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高齡農民工現狀調查:有人為獲打工資格染黑頭發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5-02/913002.html

解說:

50歲、60歲、70歲,他們為什麽還要外出打工?

55歲農民工 王思浩:

現在在農村里面就八十來塊錢吧。都在幹活,還在幹活呢,農村里七八十歲還有幹的。

解說:

10年、20年、30年,打工多年,為何仍未得到安定生活?

複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人口研究經濟學博士 任遠:

農民工群體的養老保障、社會保障問題就是非常嚴峻。

解說:

統計顯示:全國50歲以上的農民工已經超過4600萬!

《新聞1+1》今日關註:老去的“農民工”!

主持人 董倩:

晚上好,歡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聞1+1》。

今天是勞動節,那麽勞動節我們就來關註勞動者,首先我們先聽一群勞動者他們都說了什麽。

農民工 黃德祥:

當初來的時候還沒有感覺,現在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一點感覺了。

農民工 王思浩:

現在在農村里面就八十來塊錢吧。都在幹活呢,還在幹活呢,農村里七八十歲還有幹的。

主持人:

接受采訪的兩位農民工,現在在上海的一家建築工地在做工。他們的年齡已經超過了50歲,說到這個年齡的問題,就在4月29日,就是前天國家統計局公布了這樣一組數字,就是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在報告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幾個數字,在2.73億農民工里面,50歲以上的占到了17%,那麽具體到數字超過4600萬,這是50歲以上的。如果把41-50歲這個年齡段也算上的話,那這個年齡段的比例是26%。乘起來的話就是7千萬,40歲以上所有人都加在里面的話,那也就是近1.2億人。這是一個多麽龐大的群體。那麽他們這麽大的歲數,還在工地或者說幹著非常艱苦的工作為了什麽?另外,他們在這樣的一個年紀去工作的話,他們的權益需要怎麽樣去保障,今天,我們就來關註這樣的一個中老年農民工群體。

解說:

在酷暑,在寒冬,在城市的街頭,在建築工地,在一些仍然存在著重體力勞動的工廠,他們正在老去,已經老去。50歲、60歲,有的甚至超過70歲,他們,被媒體稱作“高齡農民工”。

這對父子,來自江蘇,打工地在上海。兒子王榮做電工,父親王思浩已經五十多歲,因為沒有手藝,還在做搬磚、運水泥的重體力活。

農民工 王榮:

我感覺做建築這行,也真是挺累的。(父親)頭發白了,眼角的斑紋也有了。

解說:

年齡越來越大,身體已經開始印刻衰老的痕跡,但是,在他們的工地上,像王思浩這樣,超過50歲的農民工,竟然占到了一半。這些高齡農民工們,已經越來越力不從心了。

農民工 黃德祥:

當初來的時候還沒有感覺,現在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一點感覺了。

解說:

那麽,在中國,年齡超過50歲的外出打工者,究竟有多少?前天,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稱,2014年,全國農民工總數為27395萬人,其中,50歲以上的農民工占17.1%,超過了4600萬。有媒體報道,有些高齡農民工,為了更容易的找到工作,有的持假身份證留在工地;有的,不斷地走進理發室將自己的白發染黑;有的,甚至“靠吃肉補充體力獲打工資格,哪家工地肉多就去哪”。

農民工 王思浩:

包吃了,還可以吧,我們就是老板規定的19塊錢一天,都是有專門的食堂。做好了送過來。

解說:

在大城市從事體力工作,雖然辛苦,但是和在老家種地相比,收入上畢竟還有很大差別,甚至可能會翻番,這應該是許多高齡農民工,為何還要拼體力外出打工的一個重要原因。

王思浩:

現在在農村里面就八十來塊錢吧。都在幹活,還在幹活,農村里七八十歲還有幹的。

解說: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我國50歲以上的農民工群體,正在持續擴大:2009年,50歲以上農民工占12.2%,有2803萬人;2012年,50歲以上農民工占15.1%,達3969萬人;2013年,全國50歲以上的農民工所占比重為15.2%,數量超過4000萬人。2014年,比例增加到了17.1%,超過了4600萬。

主持人:

剛才我們一直在提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這個制度是從2008年開始調查,然後公布的。到現在7年的時間。我們不妨比較一下這7年都發生了什麽變化。在2010年的時候,我們看一下,16-20歲的農民工所占的比例是6.5%。而7年之後,2014年降到了3.5%,那麽21-30歲這個年齡35%降到了30%,31-40歲這個年齡,23%到22%。應該說這就叫做青壯年農民工,31-40歲基本上是穩定的,但是在穩中有降,下降的最快的是16-20歲。

那麽我們再看這是處在一個下降的狀態,那麽在這個比例中有一個上升比較快的一個群體。41-50歲的農民工2010年的時候顯示比例是21%。到了2014年,比例上升到了26%。那麽再看這個一個群體增幅也是很快的,50歲以上當時2010年占比12%,到了2014年占比17%。那麽我們再形象的看一下,也就是說這些年它們的增幅,應該說是在穩步增加,而這樣的一個前提發生背景是什麽呢?2010年-2014年農民工的數量雖然說是在增長,但青壯年農民工的數量是在降低的。在掌握了這些數字之後,我們接下去請教一位專家,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的張翼研究員。張先生,剛才我們註意到了一個極端,16-20歲這些年的降幅非常大,6.5%到3.5%。50歲我們再看另外一個極端,增幅非常大,12%到了17%。為什麽會出現這兩種極端的變化?

張翼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

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中國的人口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越是年齡小的群體,它的人口共計總數也在降低。越是年齡大的群體,他的出生年齡段里面人口數量占的比重相對比較多一些。

第二個原因,是中國的教育結構有了擴張,年齡小的群體進入學校學習的人數增加了,所以導致16-20歲之間的這個群體的農民工每年都處於下降的狀態。但是城市里的需求它是增長比較快,在這樣一個情況下,老年或者中老年農民工的數量就增加的比較快。

主持人:

張先生我理解您這個原因是主客觀的原因都有,那麽客觀需求是因為整個中國人口都進入到了一個老齡化階段,所以不得不去使用這些中老年農民工。但是我們站在主觀的角度想一想,假如我有選擇,那麽誰願意到了老還去工作,而不是選擇在家里面去含飴弄孫,頤養天年,您怎麽看待這個主觀的原因,他是不是沒有選擇才必須出去?

張翼:

應該說是這樣一個基本的結構狀態。在農村里面他們的收入相對比較低,但是這一部分農民工他正是處於上有老,下有小這樣一個年齡段。對於孩子他們要撫養,要供給他們上學。對於老年人,他們要對自己的父母親盡孝道,所以在這樣一個情況下他必須到城里面來打工。

主持人:

也就是說雖然從客觀來說這是一個進程,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進程。但是從主觀來說,多少還是有一些無奈的因素在里面?

張翼:

是這樣的。

主持人:

好。那麽我們剛才關註的是這樣一個曲線的變化,中老年農民工應該說他們辛苦勞作幾十年之後,本來應該進入到人生的秋季,就是收獲的季節。但是他們卻在這樣的一個年紀,卻不得不再次打工,是什麽造成了他們這種沒有選擇的狀況呢?我們繼續往下看。

解說:

這是三年前,新華社記者劉傑在陜西農村拍攝的一組照片,這些空椅子代表著外出打工的家庭成員。這是三年前的陳榮英,當時她的丈夫和兩個孩子,都在外面打工。如今,三年過去了,陳榮英,還是一個人留守在老家,丈夫冷慶洋,今年已經52歲,在哈爾濱的一個工地上做工。

陜西省石轉鎮雙聯村村民 冷慶洋:

白天幹一天,幹12小時,晚上又加班,加到早晨的7點。慢慢撐吧。吃住不行,吃不飽。拿點錢到外面買零食吃。

記者:

每個月三四千的工資都怎麽花呢?

冷慶洋:

花一千多,剩下的自己存著。

解說:

冷慶洋說,他還得繼續幹下去,愛人陳榮英,也已經習慣了一年見一次的日子。和陳榮英一樣,留守在家的還有揚大會,她的丈夫從30歲就開始外出打工,如今,小陳已經變成了老陳,她的丈夫陳代前,今年已經58歲,還在西安打工。

記者:

快60歲了,為什麽他一定要出去打工?

陜西省石轉鎮雙聯村村民 揚大會:

三個娃娃還沒有成家,大的30了,想著家里還是負擔大,我們只有一棟房子也不夠,他只有出去打工,娃娃他們要討老婆。

記者:

在家種地,或者在家附近不能找到工作嗎?

揚大會:

現在地被人家征了,征了一年也沒有多少錢,我們這里山上有野豬,遠一點的種了有種無收,他的計劃,他就幹不動,幹到快75。

解說:

陜西省的雙聯村,山多地少,經濟落後,有一半多的村民,常年在北京、廣州等地打工,其中,有不少是50歲以上的老人。

陜西省石轉鎮宣傳幹部 湯昊:

雙聯村總人口(打工)估計要占到(總人口)60%、70%吧。里邊應該有個20%、30%在50歲以上。很多從事的是體力勞動。主要是像建築或者隧道這一塊,比如說勞動保障這塊,各類保險這可能有的不是那麽十分齊全。政府這一塊要想辦法發展產業。

解說:

勞動強度大,健康風險高,維權意識差,福利保障相對較弱,這些,都是困擾高齡農民工的問題。

2013年7月,高溫酷暑中,鄭州72歲的環衛工靳春波,在清掃馬路時中暑去世。記者之後采訪發現,當地絕大部分環衛工,都是50歲到60歲之間的臨時工,連一紙勞動合同都沒有。去年11月,蘭州一些高齡的環衛工人,竟然被要求簽訂這樣一份承諾書,承諾工作期間產生的一切人身損害,都由本人承擔,此事被報道之後,迅即引發輿論關註,這樣一個有些殘酷的要求,也被相關部門馬上叫停。

但是,即使面對種種風險,即使得不到應有的保障,高齡農民工,還是要選擇繼續外出打工。

冷慶洋:

再幹個五六年吧。想家也沒辦法。

揚大會:

(我們)團聚的日子很少,有時候就是到逢年過節回來,有兩個年頭春節就不在家,(他)都在外面。(我)還是太寂寞了。

主持人:

這就是中老年農民工現實中所面臨的這樣一種困境。從2011年開始,我們國家有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按照里面的一個細則你註意看,就是年滿60歲,累計繳費,這個費就是養老保險費,這個保費,滿15年,以後就可以按月領取,60歲以後享受相應的待遇。政策是個好政策。但是根據前段時間的調查,在武漢還有南寧市,農民工養老保險參保行為的調查顯示50歲以上的農民工參保職工養老保險的比例是0。接下去我們就請教一下張翼先生,您怎麽看待這個數字,為什麽有了這樣一個政策是去保障養老金落實的,為什麽不去上這個養老保險,為什麽?

張翼:

有這樣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企業不願意為農民工繳納養老保險,他想盡可能的降低人工成本的開支,畢竟這一塊占到整個企業人工成本的20%左右。

第二個,農民工自己也不願意交養老保險。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想把這8%的錢轉變為現金拿回家去接濟家用,或者是接濟當前在城市上自己的生活用度。

第三個原因,有一些零工不知道怎麽樣去參加養老保險。在這個因素的影響之下,再加上經濟的波動,以及農民工在就業過程當中可能存在的,今天在這個企業打工,明天在那個企業打工,可能這一段時間在這個城市打工,另外一段時間又轉移到別的城市打工,導致出現的這個斷裂使得到現在為止真正能夠拿到養老保險的人數是微乎其微的。

主持人:

張先生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政策就是為了讓你用今天的錢去保障你的未來,為什麽你只看到眼下,不看到長遠呢?這個問題怎麽看?

張翼:

因為當前眼下的壓力大於對未來的籌劃,雖然說農民工的工資在過去的五、六年當中都有一個非常顯著的增長,但是隨著通貨膨脹的增加,以及在城市生活過程當中的生活開支的增加,導致農民工拿回家去現金的收入,就是錢越來越毛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讀書,讓自己的老人安度晚年,就不得不犧牲當前對未來保險的開支。

主持人:

剛才咱們說的是被這個政策,就是沒有享受到政策的這群人,那麽他可能說是享受不到這個政策對他們來說門檻有點高。另外一群人就是享受到這個政策的人,多繳就能夠多得,那為什麽有些農民工他們並沒有采取多繳這種方式,而是能少繳就少繳,這是什麽原因?

張翼:

剛才談到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影響就是,我們國家的社會保險的繳費率相對還是比較高的,那麽整個保險繳下來,包括養老、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和失業保險,加起來達到43%左右。如果是企業把所有這些保險交齊的話,那麽這個壓力是非常大的,對於農民工來說,他拿到這個錢現金的當前的欲求就大於對未來保險的欲求,在這樣一個情況下,他寧肯是少繳就少繳。在前面一段時間,尤其是在退保的大潮的過程中,我們說絕大多數沿海地區的農民工在年底都把養老保險退掉,然後拿回現金拿到家里去了,在這樣一個情況下,現在真正能夠享受到養老保險的人數我們就特別理解到是非常少的。

主持人:

張先生稍候我們還會有更多的問題給您。所以說到這兒,並不是說農民工他們的目光短淺,或者說他們的見識短,等等。恰恰不是,他們恰恰是做了深思熟慮的思考,他們恰恰是做了最理性的選擇,因為他們上有老,下有小,在眾多要解決的問題面前,他們只能犧牲自己,不考慮自己的保險。好。我們繼續關註這個問題。

解說:

過去幾個月,深圳市社保部門,被接二連三地告上法庭。原告,就包括照片中的這幾位。他們在達到退休年齡,卻發現無法領到養老金後,一紙訴狀,把深圳市人社局告上了法庭。

退休女工 肖葉青:

我這些都是行政訴訟,這些都是法庭的判決書,已經輸掉了。

記者:

(訴訟)輸掉了?

肖葉青:

是。

解說:

這位是當事人之一肖葉青,在她身上,有著第一代農民工群體的深深烙印。生於上世紀50年代,90年代跟隨打工大潮南下深圳。直到2006年,肖葉青所在的服裝廠,才給工人統一辦理了社保。

肖葉青:

這里才交了七年零八個月。

解說:

在深圳工作20年後,雖然工作的穩定性讓他們看起來與城鎮職工無異,但在退休的節骨眼上,他們卻因為沒有繳滿足夠年限的養老保險,而面臨養老難題。

肖葉青:

雖然我們是外來工在這里打工,也生活了二十多,辛辛苦苦的已經付出了,他們都可以在這里養老,我們幹嗎不可以在這里退休呢?

解說:

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深圳非戶籍人口已達到726.21萬人,那一年,《勞動合同法》開始實施,深圳的絕大部分外來務工人員,才開始被覆蓋到國家的社會保障網下。但是,這也意味著,在近年達到退休年齡的農民工里,將有一大批人因不滿15年繳費年限,而無法領取養老金。

張展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研究所研究員:

50歲以上的農民工,可能因為過去的制度框架他還沒有資格來參加,或者就算參加了也是剛剛參加。年限比較少。

解說:

在深圳拿不到養老金,這些老工人們,或者是無計可施,或者是認了命,回到農村。像肖葉青這樣,只能把她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中的錢轉回原籍,參加家鄉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肖葉青:

像我們在外面買的是職工保險是不是,轉回農村一個月才拿幾十塊錢,對於我來說拿的那個錢還沒有買的那個錢多,至少我們很不劃算的,

解說:

此外,由於農民工有較強的流動性,而我國直到2009年才出臺養老保險轉移接續暫行辦法,規定職工養老保險可跨省轉移。但是直到現在,仍有地方未能執行這一辦法,這也讓不少農民工,不得不中斷社保、甚至棄保。

張展新:

那麽高齡農民工回到家鄉,不能因為他們在城里的打工經歷,而面臨參保困難。各個地方有很多變通的辦法,中央政府應該敦促地方政府,通過補繳,就是要參照當地老年職工的參保這種靈活變通的辦法,讓一部分在城里打工已經多年的,但是離15年繳費期還有一定差距的,通過補交來獲得城市養老。

主持人:

對於那些已經老去,或者說正在步入老年的這些中老年農民工來說,他們遇到的養老困境有一部分是由歷史原因造成的,但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困境並不是說現實情況就沒法解決,就必須得去忽視他們。怎麽辦?接下去我們繼續連線張翼先生。張先生您看對於那些剛才我們在短片中也看到了,在現實中也大量存在有這麽多年紀大了還在工地上做著非常艱苦,非常危險的這些活計的老頭,甚至老太太,他們怎麽辦,就沒有辦法了嗎對他們來說?

張翼:

我想現在可以通過這樣幾個改革的辦法。

第一個辦法,必須改革現行的繳費率比較高的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使得企業的社會統籌這一塊從20%降到12%,或者在別的降低幅度我們可以來研究。那麽使農民工自己繳的這一塊降到8%,使得老年的農民工或者中年農民工有這個信心來繳養老保險。

第二個辦法,就是把這個城鎮里面交的養老保險,能夠與農村的居民養老保險進行對接,使得農民工能夠非常順利的把城鎮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轉回到家鄉的居民養老保險里面去,增加他對未來的收入。

第三個方面,我想還是要加大勞動執法檢查的力度。

主持人:

非常感謝張先生。應該說老一輩農民工他們一輩子都在付出,我們整個社會虧欠他們的不少,甚至太多。當他們勞作了一輩子,我們真的不能再虧欠他們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820

人為解決


財爺預算案引用甘廼迪一句:「Our problems are man-made - therefore, they can be solved by man」,「人為解決」實在玩味及值得咀嚼。

刻下香港風雨飄搖,人心動盪,但中環人形容,原本一份不以為然的預算案,再三翻看後,反而燃有一絲希望。

希望不在派糖,而是財爺筆下的香港,依然機會處處,發展可以很新經濟,可以更加立體:
原來,香港科技院可以做機械人研發、
原來,本地光纖監察系統贏過不少國際獎項,可以發展智能城市、
原來,香港可應用逆滲透技術,大搞以色列強項之一的海水化淡、

上述一切,未曾從科創局局長口中提及,今日,我真係聽過,我真係聽過...

可能基於特首將制定香港發展路向的施政報告,變為一帶一路報告,財爺刻意或巧合,僅僅由演辭中第八十段起,用五小段三次觸及咁大把。

你陶醉於一帶一路獎學金,財爺反過來大談推動電動車,要搞研究善用退役電池比賽。

而當有人高呼深圳勁,物流強,財爺拋出「投寄易」,特快專遞網,原本一個香港郵政總局早有具備電商潛力。

曾俊華今日贏,在於將香港既有,而又鮮為人知的實力及價值,包裝及展示於公眾,在在不乏創意及新型經濟成份,犯不上要空喊口號,大搞這個局,那個局。

而更值得留意是,財爺有意將金融科技升格,其中發展區塊鏈一環,減少可疑交易降成本,業界認為有一定期望。

財爺憑寬減等一系列措施,必然得分,但財爺守財,繼續被要扣分。

有留意的話,本港早年中期增長目標為4.5%,去年降至3.5%,今年再修訂至3%,但近十年經驗,本港經濟增長高與低,跟財政盈餘扯不上最直接關係,難怪,有會計界形容本港技術上是出現結構盈餘。

的確,單以股票印花稅佔比超過一成計,港股每日成交一千億的話,政府日袋二億,香港盈餘與否,很大程度上是繫於李小加。

政府未來四年,預計經常開支分別是增長2%及11%,再之後兩年每年減少,收入方面最少一年預算仍有2%升幅,最多則有7%,純粹經營帳目上,數字上在在無赤字壓力。

目前,財政儲備相當於24個月政府開支,到2020年降至21個月,有做功課的話,大曾及阿松年代,所討論的合適儲備水平,僅界定為12-18個月政府開支。

一旦以12個月及來年政府開支計,財爺絕對有條件額外釋放3700億,做更受及市民福祉的事情,不過任內九年,財爺都對有關問題避而不談,呢點就似乎交不到功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686

Oculus創始人為“中年危機”的蘋果支招:盡快投身VR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8119.html

在蘋果交出十三年來最差季報之後,VR鼻祖Oculus聯合創始人Jack McCauley給蘋果公司支了一招——盡快投身VR。

“蘋果盡管盈利有所下降,但去年仍售出2.31億臺iPhone,蘋果公司目前有2300億的現金流,比一些的國家GDP加起來都多,如果蘋果願意投身VR,是可以拔得頭籌的。”近日,來到中國的Jack McCauley對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說。

事實上,盡管蘋果官方從未表示進入虛擬及增強現實市場,但蘋果其實一直暗自有所動作,例如申請VR專利,積極招聘VR領域人才等。而此前,蘋果CEO蒂姆庫克曾說過這麽一句話:“虛擬現實(VR)真的很棒,它不應該只是一個小眾市場。”

蘋果的VR設備何時公布尚未可知,但屆時,鼓動蘋果盡快投身VR的Jack McCauley可能會遇到一個有力的競爭對手。

公開資料顯示,VR鼻祖Oculus於2014年3月被Facebook以20億美元收購,是世界虛擬現實技術領域的領軍者之一。而在今年3月26日,世界上第一臺主流商用虛擬現實頭盔Oculus Rift也被送到了第一位消費者手中。

盡管Facebook手筆龐大,但是像這樣的公司進軍VR是要冒一定風險的,McCauley看來,似乎其他公司則更願意靜觀其變。

可以說,2015年賺足眼球的虛擬現實產業,2016年將正式進入產業元年。不同於智能手機的競爭焦點幾乎集中在硬件設備上,虛擬現實產業從一開始就不僅僅聚焦於創新硬件。VR/AR整個產業鏈包括了硬件、內容、平臺、分發、開發者服務、內容制造商服務、垂直行業解決方案等。

McCauley分享了自己對虛擬現實現狀的看法:“VR十分強大,但是目前還是處於發展階段,最大的瓶頸是計算的運力。”

目前已經離開Oculus的McCauley是Oculus聯合創始人,曾經擔任Oculus的首席工程師,參與設計生產全部的Oculus產品,同時他也是Guitar Hero系列視頻遊戲的核心開發員及發明人,加州伯克利大學Jacobs設計研究院常駐創業導師。此外,他還投資了一個從事虛擬現實研究的實驗室McCauley Lab,正致力於創造虛擬現實,尤其是追蹤科技。

McCauley介紹,虛擬現實想做的事情就是建立兩個不同的視覺系統使用戶看到深度的東西。目前,很多跟虛擬現實內容相關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並不似想象中那樣複雜。通過透鏡,用電腦進行二維渲染,顯示器便可以在你的眼睛之前進行展示,可以為用戶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因此,虛擬現實是一個完全沈浸的3D式的體驗。

“關於VR的內容,大家想法很多,首先是沈浸式的3D電影,問題可能它離你眼睛太近就會看到像素點,在這個之前我們必須有更高分辨率的顯示器,至少我認為是這樣的,比如說鏡像現實等。”McCauley說。

他坦言,目前自己正在花非常大的精力做這件事情,例如渲染,需要兩個電腦遊戲同時做。此外,為了獲得較好的VR體驗,對網絡帶寬支持有很高的要求。

顯而易見,遊戲既是虛擬現實技術重要的應用方向之一,也為虛擬現實技術的快速發展起了巨大的需求牽引作用。盡管存在眾多的技術難題,虛擬現實技術在競爭激烈的遊戲市場中還是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和應用。McCauley坦言,VR遊戲開發成本的確非常高,一些平臺上的大遊戲約耗資3600萬美元才能開發。

虛擬現實不僅對內容要求頗高,對硬件設備的要求也十分挑剔。McCauley說:“你肯定是不想投入了這麽多研發成本卻沒有配套使用設備,所以你當然希望有這樣一個大的環境支持你投入到這個遊戲開發當中。Oculus和HTC都投入了很多錢做這些事情。”

McCauley還表示:“不管是信息的積累還是對VR的信心,業內都十分充足,希望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把大家的期待更好地進行一個集成。因為,我們必須有這樣很好的硬件環境來配合,才能做得越來越好。”

對於VR的未來,McCauley樂觀地表示:“我覺得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VR大概5年之內可以實現廣泛的應用。未來大家都有可能擁有VR移動設備,的確會這麽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314

神创造富——富人为什么更富有

http://www.xcf.cn/newfortune/fmgs/201606/t20160602_772983.htm

 过 去一年,中国最富有的500个人的上榜门槛,从40亿元跃升到65亿元,他们的人均财富达到160.4亿元,同比增长41.8%,百亿富豪达到302位, 同比增长87.6%。这意味着,众多富人不仅跑赢了经济基本面,跑赢了自家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增长,跑赢了股市大盘,跑赢了全球富豪,而且他们还在加速 跑! 

  富人财富增长的关键词,是资产证券化。公司未上市的富人通 过IPO和一级市场融资,公司上市的富人通过“定增+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借由估值仍然高企的国内资本市场,放大了自身财富值。上市尤其是A股上市由此 成为富人不懈的追求,富人的资产证券化率已从2007年的42%增长到今年的91%,10年间翻番有余。 

  富人们陡峭的财富增长曲线背后,是嗅觉灵敏、拥有资源优势 的先发群体,精准把握宽松货币之下的资产荒和A股市场的高估值,收割新兴产业的财富机遇。部分富人还通过高位减持收割韭菜,完成财富套现。从个人而言,这 是富人为了实现自身资产价值最大化而进行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但从中国经济整体来看,由此导致的财富集中乃至创富机遇集中的态势令人担忧。如何在保持市场 机制的前提之下,为大众提供均衡的财富机遇,值得深虑。 

  作者:孙红 

  来源:《新财富》杂志2016年5月号 

  原标题:神创造富——富人为什么更富有 

  经过近百日的搜寻和计算之后,我们得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 

  过去一年,中国最富有的500个人的上榜门槛,从40亿元提高到了65亿元,增长62.5%。500富人拥有的财富总额达到了80191.5亿元,人均财富达到160.4亿元,较上年的113.1亿元增长41.8%,远高于上一年25.7%的增速(图1)。

  从财富量级看,超级富豪的人数也大量增加,百亿富豪比去年大幅增长87.6%,达到302位,超过上榜富人总数的60%(图2)。无论财富总额、平均财富、上榜门槛还是百亿级富人数,今年均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样一组逆风飞扬的数据,堪称是中国财富集中度持续提升的生动写照。它意味着,中国富人们不仅跑赢了经济基本面,跑赢了自家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增长,跑赢了大多中小股东,跑赢了全球富豪,更远远跑赢了你我。重要的是,他们还在加!速!跑! 

  要知道,过去一年,中国GDP增速滑落到了6.9%,创下25年新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33万亿元,同比增长 0.8%,实现利润63554亿元,同比下降2.3%,一些式微产业如采矿,利润同比下降58.2%,境况萧条;环球金融市场动荡下,《福布斯》发布的 2016全球富豪榜上,身家10亿美元以上的亿万富豪从1826人减至1810人,总财富亦下跌700亿美元,至6.48万亿美元,其平均财富同样缩水至 36亿美元,是2010年来首次下跌。 

  更何况,2015年的A股市场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暴涨暴跌。A股总市值由2014年末的36.95万亿元,一路狂升至2015年5月末的62.9 万亿元,累计涨幅达70.23%,然后陡然下降到9月末的41.72万亿元,相对缩水33.68%;得益于救市之举,到12月末,总市值又回升到 52.9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3.32%,比9月末的41.72万亿元增长26.94%,总体划出一条“N”字线。这一年,既是中国股市自重建以来年 度总市值剧烈震荡的一年,也是年末市值记录最高的一年。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的持股市值都完成了N型走势,在大喜大悲的跌宕起伏中,一大波韭菜被收割、中产被消灭。据中登公司数据显示,2015年6 月,持仓市值在50万-100万元的账户数减少85492户,100万-500万元的减少127481户,500万-1000万元的减少17375 户,1000万-1亿元的减少11333户,1亿元以上者减少406户。 

  假如忽略货币增发,财富分配只是一场零和游戏,那么,在经济不景、实业低迷的宏观环境之下,富人们究竟有着怎样惊人的财技,能实现财富超过40%的增长?他们的增量财富,又究竟从何而来? 

  财富放大器之一:IPO + 一级市场融资 

  富人财富增长的关键词,是资产证券化。其第一途径,是IPO。 

  长久以来,IPO一直是成就巨富的重要途径,上市也是富人不懈的追求,今年依然如此。尽管由于市场动荡,2015年A股IPO一度暂停,但当年 仍完成了219起IPO,累计融资1588亿元,较2014年分别急升76%和102%,IPO公司数量领跑全球,融资额仅次于香港、位居第二。昆仑万维 的周亚辉等17位财富新贵,便由于旗下公司2015年在A股上市、财富得以大幅提升而上榜,并且,其中11位的财富都突破了100亿元(表1)。

  一些早前已经上榜的富人,也由于旗下公司2015年上市而身家倍增。例如,王均金家族因旗下吉祥航空、柯尊洪因旗下康弘药业在A股上市,财富增 长分别达到483.3%、344.4%;保利协鑫的朱共山因旗下民用光伏产品板块借壳*ST超日,财富由去年的69亿元大增408.7%至350亿元;许 世辉家族更因达利食品登陆港交所,一跃成为福建首富。甚至连今年首富王健林的财富构成中,也有约50%来自于新上市的万达院线的贡献—2015年1月 IPO的万达院线,一年时间股价就暴涨了10倍,弥补了房地产市场下跌对王健林财富的冲击。 

  2015年的A股市场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暴涨暴跌,引得一大批投资者心痛割肉,也使得在二级市场搏杀的投资界富人财富大幅缩水,最典型的包括混沌投资的葛卫东、敦和资产的叶庆均,今年均以60%的财富缩水率出现在财富跌幅榜的前列。 

  然而,尽管经历了近一年的下跌,综观全年,A股行情依然在全球领先,上证综指、深圳中小板指和创业板指全年涨幅分别达到9.4%、53.7%和 84.4%,创业板指数的涨幅更是笑傲全球。恰由于民营企业多在中小创上市,因此,其控制人的财富也水涨船高。2015年上榜的500富人中,有392人 在今年财富继续增长,其中128人(约33%)旗下有公司在创业板或中小板上市。而今年上榜的118位新富中,旗下有上市公司达105位,其中有67位旗 下公司在创业板或中小板上市,占比高达57%,中小创继续成为名副其实的创富根据地。 

  同时,A股估值泡沫仍然未减。据深交所统计,今年3月创业板的平均市盈率仍有79.8倍。今年新上榜的周亚辉,财富高达250亿元,他旗下的上 市公司昆仑万维,在计算时点的动态市盈率超过百倍;今年财富达113亿元的蔡小如家族,他旗下上市公司达华智能的动态市盈率超过155倍。这还仅是大跌之 后、2015年底的数据。 

  此外,2015年挂牌公司数量暴增3565家、在当年底达到5129家的新三板,也成为上榜富人的新来源。今年榜单上有10人的财富来源于新三 板的8家公司,其中九鼎集团和硅谷天堂都占据了两个席位,分别是九鼎集团的吴刚/吴强兄弟和黄晓捷,硅谷天堂的王林江和李国祥。值得注意的是,这8家公司 中有6家属于创业投资类公司(表2)。持有九鼎集团23.76%股份的吴氏兄弟,2010年末创业时公司只有1000万注册资本,如今这个数字是1000 亿,这样的财富神话,放在古今中外都堪称罕见。

  相比之下,由于海外股市相对平淡,旗下公司在海外上市的富人,大部分财富较去年有所缩水。今年财富跌幅前50位的富人当中,他们就占到了16 席,包括唯品会的沈亚、洪晓波,阿里影业的股东赵薇/黄有龙,玖龙纸业的张茵,SOHO中国的潘石屹/张欣夫妇,聚美优品的陈欧等。 

  为了分享A股估值红利,中概股公司已经掀起了一波回归的热潮,江南春的分众传媒,更成为首个从美股退市、通过借壳七喜控股再登陆A股的上市公 司,而江南春本人的财富也经由A股市场的重估获得了333.7%的增长。这种财富效应,引得包括周鸿祎旗下的奇虎360、史玉柱的巨人网络、陈欧的聚美优 品、莫天全的搜房网、徐航旗下的迈瑞医疗等公司纷纷启动了回A征程。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33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收到私有化要约,要约总额超过 300亿美元。 

  即使是公司暂时尚未上市的富人,也通过不断融资,向资产证券化迈进。过去,上市与未上市公司的股权价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如今,伴随PE、 VC的活跃,二级市场的估值水平,也在不断向一线市场传递。尤其是在TMT等热点行业,从A轮到D轮,估值的跳涨幅度可能更加疯狂。 

  有鉴于此,公司未上市但在一级市场进行融资的富人,与拥有上市公司的富人之间的财富差距已经不大。今年上榜的500富人中,454人旗下有上市 公司,他们的人均财富是161.44亿元;而46名公司未上市的富人,人均财富是149.9亿元。其中不乏雷军这样进入前十名的巨富。不过小米由于 2015年业绩不佳,据指在最近的融资中,估值已经缩水。类似的还有今年新上榜的汪滔,其旗下的大疆创新科技成立不到10年,在2015年5月硅谷风投 Accel Partners参与的7500万美元融资中,估值已达到80亿美元左右。 

  财富放大器之二:定增+并购重组 

  在资产未上市的富人利用当前估值高涨的国内一二级资本市场大举融资、完成财富跃进之外,大量已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们,则通过“定增+并购重组”这一资本市场目前流行的玩法,实现体外资产的证券化,让自己的腰包继续膨胀。 

  在今天排队上市的公司成“堰塞湖”的背景下,2014年以来,A股增发并购的案例数及金额均出现井喷。根据同花顺数据,2015年上市公司通过 定增和配股募集资金合计1.24万亿元,比2014年再增79.7%,远超IPO的1588亿元,创出新高。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在2015年亦十分活跃。根 据统计,当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2669单,交易总金额约为2.2万亿元、同比增长52%。 

  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无论其股东目的在于谋求业务转型,还是卖壳退出,从结果看,这一模式都能够使更多新兴资产通 过被收购的方式进入A 股市场,相当于变相IPO。相对漫长的IPO而言,其程序更加简洁,耗用时间更短。而且,无论资产被收购或借壳上市的一方,还是收 购或退出套现的一方,都能够实现有效的财富增值。今年财富增速居前的前50人中,就有相当部分是通过这一“财技”获得财富高速增长的。 

  例如,今年财富增速最快的徐传化、徐冠巨父子,便是通过这一模式将物流资产置入上市公司体内,从而实现了财富的爆炸式增长;三七互娱的吴绪顺家 族原本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旗下上市公司股价也萎靡不振,但通过“定增+并购重组”模式置入游戏资产后,不仅吴绪顺家族财富暴涨,由重组之前的不到10亿 元迅速增长到今年的110亿元,而且原持有游戏资产的李卫伟、曾开天,也借道吴绪顺家族的上市平台实现了资产证券化,进入今年的富人榜,他们的财富分别为 82亿、75亿元。 

  通过并购分享财富盛宴的富人,不止于一个方向。三胞集团的袁亚非旗下南京新百在并购了英国百年老店—弗雷泽百货商店集团后,又发起对金卫医疗 BVI所持有的美股上市公司中国脐带血库企业集团全部股权的收购;卓尔投资的阎志旗下卓尔发展斥资4.97亿元购买兰亭集势4250万股计30%股权,成 为其最大股东;东方财富的其实家族通过收购同信证券等券商打通金融产业链等。 

  善于资本运作的浙籍上市公司,尤其热衷于“定增+并购重组”这一新玩法。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浙江共有近300家公司登陆A股,其中, 约60家公司在2015年启动重大资产重组,占到浙籍上市公司总量的约20%,远超平均水平—2015年A股各类重组公司大约有450家,占上市公司总数 15%左右。据不完全统计,在2015年启动重组的数十家浙江上市公司中,超过八成都是来自化学、有色、纺织、批发等传统产业,而其通过重组跨入的领域, 则几乎清一色的是受到市场追捧的医药、环保、传媒、互联网等新兴产业。 

  除传化物流外,浙籍上市公司中近年还涌现出龙生股份、世纪华通、艾迪西、完美环球这样的重组案例,几乎个个引人关注。例如,世纪华通原本是绍兴 一家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的民企,2015年末,其宣布拟一举揽入近135亿元的游戏资产,其拟收购的中手游曾推出《富豪金三顺》、《英雄本色》等多款月流 水过千万的自研游戏,2015年第一季度,中手游游戏发行业务按流水计算占中国移动游戏发行商市场份额达到20.1%。今年,世纪华通的王苗通以93亿元 的身家首次上榜。 

  艾迪西更是A股下半年重组中具有标志性的一案,快递业巨头之一的申通快递借此登陆A股,在“四通一达”以及顺丰之中抢得先机,有望成为快递业第一股。通过旗下资产证券化,今年申通快递的陈德军、陈小英兄妹以354亿元的巨额财富跻身富人榜第34位。 

  个人的理性选择,整体的资源错配? 

  接轨资本市场,原本就可以将未来收益折现到当下,形成财富放大效应;国内一二级资本市场整体的高估值,更使得这一放大效应进一步放大。这一背景下,拥有上市公司的新财富500富人比例,从2007年的42%一路增长到今年的91%,10年间翻番有余。 

  富人资产证券化率的持续走高,当然意味着中国市场经济环境日臻成熟之下,各类隐形富人的财富走向阳光化、透明化,从个体看,这也是富人为了实现 自身资产价值最大化而进行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然而,从中国经济整体来看,由此导致的财富集中乃至创富机遇集中的态势却令人担忧。 

  富人们陡峭的财富增长曲线背后,首先是宽松货币之下的资产荒。一方面,为刺激经济增长,大量流动性被释放;另一方面,旧产业痛苦去产能,新产业 贡献有限、尚待培育,实体经济低迷,投资标的匮乏。于是,大量流动性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资本市场。由此不仅带来资本市场的高估值,一些非正常的暴富示范下, 赚快钱的投机心理蔓延。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扭曲,再次把宽松的货币引入资本市场,远离实业。 

  其次是嗅觉灵敏、拥有资源的富人,对于财富机遇的精准把控。高估值,为拥有资本运作平台的富人带来了强大的吸金能力,使之可以充分利用转型新经 济的政策风口和投资者对新兴产业未来前景的良好预期,收购那些上市无门的优质资产,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从而成为宽松货币下资产泡沫膨胀过程中最大的受益 人。 

  具有新兴产业和转型概念的上市公司,由此成为资产荒背景下的资金蓄水池,其估值持续高企。体现在今年的富人榜上,就是新兴产业完胜传统,不仅房 地产行业上榜富人人数破天荒地沦为第二,而且代表新经济的TMT行业上榜富人人数也跃升到了第一的位置。今年118位上榜的新富人当中,旗下有上市公司达 105位,他们中有高达24位来自TMT行业。 

  拥有资本、资源优势的富人,不仅通过资本运作收割新兴产业的财富机遇,补充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有的还通过高位减持收割韭菜,完成财富的套现。 

  过去一年,高估值刺激了大小非们的减持冲动。据Wind统计,以“变动截止日期”作为统一口径,1175家上市公司大小非在2015年合计减持 金额高达4566亿元,相比2014年同期的2100亿元增加了一倍多,同时创下A股史上的新高。创业板大小非的减持比例远远超过了主板企业,2015年 7月发布的减持新规之前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7月22日至2015年6月8日,在股东宣布减持的1447家公司中,364家为主板公司,307家为创 业板公司,776家为中小板公司。尽管从创业板和主板公司的减持数量来看可谓“不相伯仲”,但是从减持比例来说,创业板公司的减持比例远远超过主板公司。 在1049家主板公司中,减持公司比例为34.7%,而在464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减持比例则高达66.16%。 

  2015年以来,创业板中大股东减持套现金额最大的是万邦达董事长王飘扬家族,就在万邦达股价达到51.96元/股高位之后,王飘扬的外甥胡安君和妹妹王婷婷陆续减持9266万股和6177万股,二人合计通过二级市场以及大宗交易的方式套现超过62亿元。 

  “四成上市公司利润买不起深圳一套房,而大股东减持1%可以买十套”的感慨,正是市场配置功能扭曲的结果。 

  财富是对于眼光、耐心与创造的奖赏,但是,假如财富的天平一直向资本运作倾斜,长远而言,难免导致产业空心化、经济增长后劲乏力等隐忧。 

  相比国企,民营企业固然更具活力,其成长也有利于打破经济固化、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然而,拥有先发优势的群体收割过多机遇,同样也会导致经济固 化、财富集中,从而衍生种种经济与社会问题。即使在海外,为了保证市场活力,民企的垄断也受到限制。如何在保持市场机制的前提之下,为大众提供均衡的财富 机遇,同样值得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劳心者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739

美國人為什麽不喜歡這位前名模和準第一夫人?

同她一切喜愛高調的“大嘴”丈夫不同, 梅拉尼婭·特朗普不愛在公開場合發表意見。“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 梅拉尼婭在4月份接受美國媒體采訪的時候說,因此,她有意避開在競選活動中公開露面,“我知道我要的是什麽,所以我不需要和那些尋找註意力的人們說話”。

然而,這樣不希望獲得外界關註的梅拉尼婭卻在首次同美國公眾見面之後引發了比以往“準第一夫人”首次亮相都要多的關註,準確的說,是更多的爭議。

梅拉尼婭的演講本來被期待會是一個講述灰姑娘童話和美國夢的精彩動人演說。來自斯洛文尼亞的梅拉尼婭作為前模特嫁給美國地產大亨特朗普之後在美國定居,專心相夫教子的她還擁有自己品牌的珠寶和護膚品。

然而,在梅拉尼婭當晚的演講中出現了多段同2008年也是替丈夫站臺的米歇爾奧巴馬的演講雷同的句子之後,包括梅拉尼婭和特朗普競選團隊都在周二一整天遭到美國各界的炮轟。

“美國人需要的是模範而不是模特。”美國保守派媒體的一位新聞評論員指出,“抄襲的行為很難解釋,因為事實就放在哪里一目了然。”

本來之前指望梅拉尼婭能夠以出眾的外貌和氣質可以為特朗普加分的特朗普團隊和共和黨內部也被“抄襲門”事件搞了個措手不及,只好用一整天的時間找多個借口為抄襲風波滅火。

然而,根據蓋洛普在最近所公布的一份最新民調, 梅拉尼婭是自1992年美國總統大選以來“最不受歡迎”的準第一夫人,她的不受歡迎程度超過32%,受歡迎程度只為22%。

在1992年,當時還是準第一夫人的希拉里·克林頓的受歡迎率高達55%,而不受歡迎程度為26%。2008年,準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的受歡迎率為53%,不受歡迎度為25%。在2008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妻子辛迪·麥凱恩的受歡迎率為47%,不受歡迎率為20%。2012年,羅姆尼的妻子安·羅姆尼的受歡迎率為42%,不受歡迎率為24%。2000年,小布什的妻子勞拉布什的受歡迎率為34%,不受歡迎率為8%。

蓋洛普所公布的歷史數據顯示,不難看出,在這些準第一夫人中,梅拉尼婭的受歡迎率最低,而不受歡迎率最高。

美國人不喜歡低調的第一夫人還是因為梅拉尼婭是“第三夫人”?

分析人士指出,大部分美國人對梅拉尼婭的不喜歡可能更多是基於她一直沒在特朗普的競選中發揮作用以及公開露面太少有關。更多的時候,通常是特朗普的女兒站在特朗普的身邊同他出席競選活動,而這本應是妻子梅拉尼婭應該做的。

此外,梅拉尼婭的奢華生活方式和標準也讓很多美國人覺得她無法代表普通的美國人。

比如,雖然大部分人批評梅拉尼婭“演講抄襲米歇爾的”,但諷刺當晚梅拉尼婭所穿的絲質白裙子卻是倫敦的一位塞爾比亞裔設計師埃琳西克(Roksanda Ilincic)的最新作品,售價2190美元。

本來之前就是模特的梅拉尼婭選擇設計師的作品也不應該是什麽新聞,但一件耗費2000美元以上的裙子卻不是大部分美國民眾能夠接受的標準,更何況,在同美國民眾首次見面的時候,梅拉尼婭還沒有像其他“準第一夫人”初次亮相的時候,聰明的選擇支持美國國貨或是美國設計師的作品。

還有分析人士指出,大部分美國人,特別是保守派人士認為,作為特朗普的第三任的妻子,梅拉尼婭沒法代表美國人傳統中的保守派婚姻的價值觀。

的確,是否有“從一而終”的婚姻是美國大選政治中的一個重要的話題。在去年9月份的共和黨總統大選辯論中,在介紹自己的環節,總統候選人肯塔基州參議員保羅就特別提到自己和妻子25年的婚姻,得克薩斯州參議員克魯茲也提到自己和妻子多年的幸福婚姻,佛羅里達州參議員盧比奧也提到自己和妻子17年的婚姻,在包括神經科醫生卡森和新澤西州州長克里斯蒂都提及自己的婚姻和妻子之後,輪到特朗普的時候,他只說了一句話:“我是特朗普,我寫過《交易的藝術》這本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138

銀河資本專戶爆倉 投顧追債管理人為哪般?

前兩年基金子公司那段“野蠻生長”的時光,資管產品爆倉事件雖偶有發生,但對比這一次銀河資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銀河資本”)一款套利產品爆倉,並引發投資顧問起訴“追債”的案例,卻並不多見。

爆倉的資管產品為銀河資本青昀9號資管計劃(下稱“青昀套利9號”),管理人銀河資本是公募基金銀河基金子公司,投資顧問是私募基金上海青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青昀投資”)。爆倉後,青昀投資曾追加資金,但在產品運作到期後,卻未能拿回“補倉款”。

日前青昀投資向虹口區法院遞交的起訴申請已被受理,擇日開庭。青昀投資CEO朱俊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筆追加的資金高達1450萬元,目前已委托律師起訴,等待法院的判決結果。

另外,記者通過郵件形式向銀河基金市場部工作人員求證公司子公司爆倉及相關訴訟事宜,但截至發稿,記者尚未獲得回應。

杠桿產品“蹦極”爆倉

2016年5月23日,在運作一年期滿後,銀河資本青昀套利9號到期清算。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湧動。

青昀套利9號是一款主投於分級基金套利策略的結構化產品,依靠分級基金的折溢價率進行套利。產品對應的投資者分為A、B、C三類。在保證A約定年化6.3%的固定收益的前提下,B、C按照投資金額等比例分配剩余收益,並在B超過8%的超額收益中提取30%分配給C。青昀套利9號A份額與B+C份額的比重分別為3:1,即對於非A部分的投資者來說,存在3倍杠桿。

值得註意的是,C類份額由青昀投資指定的投資者認購。一位熟悉青昀套利9號的基金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實際上這應該是變相跟投和參與業績分成,盈利所得也能規避稅收。青昀套利1號產品在前一波牛市期間到期清算的時候,青昀投資間接獲得了2000余萬的收益。

青昀套利1號產品募集金額1.05億元,投資者人數僅有4人,在它運作3個月之後凈值表現優異,青昀投資與銀河資本決定“合作”複制1號產品,連續發行了2-10號青昀套利產品。青昀套利系列產品管理規模迅速達到20.112億元。

但後來事情的發展出乎各方的預料。進入2015年6月中旬,大盤和各類指數遭遇斷崖式下跌。青昀套利9號成立1個多月後,就遭遇了爆倉。依據合同規定,該產品設置了0.97、0.95元兩條預警線和0.93元的止損線。自2015年5月21日成立後,青昀套利9號凈值經歷了沖高後快速回落的過程,並且快速擊穿了上述三條“防線”。

2015年6月15日,青昀套利9號產品凈值達到運作以來的最高點,基礎份額單位凈值1.1031元,基金總資產達到3.4億元。當日B類單位凈值達到1.3757元,即這部分投資者的浮盈超過了37%。

但隨後青昀套利9號的凈值走勢,就如同“股災”中的股指一樣快速墜落。6月29日,青昀套利9號產品凈值跌至0.9648元,首次跌破了0.97元的預警線,B份額的凈值則從高點1.3757元跌到了0.8486元;7月2日, 青昀套利9號又跌破了0.95元的預警線,報0.9460元;B份額凈值0.7764元, 對應的浮虧超過22%,而自6月15日以來的調整幅度接近60%;7月7日,青昀套利9號跌破了0.93元的止損線,報0.9254元。在此之後,母基金凈值不斷刷新新低,而B份額承擔了杠桿效應放大後的進一步虧損。

然而,此時多數投資者並不知曉情況已惡化到如此地步。前述認購青昀套利9號的投資者稱,投資顧問在6月29日通過微信發布的產品B份額凈值還在1.08元,實際凈值已經低於1元;之前也有部分投資人註意到產品凈值下跌幅度過大,和銀河資本、青昀投資做過溝通,要求控制風險,得到了一些“凈值低估、凈值實際沒有這麽低、風險可控”的解釋。

“當時沒人通知產品爆倉,接到通知已經很晚了。”該投資者稱,“凈值公布,一直是投資顧問群發郵件通知,大約一周一次;銀河資本的網站,投資者可以登錄查詢凈值,但是沒有按時發布,經常一個月不更新。”

“個別投資人隱約感受到產品可能爆倉了,但是沒有確認,因為投顧一直說估值有錯誤,有在途資產未計入、凈值被低估之類。因此沒有正式通知,無法確定是否爆倉。”該投資者稱,在產品遭受重大損失的時候,銀河資本則完全袖手旁觀。

投顧狀告管理人

該來的終究還是要來的。2015年7月14日,青昀投資通過郵件向投資者群發了《B類持有人追加資金通知書》。這是投資者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清楚地了解到產品已經爆倉。

上述投資者稱,青昀投資先是主動提出以自有資金全額追加資金,讓產品恢複交易。後來又改變主意, 青昀投資 提出和投資者共同追加資金,大部分投資者寄希望後續運作補回凈值,同意了共同追加資金。其後,銀河資本將產品凈值調整為1元,並恢複了交易。其中,青昀追加資金1450萬元,這也為後來青昀投資與銀河資本對博公堂埋下了伏筆。

2016年5月23日,青昀套利9號到期清算,母基金單位凈值0.985元,B份額0.76元。若剔除投資者追加資金部分,實際B份額的單位凈值約為0.6元。

投資一年,B份額投資者在滿足A類投資者本金+收益、銀河資本管理費、投顧費用等一系列費用之後,僅拿回六成本金。

值得註意的是,這六成本金中還包含了青昀投資1450萬元的追加資金款項。該投資者稱,如果剔除這部分投入,那B份額最終的凈值約為0.44元。

發生這種狀況,也就有了前文所述的青昀投資不滿管理人的做法,並向虹口區法院起訴。“不想多說什麽,看最後判決。”朱俊軍如是說。

有認購青昀套利9號的投資者也認為,銀河資本涉嫌多方面違約。比如套利產品做指數跟隨,套利產品的跌幅竟然超過了大盤指數跌幅;將基金資產直接委托給投資顧問運作;產品凈值跌破預警線及止損線時,均未按照合同約定通知投資者;是否按照合約約定限制倉位、及時平倉,目前尚不清楚。

有銀河資本內部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現在投資者和青昀都找我們,我們壓力很大。”該內部人士向記者證實了投資者的說法,稱“未盡及時通知義務”。他解釋,之所以沒及時通知投資者是“出於保護投資者目的”,剛跌破第一條預警線時他們考慮能做的主要有三個方面:告知投資者、降低倉位以及讓投顧追加資金。

而從事情的發展來看,該人士所述的三個方面均在產品爆倉之後才真正提上議程,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操作策略為何偏離

資料顯示,2015年5月21日成立,青昀套利9號成立於牛市的相對高位。成立伊始,產品募集資金3.079億元。

上述投資者提出質疑,既然是款套利產品,短期跌幅怎會如此之大?是否投顧機構的投機操作或者進行了母基金的指數跟隨策略,才導致出現如此巨大的跌幅。

按照合同約定,青昀套利9號投資策略主要有三:首先是常規性策略,即通過配對轉換機制實現分級基金的折溢價套利,即拆分母基金成A、B份額賣出或者合並A、B份額後贖回母基金;預判暴跌行情引發分級基金下折,提前買入分級A,在下折後賣出分級A及贖回下折獲得的母基金份額,此為事件性套利;第三種為固定收益類投資策略,主要是保證產品流動性以及沒有套利機會時進行的策略性投資需要,通常配置一些債券型基金、貨幣市場基金、逆回購、銀行存款等固定收益品種。

從事後的複盤來看,若青昀套利9號嚴格執行合同約定的投資策略,跌幅將遠小於市場的波動幅度,爆倉的可能性則更小。而本報獲得一份6-7月份凈值回撤情況的材料顯示,有多個交易日,青昀套利9號的凈值跌幅超過了滬深300指數。比如,6月17日滬深300指數漲1.46%,產品凈值跌1.57%;6月23日滬深300指數漲3.2%,青昀套利9號跌1.57%。

對此,上海一位公募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正常的套利產品的跌幅會小於指數,因為套利產品本身存在一個折溢價率,即便產品買入後凈值跌了,但還擁有了折溢價的安全墊,因此,分級基金套利產品即使出現虧損,虧損的幅度也應該小於市場下跌幅度。

青昀投資在郵件中也肯定了青昀套利系列產品進行了指數跟隨。青昀投資相陽松稱,在青昀套利9號凈值出現大幅回撤期間,市場本身的折溢價不顯著,投資策略上跟隨指數較重。

然而,這似乎已經超出了合同約定的策略。另一方面,《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在實際操作中,青昀套利9號也出現了偏離投資策略的情況。

據公開資料,青昀套利9號成立一個月便出現了在國投瑞銀成長B級(下稱“成長B”)的持有人名單中。據成長B2015年中報,截至6月30日,青昀套利9號持有了232.92萬分成長B級份額,以2.06%持有比例成為後者的第五大持有人。

在分級A級對應中報的十大持有人名單中未出現青昀套利9號。2015年中報顯示,分級A級的第十大股東朱茂昌所持成長A級份額300萬份,所占比重為2.66%。不過,考慮到中報僅披露了前十大持有人,據此也不能排除青昀套利9號所持成長A級的份額與成長B級相一致的可能性。

然而,2015年年報則顯示青昀套利9號未嚴格按照既定策略“辦事”。截至2015年末,青昀套利9號持有855.9028萬份成長A級,持有比例高達9.99%。當時成長B級對應的凈值為0.8090元,離0.25元的下折閾值尚有69%的距離。由此,並不存在事件性套利的可能性。

若當時青昀套利9號持有與成長A級相一致的855.9025萬份成長B級基金,可位列其第二大持有人,但成長B年報披露的前十大持有人中,均未出現青昀套利9號的身影。

由此可見,青昀套利9號當時的操作策略與合同規定的出現了偏離。

管理人“缺位”?

依據合同,銀河資本青昀系列1-10個專戶產品是由銀河基金子公司銀河資本發行的分級基金套利產品(其中一款為主動管理型平層產品)。投資顧問均由青昀資本擔任,由它向銀河資本提供操作建議。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銀河資本在10個專戶產品運作中似乎僅是扮演了通道的角色,銀河資本認為自己是名義管理人,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青昀資本是實際的管理人。

在日常的投資溝通中,一向由青昀投資通過郵件等方式向投資者提供凈值與操作過程和思路的反饋。而銀河資本似乎只是“默默地”在一旁收著管理費。

銀河資本為公募基金銀河基金的子公司,2014年4月22日在上海成立,註冊資金5000萬元人民幣。

青昀投資是由朱俊軍、相陽松、陶潔等人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由朱俊軍擔任法人代表和投資負責人,相陽松負責產品銷售。

有熟悉朱俊軍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朱本人較為低調,極少出席公眾場合。但記者還是從其他渠道了解到一些信息,朱俊軍曾任職於西部證券機構業務部、資產管理部,他創立了一套指數分級基金、ETF基金產品的套利模型。而相陽松此前在西部證券下邊的一家基金公司負責市場、渠道相關工作。

成立銀河資本青昀系列產品期間,相陽松發動了他的朋友圈,讓一些朋友認購他們的產品。

據投資者介紹,1號產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相陽松的朋友取得了不錯收益。而在跟投後,青昀投資獲得的收益更是高達2000余萬元。

在指數不斷走高,套利產品以其絕對收益特征受到市場歡迎,青昀投資和銀河資本合作抓住有利時機連發了10個產品。除了銀河資本青昀1號因為2015年7月初產品到期,6月份已經減倉且逐步變現,遭受的回撤較少之外,其他運作中的套利產品均遭受了重大損失,而相陽松因牽扯了自有資金和自己的關系進去,被搞得焦頭爛額。

實際上,銀河資本專戶爆倉是行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縮影。過去幾年,基金子公司野蠻成長,通道業務更是風靡整個行業。一些基金子公司對投資策略了解有限,不具備相應的風險識別、風險控制能力,甚至不具備相應的運作、清算能力,就倉促推出產品,把產品管理的投資運作、風險管理悉數交由投資顧問,投資人的委托資產任由投資顧問處置,管理漏洞頻繁出現。最近兩年隨著大量產品的集中運作到期,違約和追責問題正在集中爆發。

對於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而言,通道業務收費較低,但作為合同約定的管理人他們承擔的責任卻很高。當違約金額達到一定量級的地步時,甚至超越了他們的承受能力。

如今對通道業務的監管正在升級,但通道的比例在整個行業中占比仍較高,亦不可能一刀切的關掉。“如果一刀切都關掉,那很多機構會死掉。”上海一家基金子公司高管對記者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690

臺灣起火遊覽車內發現5瓶汽油 不排除人為釀禍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火燒車案情有重大發展,桃園地檢署昨於遊覽車內查出駕駛艙、前門與下層行李艙,共有5個塑膠容器驗出汽油反應。其中駕駛座旁瓶子傾倒,且前門地毯驗出汽油反應。

示意圖(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報道稱,檢方不尋常地在開立死亡證明、遺體發還家屬後,一連兩天直奔殯儀館,複驗司機蘇明成及導遊鄭焜文的遺體,甚至罕見地采集皮膚檢體,連同衣物一併送驗,確認有無汽油反應。檢方並調閱兩人通聯紀錄及八天七夜旅程行經的監視錄影畫面,查明案發前2人行蹤狀況,理清有無自焚、吵架可能。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7月25日報道,玫瑰石通運負責人林靖樺24日接聽記者查詢電話相當驚訝,表示從未聽檢方提過類似說法:“太敏感了,不予置評。”

桃園檢方二度勘驗遊覽車並采集證物,部分鑒定結果出爐,在駕駛艙赫見2個破損礦泉水瓶和下層行李艙3個完整礦泉水瓶,送驗後都符合汽油的15項成分反應,檢方也勘驗燃燒的殘余物,發現汽油不但散溢在駕駛艙,甚至蔓延到前門樓梯走道。

對於誰帶汽油上車?檢警研判,以蘇姓司機機率較高,因為起火點就在駕駛座旁,且乘客幾乎用不到汽油。

至於為何帶汽油上車,有人猜測可能是司機圖個人方便,擔心跑完行程太晚,開自己的車回家無處加油,放些汽油在遊覽車上備用:有人懷疑“蘇是不是有自殺念頭?”檢方表示,這些疑點都還要查。

但據調查人員強調,司機座位旁放置助燃品並不尋常,且遊覽車是柴油車,但至今尚未尋獲煙蒂或打火機等火源,而駕駛座後方的保險絲總成,有部分疑因超載而燒熔,目前仍無法證明是電線超載短路起火,抑或其他火源引祝融造成電器異常,車頭起火原因為何,仍待消防火調報告確認。

檢方強調,5罐汽油的用途或有無其他原因,將約談遊覽車業者和其他司機理清,不排除是釀成遊覽車瞬間大火的主因。

辦案人員說,下層行李艙3瓶600毫升液體,從綠色和化驗結果研判是92號無鉛汽油,並透露案發隔天在司機座位後方,發現直立式底座完整、上瓶身燒熔的礦泉水瓶,里頭殘留些許液體,複查時再度從余燼中尋獲壓扁、焦黑傾倒的礦泉水瓶,加上地上也驗出汽油成分,疑似遭潑濺,“案情急轉直下,不排除是人為原因釀禍”。

但檢警也不排除是撞擊傾倒、或救援滅火時遭水柱撞倒,因3瓶完整汽油還有用塑膠袋包覆,一度希望從中采集指紋理清汽油所有人,可惜油煙和灰燼增添辨識難度。

(綜合中國網、人民網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888

內蒙古一煤礦燃燒5年不熄 系為騙滅火資金人為點燃

近日,“內蒙古一煤礦為騙取3.8億滅火資金燃燒5年”的消息引發了輿論的關註。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紅柳大泉煤礦火災治理區的煤層已經燃燒了5年。有報道稱,這個號稱財政投入3.8億的“滅火工程”曾先後被人點火五次,其目的疑與爭取專項配套資金有關。如今,這項“滅火工程”不僅沒被滅火,反而“爛尾”無人搭理致其燃燒五年至今不熄。

為了“滅火”而“點火”,著實讓人匪夷所思,真相到底如何?

紅柳大泉煤礦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最西邊,作為一個從上世紀就開始被開發的礦區,從一開始,它就面臨著爭議。先是被盜采,最近又被指人為點燃套取滅火資金。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陜西神木人李興明跟紅柳大泉煤礦的緣分不淺。2010年,李興明和李慧寧兩人,結識了此前一直在內蒙古開礦的殷平山,2011年,三人與溫州礦山井巷工程公司達成合作,共同投資溫井從內蒙古眾興集團實際控制的六合勝公司那里,承包的額濟納旗紅柳大泉煤田項目。李興明說:“殷平山在前六七年以前就在這附近開過礦,我們找到殷平山,殷平山說那個下面查考過,那個下面確實有煤,如果說把這個煤挖出來的話,我們還算有利可圖,當時政府沒有告訴這是滅火工程,溫井和六合勝簽合同他們只是挖土房子,你挖一方子土多少錢挖一方子土多少錢。 ”

據李興明介紹,在確定項目之前,他們也去了紅柳大泉煤田那里考察:不止可以有挖土方的工程款,煤也可以賣錢:“我們去的時候那個地方也沒有人也沒有火,我們問過當地的牧民,牧民說這個地方哪有火,三十米的土下面才有煤,那個地方阻隔空氣哪有火,那個時候我們也不知道政府搞滅火工程,我們想的那個地方有煤總比和政府說好,怎麽樣以後……最後才遇到這個,搞著搞著就變成了滅火工程。 ”

額濟納旗紅柳大泉煤礦火災治理區(圖片來源:東方IC)

李興明告訴記者,從2010年9月簽訂合同到2011年下半年,確實一直有煤產出,但是在2011年冬天開始,工程兩次被停,至今工程款未結,煤也一直堆在工地上。

李興明等人索要工程款的過程中,得知2011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就滅火工程下發了紅頭批文。回想之前的施工過程,他們覺得有些不對勁。

但是至今這個投入了至少440萬元滅火工程款的紅柳大泉煤田,還在燃燒。

李興明:停工期間,我們一直要求六合盛總公司,我說這要燒多少媒,為什麽要把這個火不讓滅。他說這你不要管。

記者:那個坑道里面的火能滅掉嗎?

李興明:能滅掉,你拿那個裝載機鏟上土,給他蓋上一層土,拿裝載機一碾壓,隔絕空氣它自然就滅掉了。

滅火工程的“火”究竟因何而來?李興明說,自己開采煤礦時被要求點過火,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政法委書記唐學斌卻說,紅柳大泉煤田工程的層層轉包確實是監管不力造成的,但煤田起火確實因為自然原因。

唐學斌表示,從1998年到2002年這個期間,周邊不法分子非法盜采,就在煤田下面形成了采空區,塌陷後,長期風刮形成,發生火情,所以不存在人為縱火。

“著火”的煤礦(圖片來源:東方IC)

額濟納旗政府稱,2011年6月15日,額濟納旗紅柳大泉煤田滅火工程設計批複概算總投資為3.8億元,滅火工程資金由自治區財政補貼和阿拉善行署配套解決,殘煤收益全部用於滅火工程。2011年至今上級下撥額濟納旗煤田滅火專項資金總計440萬元,全部用於滅火工程。唐學斌說:“滅火的批示里就說了,紅柳大田的滅火概算是3.8億人民幣,旗、盟配套解決,工程殘煤的收益用於滅火,上級補貼資金440萬就這麽多,並不是說3.8億就到阿拉善或者額濟納旗了,現在到我們賬上的440萬就全部給人家了,全撥付到煤田區了。”

這項“滅火工程”不僅沒被滅火,反而“爛尾”無人搭理致其燃燒5年,至今不熄。國家補貼的440萬滅火資金到底用在了哪里?截至發稿,相關部門沒有給出正面回應。中國之聲將持續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636

特朗普炮轟耶倫:人為推高股市給民主黨“撐腰”

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以前就指責美聯儲稱,遲遲不肯加息就是為了幫助在任總統奧巴馬。周一,他又宣稱,美國現在是“虛假的經濟”,利率必須改變。

據福斯財經網報道,早在一個月前,特朗普就鼓動選民清空手上美股,稱目前股市上漲唯一原因是因為利率被人為壓低,美聯儲政策會導致下一場市場崩盤。

據美國財經博客網站Zerohedge報道稱,特朗普近日在接受采訪時,又將美聯儲政策提到了“政治高度”,認為耶倫人為壓低利率,讓經濟看來很美,讓奧巴馬看起來管理有方。

當地時間5日,特朗普正在俄亥俄州進行選舉活動。當被問及美聯儲9月加息可能性的問題時,特朗普表示,美國現在最強勁的就是人造牛市,除了低利率外,沒有其他任何支撐。他說:“他們一直在持續壓低利率,這樣,所有的其他東西就不會下跌了。”

“我們眼前的是一個非常虛假的經濟。”他說,“利率遲早要有不得不變的那一天。”

其實,特朗普對耶倫不滿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從歷史數據來看,股市對於總統大選的結果確實有極強的正相關關系。自1928年起,一共舉行過22次總統大選,其中14次標普指數在選舉前3個月走牛,8次走熊。走牛時,當時的執政黨贏得了其中12次選舉;走熊時,當時的執政黨輸了其中7次選舉。預測結果準確率超過85%。

此次特朗普與執政黨代表希拉里的對決結果將於2016年11月8日揭曉,也就是8-11月期間的美股走勢可能將對結果產生影響。因為股市本身具有財富效應,高企的股價讓人感覺更加富有,所以更加傾向於保持現狀,選擇執政黨。

如果美股在大選前崩盤或大幅調整,則將極大地有利於特朗普勝出,已是眾人皆知的秘密。

其實在初選時,特朗普就曾經指責耶倫是在做“一份政治工作” ,遲遲不肯加息是出於“政治原因”。據新華社5月的報道稱,特朗普表示,他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珍妮特·耶倫並無意見,但如果自己當選總統,可能不會讓耶倫連任。

而對於加息,特朗普的預測則是,明年1月之前都不會——“他們人為壓低利率,這樣奧巴馬就可以到處去轉,可以去玩高爾夫,到了明年1月,再宣稱自己幹得非常不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747

63名跨境電信詐騙嫌犯被押解回國 13人為臺籍

20日20時許,隨著一架中國民航包機降落在江蘇省南京市祿口機場,63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大陸50人、臺灣13人)被公安機關從柬埔寨押解回國。

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官方微博20日消息,柬埔寨移民總局在其首都金邊搗毀一處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窩點,抓獲63名犯罪嫌疑人,該犯罪團夥冒充公檢法機關,大肆向中國大陸居民撥打電話實施電信網絡詐騙,具體案件數量和涉案金額正在進一步核查中。

公安機關將犯罪嫌疑人從包機上帶下。(來源:公安部刑偵局微博)

此前據新華社9月7日報道,公安部成功告破中國大陸10多個省份的一批跨境電信網絡詐騙案,從亞美尼亞帶回了129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大陸51人、臺灣78人)。

臺灣行政管理機構隨後於9月8日通過其法務部門擬定的“組織犯罪防制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將電信詐欺犯罪納入組織犯罪的範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7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