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0-8-18/4NMDAwMDE5MjY4NQ.html
8月17日,本报独家获悉,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简称“中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简称“中海油”)均有望获得巴西石油新贵OGX公司(OGX Petroleo e Gas Participacoes SA)坎普斯盆地一块海上油田20%的股权。
而这块油田的拥有者巴西“首富”伊克·巴蒂斯塔,对于中国的矿业企业而言并不陌生,今年2月26日,武钢集团出资4亿美元获得了其执掌的EBX旗下的MMX公司21.52%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向本报透露此消息的知情人士称,中石化与中海油已分别与OGX公司进行了接触,不过截至目前均未签署任何有法律保障的协议。
他同时表示,两家公司均参与谈判,将有可能会抬高此轮竞购的价格。因涉及到商业机密,他并没有透露此次OGX公司向两家中国石油公司的报价。
坎普斯盆地富矿
巴西OGX公司今年频频在位于里约热内卢近海的坎普斯盆地发现含油层。
今年5月,该公司就宣称,在钻探巴西海上坎普斯盆地南部OGX-10井和OGX-13井的过程中获得了两个重要的石油发现。
其OGX-10井的Aptian底层和OGX-13井的Eocene底层分别钻到含油层,这对于OGX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这两口发现井分别位于OGX拥有100%开采权益的BM-42区块和BM-C-41区块内,这些钻井的深入大约都在2000米以上。
OGX公司宣称,在OGX-10井中,该公司钻到了110米厚的含油层,其中大约40米厚的含油层已经得到确认,在OGX-13井中,该公司钻到了10米厚的净含油层。
在BP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发生后,一些石油公司一度怀疑,巴西也将对于其深海的石油限制开采,这些石油区块大多位于坎普斯盆地和桑托斯盆地。
不过随后的消息让这些石油公司松了一口气,巴西政府并未对其深海油田开采做出政策和法律限制。
今年7月份,OGX公司又一次宣布,其位于坎普斯盆地BM-C-41区块的油井有出油迹象。
OGX公司宣布,已经确认其中OGX-15钻井中有含油区间,该钻井位于BM-C-41区块,在坎普斯盆地的浅水区。“OGX-15钻井的钻探仍在进行之中,预计会达到3450米的最终深度。”上述知情人士称。
“中石化和中海油都已经分别考察过这几个区块。”上述知情人士称,近期OGX公司还将进一步和中国的两家石油公司进行会谈。
执掌这些财富的巴西首富巴蒂斯塔近期也频频与来自亚洲的公司进行合作。本月初,世界最大钢铁制造商阿赛洛米塔尔证实其正在商讨收购巴蒂斯塔旗下MMX公司下属的铁矿石资产。
2009年,当时53岁的石油和矿业巨头埃克·巴蒂斯塔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当年世界上赚钱最多的商人。据《福布斯》杂志介绍,巴蒂斯塔的财富约三分之二来自他的石油天然气公司OGX,该公司2008年在圣保罗股市上市,上市一年之后便获得超过200%的收益回报。
进入巴西
尽管据中国和巴西两国官方宣布,中国已经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除此之外,国家电网、中化集团、武钢集团等诸多国有企业在巴西也各有斩获。但迄今为止,中海油在巴西尚无任何收获。
今年上半年传出消息称,中海油和中化集团公司欲投标竞购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所持有的巴西佩雷格里诺(Peregrino)油田40%的股份,借此进入中南美洲这个仅次于委内瑞拉的第二大油气资源国。
不过随后传出的消息称,中化集团以30.7亿美元中标了该项交易,中海油最终无缘进入该区块。
但在今年的3月14日,中海油宣布收购阿根廷布利达斯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布利达斯公司50%的股权,交易价格为现金31亿美元。该交易完成后,中海油和BEH将分别持有合资公司50%的股权。
这是中海油在南美做的最大一笔收购尝试,也借此实质性进入南美。
与中海油不同的是,中石化之前在巴西已经有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巴西石油此前曾向中石化出售巴西北部帕拉-马拉尼昂盆地海上油田BM-PAMA-3和BM-PAMA-8区块的部分权益。
公开资料显示,巴西石油分别在2001年和2004年获得了上述两处Maranhao地块的100%控制权。该公司在上述地块已发现数十亿桶的原油储量,并吸引到全球石油公司的兴趣。
不久,巴西外交部另行发布公告称,中石化已被授予巴西北部两块海上石油区块的开发权。
由于巴西海上盐下地区的石油发现吸引了投资,日本Inpex公司和BP石油公司今年先后购买了巴西石油区块的股份,尤其是坎普斯盆地的竞争日趋激烈起来。
获取海外能源“新模式”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王震之前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1993年以来,中国石油走出去基本上形成了五大战略区,即包括中亚俄罗斯、中东、西北非、东南亚及南北美。
“在这五大战略区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非洲的苏丹、中亚的哈萨克斯坦等,现在在南美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王震表示。
以南美为例,2010年4月17日,国家开发银行将向委内瑞拉提供100亿美元和700亿人民币的融资,这些贷款将用于委内瑞拉兴建高速公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作为融资回报,委内瑞拉将继续向中国提供石油资源。
之前的4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问巴西的时候,中石化集团也与巴西石油公司签署了包括原油采购及两块深水区块的开采勘探在内的一揽子协议,同样也是采用“贷款换石油”的方式。
根据协议,巴西石油将向中石化提供为期10年的原油供应,第一年供应原油15万桶,剩余9年每年向中石化供应原油20万桶。而作为交换,巴西石油可以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获得100亿美元贷款。
除了“石油换贷款”,以及直接收购之外,这次显然又是一种新型的模式:参股未开发油田。一位不愿具名的石油专家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由于在深海开发的投资巨大,而且巴西国内的资金又有限,吸引外国投资者共同参与开发,对巴西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但由于各家公司评估的方法不同,目前,中石化和中海油和OGX之间还有一定的意见分歧。”上述知情人士称。
另两家中国公司同时参与竞购也引发对OGX可能因此抬高价格的担忧,因涉及到商业机密,上述知情人士并没有透露此次OGX公司向两家中国石油公司的报价。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16/1833243.shtml
每经记者 喻春来 发自北京
巴西油气公司OGXPetroleoeGasParticipacoesSA出售新油田资产竞购一事有了新进展。
9月15日,OGX公司有关管理人士在北京接受了 《每日经济新闻》的采访。该人士表示,中海油、中石化已对OGX所售资产的各项数据进行了评估,下个月OGX将接受有竞购意向公司的报价。OGX希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新油田股权的出售交易。
中石化一位勘探方面的专家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说,中海油和中石化两家公司若单独竞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OGX所售资产引发争夺
OGX公司上述管理人士表示,该公司预计将出售其在巴西坎普斯盆地新发现油田不超过30%的权益,10月将接受有意竞购方提出的报价,或于今年年底前最终敲定竞购胜出者。
巴西石油新贵OGX隶属EBX工业集团,拥有巴西29个区域的经营开发项目,由巴西富豪EikeBatista拥有。上个月,这位富豪表示,正考虑出售OGX部分油田30%的权益。
OGX计划出售资产消息一出,引来至少6家公司的兴趣,其中包括中石油、雪佛龙、挪威国营石油及埃克森美孚等公司。
OGX公司上述管理人士表示,除中海油和中石化外,有意向企业还包括一家美国公司、一家澳洲公司、两家欧洲公司和一家亚洲公司,但他未提到中石油方面是否也在对该公司出售的资产进行评估。
中海油投资者关系部负责人昨日没有就此置评。
所售资产相当优良
OGX公司有关管理人士昨日预计该交易价值在120亿美元~140亿美元,大大超出此前传闻所称的70亿美元。
之所以中海油、中石化对OGX出售的资产感兴趣,因为“坎普斯盆地是巴西原油开采区块中最好的部分,勘探中发现可采原油的成功率相当高。”上述中石化勘探专家说。
今年5月~7月,OGX公司在坎普斯盆地的勘探中,连续发现大量可采原油。
上述专家说,在世界能源生产格局中,中南美洲占有一席之地,巴西更是中南美第二大石油生产国,正在积极拓展海外能源的中国公司当然不能缺席。
目前,巴西还在靠近里约热内卢海岸的地区发现了一个深海油田,初步估计石油储量将高达450亿桶,巴西可能以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
单独竞标成功性更大
迄今为止,中海油在巴西的油气资产收购上尚无收获,这次竞购行动是中海油在巴西扩大业务的绝好机会。但是,其竞争对手中石化已在巴西有所斩获,成为首家获得巴西油气领域开采权的中国公司。
4月15日,中石化与巴西石油公司签署了包括原油采购及两块深水区块开采勘探权在内的一揽子协议。
目前尚不清楚中海油和中石化是各自独立地对30%的权益展开竞购,还是联合竞购。
为了防止中国油企在海外收购交易中的恶性竞争,国内能源局和发改委曾要求各石油公司在海外竞购同一目标时采取合作。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各家企业仍可自行提出初步报价,但如果有一家以上的企业入围,报价最低的企业应退居其次。
中石化上述专家分析称,中海油、中石化的竞购完全是市场行为,应是各公司单独投标。
他说:“单独投标的话,成功的机会更大一些,因为有两种投标的方案,多一个成功的机会。”两公司单独投标也方便压低标价,不压低标价也可以提出更多的有利于中国企业的附加条件。
“投标方案不只是看报价的多少,不是说报价越高越容易中标,还要看其他的商业条款,包括回报率、产出量等,比较复杂。”上述勘探专家说。
相关新闻
传中石油深圳大铲岛LNG项目遭否决
每经记者 胡廷鸿 发自深圳
昨日(9月15日),有消息称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组织专家组在对中石油LNG项目选址深圳大铲岛的论证中,专家组总体认为在大铲岛建设300万吨级LNG接卸码头存在一系列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要求另行选址。
据悉,该项目是中石油、深圳市燃气集团、香港中电集团共同出资建设的国家级重点项目。2008年9月上述三方筹建中石油昆仑天然气利用有限公司负责整个 工程项目建设。根据此前中石油与南山区政府签订的协议,中石油将负责营运该气站,持有昆仑天然气公司51%的股份,中华电力、深圳燃气分别各占24.5% 权益。
根据计划,深圳大铲岛LNG项目将建设LNG接收站、码头及配套设施,天然气外输管线将由大铲岛延伸到香港约20公里。项目初期预估总投资约85亿元人民币。
今年8月26日,《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获得国务院批准。知情人士表示,中石油LNG项目由巨大的储气罐群组成的仓库区,与前 海地区的功能不协调;此外,中石油大铲岛LNG项目也遭受了来自招商局的反对,巨大的LNG运输船进港和卸货期间,将对前海的集装箱物流构成负面影响。
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负责项目建设的中石油昆仑天然气利用有限公司求证,工作人员未正面否认,并以“涉嫌国家机密”为由拒绝透露项目进展情况。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4/zMMDAwMDIwNDUzMw.html
中海油海外收购案再起波折。
《华尔街日报》11月3日报道,中海油与加纳国家石油公司联手收购美国科斯摩斯能源公司在加纳Jubilee油田开发项目上所持有的股份一事又存变数,来自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内部人士透出的消息称,此次收购遭到了美国科斯摩斯能源公司的阻力。
而就在半个月前,外媒还援引三位不愿公开姓名的知情人士的话报道,在Jubilee油田的股权争夺战中,三家公司已经签订了相关协议,中海油联手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出价50亿美元击败世界第一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这一竞价比埃克森美孚高出了10亿美元。
据本报记者获得的消息,中海油与加纳国家石油公司联手收购遭拒的原因可能是美国科斯摩斯能源公司认为其50亿美元的报价不够高。
“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和中海油竞标失败,价格因素是主要原因,科斯摩斯要进行风险套利,才能使得股东利益最大化。”一名正在加纳进行能源学术访问的中方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科斯摩斯能源公司与美国阿纳达科石油公司拥有相同股份,而后者对其股权转让的评估价格为67.5亿美元,超过中海油的50亿美元报价。
针对是否因竞价问题导致收购受阻,记者致电中海油相关人士,对方拒绝对此发表评论。
进退两难的科斯摩斯
科斯摩斯能源公司总部设在达拉斯,主要业务分布在非洲,尤其在西部非洲拥有多处油气区块开发权。
据 知情人士透露,美国科斯摩斯公司是一家风险勘探公司,大部分股权掌握在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黑石集团和华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Warburg Pincus LLC)手中,公司规模并不算大,实现股权变现以符合其大股东的风险套利原则。为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其经常将找到的石油资源进行风险套利,再将新的资金 投入到后续的风险勘探中,具有较强的风险投资风格。
2007年发现Jubilee油田后,科斯摩斯有意出售其在Jubilee油田持有的23.49%权益,随后,世界第一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向其发出了竞购意向,并率先与科斯摩斯签署了排他性协议。
在科斯摩斯发出股权出售消息后,法国道达尔、BP、中石化、雪佛龙、瑞典石油集团等石油巨头也都闻风而来。加纳能源部官员披露,有超过50个石油公司对科斯摩斯的Jubilee油田股权转让感兴趣。
上述在加纳进行能源学术访问的中方人士向告诉记者,虽然世界各大石油公司都竞相而来,但由于科斯摩斯是美国公司,其大股东与埃克森美孚又有着特殊的利益关系,才导致其他石油公司都无法参与,而这也正是埃克森美孚能率先与科斯摩斯签订排他性转让协议的原因所在。
但科斯摩斯与埃克森美孚的协议并没有征得加纳政府的同意,其擅自决定出售Jubilee油田的股权也招来了加纳政府与加纳国家石油公司的坚决反对,尤其是加纳政府2009年上台的新执政党国家民主大会党。随后,加纳国家石油公司计划引入新的战略伙伴合作开发。
被迫之下,科斯摩斯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最终于今年8月宣布放弃将Jubilee油田的股权转让给埃克森美孚。
“在这场竞购风波中,加纳国家石油公司的态度对中美能源博弈的结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崔守军对本报记者说。
加纳1984年《石油法案》(PNDCL 84)规定,加纳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由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全权负责,同时规定外国石油公司在加纳勘探开发石油时,须与加纳国家石油公司一起成立股份公司,加纳国家石油公司享有股权附带权益。
可见,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具有“双重”身份,既有投资权益,又是管理机构。2007年加纳发现大规模油气资源后,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就一直试图通过谈判以增大其在Jubilee油田的持股比例。
中海油仍有胜算可能
虽然此次中海油海外收购遭遇阶段性阻力,但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中海油成功斩获Jubilee油田股权依旧是大概率事件。
据本报记者了解,加纳是个多党制国家,两大政党——国家民主大会党和新爱国党轮流坐庄,新爱国党与美国关系亲密,国家民主大会党则跟中国关系友好。
在2008年的选举中,国家民主大会党只以微弱优势击败新爱国党获胜,能否经营好国内的油气资源,是其确保顺利执政的重要筹码。
上述在加纳访问的中方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目前加纳政府正在加紧制定新的石油开发法案,而据加纳媒体报道,加纳政府还计划在今年年底成立全新部门,以对开始商业化生产的Jubilee油田进行监管,以确保油田能给加纳带来最大的收益。
与加纳国内围绕Jubilee油田展开的白热化谈判相比,中加双边的合作也将是促进中海油顺利收购的主推力之一。
今年9月,加纳新政府总统Mills访华,中国领导人承诺向加纳提供巨额援助,其中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100.4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国家发展银行提供30亿美元用于油气资源开发。同时,加纳能源部长也曾承诺,中国石油公司将会参与加纳油气的项目开发。
“科斯摩斯不擅长经营开发,埃克森美孚又无奈出局,考虑到中加双边关系的发展趋势和中国政府的巨额发展援助,个人很看好中加能源的合作前景。”崔守军对记者说。
同时,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中海油与加纳国家石油公司联合竞标失败的消息对外披露,可能是在给科斯摩斯施压,以迫使其出售股权。
“科斯摩斯已经慢慢失去主动权了。”某证券公司首席分析师对记者说。
|
||||||
到底係買中資藍籌嘅小股東要先學好普通話,還是中資藍籌嗰班阿總喺南下掛牌前先學好廣東話呢? 中海油(883)噚日舉行股東會,台上管理層清一色係國語人,而現場有提供繙譯服務,但獨沽一味只繙譯英文,冇廣東話,於是,開始有事發生…… 有 個婆婆小股東開會之前突然同在場公關講,自己唔識普通話,唔知係咪有人處理不當,佢越講情緒就越唔穩定,公關仲請佢出場冷靜吓,咁婆婆就大嗌喇:「主席, 我唔識普通話,一句都唔明,點開呀?」個主持惟有再度安撫話:「唔好咁講。」佢先肯靜靜地坐好。中海油管理層有咩反應?咪眼睩睩唔敢答嘴囉!可能佢哋聽唔 明廣東話啩,唔係仲唔幫拖勸交咩! 至於話誰是誰非,華華覺得最錯係個公關囉!成場公公婆婆又無洋人,整乜鬼淨係繙譯英文呢! |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04506&time=2010-12-04&cl=115&page=all
今年上半年以31亿美元入股阿根廷Bridas公司,中海油是期望以此为平台,拓展它在拉美的业务。当时谁也没想到,BP墨西哥湾深水钻井平台事故,会给中海油带来绝佳的时机。
11月28日,Bridas宣布,拟以70.6亿美元价格,收购BP持有的泛 美能源公司(Pan American Energy,PAE)60%权益(不包括玻利维亚的资产),加上此前Bridas已持的40%股份,Bridas已全资收购泛美能源。这意味着,在 Bridas持股50%的中海油将间接持有阿根廷第二大油气生产商泛美能源总计50%股份。
收购完成后,中海油的探明储量与平均日产量预计将分别增加4.29亿桶油当量 和6.8万桶油当量。中海油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华对这桩交易十 分看好,公开表示,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该交易都会为中海油带来益处。“PAE拥有世界级的油气资产组合及优秀的管理团队,我相信,此次交易后我们在 该地区的业务将进一步加强。”
市场分析机构普遍认为,收购时机和价格对中海油颇为有利,当然,阿根廷的投资风险也不容忽视。
鉴于阿根廷政府规定油气开采商的油价上限为42美元/桶,摩根大通报告认为,该项交易仅使中海油每股盈利增加约1%。
这是中海油在2006年收购优尼科失利后,间接参与的最大一次海外收购。机会来得确实有些意外。
BP的失误
4月20日,“深水地平线”(Deepwater Horizon)钻探平台发生爆炸,BP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约40英里外海域的Macondo油井漏油,11名工人丧生。这场持续了几个月的恶性原油泄 漏事故给BP造成了高达400亿美元的损失,BP被迫考虑在2011年末前出售其250亿美元至300亿美元的资产用来偿付。
BP究竟会出售哪些区块,一直是市场猜测的热点。7月20日,BP承认将先期出售位于美国、加拿大和埃及价值约70亿美元的资产,接手人是总部位于休斯敦的美国阿帕奇石油公司。与此同时,市场也在传言,BP正考虑将在阿根廷的油气资产卖给中海油。
8月上旬,本刊记者从中海油高层证实,中海油的确对BP旗下泛美能源资产深感 兴趣,双方正在紧张谈判。关键是价格。参照今年3月的市场行情,这 部分股份可能作价93亿美元。中海油希望尽量压低。中海油还要仔细考虑,由自己直接收购,还是通过其与布勒格罗尼(Bulgheroni)家族 Bridas能源控股公司(Bridas Energy Holdings,下称BEH)各持50%的合资公司Bridas来完成。
如果直接收购,中海油将占有泛美能源高达80%的股份。这一度引起资本市场的担忧,投资者认为阿根廷业务回报低、监管风险高,过度依赖这一地区的产量和储量并非上策。
中海油最终选择了更稳妥的路线,通过Bridas间接收购。为此,中海油全资 附属公司中海油国际和BEH将分别向Bridas注资约24.7亿 美元,合计49.4亿美元,用于支付上述收购价格的70%。收购对价其余的30%,约合21.2亿美元,将由Bridas自行安排的第三方贷款或由中海油 国际和BEH进一步注资补足。
交易还需取得监管机构的批准,并满足其他先决条件,预计将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中海油首席财务官钟华11月29日对外透露,中海油目前现金流充裕,但不排除在适当时进行债务融资,“相信不会进行股权融资”。
中海油不算捡到大便宜,但基本得到市场认可。总价70.6亿美元,意味着中海 油收购价格为9.1美元/桶油当量,较今年3月中海油和BEH之间 10.6美元/桶油当量的交易价要低14%,更是远远低于亚洲油气勘探开发上市公司储量估价的中值——15.6美元/桶油当量。
BP似乎也对最终谈判结果比较满意,其新上任的首席执行官鲍勃•杜德利 (Bob Dudley)在当天新闻公告中表示,“协议进一步展示了BP全球资产的高质量和吸引力。”BP中国区总裁陈黎明也在12月2日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透露, 截至2010年11月底,BP已通过处置资产筹资210亿美元。“从BP的角度说,资产处置的过程,也是资产优化的过程——其他人眼中的优质资产,未必是 BP的核心资产。”陈黎明说。
潜力资产
对于有意发展拉美业务的中国油气生产商来说,泛美能源可算是最佳收购对象之 一:油气储量最大,约14.3亿桶油当量;2009年日产量约 22.7万桶油当量,在拉美仅次于西班牙石油公司Repsol-YPF。此外泛美能源也是阿根廷近年来能保持增长的少数几家公司之一。
2001年至2009年,阿根廷全国石油总产量下降了20%,但泛美能源却逆势成长,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增长47%和101%。阿根廷正在运行的11个油气区块中,有7个属于泛美能源,包括阿根廷最大的油气区块Cerro Dragon。
尽管阿根廷国内油价控制得很严,但泛美能源2008年总收入的50%来自出 口,部分抵消了这方面的市场风险。据巴克莱银行去年9月的一份报告, 阿根廷政府新近推出的油气税收抵免政策也将带来利好。与阿根廷其他油气生产商相比,泛美能源资本支出稳定——2008年和2009年资本支出分别为10亿 美元和7亿美元——储采比近十年来在拉美石油公司中名列前茅。泛美能源拥有阿根廷最优的公司信用,融资不成问题。
上述相对优势,正是促使中海油今年上半年耗资31亿美元,获得布勒格罗尼家族 旗下阿根廷Bridas公司50%的股权的根本原因。Bridas 当时持有泛美能源40%的权益,这正是中海油最看重的部分。在BP遭遇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之前,中国公司很难指望能从BP手里获得泛美能源的任何份额, 布勒格罗尼家族是惟一的突破口。
据一位接近交易人士介绍,早在2005年,中国几家石油公司高管就同布勒格罗 尼家族接触过,后者一度考虑以50亿美元转让泛美能源40%的股 权,但那次接触未能修成正果。2009年10月,中海油和布勒格罗尼家族再度商谈,傅成玉提出通过注资Bridas寻求共生共赢的方式,得到布勒格罗尼家 族认可。就在他们3月签约前的一刻,中海油的竞争对手中石油也还没有放弃追求。
据中海油决策者介绍,他们最看重泛美能源的不仅是当下产量,还有未来潜力。泛 美能源的储采比为17.2,这意味着交易最终达成后,中海油的储量 开采寿命将延长大约九年。此外,泛美能源的勘探前景也十分诱人,拥有San Jorge海湾GSJM区块90%的权益,而GSJM区块与已经被证实富含油气的陆上区块处于同一盆地。
3月15日,时任中海油总裁的杨华在当天早上的电话会议上尤其强调了这一点。“特别是阿根廷近海海上区块,我们看了资料,觉得令人激动。”杨华说。
区域风险
中国石油企业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走出去”。十多年来,它们在中亚、北非等地已有相对成熟的布点;而拉美却是薄弱环节。委内瑞拉的重油、巴西的海上区块,都是诱人的上游资产,但上述地区政局的动荡、对外资的抵触,以及日益高涨的资源民族主义情绪,又令人担忧。
去年7月,市场一度盛传中石油要以170亿美元竞购阿根廷第一大油气生产商Repsol-YPF公司75%的股份,中海油也有意参股。最终,这件事没有结果,一是因为价格未能谈妥,二是因为中方公司没有信心,Repsol管不好的资产,自己也没有把握就能管好。
此次Bridas收购BP持有的泛美能源60%权益的交易中,并不包括泛美能 源在玻利维亚的资产。据JP摩根分析报告,如此安排,很可能是顾虑 到玻利维亚国有化政策造成的资产所有权争议。2009年,玻利维亚政府宣布国有化Chaco公司(Chaco SA)经营的区块,该区块油气储量占泛美能源总储量的约10%。
如果从投资安全角度看,阿根廷也非善地。自2001年发生1000亿美元债务 违约后,许多投资人认为阿根廷风险过高。立场偏左的阿根廷总统费尔 南德斯推行的多项政策,也令市场担忧。近年来,阿根廷政府对经济干预范围不断扩大,尤其在金融、航空、铁路、能源等领域,政府角色不断强化,对公共产品和 能源产品实行严格的价格管理和补贴政策。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阿政府更加认定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应该加强而不是削弱。
在阿根廷投资的中国企业有深刻教训。据新华社去年7月的一则报道,中冶集团 2006年曾收购阿根廷南部内格罗河省赛拉格兰德铁矿70%的股权。 但投入数千万美元之后,该矿的生产能力仍未完全恢复。除阿根廷劳工经常举行罢工要求加薪外,当地政府承诺的水电供应也迟迟未能到位。
在回应本刊记者采访时,杨华曾表示,风险的确存在,但要看“风险性是不是可控,是不是可以管理”。他认为相对于其他一些拉美国家,阿根廷的宏观经济及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市场机构多认同此观点,美银美林、高盛高华等投行都维持中海油“买入”评级。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10/yNMDAwMDIxMDIyNw.html
12月9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宣布,其全资子公司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中海石油加里里天然气公司,与澳大利亚爱克索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爱克索玛”)签署协议,将投资5000万澳元(约合3.26亿元人民币)获得澳煤层气项目探矿权。
这是中海油首次在海外开展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勘探,巧合的是,此前,中海油在该领域的另一项重大投资,也同样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
双方所签协议的最终生效,尚需双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不过,在澳大利亚政府、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大中华区资深投资专员王恒岩看来,这些应该都不成问题。
“近来,澳中资源领域的投资交易,在媒体上显得较为平静,但实际上依旧保持着高热度。”9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王恒岩表示,“其中一个因素可能是,去年有较多起交易审批推迟,引发了外界的关注,但今年以来的项目,推进都比较顺利。”
从天然气到有色金属,从煤炭到铁矿石,中澳之间在传统资源领域的合作,不仅已全面铺开,而且正在往清洁能源等热门领域扩展。
王恒岩还向记者指出,中澳合作过程中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趋势是,合作企业正在逐渐突破澳、中两地的地域局限,以战略伙伴的方式,共同开拓第三市场,比如非洲、东南亚等地。
去昆士兰
这是中海油继3月获得英国天然气集团(BG GROUP)在昆士兰州煤层气资源区块权益以及煤层气液化生产线部分权益之后,在海外非常规天然气领域的又一项重大投资。
根 据双方签署的协议,中海油将出资5000万澳元,获得爱克索玛公司位于昆士兰州中部加里里盆地5个区块的50%的直接权益;以及购买爱克索玛股份的选择 权。公开资料显示,澳大利亚煤层气自1996年以来产量逐年增长,2004年澳大利亚煤层气产量达到13.56亿立方米,其中78%产自昆士兰州。
中海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表示,中海油非常关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这样拥有大量煤层气资源的地区。
作为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中国主要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商和销售商,如果此番首次在海外较大规模介入陆地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能获得成功,中海油将获得可观的海外天然气资源,并为中海油稳定供应液化天然气资源提供一定保障。
据评估,爱克索玛公司所属区域内的煤层气和页岩气潜在资源量可达28300亿立方米。该公司董事长布莱恩巴克称,加里里盆地富含大量的煤层气和页岩气资源,足以支持建设一个甚至更多的大型天然气下游项目。
不过,这一协议的生效,除需中澳相关政府部门的审批外,根据澳洲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中海油所获得的股票购买选择权,需要通过爱克索玛公司股东大会的批准。
全面介入
同样把“首次”选择在澳大利亚的,还有山西沁和能源集团。
这家位于晋城的“全国煤炭行业效益十佳”企业,目前正联合几家国内的矿业投资公司,计划投入3.1亿澳元,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里奇兰兹煤炭项目进行开发。
已有资料显示,里奇兰兹煤炭项目包括GreatNorthern和Fassifern两个煤层,预计5年内开采,最小开采寿命为20年,年产能最少可达到400万吨。
沁和能源将负责具体运营,初步进行露天开采;同时计划建一座产能340万吨的洗煤加工厂,主要生产含15%灰分和9%水分的热能煤,产品除供给当地发电站外,还可出口亚洲市场。
12月9日,沁和能源集团总经办主任史俊兵告诉本报记者:“这是我们第一次海外投资煤矿,但具体的项目进展要到明年上半年方可讨论。”
后来者,正准备投入,而先行者们,正在等待回报。
12月6日,总部设在香港的中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一处矿产正式开始产铜。
这一名为“安妮女士”的项目,位于昆士兰州伊萨山成熟矿区,拥有多个基础金属和贵金属矿藏,由中科矿业集团持有100%股权。该项目计划于2011年实现年产铜2万吨至2.5万吨,并最终达到3万吨。
而 12月7日,澳大利亚第四大钼矿公司Moly Mines发布公告称,其与中国汉龙矿业集团之间合资建设年产能为1000万吨钼矿的项目,获得了中国发改委的批准。汉龙集团将出资2亿美元收购Moly 的55.49%的股权,并在2011年1月31日前为该项目安排5亿美元的融资,使该矿将成为逾25年以来新开发的首个大型钼矿。
“中澳之间的投资热度一直都很高涨,不仅资源领域的交易很多,目前在清洁能源(如风能、核能等)领域,也有很多洽谈项目正在运行,只是未到时间公布罢了。”王恒岩告诉记者。
联手出击
值得注意的是,在股权合作成功后,中澳企业进一步联手投资矿产开始显露出新的趋势,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中铝、力拓牵手开发几内亚西芒杜铁矿石项目。
此 外,2009年2月,中金岭南(000060.SZ)成功认购澳大利亚矿业公司Perilya Limited 50.1%股份,2010年12月7日,Perilya Limited要约收购加拿大全球星矿业公司(GlobeStar Mining Corporation)通过发改委批准。
“我一年前就说过,中澳企业的合作,不应仅局限在相互的地区,应该以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方式,去非洲、东南亚,甚至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把投资合作延伸到第三市场。”王恒岩对记者表示。
在这样热度下,似乎连澳方即将开征的资源税也不再成为重大障碍。
就在今年7月,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总裁沈鹤庭还曾对本报记者表示,澳方不该征收资源税,如要征收,也应该根据项目成本实施,并区分本土矿商和外来投资者,以保持中国企业到澳洲投资的热情。
对此,王恒岩告诉记者:“资源税目前还没有最终统筹方案,在这个问题上,澳方也一直在倾听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国投资者意见。”
其所在的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就一直在把中国企业的反应、忧虑和意见,反馈给澳大利亚国内决策机构。
上月来华访问的澳大利亚财政部长斯万也表示,将与中方就澳大利亚即将推行的矿业资源税进行讨论,在他看来,这不会影响来自中国的投资热情。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23/2153124.shtml
每经记者 杨羚强 发自上海
前两日,北京、广州等城市“地王”频现,A股地产股也集体暴涨。虽然两个现象似乎关联不大,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地王频出和开发商目前的“地荒”有直接联系。
以12月16日在广州白云新城以楼面地价19971元/平方米拿地的中海为例,据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目前其一线城市的土地储备仅仅只够开发3年。
“粗算下来,‘万、保、金、招’四家地产龙头企业在上海的土地储备都不够再用2年了。”方方地产咨询机构分析师余大元说,2006年~2010年,上海累计销售面积已经超过土地出让面积4500万平方米,开发商的土地储备缺口非常大。
土储成看好首要指标
12月19日,国土部公布新政,对没有完成2010年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任务、“三类住房用地”供应总量没有达到住房用地供应总量70%的市县,要求年底前不得再出让大户高档住房用地。
上述政策似乎提醒投资者重新审视开发商的低廉土地储备,这或许引发了部分地产股价格暴涨。在高盛地产分析师孙贤兵发表的64页的地产行业大报告中,土地储备被列为看好首开股份的首要原因。
“首开170亿元的市值+净负债+未付土地款一共240亿元,30%归外地土地储备,北京土地储备均价只有4000元/平方米,而我们再细看一下它北京 的储备土地 (三里屯、方庄、望京、回龙观的土地)……买首开(股票)相当于以4000元/平方米的价格买它的北京储备土地。”
中原地产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或许可以更深入地反映各家房地产公司的土地储备情况。据统计,中海地产在一线城市的总土地储备建筑面积只有254万平方米,按照其今年前11个月77万平方米的销售速度,上述土地储备甚至只够用3年多。
此外,同为全国房地产企业前5强的绿城中国,在一线城市的土地储备建筑面积,只有146万平方米,这使得该公司今年在一线城市只有14万平方米的销售量,只比华润置地多4万平方米,大大拖累了公司今年的销售业绩。
“储地荒”或将延续
事实上,外界常常把房地产公司高价拿地与土地储备紧张联系起来。
此前,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分析师薛建雄曾就和黄在上海青浦高价拿地一事,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根本原因是和黄在上海可以开发的土地储备已经不多,所以不能不天价拿地。
中海以接近2万元/平方米的价格在广州高价拿地,同样被认为是因为面临土地“危机”,不得已的举动。去年,中海、绿城和金地在上海天价拿地,也被认为是土地储备不足的反映。
不过,余大元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述房企在上海高价拿地,丝毫不会解决“储地荒”。过几年,这些公司还有可能会以更高价格拿地。
与上海本地的中华企业、绿地等开发商不同,上述房企在上海并没有很深的根基,此前所获得的土地大多是2007年以后新出让的。这些新出让的土地又大多规 定了开发和竣工时限,开发商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开发和销售完项目,这就意味着上述房企在几年后还需要不断补充新的土地。此外,大批中小房企也希望能进入一线 城市打造品牌,进一步加剧了土地需求的紧张。
中原地产研究院高级研究经理刘渊说,想在一线城市拿地的房企太多,高价拿地已是大部分房企的选择。未来一线城市的项目将高端化,因为只有高端项目才能承受高地价。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10977&time=2010-12-25&cl=115&page=all
2010年岁末,由关税引发的风暴仍在中国海关与中国第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中海油之间持续发酵。
10月14日,一份由中海油总部签发的任免通知,免去了姜锡肇海油工程总裁职务。随后10月中下旬的一个凌晨,姜被海关缉私警察带走。其他多位海油工程高管也陆续被要求协助调查。
一个多月后,海油工程发布公告,承认公司正被天津海关调查。“调查涉及公司与天津海关对外籍工程船舶进出境申报的适用法律、申报方式和具体操作程序等有关政策规定的理解和执行方面存在着的不同认识。”
这篇措辞谨慎的公告背后,是中海油与海关总署之间一场持续了一年的暗战,中心是双方对于与海洋石油开采相关的一些设备进口税政的争议,同时涉及两家机构个别人员间的利益纠结与冲突。随着矛盾升级,外部监管监督机构也被卷入其中,漩涡不断扩大。
多位消息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关税争议案值高达数十亿元,从海关到中海油,均有多人涉案。针对相关争议,国资委相关部门亦向财政部、发改委、能源局等多个部委打报告,就相关争议商品关税的认定征询意见。
据本刊记者从接近海关及中海油的多位人士处了解,中海油总公司在自查后,已向中央纪委举报自家前采办部经理陆麟接受天津一家报关公司天津海润的 贿赂,中央纪委随后控制了陆麟、天津海润总经理胡晓波和天津新港海关相关官员。海关总署也出动缉私部门,加紧对海油工程前总裁姜锡肇及其下属的调查。知情 人士透露,这场由“逃税门”演化而来的“二海之争”很可能分缉私和反腐两路查办。
关税争议
作为国内惟一一家承揽海洋油气开发工程建设项目的总承包公司,中海油的子公司海油工程每年进口大量设备,用于海上油气田开发工程及其陆地终端的建造、海底管道与电缆的铺设等。
自1997年以来,国家对中国海洋开采石油、天然气进口物资采取免征进口税的政策。海油工程所需大部分进口设备,都可在免税清单上找到。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中海油成立之时,国家给的不是钱,是政策,其中就包括关税减免。”这点,各界并无争议。
但是,随着中国石油工业和中海油的发展壮大,政策也在逐渐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由于中海油作为中国具有海上对外合作专营权的惟一一家企 业,经常需要与外国石油作业公司合作,而这些合作者、承包商以及中海油海外子公司带着工程船舶和相关设备进来作业时,相关船舶和设备的关税是否也应减免? 争议出现了。
1982年中海油成立时,中国海洋石油事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完全依靠海上对外招标,为了鼓励这一新兴事业,国务院于1982年2月28日批准 《海关总署、财政部关于中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进出口货物征免关税和工商统一税的规定》,提出“外国合同者为开采海洋石油而暂时进口并保证复运出口的机器和 其他工程器材,在进口或复运出口时予以免税”,并发布《中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进口物资免税清表》。执行时间为1996年4月1日至2000年12月31 日。
执行该免税清表的老合作项目包括了从1980年6月9日和日中石油开发株式会社合作的渤西南区块项目,到1994年12月27日和阿科(中国)有限公司合作的63/20区块项目的共计19个项目。
但2000年12月31日后,这一法规被废止了。国务院2008年1月1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再次确认“适用期已 过,实际上已经失效”。替代的是《海关总署关于执行“十五”期间在我国海洋和陆上特定地区开采石油(天然气)进口物资税收政策的通知》。通知规定,“项目 单位和外国合作者暂时进口相应物资,准予免税,进口时海关按‘暂时进口’货物办理手续”。执行时间为2001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
在中海油来看,这一政策在实质意义上延续了中海油自上世纪80年代起享受的作业相关设备进出口关税优惠政策。但据知情人士透露,海关看法与此不同,措辞上的微妙变化已为后来的争议埋下伏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征税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租赁进口”和“暂时进口”是两回事,关税征收办法也大相径庭。如果将 中海油合作作业单位或海外子公司带来的工程船舶或其他设备,按“租赁进口”来处理,就需按租金缴纳租赁关税;如按“暂时进口”来处理,则基本可以免税或象 征性缴纳少量税收。
而海关在《管理办法》中规定,“暂时进口”货物往往指“在展览会、交易会、会议及类似活动中展示或者使用的货物;文化、体育交流活动中使用的表 演、比赛用品”等。以此定义来套中海油情况其实比较牵强,其中已透露了海关希望逐渐取消关税优惠之意。而中海油则认为,中国海洋石油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照顾政策应当继续。
“十五”结束时,矛盾又摆上台面。几番较量下,2007年4月13日海关总署出台了《海关总署关于执行“十一五”期间在我国海洋和陆上特定地区 开采石油(天然气)进口物资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据这份通知,财政部、海关总署和税务总局审核认定了“十一五”期间中国开采海洋油气项目及项目免税物资 的进口额度。也就是说,额度以内的免税,额度以外的正常缴税。
此外,《通知》也进一步厘清了1994年12月31日之前批准的对外合作“老项目”和之后批准的新项目的关系。对于老项目,准予免税。但对于新 项目,分“暂时进口”和“租赁进口”两种情况——暂时进口准予按规定免税;而租赁进口,符合《免税物资清单》范围的才准予免税,而且免税进口租赁物资也需 要申请额度。
据海关总署一位不便具名官员透露,海油工程正是将上述油气开采设备的租赁合同“伪造”成暂时进口合同,海关稽查部门已掌握足够证据。据此,海关在2010年下半年向国务院领导报称,中海油涉巨额逃税案,申请严处。
而中海油则认为,国家对海洋石油开采给予包括关税在内的政策优惠,是中海油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此指责中海油偷逃关税无异于否定中海 油发展模式。2009年,海油工程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9.23亿元,无法承受沉重的关税负担。据悉,国资委已就此请能源和税务专家研究出具了一 份报告,知情人士称,国资委报告支持中海油的结论,亦获得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能源局等多部委认同,但海关总署坚持“逃税说”,目前此事仍在僵持之 中。
天津海润
按照一位海关内部人士的说法,报关“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就是“归类”,进口商品归为哪类,在关税上相差很大。模糊的措辞,与日渐收紧的关税政 策,都使得中海油越来越感到需要有专业的报关公司来夯实原有的免税待遇。2006年前后,天津海润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下简称天津海润)浮出水面,并逐 渐成为为中海油承担通关事宜的一家主要报关公司。
天津海润来头不小。据接近中海油人士透露,2006年前后,即“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洋油气进口物资税政策出台的前夕,海关总署监管司的官员将中 海油总公司采办部的工作人员召至办公室,介绍了海关优惠政策的调整思路,同时推荐了几家报关行,其中就包括天津海润。事后,中海油采办部工作人员获悉,天 津海润的法人代表胡晓波在海关总署和天津海关均有深厚人脉,其妻即在监管司任职。不久,在中海油采办部经理陆麟的推动下,中海油向下属公司发文建议将在天 津等北方港区的报关相关业务交给天津海润。
胡晓波2003年3月加入报关行业,注册成立了天津市海润物流有限公司。2004年初,天津市海润物流有限公司出资400万元,天津开发区四达 仓储有限公司出资100万元,联合成立了天津海润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其中,天津开发区四达仓储有限公司主营集装箱的储存、装卸,是塘沽新港发展最快的 堆场之一,创立人孙荣鸣,为胡晓波妻弟。公开资料显示,孙荣鸣亦在天津从事报关行业多年,从1993年起先后参与创立过天津四达报关行有限公司、天津汇葆 物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
2005年2月16日,天津海润两家企业股东变成三个自然人:胡晓波、王冬和曹洪生。注册资本在2005年和2007年两次增资后至700万元。其中,胡晓波出资385万元,占总股本的55%。
据天津海润官网信息,它是经商务部批准的国际运输一级代理公司,总部位于天津,在天津新港拥有近4万平方米集装箱堆场,在宁波、上海、厦门、深 圳、香港也有分支机构。在同行眼中,天津海润擅长大型企业及大型设备的进口操作,专营大客户,客户名单中包括海油工程,也包括康菲石油公司、哈利伯顿、斯 伦贝谢、壳牌中国等。
由在海关人脉深厚的天津海润承理报关,在海油工程内部人看来,更多是“顺水人情、锦上添花”。中海油享受国家关税优惠政策多年,海油工程又是海 关总署评定的AA级进出口企业,2006年还进入“红名单”(全国海关系统评定进出口企业的最高管理级别),这意味着海油工程本就享受各项通关便利优惠, 包括最低的查验率、最快的清关速度,以及“先放后税”的政策。
但天津海润显然有不同理解。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天津海润收费标准近年来大幅攀升,其船代收费比其他同行高出数倍。自2006年到2009年,天津海润仅从中海油系统有关公司,就收取了1.52亿元保管费和“特殊服务费”。
对此,天津海润业务部经理金鑫在12月20日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海润的业务都是靠招标,不可能垄断相关业务,一般大客户也都会选择两三家货代,不会完全依赖一家。对于海润船代费是否大大高于同行,金鑫解释说,货物进口量大,相应的船代费就会高。
无论如何,随着天津海润代理费用渐增,海油工程与天津海润的关系走过了蜜月期。2009年下半年,海油工程下决心弃用天津海润的独家代理,而对其货代业务实施公开招标。由于海润报价较高,部分项目未能中标。
3亿保证金事件
2009年天津新港海关正逢“困难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新港海关2009年实征税收559.87亿元,较2008年有所下降。当年天津海 关实征税收980.84亿元,其中关税236.85亿元,同比下降30.93%。据消息人士透露,2009年 11 月,天津新港海关正为完不成年度海关税收目标而发愁。这时海油工程境外子公司所属一艘工程船抵达天津,向新港海关申报。新港海关同意以“暂时进口”方式报 关,但提出此次申报不通过银行担保函担保,而是缴纳3亿元保证金。据知情人士透露,新港海关一位官员对海油工程人员暗示说:“过去我们帮你,关键时候你们 要帮我。”
但海洋工程没有当回事,拒绝了新港海关的要求。一位接近海油工程内部的人士说,时任海油工程总裁的姜锡肇当时没有清楚认识各方微妙的利益关系, 多年来也习惯于享受“免税”和“暂时进口”报关等优惠政策。国资委一位人士也私下评价说,中海油“太洋化”,过去习惯于和外国人打交道,和国内官员打交道 缺乏经验。
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2009年之于中海油工程也是“勒紧裤腰带”的一年。受恶劣天气影响,在南海施工的惠州一项目成本超支,导致项目亏 损4.2亿元,影响净利润3.6亿元。海油工程2009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9.23亿元,同比减少17.48%——这还是动用了各种方法降本增 效的结果。
在海油工程的坚持下,新港海关最后不得不同意,接受银行担保函,但要求中海油额外缴纳1000万元的保证金。在不少熟悉此事的业内人士看来,这次过节,导致了双方关系的恶化。
稽查开始
2010年1月26日,一个周二,天津海关缉私局出动武装人员和便衣人员40多人,展开针对海油工程偷逃关税的“1·26专案”行动。据接近此事人士透露,当时海关查封了海油工程相关账号,抓了几位管理人员,抱走了他们的电脑。
调查持续了大半年。与此同时,据接近中海油人士透露,中海油开始在中海油内部展开自查,并在自查中发现,当初将天津海润引入海油工程的中海油采办部工作人员陆麟曾收受天津海润60万元。其时,陆麟业已退休,身体状况不佳。因涉及贿案,此案迅速由相关纪律监察部门接手。
中央纪委控制调查的,还有天津海润总经理胡晓波和与之关系密切的天津新港海关高级官员。
此时,海油工程在天津的“逃税门”已经逐渐演化成中海油总部和海关总署的高层角力。据知情人士透露,海关总署此后向国务院递交报告,称中海油构 成建国以来最大的偷逃关税事件。在此之后,海关部署缉私部门不断收紧相关调查,最后在10月中下旬将姜锡肇带走调查。其他近十位海油工程高管也陆续被要求 协助调查。
海油工程则与11月2日发布公告,称姜锡肇因工作变动关系辞去公司董事职务。直到11月26日《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涉嫌偷逃关税海油工程前总裁被查”三天之后,海油工程才于11月29日晚间发布公告承认,天津海关正在对其外籍船舶进出境事宜进行调查。
中海油总公司对内正式评价这件事,是在11月初。总经理傅成玉在一个内部勘探会议上通报了姜的情况。11月18日,傅又在内部电视电话会议上严令下属企业进行自查,要求下属企业在今后的经营中要严守法律法规,避免再次出现类似违规事件。
与此同时,中海油也就关税争议问题向国资委做出汇报。据国资委内部人士介绍,国资委的确请了一些关税和能源专家进行研讨,并出具了一份报告,陈述历史渊源,并向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等相关部委征询意见。
据接近内情人士透露,目前海关总署仍坚持中海油应补交关税,而中海油则举出历年政策证明,中海油相关海油开采业务是在中央支持下享受免税政策, 无须为此补交税款。但在姜锡肇及多位新港海关官员被调查之后,事件已进一步发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海油总公司直接分管海油工程的,是总公司副总周守 为,他自2003年12月就兼任海油工程董事长和法定代表人——这是中海油的传统,总公司副总通常会兼任下属控股子公司的董事长。
可能是意识到这一管理架构的问题,中海油作为海油工程的大股东,于11月下旬提出修改公司章程临时提案,提请将公司法定代表人由董事长转为总 裁。这一提议很快在海油工程12月2日的董事会上通过。这也意味着海油工程的法人将不再是原海油工程董事长周守为。12月2日的董事选举,又进一步产生了 新一届董事会成员,中海油总公司副总经理兼中海油服董事长刘健取代周守为,成为新一任海油工程董事长。
后续
对于“逃税门”的收场,市场分析人士多态度乐观。安信证券在一份分析报告中估计,“该等事项可以在公司、海关、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得到解决,不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构成较大影响。”
一位不便具名的石油专家指出,无论 “逃税门”事件如何收场,中国油气开采进口物资的关税优惠将逐渐收紧甚至取消,这个趋势不会变。截至2009年5月,中国石油石化设备上规模企业数量升至 1367家,东营、盘锦和大庆都明确提出发展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的思路。不仅陆上,海洋石油装备业的竞争也逐渐铺开——中石油2005年成立中石油集团海洋 工程有限公司,2009年9月,中石油首个海洋装备制造基地辽河石油装备制造总公司海工基地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中海油也于2007年定下了投资150亿 元建造深水钻井船等一系列深水大型装备的目标。开征上述进口装备的关税,有利于扶持国内油气开采设备制造商、增加国产化率。
2008年12月9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四部门又联合发布2008年第39号公告,针对《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 的进口商品目录(2006年修订)》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对不予免税的目录进行调整,新增条目包括“船舶设备”和“石油天然气设备”。自2009年7月1日 起,国内投资项目项下申报进口的设备一律按照调整后目录执行。
但接受采访的各方人士均认为,这场纷争很可能分缉私和反腐两路查办。缉私调查告一段落,而反腐调查也许才刚刚开始。
据天津海润业务部经理金鑫透露,此次风波对天津海润的冲击也很大,短短几月间,数个部门前来调查,公司的形象大受打击,“圈内说什么的都有”,业务量也急剧减少。
天津一家报关公司的负责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抱怨说,此次风波后,天津新港海关对物流报关行业加强了监管力度。“海关的操作难度将更大,过关时间将更长,客户负担也会增加。”
截至目前,天津海关和中海油仍拒绝对上述消息作出正面回应——负责海洋石油《进出口货物征免税证明》审批的天津海关减免税管理科、负责新港海关减免税货物的后续稽查的天津新港海关直属稽核科、天津海关监察室及中海油总部均婉拒采访要求。
本刊记者于宁、张宇哲、王和岩对此文亦有贡献
http://airmanblue.blogspot.com/2011/01/31-jan-11-0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