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5/4NMDAwMDE5NzU4NQ.html
中航信,一直在试图改变其在国资委中尴尬的地位。
9月9日,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HK00696)在北京顺义的高科技产业园正式动工建设,预计2013年一期建成。
这幅地块今年年初被中航信以19.1亿元购得,此前一度被认为可能用于房产开发,中航信副总经理荣刚介绍:“未来公司的所有信息业务都要搬过来,仅基建和附属设施就将投入近50亿元。”
中航信是国资委旗下唯一从事IT服务的中央企业,是国内唯一的全球分销服务(GDS)提供商,控制全国民航分销系统。然而在国资整合的大背景下,中航信的地位变得越来越微妙。
国资委曾确定2010年之内将央企调整至100家。现存的123家央企中共有6家航空类企业,除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空公司外,中航材即将并入国航的母公司中航集团。而经营规模偏弱的中航信或难逃“被重组”命运。
此次动工的顺义产业园对中航信来说可能是个机会。目前产业园的所有投入都依赖中航信自有资金。荣刚表示中航信账面资金足够支持,并透露:“不排除今后在H股市场增发或者回归A股。目前我们已在开始筹划回归事宜,和券商接触半年了。”
除了既有业务之外,中航信还在努力开拓别的领域。此前有言论称中航信或将火车票订票业务,中航信党委书记崔志雄表示:“不仅铁路,在公路运输、水运、酒店信息等领域,中航信都有计划。”
不 过铁道部也正在自行开发火车票网络订票系统。一旦涉及跨部委的产业介入,中航信想啃的必然是个硬骨头。今年6月11日,中航信已经与全球客房数最多的洲际 酒店集团签订了中国市场GDS分销战略合作协议,以扩大公司在酒店分销业务上的份额。崔志雄表示,中航信主要还是开展B2B业务。此外,中航信还将利用其 IT资源,尝试介入央企的一般信息服务。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12/0NMDAwMDIwNTc0NA.html
11月11日,洪都航空(600361.sh)开盘即跌停,至尾盘跌停板都未被打开。个中原因是10日晚公司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中航工业从未考虑过将所属防务资产注入本公司,未来也不会考虑将防务资产注入本公司。”
“公告够狠的,说防务绝对不会注入公司而且还加上一个未来几年都不会,连三个月内无打算这种公告以后都省了……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地板底下还有地下室。”一位投资者在论坛上发言说。
记者注意到,引起洪都航空如此“够狠”的公告出台,和媒体质疑洪都航空大股东中航科工近期的减持行为有关。
有市场人士认为:尚且不论中行科工减持是否违规,把中航科工、洪都航空近2年的融资进程、业绩表现、公告连接起来看,投资者或可知一个真实的600361。
先“过河”
2009年7月22日晚,洪都航空发布公告,重启定向增发。
2009年9月21日,公司发布业绩预增公告称,根据公司产品交付计划测算,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公司业绩同比增长50%以上。
2010 年7月14日,洪都航空基本完成定向增发,实际控制人中航科工、大股东洪都集团分别现金出资。其中,中航科工出资约2.5亿元,认购约940万股。中航科 工现金认购参与增发向外界传递出积极的信号,包括华宝信托、西藏自治区投资有限公司以及一些公募基金等7家机构共出资17亿元,参与洪都航空增发。
2010年9月29日,刚完成定向增发2个月的洪都航空发布公告称,中航科工在8月18日至9月27日减持洪都航空741.32万股,占总股本的1.65%。即中航科工在以现金参与洪都航空增发的一个月后,套现3.9亿元。
2010年11月11日,在中航科工完成套现后,洪都航空发布公告:中航工业从未考虑过将所属防务资产注入本公司,未来也不会考虑将防务资产注入本公司。
市场所传所谓防务资产,是指中航防务下属企业的枭龙战机整机业务及相关资产。
记者注意到,市场上关于洪都航空防务资产注入的传言和预期很早以前就已存在,但投资者万万没有料到是洪都航空突然会发布澄清公告,并申明未来几年都没有防务资产注入,且该声明在中航科工减持股份以后,市场、质疑之声四起之时。
“即 便是要减持、即便是没有防务资产注入,洪都航空为什么不在大股东减持以前,发布澄清公告来否定防务资产的注入。”一位个人投资者向记者抱怨说,“作为掌握 洪都航空核心机密信息的实际控制人,防务资产不会注入应该不是近两个月的事情,之前媒体也报道过、市场也传过,也没见它发布澄清公告。”
一个很简单的利益链条是:一旦由中航科工来发布公告,明确防务资产不会注入,洪都航空股价会暴跌,显然中航科工也不能获得减持收益。
根据分析师预测,洪都航空2011年业绩在0.8元以下,截至11月11日,洪都航空股价仍有40元,对应2011年50倍市盈率。
不举证的否认
在11月11的公告中,洪都航空声明:公司大股东中航科工出于自身生产经营的需要于近期减持了所持有的公司1.65%股份,该减持行为符合国家有关证券监管、国资监管以及军工行业管理的有关规定。
但至于符合哪些规定,市场又是如何质疑并提出证据的,该澄清公告一概置之不理。
11月10日,有媒体撰文指出,中行科工减持后,其实际持有的洪都航空股权已经低于50%。因此违反了国资委国有战略性核心支柱产业的绝对控股地位的规定。
在9月的减持后,中航科工持有洪都航空股权减至43.96%,加上洪都集团持有的股份,中航科工实际持有洪都航空48.35%股权。低于50%的控股权应该不叫做绝对控股地位,这个应该容易理解。
2009 年9月28日,洪都航空发布《江西洪都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洪都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事项进展公告》(公告编号:2009-029),如此 表述,“近日,公司非公开发行涉及的经济行为和国有股权管理事项,获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江西洪都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有关 问题的批复》(国资产权[2009]1053号)文批复,原则同意洪都公司和中国航空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科工”)认购洪都航空本次非公 开发行股票的方案;本次洪都航空非公开发行股票完成后,洪都航空总股本不超过45880万股,其中中航科工(SS)和洪都公司(SS)的持股上限分别为 20556.2674万股和2675.9307万股,二者合计持有洪都航空股份的比例不低于50%。”
2009年8月18日,洪都航空发布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公告编号:临2009-015),其中正文第9页,第二自然段有表述:2006年国家先后出台《国 防科技工业“十一五”发展和改革意见》和《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年11月,原国防科工委发布《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实施暂行办 法》,……要推进军工行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与其他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化重组,加强军民结合的统筹和协调。
记者从有关规定中,未能找出洪都航空公告所述“符合国家有关证券监管、国资监管以及军工行业管理的有关规定”的理论依据,而上述上市公司公告引文,也未见撤销或更新。
中航科工证券法律部工作人员喻先生近日曾对媒体表示:这次减持合法合规。若违规,不用社会投资者质疑,监管部门就会找上我们。
“实在看不懂洪都航空,实在看不懂军工股,国资委明文批复股权不能低于50%,它还能减持。”上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分析师向记者苦叹说,“从来没奢望它的防务资产,真不注入,咋不早说?”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6/1NMDAwMDIwOTM1NA.html
深圳中航集团(00161)5日宣布,向控股股东中航国际、深圳公司及北京瑞赛订立协议,以总代价不超过45.66亿元(人民币,下同),购入目标 集团及资产。收购代价以每股3.15元发行约4.37亿股内资股,及或发行按兑换价3.47元之永久次级可换股证券支付,涉及股份约9.19亿股。集团申 请今日复牌。
目标集团的资产包括从事贸易物流、制造业及地产业,如水泥生产线、石化设备、电力设备等贸易物流、工程承包、进出口贸易、劳务 合作和房地产开发,以及生产高强度螺栓、精密螺丝。地产方面,发展位于上海、苏州、成都、合肥、宁波等住宅项目。根据初步估值数据,今年6月30日,目标 集团之初步估值约为 41.51亿元。
根据该协议,收购完成时,代价将由集团分别按发行价每股内资股3.15元(约3.66港元)配发及发 行4.37亿股该等代价股份;及或发行可按初步转换价每股内资股3.47元(约4.03港元)转换为不超过9.19亿股转换股份之该等永久次级可换股证券 予中航国际、深圳公司及北京瑞赛支付。发行价每股该等代价股份3.15元(约3.66港元),较每股H股於最後交易日於联交所所报之收市价3.79港元折 让约3.43%.
集团称,收购将使集团扩大在贸易物流行业、房地产行业的基础,在多个行业之间形成协同效应。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10/2106811.shtml
中航材誕生於計劃經濟體制,曾經擁有中國飛機採購和航材業務的專營權。歷經三十多年體制變革、權力分流、轉型突圍,這家經營業績並不佳的央企仍像一塊化石一樣頑強地活著。
賄案背後的採購權
2013年1月6日,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的一篇報導稱,全球第二大飛機發動機製造商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簡稱「羅羅」),涉嫌通過行賄獲得中國國際航空公司與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的發動機採購訂單。一個叫陳新的中國人是上述行賄案的涉案人員。
陳新曾先後任國航規劃發展部副總經理和東航規劃發展部副總經理。在航空公司,規劃發展部是負責飛機和發動機等航材引進的重要部門。有的也叫做採購部,或者航材引進辦公室。
在中國航空工業交易市場,這樁賄案引起了人們對航材採購內在機制的關注。
一位曾經在某飛機製造巨頭工作的飛機銷售人員曾經跟陳新打過交道。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製造商行賄陳新的目的是獲取談判的重要信息。想靠行賄直接獲取訂單,在航空工業交易市場不太可能。因為在中國,購買飛機不僅僅是航空公司自主的經濟行為。
中國民航管理幹部學院前院長、現交通運輸部部長政策諮詢小組委員田保華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飛機交易的金額動輒數十億美元,因此很多航空公司的飛機訂單往往會集中在外交活動中一起簽訂。
據田保華透露,中國航空器材集團公司(簡稱中航材)這家在計劃經濟時代誕生的微型央企,就是為此服務的,統一簽訂購機意向或者協議。
作為國家集中採購飛機的主體,中航材在過去30年裡,總共為國內各航空公司購買和租賃飛機計1700餘架。
中航材網站上的信息顯示,中航材的飛機批量採購業務是經國務院、國家發改委、民航局的批准,以中國航空器材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中立地位作為飛機批量採購的總協調,將各航空公司所認購的機型打包形成批量,以爭取到更優惠的價格和更好的技術保障及商務條件。
上述飛機銷售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航空公司想買飛機的時候,先是將購機計劃報給中國民航總局,民航總局會對市場和運力做一個預測,將意見報給國家發改委,再由發改委根據外交需求,通過中航材集中採購。
中航材宣傳部門一位負責人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中航材雖然佔據了國內航空器材採購的大半江山,但並非壟斷,國內幾大航空公司,都有自主購機的權力,另外很多金融機構比如工銀租賃,也都有採購飛機的權力。
南方週末記者通過梳理過去十年中航材的集中飛機採購歷史發現,在這些集中採購行為中,大多是國內航空公司將自己的飛機型號和數量需求,彙總到中航材,由中航材統一簽訂。比如,2003年11月12日,中航材跟波音簽訂的30架飛機的購機框架協議,實際上是中航材代表國航、海南航空、山東航空、深圳航空、廈門航空等五家航空公司簽訂的。而中航材從空客購買的飛機,則更多的是先由中航材簽訂購機協議,再去跟國內航空公司協調,讓航空公司認購。
生於計劃經濟時代的袖珍央企
按照中航材宣傳部負責人提供的數據,這家公司只有六七百人,稱得上一家「袖珍型」央企。中航材網站上的信息顯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公司資產總額近70億元。 這相當於10架飛機的價格。
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中期,是中航材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輝煌期」。
經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批准,中航材的前身中國航空器材進出口總公司在1980年成立,它是中國民航系統成立的第一家公司,專營飛機採購及航空器材保障業務。
「在這個過程中,中航材不承擔任何風險,不像飛機租賃公司,飛機賣不出去,租不出去要賠錢。」國內某銀行負責飛機租賃業務的負責人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一位要求匿名的國際飛機製造業巨頭中國區負責人則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中航材在集中採購時,製造商需要給中航材一定的費用。具體的飛機型號給的費用不一樣,但一般的行情是一架飛機在10萬美元左右。
對於這個說法是否屬實,中航材新聞發言人曲京榮拒絕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應。
1995年,中航材更名為中國航空器材進出口總公司。這一年的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取代關貿總協定。中國的入世談判進入關鍵階段。
一位民航業內部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正是此時,國務院收回了中航材購買飛機的專營權,改成國家決策。
從1990年代中後期到2002年10月,中國開始對外貿易體制改革,中航材進入「徘徊萎縮期」,公司陷入虧損。
中航材總經理李海曾在一次內部講話時回憶說,那時的中航材處於一個不知道做什麼、不知道該如何走下去的時期。有人對將要做的事情感到懷疑和畏難。
那幾年,中航材開始發展一些輔業,比如成立了航空地毯公司,來滿足生存的需要。中航材的信息顯示,目前國內80%以上的航空地毯市場由中航材控制。
2002年,民航體制改革啟動,民航業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的兼併重組。這一年,民航系統組建了國航、南航、東航、中航油、中航信以及中航材等六大航空集團。
其中,前三家為航空運輸企業,中航油為航空燃油的提供者,中航信為機票銷售系統的提供者,中航材則繼續作為航空器材的提供者。這六大公司的監管者,從國家民航總局變成了國務院國資委。
中航材總經理是當年六大集團任命的領導裡最年輕的。「中航材李海出身適航技術領域,學貫中西,能用英文演講。他在中航材總經理位置上一呆就是十年,這也說明中航材這十年其實沒有太大的變化。」上述航空業內部人士說。
從2002年民航企業重組之後,航空公司開始獲批飛機進口權,開始各自獨立保障自己的航材。目前三大航均有負責採購飛機及航材的貿易企業,這些公司均有完全的進出口業務經營權,並均進行過獨立飛機購買運作。
但航科院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平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目前在中國,飛機不是想買就買,理論上是可以,但不具現實操作性。「航空公司有了自己的進出口公司和進出口權,但飛機的整機進口一般還是中航材統一來採購。」
據田保華透露,在這一體制安排下,買飛機的宏觀調控職責,劃歸中國民用航空局規劃司。在批飛機的時候,航空公司可以自己選擇機型,但每個公司買多少,要通過民航局的審批,批的時候,會考慮各種因素,統一由中航材簽協議,細節談判由航空公司跟製造商談。
在這個安排下,中航材開始扭虧。中航材網站上的信息顯示,中航材2004年實現扭虧為盈,並收穫了連續五年盈利。盈利之後的中航材有了擴張的衝動,希望從單純的「進出口貿易商」向「航空器材保障綜合服務商」轉型。
險些被收編
2006年,中航材對體制結構作出了重大調整,初步確定了以貿易分銷、設備工程、航空租賃、維修製造四大業務板塊為主。2007年,四個業務板塊被國資委確定為其主業。
事實上,中航材還有很多零零碎碎的多元業務。它開辦過航空專業翻譯、諮詢業務、航空清洗劑、展覽業務和培訓、IT技術、廣告服務和傳媒服務等業務。在中航材鼎盛時期,每個飛機座位上都放過一本叫做《空中生活》的雜誌,後來被航空公司自己辦的雜誌所取代。
新業務的開展,讓其在央企中的營業收入排名從倒數第二變成2008年的倒數第五。
國資委網站上的信息顯示,中國航空器材集團公司,2007年營業收入4.5億元,在118家央企中,排名倒數第二,僅僅比倒數第一的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的全年營業收入多2千萬元。這一年,中航材利潤總額僅為0.7億元,實際上繳稅金總額為0.8億元。
據國資委網站信息,到了2008年,中航材的營業收入為7億元。跟第一名中石化14624.4億的全年營業收入相差天壤之別。營業收入排名位列當年118家央企的倒數第五名。中航材的營業收入增加了2.5億元,但是利潤僅同比增加3000萬元。
儘管如此,2008年的中航材還是收穫了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年。中航材2008年在民航行業全面虧損的情況下更是取得了歷史最好成績。中航材的信息顯示,總資產從2003年的29億增長至2008年的近45億元。
很不幸,轉型剛進行一年,中航材就遇到了全球金融危機。
2008年底,中國民用航空局出台了拯救航空業的十條措施,其中包括鼓勵國內航空公司儘可能取消或推遲已訂購併於2009年引進的飛機,以應對全球經濟放緩環境下航空業務的疲軟局面。
民航業陷入寒冬,紛紛縮減運力,中航材的集中採購飛機業務受到衝擊。其新業務的拓展也遇到了天花板。
中航材旗下,主營民航飛機起落架、發動機維修的西安凱龍航空技術有限公司,至今依然沒有扭虧為盈。中航信網站上的信息顯示,西安凱龍2012年度截至10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0多萬,區區幾百萬元,超過了公司2008年投產3年多來的營業收入總和,已經算是這個公司的「歷史最好水平」。
中航材的轉型面臨著種種制約,其中一個就是央企基因的問題——長期跟政府而非消費者打交道。一位航空業內部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過去中航材是沒有採購渠道和銷售渠道的,因為採購主要是政府出面,銷售是讓航空公司認購,同樣是政府渠道。所以,要開展航材分銷新業務,需要重新建立採購渠道和銷售渠道。
因為經營業績不佳,中航材是否有必要存在,開始成為決策者討論的一個議題。此前,縮減央企數量、通過合併同類項等方式,保留行業前三,一直是國資委對央企改革重組的重要思路之一。
2010年7月,多家國內財經媒體報導了一則傳聞:中航集團可能收編中航材。一位內部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之所以選擇由中航集團來重組,是因為國資委2009年度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A級企業名單,共有38家央企。其中只有中航一家民航系統的公司。
但最後重組沒有下文。
跟中航材關係密切的航科院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平透露,中航材之所以在2010年沒有被重組,依然是涉及到各種綜合需求。
「飛機交易有其特殊性,這在全世界很多國家都一樣。另外,如果併入中航,讓南航和東航都從中航去買飛機是不現實的。」劉平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誰需要中航材?
中航材躲過了被兼併重組的命運之後,從2011年開始,通過啟動重點項目入手,尋求新的突圍。
該公司在2011年成立了飛機批量採購項目工作組、航材共享項目工作組、通用航空業務項目工作組、節能減排項目工作組、國有資本金經營預算項目工作組及業務信息化建設項目工作組。
其中,航材共享平台公司的建立被中航材當做重中之重,也是中航材願意著力宣傳之處。
航材共享是一個大市場。2011年末,中國民航在冊運輸飛機總數為1810架,相應的航材儲備資金數額巨大。按照空客公司的測算方法,目前國際上的航材儲備水平約為每架飛機240萬美元。目前,中國三大航空公司分別建立了各自的航材保障體系,又在各地重複建設航材保障庫房,這帶來了較大的投資浪費。
2012年7月21日,中國航材集團公司與三大航空運輸集團共同簽署航材共享平台建設合作框架協議。為支持中國航材集團公司航材共享業務,國資委和財政部批覆給予首期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持,中航材宣傳部門負責人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這筆資金大概是一億元。
但半年時間過去了,這一工作推進緩慢。「這個工作很困難,雖然航空公司都覺得這是好事,但大家都想做大而全的公司。」上述中航材宣傳部門負責人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對於中航材傳統的飛機採購業務的發展空間,田保華認為,這兩年,國際形勢不是太好,國內經濟發展放緩,中國民航局的主要思路是控制飛機的引進。
「進了太多,空域不夠,飛行員隊伍跟不上,而且沒地方飛,目前全國50個大機場,十二五期間將有一半要飽和。」田保華說。
實際上,在國資委管轄的央企中,中國五礦集團原來壟斷著鋼鐵進口權,中化集團原來壟斷著化肥進口權,後來兩個市場都全面放開了,兩家央企也先後進行了轉型,而且都做得不錯。
但在曾經擔任過國務院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副局長的周放生看來,在中國,飛機採購,不可能跟進口礦石,化肥、機床和汽車一樣全面放開市場。
周放生對南方週末記者分析說,觀察中航材是否還有存在的價值,以及在整機採購領域依然存在的主導權是否合理,要看它在飛機採購上能否比航空公司自己採購更划算。
目前,川航等多家中型、民營航空公司,由於每次買的飛機數量少,仍然是通過中航材採購飛機,以便獲得一定的價格優惠。
不過,這個優惠幅度到底有多少,外界不得而知。上述飛機銷售人員對此表示懷疑,理由是,春秋航空這樣的航空公司飛機需求很少,三大國有航空公司的需求卻很大。飛機製造商吃定了這個需求,就像鐵礦石供應商吃定了中國需求一樣。
中航材對此則不願置評,宣傳部負責人表示,這是核心商業機密。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1-11 21:05 編輯 中航科工(2357)子公司哈飛股份投資邏輯 作者:格隆匯 南海之夢 1. 哈飛的核心投資邏輯 ⑴ 低空域開放,民機市場啟動的最大受益者。 一個直觀的數據:全球通飛市場目前美國23萬架私人飛機,南非巴西各有1萬多架;中國目前1000架 相對於固定翼飛機的諸多限制,直升機無疑將占有大部分的通飛市場,而哈飛在中國基本處於壟斷地位。 ⑵軍品定價體制改革的直接受益者。 我們取軍品註入後的13、14年營收來看:13年收入108億,凈利潤2.47億,凈利率2.3%; 截至14Q3收入81億(+9.1%),凈利潤2.42億(+49.5%),凈利率3%。 軍品目前占比約90% 原來5%成本加成的定價機制改革後,市場一致預期軍品尤其是軍品總裝將回升到8-10%的正常凈利率水平,如此將給哈飛提供巨大的業績彈性(100-200%) ⑶核心軍品總裝資產註入 14年7月12日公司籌劃重大事項停牌,被解讀為哈飛集團及昌飛集團直升機總裝相關資產註入。13年哈飛向中航工業成員單位出售商品及勞務發生關聯交易金額94.85億,占哈飛13年收入87.6%,可以理解為總裝和試飛的資產收入。總裝資產註入後將大幅降低關聯交易金額,提高整體經營效率及盈利能力。 中國直升機研究所(602所)有待改制註入。 2. 哈飛的主要機型
3. 軍裝空間巨大 截至13年軍方直升機410架,即2架/萬人,遠低於美國42架,日本29架,俄羅斯15架。哈飛擁有直9武裝版、武直10、武直19三個產品,遠遠不能滿足軍方需求。據報道我國軍方未來將陸續裝備72個陸航團,其中陸軍40個、海軍20個、空軍7個、武警5個。每個團24-28架直升機總數將在近2000架。仔細算算並不多,陸軍18個集團軍還不能保證每個師都有一個陸航團,一個武裝運輸陸航團一次也就是運送2個連隊。所以和軍事強國仍然差距甚遠。哈飛處於歷史的機遇中。 再看哈飛是因為公司14Q3業績超預期,順便把他的產品線再梳理一下。 最後,這樣的位置研究哈飛有點不尷不尬,好在支撐哈飛的是長邏輯,且行且觀察吧 南海之夢 2014年11月7日 11月13日哈飛5500萬股定增股上市,同時珠海航展上哈飛又收獲頗豐,號稱簽署109架意向訂單,未來怎樣表現觀察一下吧。 以前說過哈飛未來是最有可能走出中航光電的成長路徑,但需要時間。這個是軍工中業績可以落地的公司之一。 |
香港首富李嘉誠本月以2.7億港元(約合3500萬美元)入股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航工業)控股的中國航空技術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中航國際,代碼HK:00232)。這是李嘉誠大舉進軍航空業的最新動作。上月初他已豪擲約合150億港元(約20億美元)向多方收購45架飛機,還認購了日本三菱旗下公司15架飛機60%的股權。
昨日港交所公布的資料顯示,本月16日上周二,李嘉誠領導的長江實業於場外以每股0.6港元購入中航國際4.5億股,其該個股持倉從無到有,一躍成為持股9.74%的中航國際第二大股東。中航國際上周公布,此次配售至多9億股,約占其已發行股本的16.31%。以此推算,長江實業認購了此次該司一半規模的配股。
中航國際主要從事針織及紡織業務;航空技術相關業務,包括分占從直升機開發、制造及經銷所產生之溢利。今年上半年該司營業額增長1.1倍至3489萬港元,但因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平值虧損9199萬港元,當期股東應占虧損已翻四倍,增至1.35億港元。
昨日,就在港交所公布上述李嘉誠旗下公司入股消息當天,中航國際股價上漲3.3%,收報每股0.62港元。今日中航國際H股一度暴漲42%,盡管此後漲幅收窄至32%,仍創逾六年來漲幅新高。
據中航國際官方網站介紹,該司前身是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成立於1979年1月。目前該司擁有6家上市公司,60個海外機構,資產規模700多億元,累計進出口貿易額逾440億美元。作為航空工業重要的組成部分,該司是中航工業發展國際航空、貿易物流、地產服務和工業投資的大型綜合性平臺。
今年下半年李嘉誠頻頻在航空相關產業出手:8月長江實業向歐洲私募基金TerraFirma旗下擁有100架飛機的飛機租賃公司AWASgroup提出競購;9月路透曝出,長江實業正與三菱商事旗下管理約100架飛機的租賃公司MACP洽談組建合資企業;11月長江實業宣布,8月與GECAS、BOC AVIATION、JSA及MCAP四方達成協議,收購旗下60架商用民航飛機,以及15架飛機的60%股權,以拓展飛機租賃業務。
市場人士認為,飛機租賃與商場收租生意類似,可為長江實業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分析師認為,長江實業涉足可能因為預計經濟將觸底回升,飛機租賃市場彈性會很大,也可能感到買得起飛機的人越來越多,消費人群產生了結構性變化。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2 14:35 編輯 中航科工2357的投資價值分析 作者:南海之夢 我一直認為資本市場,尤其是長期投資追求的就是確定性。無論是從概念到業績落地的確定性還是行業增長的確定性,你對這種確定性的信仰程度決定了你持股的心態和時間。而行業增長的確定性就是我們面臨的第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我們可能根據蘋果、三星產品的研發上市動態來判斷TMT行業未來2,3個季度的投資機會,我們也可能根據銀行磁條卡的替換進度而看好金融芯片未來1,2年的景氣,我們還可能根據新能源的裝機規劃來判斷未來2,3年的增長情況。那麽對於軍工行業來說會是什麽情況呢? 1. 軍工行業的長期需求保證了中航科工未來數年的營收增速(yoy20%↑),至少貫穿在12.5-13.5期間 根據中航工業集團12.5規劃以及林左鳴董事長的報告,集團12.5期間收入將從3000億增長到1萬億,年複合增速接近30%。國產3代機:殲10、殲11、殲15系列,殲轟7,武直10,武直19剛剛開始列裝(據報道將在2020年之前翻倍,當前約900架);國產4,5代機殲20、殲31,運20,直20將在2017年開始進入列裝.等等 其他10大軍工集團同樣面臨這種歷史性機遇 2. 國際形勢以及軍工資產證券化使得軍工股長期處於風口行業 2015年最大的投資主題就是國企改革,而軍工企業的改革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10大軍工集團中,中航工業資產證券化率最高為50%,航天科工、航天科技集團為20-30%,電子科技集團為20%,軍工企業平均為30%。相對比其他企業資產重組,軍工企業的重組路徑更加清晰。基本上是研究院所改制或者下屬核心軍工企業合並上市。所以查清楚集團不同板塊的資產情況基本上就可以對號入座。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合理假設,耐心低位布局。看看各軍工集團紛紛成立董事長掛帥的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所以政策層面非常給力。與其到處打聽你都不知道該不該相信的“內幕”,真的不如好好把握一下軍工企業的資產註入!當然如果你的“研究能力超強”也許可以節約時間成本。。。 這里順便舉一個剛剛發生不久的例子:廈工股份600815。廈門市政府,國資委把廈工的控股公司海翼集團的股權無償劃撥給中航工業集團了,那麽接下來很自然的就會有以下問題:⑴中航工業通飛板塊又多了一家上市公司(重機、黑豹、貴航,廈工),廈工進來要幹什麽呢?依靠中航的力量發展廈工幹了幾十年也幹不好的挖掘機和叉車?你都覺得好笑是吧。⑵中航工業通飛板塊還有什麽未上市的資產?最好這部分資產和重機、黑豹、貴航沒什麽關系。這樣就對了,有點上路了,那就是飛機維修,軍機民機貿易(記得珠海航展上哈飛的109架出口飛機訂單誰簽的嗎?)⑶海翼集團那可是400多億的資產就這麽給了中航工業,廈門市政府圖啥?海翼集團和廈門航空工業是什麽關系?和全球最大的通用發動機維修中心---廈門太古航空是什麽關系?沿著這樣的思路你就能慢慢清晰:廈工股份就是廈門市未來城市發展規劃---打造廈門通用航空產業基地的承載著。這樣就好理解後來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了,比如3.7億政府補貼避免ST了等等。那麽作為中航工業通飛板塊的承接著,應該給他多大的估值?當前70-80億市值合理嗎?我們並沒有在停牌前得到內幕消息,但是現在再來分析這些我認為也不晚!中航機電公告托管18家機電系統公司之後股價還在13元;哈飛公告增發註入昌飛的時候股價也才在24元。。。。。。 軍工股未來這樣的機會會層出不窮。廈工只是舉個例子。 3. 軍工產品定價機制改革將有力得釋放軍工企業利潤 軍品生產企業目前的定價方式主要是:產品價格=(制造成本+期間費用)×(1+5%),即實際成本加5%利潤的定價方法。這種事業單位式的定價機制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未來企業化運作的發展。實際上越來越多的軍工產品已經開始突破這種報價方式。 未來軍品定價機制的改革將有力釋放軍工總裝企業的利潤,這一點在哈飛的估值一文中已經說明,不多說了。 這決定了未來軍工股的上漲邏輯是外延式的資產註入+內增型的業績釋放雙輪驅動。 4. 軍工企業不能完全按照常規的估值方式來估值 我們知道美國F35單研發費用就高達2000億美元,國產太行渦扇發動機的研發費用是多少?恐怕遠遠不止95.88億人民幣,上千億的累計投入應該都有了,95.88億就是生產太行發動機的沈陽黎明公司以及其他發動機資產註入上市公司航空動力600893的兌價。其他軍工科研院所附屬廠也是如此。國家對軍工企業科研經費的累計投入如果全部作為兌價註入上市公司,恐怕沒有那個公司能夠支付得起。 5.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中航科工2357: ⑴中航科工所控股的4家軍工企業(中航電子,哈飛股份,中航光電,洪都航空)均為中航工業旗下各板塊的資產整合平臺,尚有很多優質資產待註入,例如中航電子旗下的5個研究所(自控所/計算所/上電所/雷電院/電光所)12年利潤17億元,中航電子13年全年利潤才7億元;還有哈飛集團和昌飛集團的總裝、試飛資產也有待註入哈飛股份,其中部分資產已經托管到上市公司。13年哈飛向中航工業成員單位出售商品及勞務發生關聯交易金額94.85億,占哈飛13年收入87.6%,可以理解為待註入的總裝和試飛資產收入。成飛集成資產註入前後股價15元—68元的表現已經讓人瞠目結舌了,雖然後來又叫停,但是對於洪都航空來說未來核心防務資產註入的機會就更大了。這個是資產註入增量的部分。 ⑵中航科工存量的部分:從已經公告的中航科工控股的4家上市公司14年3季報以及14年全年業績預測來看,中航科工2014年收入20%↑,凈利潤15%↑,14eps:0.19元,15eps:0.23元。當前股價處於歷史最低估值區域。 ⑶中航科工現價HK4.6元總市值HK260億,單算中航科工控股的4家上市公司按股權比例的權益市值就超過470億人民幣(這4家貢獻中航科工60%的營業收入),還不算其參股的中航電測以及貢獻另外40%收入的其他資產, ![]() ⑷中航科工歷史股價來看,我們取最近4年的數據,當前價格處於歷史最低估值區域(14年靜態25倍,15年動態20倍. ![]() ![]() 對於未來3-5年都具備成長確定性的行業和公司來說,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情:耐心等待合理的位置,當他出現的時候買入並持有。中航科工現在就是這樣的位置。 中航科工未來上漲是否會改斜率?有可能!以下情況的出現都可能打破目前的這種上漲方式 ① 業績增速某一年出現加速,比如30%以上增長 ② 控股上市公司資產註入使得當期利潤大幅提升 ③ 成為滬港通、深港通標的 南海之夢 2015年2月26日 |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4-18 10:05 編輯 中航科工(2357.HK)——一只打折嚴重的純粹軍工股 作者:格隆匯 Adam 最近A股行情火爆,港股表現不溫不火,AH差價大的個股是市場中為數不多的亮點,可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只“類AH”差價很多的一只股,它就是中航科工(2357)。 沒錯,嚴格來說,中航科工並不是一只AH股,但它旗下控股了4家A股上市的軍工企業:中直股份(600038),洪都航空(600316),中航電子(600372)和中航光電(002179),這些都是A股大名鼎鼎的軍工企業(中直股份就是原來大名鼎鼎的哈飛股份),我們可以變相等同於把中航科工去對標這4家A股上市軍工企業。 中航科工在我看來主要看點有兩點: 看點1:折價巨大 我們先從這四家控股的軍工企業的市值開始看。如下圖所示,中航科工在這四家所持有的市值約為486億人民幣,中航科工自己的市值為320億人民幣。 ![]() 僅算這一塊,中航科工的價格差不多就打了個61折。但是問題是中航科工的業務可不只是控股了這四家公司這麽簡單。 再看資產和收入 ![]() 中航科工的合並財務報表對中直股份采用權益法,按百分比合並,對其余三家采用100%合並。如上圖所示, 這四家上市公司對中航科工貢獻了總資產和收入的70%不到。但中航科工的市值卻只有這些的61%。所以如果對標這些A股公司,那麽中航科工真的是超級便宜。 最後還可以看下中航科工還參控股了哪些公司 ![]() 上面說了這麽多其實就一個意思,公司股價對A股折讓很大。這從估值上也可以感覺出來。中航科工動態PE為40,PB為2.89。 而A股的航天軍工平均動態PE為121,PB為6.48。 看點2:軍工概念-A股不死鳥 如果作為一只港A股,沒有概念那一切都白搭。但他的概念對解放軍和A股大媽來說再簡單明了不過,港股中最最最純正的軍工股。中航科工在集團中的定位是一家控股平臺,而2357所主要控股的4家上市軍工企業(中航電子,中直股份,中航光電,洪都航空)均為中航工業旗下各板塊的資產整合平臺,我們完全有理由去猜測各種可能的資產註入。A股炒軍工,炒的也是這軍工資產證券化, 例如中航電子旗下的5個研究所(自控所/計算所/上電所/雷電院/電光所)12年利潤17億元,中航電子13年全年利潤才7億元;還有哈飛集團和昌飛集團的總裝、試飛資產也有待註入哈飛股份,其中部分資產已經托管到上市公司。13年哈飛向中航工業成員單位出售商品及勞務發生關聯交易金額94.85億,占哈飛13年收入87.6%,可以理解為待註入的總裝和試飛資產收入。成飛集成資產註入前後股價15元—68元的表現已經讓人瞠目結舌了,雖然後來又叫停,但是對於洪都航空來說未來核心防務資產註入的機會就更大了。 成飛集成股價走勢: ![]() 而A股的成飛集成,在資產註入失敗後股價仍舊拉了起來——很好的說明了軍工不死鳥的特性。而在AH聯動的背景下,中航科工怎麽也應該算是只鳳凰。 (文章代表作者特定立場和看法,僅供參考,據此投資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