注碼份數才能在低風險下發揮程式的結果。
第三點:有關Edge的問題除了是第一點的了解優勢,還有的是對股票控制上的優勢。Ben Graham曾經用了1/3的組合資金投資GEICO,然後他對Walter Scholes說:”如果有差錯,我們把它清盤“,這是普通投資者對價值和價格了解以外沒有的優勢,因此股神可以一注問題多多的Solomon Brothers最後也不虧本,股神並非沒做過白痴事,而是他有補救錯事的優勢,我們沒有。
把上述的考量對比一些真正長期而非刹那的投資高手,我們會發現前者高手的方法天生就已經顧慮到這些重要的課題,例如Walter Scholes的投資法是大量的分散,不買金融而買小借貸和很小人分析的股,買價值和價格二者非常大的差價的股並常常輪動組合内的股票。
有時簡簡單單的方法背後並不簡單,同時也是最好的方法。
幾年前我把資金以暫時性為由停迫在内銀上,雖然金融海嘯的經驗令我相信國家在出問題時會犧牲百姓利益而不是這些不能倒的企業,但我還是要做好未來會變化的準備。
有幸市場先生兄18/3會出席並談Walter Scholes的理論和實際操作上要注意的地方,筆者肯定會洗耳恭聽, 以下是有關連結:
https://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7/02/blog-post_35.html
22 Jul 2017 - [經濟一週「財報危與機」] 盈利以外的估值
於5月初在專欄對嘉利國際(1050)作出分析,其後股價加速上升到5月下旬的$1.5,十三個交易日升幅達30%,以今年計升幅更達120%,股價在那段時間如此火熱,當然我完全不知道有什麼原因,亦不會天真到認為自己的文章有如斯影響力!不過,股價急升後換來的是急跌,管理層此時卻連消帶打,作出比過往相對大量的公司回購,並發盈喜,提到至今年3月的全年業績,純利將按年增長40至50%,算是成功穩住了股價,在接著個多月在$1.25上下起起落落。
看其全年業績,收入按年跌6%,下半年按年反升1%;毛利按年升1%,下半年按年則升10%,毛利率由12.1%增至13.1%,下半年更達13.4%,主要受惠生產自動化續見成效;純利按年升44%,若撇除非經常性收益,除稅前溢利按年則升23%,下半年按年升25%,相關盈利率由5.2%增至6.8%,下半年更達7.1%。整體來說,上半年雖然收入倒退,但因成本控制理想,盈利仍有上升,而下半年收入已轉升,盈利升幅更大。
看業務分類,五金塑膠業務主要為伺服器外殼生產,收入按年跌4%,下半年按年亦跌4%;經營溢利按年升12%,下半年按年升10%,經營溢利率由10.0%增至11.8%,下半年更達12.4%。電子專業代工業務收入按年跌8%,下半年按年反升7%;經營溢利按年跌17%,下半年按年則跌14%,經營溢利率由4.4%跌至4.0%,下半年則為4.2%。消費者及服務業務主要為經營餐飲,收入按年跌28%至1,880萬港元,經營虧損則由4,970萬港元收窄至2,170萬港元。此年度還新增房地產業務,不過佔比非常小,五金塑膠業務仍是貢獻盈利明顯最多。
每股盈利$0.084,以股價$1.25計,歷史市盈率約14.9倍,以傳統行業工業股來說,估值偏貴;每股派息$0.065,歷史息率5.2%,可算不高不低。於7月上旬和管理層會面,以了解股價還有何上升潛力,就此,我預測是年度收入按年升3%,盈利率提升1%,每股盈利按年可升20%至$0.101,預期市盈率約12.4倍,看過往數個年度,12倍已是較高的估值水平。
以核心業務盈利估值已到位,現在嘗試派息方面著手,集團新增房地產業務,主要是將舊廠房改建住宅,因本身資金足夠,不少機會將大部份銷售所得作派息,我假設樓價不變,預期於接著的三個年度,每股派息分別是$0.008、$0.081及$0.632,將此部份以適當貼現率折讓至現價,再加上工業部份的估值,大家可看看現價還有否吸引的估值折讓。
「財報危與機」專欄實行內容O2O,嘉利國際(1050)的過去數年財務分析數據已放在「紅猴」Blog(www.redmonkey.hk) 的7月15日文章內,歡迎參閱。
(利益申報:筆者為持牌人士,於執筆時,筆者或相關人士或客戶,持有嘉利國際(1050))
(按一下下圖可放大)
矽巷啁啾:朱克伯格以外的事
1 :
GS(14)@2011-01-15 15:07:29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871675
facebook新年市值衝上 500億美元,一間 80後開的公司市值高過港股火車頭,這是現在不少人對科技的理解:錢。但之前講過,在矽谷創業及投資的人非常多。在朱克伯格以外,還有很多故事。
「我們要做一個網站,讓家裏有多餘空間的人,租給短期旅客,令那些 backpackers之類的人有便宜的食宿選擇。」
「但這個市場不是很小嗎?萬一發生了強姦搶劫之類的事,你們怎麼辦?」
問以上問題的是 Y-Combinator創辦人 Paul Graham。他說你的腦筋有問題,很明顯你要見心理醫生。
創業者常有荒誕思維
作為創業者,願景荒謬是常見的事。甚麼 Google或 Apple,現在馬後炮說他們聰明很容易,但在他們開始的時候,其實都很荒唐。七、八十年代走去史丹福 Homebrew Computer Club的人,不少是長髮長鬍子,滿身臭味的嬉皮士,有些甚至會吸大麻。那時候的微型電腦,只是一個盒,沒螢幕沒鍵盤,只有一排排的開關和燈。即使是那班嬉皮士,也不知道有甚麼用。
在那個時候,如果你撞到滿面鬍子的喬布斯,你會叫你的兒子不要學他,然後叫你的女兒千萬不要嫁這樣的人。
話說回頭,想做那個網站的人,很明顯是儍的。剛巧, Paul Graham都是儍的,所以, AirBnB這個團隊考進了 Y-Combinator。
AirBnB碌爆卡才成功
AirBnB並不是考入 Y-Combinator才開始。 08年的 airbnb.com,是 AirBnB團隊第三次搞同類型的網站,前兩次都是失敗的。正常人的反應是放棄,一般人根本不會試三次,或失敗一次就放棄。
三個人為了試第三次,碌爆信用卡。但今時今日, AirBnB在美國的影響力足以令傳統酒店業震驚。單是紐約, AirBnB可找到的單人住房已超過 4000間,而且不限於低檔住房。 AirBnB的住房現已遍佈 168個國家, 8000多個城市。 2010年 11月, AirBnB向 Sequoia Capital和 Greylock Partners籌了 720萬美元的 Series A投資資金。
這類故事在矽谷多次發生。第一、二次人們會覺得神奇。幾十年來屢屢發生,是因為人們會隨着時間學習,發展出系統。在每一個 AirBnB疑似儍呆子變老闆神話的背後,其實都有一個實在而合理的故事。下回再講 AirBnB的故事。
馬丁
2 :
abbychau(1)@2011-01-15 19:36:36i love this site indeed
3 :
GS(14)@2011-01-16 13:00:33why?
矽巷啁啾:朱克伯格以外的事(二)
1 :
GS(14)@2011-01-29 16:53:10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920801
AirBnB的故事在 07年 10月開始,那是 IDSA( Industrial Designers Society of America)在三藩市的大型展覽會前夕。創辦人之一的 Brian Chesky辭掉原有的工作,搬到三藩市和朋友 Joe Gebbia一起居住。目的是到矽谷附近的三藩市,嚐嚐創業的滋味。
當時三藩市的酒店都因為展覽會全部爆滿。 Joe和 Brian覺得,這個時候出租家裏多餘的空間給短期住客,應該有市場。二人建一個簡單的網站,讓附近的人可以出租家裏的空間給參加展覽會的短期旅客,當中包括 Joe和 Brian家裏的三張氣墊床。網站一做好,兩人就以電郵主動聯絡一批與工業設計有關的博客。
不消幾天,一些和展覽會主題有關的大網站,就出現了有關 AirBnB的報道。 Joe和 Brian也如此幫自己找到 3個短期租客,賺了約 1000美元的租金。更重要是兩人體驗到短期租務市場的潛力,確立了日後透過社交媒體宣傳方向。
展覽會結束, Nathan Blecharczyk加入 AirBnB。他們用同樣的方法,攻打 08年 SXSW藝術節。宣傳同樣由博客網站入手,先找小博客,報道過就找多點人看的博客,報道一輪就聯絡更多人看的網站。如是者, AirBnB早期的宣傳方法便成形。
吃自己狗糧 了解客戶感受那時的 AirBnB還有一個問題,要找住房,其實早就有 Craigslist和 Couch Surfing。 AirBnB當時的報道雖多,但只得幾十間住房,要擴張就得找個令自己與別不同的地方。
Joe和 Brian在這個時候,用自己的網站租了一間房來住,目的是了解客戶用 AirBnB租房整個過程的感受。矽谷稱這種做法做吃自己的狗糧。
這樣租間房,去時和房東談得投契。到了吃飯,氣氛還是融洽,但很容易就談到租金。一談租金,吃飯變成買賣,雙方就由結識新朋友變成擔心對方的信用。一下子,整個旅行、租房、看藝術節給人的感覺變得很凉薄。
這樣吃一吃狗糧, AirBnB團隊學到要避免在租住過程中談到租金, AirBnB就得要求租客先行付款。如此房東可以更放心放租,租客亦不會再受租金困擾, AirBnB亦可以從中收取佣金。比別人優勝的用戶體驗,成為 AirBnB的特色。
馬丁

科技生活:朱克伯格以外的事(三)
1 :
GS(14)@2011-02-26 18:05:55互聯網站 AirBnB在 SXSW後雖然確立了宣傳手法和自我特色,但仍然是小型搞作,每次只是供應幾十間住房,談不上賺錢。而談不上賺錢,對於創業者是大問題,因為幾個創辦人在三藩市的日常開支,絕不便宜。
08年夏季是美國總統大選的年頭。想一次過滿足三個願望:賺生活費、幫自己賣廣告,和令自己可以在全國電視出現,可以怎做?
一次過滿足三個願望
AirBnB三人靈機一觸,由早餐想到穀物片,由穀物片想到穀物片背後的品牌和廣告,再由穀物片品牌想到總統大選。於是美國的電視上就出現了:「 Obama O's: Hope in every bowl!」及「 Cap'n McCain's: Put a maverick in your morning!」
利用網上宣傳的便利,美國人對總統大選的瘋狂,和前兩次搞 AirBnB網站所認識的傳統媒體, AirBnB推出了以奧巴馬和麥凱恩為主題的早餐穀物片。每款限量推出 500盒,每盒售價 40美元。 1000盒穀物片送 200盒給記者。其餘 800盒讓 AirBnB的名字除在美國迅速走紅之外,還幫 AirBnB賺了三萬美元。
「我對你們的計劃信心不大。」 08年尾, AirBnB三人去了考 Y-Combinator。考 Y-Combinator的原因並不是因為 AirBnB成功,而是因為他們沒錢。賣穀物片的 3萬元只是還了部份信用卡欠款。在全國電視一輪風光過後, AirBnB網站依然沒人流,沒收入,很快便被人忘記。折騰了一年,結果碌爆信用卡,晚餐只好吃麥凱恩和奧巴馬。考 Y-Combinator,就是想問 Paul Graham拿兩萬元給自己吃飯。
「但我欣賞你們那種大無畏的精神。不怕死,能在最壞的情況下看出並抓緊機會,比任何計劃書更好。」 Paul Graham由 AirBnB網站的統計數字觀察到,除大型會議以外, AirBnB的主要客源來自紐約。於是, Paul Graham給 AirBnB的頭號建議是,不要老是坐在矽谷,去紐約見你們的客戶。打電話給他們,敲他們的門,和他們一起拍照、開派對,用盡所有方法,令客戶記得你。
「不要想,只管做」,紐約一行終令 AirBnB人流增長。
馬丁
韜韜不絕:魚王以外
1 :
GS(14)@2012-06-30 17:56:07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sup/20120629/106913
早前在電視上介紹過馬來西亞魚王—忘不了(圖),現時身價已經升價十倍。其實忘不了除了食用外,因鱗光亮麗高貴,還可以作觀賞魚飼養,有保育作用,不至其絕種。在忘不了的故鄉砂勞越,另一種美食—鱷魚。因當地政府禁止獵殺,令鱷魚不斷繁殖,氾濫成災,已到對人畜生命造成威脅的程度。其實自然生態講求平衡,希望當地政府正視。因馬來西亞人大多信奉回教,他們認為兩棲類的動物是不潔的,不能作食用;所以都不吃兩棲類的肉,例如鱷魚、蟹、山瑞、田雞等,但這些都是廣東人眼中的美食。
當地的田雞肥大如小雞,足有一磅重,加上文東薑鬆化如芋頭般無渣,造出一道文東薑碎蒸田雞或文東薑葱爆田雞,其他地方難求;或一道清燉5公斤重原隻山瑞,其裙邊如婆參,一道紅燜山瑞配以蹄筋,膠質豐盈其美味更不在話下!此外胡椒炒蟹或金香醬炒蟹,更是蜚聲國際。
其實鱷魚可說一身是寶,新鮮鱷魚肉可炒片、燉湯,紅燜鱷魚尾膠、鱷魚掌,更是女士美容妙品;最啜核是鱷魚脷,口感如食沙爆魚肚,再來一道XO醬爆鱷魚腸,甚麼竹腸、生腸都要靠邊站。鱷魚皮可製成手袋、皮包、衣履等更為女士至愛。
告訴你一個秘密,鱷魚雖然兇惡,其實很膽小;有時一個響雷,分分鐘會嚇破膽而死!
梁文韜
談財經 - 胡孟青 金融界以外的另類出路 (2012年08月21日)
1 :
GS(14)@2012-08-21 14:34:17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7814&d=1824
愈來愈多名家高手,認同金融業前景黯淡。繼債王格羅斯一番股票已死言論後,《黑天鵝》一書作者Nassim N. Taleb亦呼籲不要投身金融界,他並非從監管或業務發展層面作上述結論,而是很簡單一個道理,能在金融界賺大錢的一群人,背後成功原因只靠幸運,令他們的投資本金可增加,後來者不斷加入,一是面對競爭問題,二就是令行業圖利機會率被攤薄。
誠然,金融業亦有創造能力,但任何金融產品發明,最後證明都是弊多利少,甚至遺害市場,而金融界產生的金錢回報,肯定只有一部分人受惠,由金融繁榮製造的背後,就是收入不公平貧富更懸殊,以金融為支柱的香港正是個好例子。
的確,要社會進步,人類福祉提升,就要有建設性的創造性,而不是再去搞複雜的金融產品或研發一兩套交易電腦程式。很多學者近年亦質疑,現代社會所謂科技進步,根本令原本活在舒適環境的階層,活得更舒適更方便,但未有令全球人類進步明顯提升。去年,蓋茨夫婦慈善基金會搞了一個頗具創意的挑戰比賽,題目是「Build a better toilet」,簡單建造更佳廁所的題目,蓋茨背後目的根本是希望人類多加思考,將破壞轉化為貢獻。最近在西雅圖,參賽者將作品展覽,最後奪得三甲的三間大學,分別用太陽能廁所概念,製造電力,另外兩間獲獎大學作品大致是利用廁所,循環製造清水及潔淨能源。
香港仍是金融業掛帥社會,準大學生視在金融業及華爾街大行打滾為主要目標。在外國,好些大學金融財務學系取錄率近年續提升,因部分年輕學子已另作他想。以澳洲為例,選修農業相關科目的入學資格,部分大學要求比金融繫條件還高。近一兩年,愈冷門科目反而在職場愈有市場。台大獸醫學系不乏優秀港生越洋報讀,因人才渴市,畢業後不愁高薪出路,城大開辦獸醫學系是極具遠見的部署。聽說美資大行高盛每年大批畢業生排隊面試,大部分來自金融或商科學系名牌大學,但到次輪面試,竟給一位地質學系畢業生跑出。如上述故事屬實,其實正反映金融人才有供過於求情況,大型投行對在其他學科有認識的人才反而更有興趣及需求,因未來投資前景藉發掘行業及發掘資源,物色新投資機會。
近期軟性商品價格急升,世界鬧糧荒,全球食品價格急漲,再次提醒農業、甚至食水的重要。原來自4月中起,美國的水相關股份甚至從事水管供應的公司股價幾乎全線跑贏,部分專家亦指水相關期貨產品或是未來主要及最有潛力市場。專家非憑空想像,因單是全球城市化加劇,基建及建築用水比農業灌溉需求更多,如還年輕,我會選擇修一個相關課程!
逢週二、四刊出
實金以外的「黃金抉擇」 唐德玲
1 :
GS(14)@2013-04-24 00:00:53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3%87%E3%80%8D/90203
連續幾日提到,金價在短時間內下跌了一成多之後,便觸發全城搶金熱潮,連我也要幫內地朋友去撲金,真是發夢也想不到!
有姊妹來電郵問,如果要趁低吸納,是否只可以買實金?當然不是,如果要投資黃金,其實有多種途徑,買實金固然是其中一種,但買實金最大的弊處是要找地方收藏。
不買實金也可參與
我曾在本欄提過,從大戶投資黃金的角度,揸金要付息,而沽金則可以收息,其實背後就是存倉費的問題(他們一買一賣涉及的量很大,不是我輩小投資者買十両八両這麼簡單)。
當然,很多投資者(消費者)喜歡揸實金,就是喜歡那種「有嘢揸手」的感覺,正如買樓一樣,但買樓跟買實金的最大分別是,買樓可以有租金收入,但買金則沒有息收之餘,還要蝕倉租!
除了買實金之外,另一個參與黃金投資的方法,就是在銀行開個紙黃金戶口,那就可以免卻存入實金的麻煩。另外,再簡單一點,就是買入黃金的ETF(交易所買賣基金)。
現時港交所(0388)已有幾隻黃金的ETF掛牌,這種ETF的運作跟盈富基金(2800)相近,它們的走勢會跟足金價,買賣也相對方便和快捷,例如價值黃金ETF(3081)和SPDR金ETF(2840)。
投資採金金飾股
除了ETF之外,本港上市的股票當中,有一些是跟金價有密切關係的,其中一類是採金股,當中包括紫金礦業(2899)、招金礦業(1818)及靈寶黃金(3330)等。
不過,它們的盈利或股價,不是直接與金價掛鈎,但整體方向卻是一致的!
另一類自然是金飾股,即是這幾日大家湧去買金的地方,當中規模較大的包括周大福(1929)、六福(0590)和周生生(0116)等等。
不過,它們的盈利或股價並非跟金價有正方向的關係,反而是反方向的關係,如果金價跌,它們的生意會更好。
如果姊妹們比較進取,應該聽過以孖展形式炒賣的倫敦金,這種投資方式風險較高(不是騙人那種,那種是授權他人去炒,然後給人不斷買賣,最後蝕掉所有本金),但回報當然可以很高。
不過,以孖展方式去買賣,槓桿比率很高,即是無論輸贏都放大了,令到投資者沒有時間去守,所以炒倫敦金通常是要速戰速決的!因此,我相信,這種投資方式不太適合朝九晚五打工的姊妹們,以及偏向保守的投資者。
如果不想太刺激,投資者還有另一個選擇,那就是黃金基金。
不過,市場上的黃金基金也分兩種,一種是風險較高的商品類基金(其實也很刺激),基金經理其實也是透過商品期貨或者孖展買賣參與黃金投資,跟妳自己炒其實沒有分別。
不過,這些基金經理都是專業炒家,市場上最著名的當然是商品大王羅傑斯旗下的商品基金。
另外,如果想穩陣一些,另一類黃金基金其實就是買入經營黃金的股票,例如我剛才提過的紫金礦業或外國其他金礦公司等等。
如果金價向好,這些基金也會跟隨,但萬一金價下跌,這些基金也會下跌,但幅度未必跟足金價!
[email protected]
特稿:阿Sa演技以外的贏面
1 :
GS(14)@2015-03-06 09:05:19
若純演技考慮,學院派的趙薇冇得輸,看過她在《親愛的》的催淚演繹,就知無論阿Sa在《雛妓》有幾破格,演技還是差一大截。不過香港電影金像獎從來存在變數,除了演技,還要考慮到評審甚至政治環境,不能就此判阿Sa輸定。首先,阿Sa在《雛妓》一改戲路,除爆粗和床戲,又被任達華搓胸,其付出是有目共睹;其次她在圈中人面廣,其破格演出隨時感動到評審打出友情牌,為她增加勝算。而根據評選準則,金像獎由五十五名來自導演、編劇等業界組成的評審團,再加十三個金像獎屬會(如演藝人協會)等共六十八票選出,故較易出現圍票現象。如二○一一年,劉嘉玲憑《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封后(圖),令人覺得是評審「認為她是時候奪獎」,多於她憑演技取勝。至於關鍵,還是取決於近年吹起的本土意識,而阿Sa和趙薇的對壘,正正是本土與內地之爭。翻查資料,影后寶座曾一度被內地女星霸佔,甚至鬧出本土女星荒。直至金像獎亦意識問題,以致近年此獎偏向本土女星。阿Sa,你還有機會的!撰文:馮國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306/19064973
購物天堂不再 港名牌近貴絕全球 分析:缺零售以外吸引力 短期難有起色
1 :
GS(14)@2016-02-02 15:33:38【明報專訊】匯豐昨日發表全球奢侈品指數報告,預期農曆新年本港奢侈品零售持續疲弱,並指以現時匯價計算,多款名牌奢侈品在港售價實際較韓國、新加坡、甚至歐洲高,報告顯示,香港奢侈品平均指數為119(以100為基準),僅次於中國及日本,一向予人高消費感覺的英國,其指數為106,竟低於列表中的所有亞洲國家。該行預期,香港在欠缺其他吸引力下,零售業短期內難有改善。
明報記者 邱曉欣
匯豐選出17個奢侈品牌,並從每個品牌中選出兩款最熱賣的產品,以9個不同銷售國家作比較,產品售價以意大利及米蘭的售價作基準,並設定為100,結果顯示,中國奢侈品市場定價的溢價情?最為嚴重,其奢侈品平均指數高達137,是9個地區中最高,近乎所有產品的價格指數均高於100,只有美國知名眼鏡品牌Rayban的一款眼鏡較其他亞洲國家廉宜。
受港元強勢影響,香港奢侈品價格與內地相比亦不遑多讓。報告表示,雖然香港奢侈品價格與日本相若,但對比韓國及泰國,仍處於較高水平。事實上,香港奢侈品平均指數為119,在9個地區當中排名第3,僅次於中國及日本,而一向予人高消費感覺的英國,其指數為106,低於列表中的所有亞洲國家。
港景點無特色 日韓更吸引
報告又稱,雖然產品價格並非旅客到海外旅遊及購物的唯一因素,不過,匯率變動、消費稅及奢侈品牌的定價政策,往往是最具影響力的觸發點,足以改變旅客的消費及旅遊模式。因此,一些貨幣便宜的國家如西歐、日本、澳洲等近年成為熱門旅遊勝地,旅客數目急增,受匯兌及旅遊景點缺乏多元性影響,香港零售市場將持續不穩。
零售股分析員:內地旅客追求度假式享受
元大證券零售股分析員朱家傑表示,雖然香港零售市道疲弱,加上港元強勢,本港奢侈品銷情更加慘淡,惟他認為這對針對國際市場的跨國奢侈品牌影響不大。內地高消費旅客仍有一定購買力,高消費群只是轉往貨幣較便宜的國家購物旅遊,對國際奢侈品牌而言,「去邊度買都係自己生意」,因此,對其銷售額影響有限。
另外,有零售分析員表示,隨?內地中產階級崛起,香港已不再是內地旅客的首選,本港零售市道難有起色。香港過往一直以「購物天堂」為賣點,惟景點方面卻欠缺獨特性,內地旅客對旅遊的要求正逐漸提高,不再停留於「瘋狂搶包包」的階段,除購物外,內地旅客開始追求度假式的享受,即使香港奢侈品售價比國內便宜及地域上有便利優勢,惟其他國家如日本及韓國的吸引力已超越香港。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202/news/ec_eca1.htm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