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核&中廣核簡要比較 鐵拐老李

來源: http://xueqiu.com/4212822376/33443219

這周把核電領域的兩個重磅炸彈看了一遍,幾個要點記錄一下:

1、核電今後幾年是集中投產期,而且基本上壟斷在中核和中廣核手里。按照國家規劃,2020年要實現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而2013年僅1470萬千瓦。

2、本次上市,中核把所有的在建核電站都打包了,而中廣核在建核電站里面放進去的只有陽江核電,和臺山的10%股權,防城港、山東、海南等都沒放進去,有待今後多次增發進行收購。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廣核由於已上市部分效益較好,估值應該會高一些。截止目前兩者已經投產的核電站如下:


3、中核的財報合並範圍包括所有核電站,中廣核只是把廣東省內的合並,省外都算作投資收益,所以雖然兩個體量差不多,但報表上某些科目差別較大。

4、權益裝機的增速方面,兩者2016年相對2013年的增速差不多,但投產節奏略有差別(註:主要根據招股說明書披露的預計時間進行的統計,實際情況可能會有變化)。


5、核電站的盈利能力主要決定於工程造價、上網電價、利用小時等方面。從工程造價方面來看,接下來的幾個在建核電站中廣核占據一定優勢。


      從上表來看,中核就方家山和福清電站的造價還行,田家灣用的是俄羅斯技術,估計是被老毛子坑了,從2013年的情況看,田家灣一期收入60.7億,凈利潤扣除16億的以前年度增值稅返還後只剩9億,凈利潤率15.2%。田家灣一期2007年投產,盈利水平還比不上2011年投產的秦山二期兩臺機組。另外三門核電也是個包袱,世界第一臺AP1000技術機組,老美也是邊施工邊設計,估計最後1.63萬/千瓦的預算造價是打不住了。中廣核這邊也有一個包袱就是臺山核電,引進的法國第三代技術,預算造價高達2.09萬/千瓦。這幾個電站的第一臺機組估計就那樣了,今後要盈利得看從第二臺機組後的國產化率了。

6、2013年兩者的上網電價,利用小時數據對比。核電是優先上網的,利用小時主要決定於機組的檢修安排、換料間隔等。2013年中核的利用小時高於中廣核不少,但中廣核的上網比例高於中核。


7、中廣核本月香港上市,中核得等明年了。2014年中廣核預計凈利潤不低於54.7億,按照20倍PE算股價為3.13港幣,估計最終按照公司最高招股價2.78發行沒問題,而且以目前的市場追捧熱度,上市第一天漲幅還不會小。

      另外,有個問題想請教 @歲寒知松柏  兄,按照招股說明書里面的增值稅退稅政策,中廣核大亞灣兩臺機組增值稅全免,嶺澳一期兩臺減免70%,嶺澳二期兩臺減免75%,按照2013年三個核電站的收入計算(分別為52.8億、51.7億、58.1億),增值稅減免應分別為9億、6.2億、7.4億,合計22.5億,但招股說明書披露僅12.98億,前2011、2012兩年也基本上是這個數,不知這個差額是怎麽來的?謝謝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502

中核集團重啟廣東核燃料產業園項目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7348.html

中核集團重啟廣東核燃料產業園項目

一財網 林春挺 2015-07-20 14:29:00

中國核工業集團有意重啟在粵一個投資高達450億元人民幣的核燃料產業園項目。此前該公司在廣東江門建設的核燃料產業園項目曾在2013年因受質疑而下馬。

中國核工業集團(下稱“中核集團”)或將重啟在廣東省一個投資高達數百億元人民幣的核燃料產業園項目。中核集團此前在廣東江門建設的核燃料產業園項目曾在2013年因受質疑而下馬。

廣東省發改委在7月13日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我省清潔能源建設的實施方案》(下稱《方案》)的通知顯示,“加快建設核燃料產業園項目,積極協調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並爭取國防科工局等相關部門支持,推進核燃料產業園項目盡快落戶我省並加快建設。”

隨著核電重啟,中國需要更多的核燃料。中國工程院院士、核安全專家阮可強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盡管目前國內的核燃料能夠滿足正在運行的核電機組的需求,但隨著在建核機組的不斷投產,以及新一輪規模發展核電的啟動,國內所需核燃料正在與日俱增。

另外,阮可強表示,中國核電“走出去”也需要足夠的核燃料的支持。

三年計劃投資27.3 億元

廣東省發改委官網還顯示,上述核燃料產業園項目是集中建設核燃料轉化、濃縮、元件制造一體化項目,項目業主為中核集團和中國廣核集團。中核集團為國內唯一的核燃料元件供應商,國內唯一具有鈾礦開采權的企業,在核燃料元件市場中具有壟斷地位。

上述計劃表顯示,該項目在最近三年內的總投資為27.3億元,即2015年投資4.3億元,2016年投資8億元,2017年投資15億元。

這距2013 年7 月13 日該項目因受質疑而下馬的時間正好兩年。當年7月13日,江門市政府下發文件稱,對中核集團在江門鶴山市建設的核燃料產業園項目不予申請立項。

該項目當時擬總投資370 億元,集中建設鈾純化轉化、鈾濃縮、核燃料元件制造等設施,打造“一站式”的核燃料加工產業鏈,建設國際一流的核燃料加工產業集群。

江門官方曾表示,項目建成後,無論是在工業產值還是在稅收方面將會再造兩個鶴山。該項目被列入廣東省2013 年的重點項目。根據當時的公開資料顯示,該項目已投入1.44億元支持前期建設。

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2013年7月份在鶴山項目現場采訪時了解到,為了推進項目的建設,當地已經進行了包括農民土地征用等前期工作。資料顯示,項目總用地面積超過200公頃。

本報記者無法獲悉該項目是否繼續在江門鶴山重啟。但有熟悉當地情況的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如果項目繼續在鶴山受阻,那麽它可能被遷往廣東其他城市。

在鶴山采訪時,有民眾向本報記者表示,他們擔心項目可能帶來安全隱患。也有民眾向本報記者表示,更多的質疑是來自本地之外。但核電專家表示,與核電站相比,核燃料產業園項目則更加安全,因為它不涉及核裂變反應。

官方資料顯示,核燃料產業園項目的生產過程為化工轉化、物理濃縮、粉末冶金、機械加工,原料為天然鈾,產品為核電站發電核燃料組件,整個生產過程只涉及天然鈾、低濃鈾,不涉及裂變反應。

配套核電“走出去”

業內人士指出,在核燃料循環方面,國內目前已建立了較為完整的供應保障體系,為核電站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可以滿足目前已投運核電站的燃料需求。

那麽,中核集團有必要再建核燃料產業園嗎?

“有必要。”阮可強對本報記者說,目前的核燃料是可以滿足正在運行的核電站的需求的,但是中國未來還有更多的核電站要投產,還要開發其他新的核電項目(如內陸核電項目),因此需要更多的核燃料。

“中國快堆之父”的徐銤也向本報記者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說,從長遠來看,現有的核燃料是不夠用的,因此需要提前布局。快堆是最新一代核電技術,該技術可以將鈾的利用率提高60倍。但該技術至少還需要十多年的努力才能投入商業運行。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張華祝在今年5月份介紹,國內在建核電機組共27臺,在建規模繼續保持世界第一,至2020年核電發電量占比將進一步提升,有望接近4%。他介紹,目前內地投入運行的核電機組一共23臺,到今年年底,運行機組可望達到30臺,總裝機容量接近3000萬千瓦。

阮克強表示,和核電站廠址的選址一樣,核燃料項目的廠址也需要國家的布局。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6月開始,中核集團組織專家在廣東鶴山市進行選址考察,經過對場址地震、水文、氣象等進行綜合分析,擬將鶴山列為產業園候選場址。

另外,有內人士分析,產業集群實際上是把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通過分工專業化與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的一種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及地方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大多數核燃料企業地處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的中西部地區,如陜西、甘肅、四川、內蒙古等地。其中生產核燃料元件的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公司位於四川宜賓,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和中核包頭核燃料元件股份有限公司均位於內蒙古包頭。一位核電企業的內部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廣東是一個核電大省,在這里建設核燃料產業園項目具有諸多方便之處。

目前,除了廣東之外,河北也正在計劃建設同樣的核燃料產業園項目。

本報記者註意到,自從2014年以來,中核集團高層已經與河北官方就滄州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核燃料產業園建設項目進行多次接觸。

河北省人民政府網2014 年公布的《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核燃料產業園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公告》顯示,中核集團在河北規劃的核燃料產業園計劃2015年內開工建設首批項目,建設總投資初步估計約400億元,該項目是為了服務國內外核電市場,成為國際上占有重要市場份額的核燃料供應強國。

“我們核電出口還需要核燃料產業的支持。”阮可強向本報記者分析,一般來說,核電進口國是沒有獨立的核燃料生產能力的。他表示,中國要出口核電,需要擁有完整的核工業產業鏈,而核燃料產業便是其中之一。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822

中核建計劃在湘投建核電站 擬采用第四代技術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66255.html

中核建計劃在湘投建核電站 擬采用第四代技術

一財網 林春挺 2015-08-06 17:53:00

國家核安全局一位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高溫氣冷堆被世界公認為最有可能率先突破的新一代核電技術——第四代核電技術。

湖南衡陽政府網最近公布的消息顯示,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下稱“中核建”)有意在當地投資建設核電站。

消息顯示,核建清潔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雷鳴澤等人在7月底造訪了湖南衡陽,就該公司的核電廠選址工作進行實地調研。該公司系中核建全資子公司。

如果一切順利,這個核電站將使用全世界最新一代核電技術——高溫氣冷堆。該技術主要由清華大學承擔研發。據湖南當地媒體報道,2月3日,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與中核建在北京簽署了《深化核能領域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雙方將在湖南及華中地區進行核電選址合作,共同開展高溫氣冷堆核電項目前期工作;雙方在選定合適的核電廠址基礎上,願意作為項目發起方,共同出資開展核電項目的開發和建設;雙方將圍繞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的相關配套產業開展合作,合作內容包括但不限於鈾資源開采、核電站關鍵設備加工制造、基礎原材料科研生產等領域。

國家核安全局一位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高溫氣冷堆被世界公認為最有可能率先突破的新一代核電技術——第四代核電技術。

高溫氣冷堆也曾一度無人問津。在中國新興戰略產業的規劃活動中,難以見到它的身影。在一次重大的核電論壇上,本報記者在一次核電論壇中註意到,專家們對高溫氣冷堆的介紹被置於最後。

不過,中核建在今年4月20日發布消息稱,商用60萬千瓦江西瑞金高溫氣冷堆核電項目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已通過專家評審,這將“為中國第一座商用高溫氣冷堆電站項目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根據《江西日報》報道,江西瑞金高溫氣冷堆核電項目是“央企入贛”重大項目,計劃建設6臺60萬千瓦機組,預計總投資780億元,其中,一期工程2臺60萬千瓦機組,計劃投資達200余億元。該項目一期工程共有2臺機組,計劃於2017年上馬。

本報記者獲悉,目前,中核建已經和上海電氣(601727.sh)簽署了江西瑞金高溫氣冷堆核電項目設備供貨意向協議。上海電氣曾在2013年投入8600萬元對高溫氣冷堆進技術改造。

中核建上述消息稱,高溫氣冷堆在任何工況下,包括喪失所有冷卻的情況下,不采取任何人為的和機器的幹預,反應堆都能保持安全狀態。

一位參與高溫氣冷堆研究的專家則向本報記者表示,相對其他現有的核電技術,高溫氣冷堆顯得更加安全可靠。因此,“它將是內陸核電的最好選擇之一”。

官方資料顯示,山東榮成石島灣的2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核電示範項目已經在建設當中。該項目旨在示範成功後即可向全國推廣使用。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在5月份調研該項目時稱,國家能源局將繼續加大對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的協調和支持力度。

本報記者梳理發現,截至目前,中核建已先後在江西、湖南、廣東、福建、山東、湖北、浙江等多個省市開展了高溫氣冷堆項目前期工作。

“中核建有做核電站業主的打算。”中核建一位知情人士對本報記者說。該公司目前的主要職責是,承擔核工程、國防工程、核電站和其他工業與民用工程建設任務。

目前,中國僅有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以及國家電投等3家企業擁有核電站運營招牌。但和中核建一樣,華能等發電集團也在企圖拿到核電站運營招牌。原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曾說,“電力公司看到核電效益很好,五大發電公司都想搞。”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026

中核、中廣核5億元共同設立華龍公司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2978.html

中核、中廣核5億元共同設立華龍公司

一財網 林春挺 2015-12-30 18:58:00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12月30日從中核集團獲悉,當天,在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的見證下,中核集團董事長孫勤和中廣核董事長賀禹在北京簽訂協議,共同投資設立華龍國際核電技術有限公司。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12月30日從中核集團獲悉,當天,在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的見證下,中核集團董事長孫勤和中廣核董事長賀禹在北京簽訂協議,共同投資設立華龍國際核電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華龍公司”)。

記者也從中廣核得到了同樣的消息。

這是繼2014年8月22日簽署“華龍一號”技術融合協議之後,中核集團和中廣核推動華龍一號進一步協同創新而共同努力的成果,將為“華龍一號”融合發展及市場開拓註入更強大的動力,助推“華龍一號”在更多國家和地區落地。

根據協議,華龍公司將積極實施國家核電發展戰略,致力於持續融合與發展“華龍一號”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統一管理並實施華龍技術、品牌、知識產權等相關資產在國內外的經營,推動“華龍一號”成為中國核電“走出去”的主力品牌。

根據協議,華龍公司的註冊資本為5億元人民幣,兩家公司分別各占50%的股權。

“華龍一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核電技術,由中核集團和中廣核在中國30年核電科研、設計、制造、建設和運行經驗的基礎上,投入大量精力,充分借鑒國際三代核電技術先進理念,汲取福島核事故經驗反饋,采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合作研發設計的三代核電技術。

據介紹,“華龍一號”的安全和性能指標達到了國際三代核電技術的先進水平,並充分利用中國目前成熟的核電裝備制造業體系,具有良好的經濟性。

也是在2015年,“華龍一號”示範工程——福清核電5、6號機組和防城港核電3號機組以及“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項目均已開工建設,並進展順利;阿根廷項目簽署框架合同,英國項目簽署投資協議,“華龍一號”在國際市場開發取得突破。

目前,“華龍一號”正處於示範工程建設和向國內外市場批量化推廣的關鍵時期,為形成合力開發國內外市場,這兩家公司已經“積極協商,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雙方簽訂華龍公司投資協議和章程,開啟了雙方合作的新篇章”。它們還表示,將盡快推動華龍公司組建,共同推進華龍項目批量化建設。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810

中核集團上半年將建成國內首個千噸級鈾礦基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6226.html

中核集團上半年將建成國內首個千噸級鈾礦基地

一財網 林春挺 2016-01-31 16:11:00

1月30日,記者從中核集團獲悉,中國首個規模化地浸鈾礦山蒙其古爾一期工程提前一年全面建成,二期正在快速推進,2016年上半年將建成國內首個千噸級鈾礦大基地。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1月30日從中核集團獲悉,中國首個規模化地浸鈾礦山蒙其古爾一期工程提前一年全面建成,二期正在快速推進,2016年上半年將建成國內首個千噸級鈾礦大基地。

公開資料顯示,該鈾礦基地由中核集團旗下新疆中核天山鈾業有限公司負責運營。

地浸采鈾技術是世界上先進的采礦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對可地浸砂巖型鈾礦按一定網度布置工藝鉆孔,從註液孔註入地浸液,使地浸液與鈾進行充分反應,經抽液孔提出地表,在地表工廠進行萃取鈾的過程。

核電站(網絡資料圖)

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蒙其古爾礦床深部礦體原地浸出采鈾現場條件試驗研究項目鉆進深度取得重大突破,一組工藝試驗孔單孔深均超過650米,接近670米,在此之前,中國地浸采鈾工藝鉆孔孔深都在500米以內。

蒙其古爾二期工程已經得到了環保部的批複。本報記者從環保部2015年8月25日印發的《關於新疆中核天山鈾業有限公司蒙其古爾鈾礦床原地浸出采鈾擴建(二期)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批複》中了解到,該項目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井場、水冶廠、動力輔助區及生活區等子項。

另外,本報記者從中核集團獲悉,內蒙古兩個千噸級大基地建設也實現了戰略突破,已拉開序幕,並在全球範圍內首次在自然界發現天然金屬鈾。2015年,中核集團在世界上首次發現自然界中金屬鈾的存在。

在此之前,人類在自然界中還從未發現有自然金屬鈾,科學界也形成了自然界中沒有金屬鈾的慣常認識。這一發現為中國鈾資源的更大突破提供了依據。

鈾是一種極為稀有的放射性金屬元素,在地殼中的平均含量僅為百萬分之二,其形成可工業利用礦床的幾率比其他金屬元素要小得多。作為核工業的基本原料,鈾礦對於中國具有重大的戰略價值。

中國大陸運行的核電機組30臺,總裝機容量2831萬千瓦,在建的核電機組24臺,總裝機容量2672萬千瓦。其中,在建核電機組數位居世界第一,在建、在運機組總數位居世界第三。但作為一個核電大國,中國的鈾礦卻相對缺乏,且其品位也較為低下。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鈾礦出口大國有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納米比亞、加拿大、尼日爾、南非、馬拉維等。有研究報告指出,2011年中國有九成以上的鈾是從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納米比亞和澳大利亞4國進口而來。

一位核電專家曾告訴本報記者,中國核電站所需鈾礦的來源主要有3個,分別是:國際上的期貨市場、現貨市場和在海外開采以及國內的自身供應。他解釋,由於國內鈾礦品位相對較低,有些鈾礦的開采成本甚至高於鈾礦市場的價格,在國內開采這樣的鈾礦很不合算,因此有機會到國外開采更好。

本報記者對官方資料進行梳理發現,近年來,中國兩大核電企業——中核集團和中廣核——已紛紛走出國門,到處尋找可以開發和購買的鈾礦資源,以滿足國內核電不斷發展的需求。

與此同時,上述專家表示,在國際核電逐漸複蘇之際,擁有足夠的鈾礦對中國來說是一件大好事。這樣可以避免在全球核電不斷增多時,中國在鈾礦市場中處於被動境地。他認為,未來,國際鈾礦價格會因為全球核電不斷增多而繼續上漲。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16

中核集團牽手中船工業:這事不僅關乎南海,還牽動北極

當一家核能巨頭和一家船舶巨頭進行聯手時,它們會做些什麽?根據第一財經記者觀察,其中一個選項應該少不了核動力船舶。種種跡象表明,這樣的項目正在提速。

中核集團官網最新公布一則的《中核集團與中船工業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消息稱,7月22日,在中核集團董事長孫勤與中船工業集團董事長董強共同見證下,兩家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標誌著雙方將在更高的起點上深化未來合作。

孫勤稱,中核集團是國家核科技工業的主體,中船工業集團是國家船舶工業的脊梁,雙方合作前景廣闊。希望雙方以協議的簽署為契機,發揮各自優勢,強強聯合,實現軍民融合發展,為推進國家海洋強國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董強則稱,中船工業與中核集團的合作有著很好的合作基礎,合作空間巨大,希望雙方在新的起點上進一步加強合作,實現共同發展。

在此之前, 7月14日,中核集團官方微信摘登的一條消息稱,中國科技人正在撐起中國作為全球大國脊梁。隨著中國海上民用核動力技術成熟,中國正在全力建造海上(海洋)核動力平臺及破冰船。

上述協議的具體內容並沒有對外公布,雙方簽署的還只是合作框架協議,最後能否達成商業合同依舊存在變數。不過,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兩年前,2014年3月14日,中核集團總經理錢智民曾在上海出席破冰船研發戰略研討會,聯合各方加快推進中國極地開發破冰船項目。

出席該研討會的有國防科工局核應急安全司、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中國船級社、中國船舶工業集團第708研究所、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第711研究所等單位。

錢智民當時說,研發破冰船有利於提升極地考察能力,有利提升核行業水平,有利於提高造船工業水平,有利於加強軍民結合,是實現海洋強國夢的重要舉措。中核集團將全力以赴推動破冰船研發項目。

在研討會上,中核集團旗下中國核動力設計研究院院長羅琦重點介紹了破冰船具有的動力、機動性、後勤補給、空間布置及環保等優勢,並根據國內的現實情況提出了初步技術方案。

事實是,隨著海洋戰略的實施,極地考察工作越來越重要,而破冰船作為極地考察不可缺少的工具,急需發展。目前,中國只有一艘極地科考船,破冰能力有限,科考能力有限,研發破冰能力強、科考綜合性能優良的破冰科考船非常迫切。

核動力是利用可控核反應來獲取能量而得到動力。一艘核動力破冰船帶上10千克核燃料,就相當於帶上25000噸標準煤。

俄羅斯擁有多艘核動力破冰船

俄羅斯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擁有核動力破冰船的國家。俄羅斯建造的22220型“北極”號核動力破冰船已經在今年6月份在聖彼得堡波羅的海造船廠下水。它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強的核動力破冰船,由俄聯合造船公司建造。該破冰船長173.3米,寬34米,排水量33540噸,載重量可達10萬噸,計劃於2018年開始服役。

央視此前報道,按照設計,無論是北冰洋的淺水區還是深水區,“北極”號將都能暢通無阻,能延長俄羅斯“北方航道”的運輸期限,甚至實現全年通航的目標。

顯然,與俄羅斯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核動力船舶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

“從長遠來看,核動力可能是極地科考船的一個選擇。”中船工業集團官網顯示,《中國船舶報》在2014年引述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胡可一的話說,2014年年初“借西風”成功突圍南極浮冰區海域的“雪龍”號,在贊譽聲中也說明了常規動力科考船在極地高寒地區的局限性。

但胡可一同時表示,發展核動力是一個矛盾。雖然核動力極地科考船的破冰能力、支持力是其他動力型船舶無法比擬的,且就環保性而言,核動力船舶可以實現零汙染。但考慮到政治、社會、環境、核燃料生產後處理不完整等因素,中國要設計、建造第一艘核動力極地科考船仍有很多制約因素。

“雪龍”號是中國最大和唯一能在極地破冰前行的極地考察船。 “雪龍”號被困事件發生後,關於提升極地科考船破冰能力的呼聲不絕於耳。

海洋核動力平臺是海上移動式小型核電站,是小型核反應堆與船舶工程的有機結合,可為海洋石油開采和偏遠島嶼提供安全、有效的能源供給,也可用於大功率船舶和海水淡化領域。

中船重工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忠不久前向媒體表示,僅就海上石油鉆采方面的需求而言,未來市場規模就超過1000億元。根據測算,渤海灣每年將形成500億元的核動力裝備制造產值,而南海的規模則會更多。

中船重工集團已經在今年1月份公布的一則消息顯示,該公司申報的國家能源重大科技創新工程海洋核動力平臺示範工程項目已經得到國家發改委的同意,這將為實現中國海洋核動力平臺零的突破奠定基礎。

國家發改委當時還“請中船重工集團與相關單位加強合作,在原有船舶核動力技術基礎上,結合當前工業化水平和民用核電技術要求……盡早實現我國海洋核動力平臺‘零’突破”。

目前,中船重工集團已經就海洋核動力平臺與國內核企進行了合作。目前,中船重工集團旗下七一九所已完成了海洋核動力平臺的兩種技術方案。一種為浮動式核電站,即將核電站布置於浮動式平臺上;另一種為可潛式核電站,除滿足浮動式核電站性能要求外,還可滿足在惡劣海況下,平臺下潛至水下工作的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009

央企紛紛到上海建金控總部 中核集團也將加入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已經在上海註冊了6家公司,要將其資金運營總部落戶在上海自貿區,初步選址在上海自貿區世博片區。

9月21日,上海自貿區管委會世博管理局副局長袁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6家公司註冊資本共計20億元,“還會繼續註冊更多公司。”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了工商登記資料顯示,中核集團已於 2015年12月22日在上海設立了中核融資租賃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億元。

上海自貿試驗區世博片區覆蓋2010年世博會浦東園區、耀華地區和前灘地區,總面積9.93平方公里。

根據規劃,世博地區的定位,就是要打造世界級水準的中央公共活動區,大力推動總部經濟、創新服務經濟和文化產業在本地區集聚升級,依托自貿區優勢,努力形成產城融合、生態宜居的新型城市副中心。

中核集團之所以選擇在上海自貿區打造資金運營總部,袁濤說,更重要的是要作為中核集團服務一帶一路的橋頭堡,充分利用自貿區的政策走出去,推動中核集團的技術和產品走向世界。

而要進一步落實“走出去”戰略,中核集團已經明確建立2家股權投資公司。

中核集團董事長孫勤此前曾表示,踐行核電“走出去”戰略,中國力爭2030年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造約30臺核電機組。

據孫勤介紹,國際上現在有70多個國家已經或計劃發展核電,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占40多個。預計到2020年,全球將新建約130臺核電機組,到2030年前這一數字將達到約300臺,“一帶一路”沿線和周邊國家的新建機組數將占到約80%。

在這個過程中,孫勤說,中核將以華龍一號為龍頭,帶動核燃料、核電運行服務、核設施退役治理及核技術應用等全產業鏈“走出去”。

2015年6月,上海市政府與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其中就提出,上海市政府將積極支持中核集團建立集團第二總部,打造區域總部經濟。未來五年,中核集團將把上海作為集團發展的重要戰略布局,進一步加大投資合作力度。

除此之外,根據框架協議,中核集團和上海市政府還將加強產業金融領域合作。中核集團將聯合上海有關企業設立國內核能產業基金和海外核電投資基金,建立集團外匯資金結算平臺,探索新興業務;另外,雙方還將開展先進核能技術研發和產業化。中核集團將依托上海核電裝備制造和研發的技術優勢,吸收各方力量共同建立先進核電裝備技術產業聯盟,並在部分先進技術科研領域加大合作力度。

不僅是中核集團,更多的央企也選擇在上海自貿區集聚並建立金控平臺。

目前,共有包括中國商飛、寶鋼、中化國際、中國鋁業,中國黃金,中國建材,中船重工等16家央企,將結算中心、金控平臺、融資租賃公司放在世博片區。

比如,中船重工集團擬設立中船重工財務分公司、產業發展基金(規模約200億元)、融資租賃公司。

袁濤表示,在上海自貿區擴區後,由於制度創新和功能創新,為央企推進包括外匯業務、服務貿易項下開放、國際業務帶來了便利,因此加快了央企落地的速度。

今年年底,世博區域B片區的28棟央企總部大樓將全部竣工並投入使用。與此同時,世博A片區也即將建設4棟央企總部大樓。也就是說,在世博區域已經出讓的土地中,已經有32棟央企總部大樓,分屬於上述16家央企。

大量央企的集中落戶,也帶動了民企、外企金融板塊的集聚。

近期,規模約為10億元的中國萬達集團的金融控股板、規模約為6.6億元的上海寅聯文化傳播合夥企業的基金管理板塊、註冊資本200億元的信滬尚海(上海)投資管理中心已順利落戶。而億利集團、益海嘉里擬分別設立總規模為20億元和2.3億元人民幣的股權投資基金項目。

袁濤說,世博片區將打造世博前灘新型金融帶,發揮自貿區金融政策創新以及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總部落戶的優勢,重點集聚金融總部機構、大型央企和民企發起設立的金融機構,著力打造產業金融高地、資產和財富管理中心、高端金融活動集聚地、跨國公司國際資金管理運營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873

中核集團換帥 王壽君出任董事長

作為中國核電企業的“老大哥”,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下稱“中核集團”)今天迎來了新的董事長。

中核集團官網微信最新公布的消息稱,12月12日下午,中核集團召開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大會。中央組織部副部長高選民宣布了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主要領導變動的決定:王壽君同誌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免去其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職務;免去孫勤同誌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職務,到齡退出領導班子。董事長職務的任免,按有關法律規定和章程辦理。

王壽君

對於上述消息,第一財經記者也從多個途徑得到了印證。

消息顯示,王壽君,男,1955年7月生,山東省招遠市人,博士研究生,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12年9月-2015年4月,王壽君開始擔任中國核建集團黨組書記、總經理,此後開始擔任該公司董事長。

出生於1953年6月的孫勤出身於核工業的地礦系統,從1982年大學畢業開始,歷任核工業部華東地勘局261地質大隊副大隊長、大隊長,華東地勘局副局長,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礦冶局副局長,1997年12月開始,任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總經理助理兼地質總局局長;1999年7月開始,擔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從2005年8月起,孫勤歷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國家能源局副局長。2009年8月後,孫勤重回中核集團,任黨組書記、總經理,2012年5月開始,任中核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資料顯示,中核集團是經國務院批準組建的特大型國有獨資企業,前身是二機部、核工業部、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由100余家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組成,是中國核電站的主要投資方和業主,是核電發展的技術開發主體、國內核電設計供應商和核燃料供應商,是重要的核電運行技術服務商,以及核儀器儀表和非標設備的專業供應商。

中國核建集團是經國務院批準在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所屬部分企事業單位基礎上組建的、由中央管理的大型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授權投資機構,是國防科技工業十一大軍工集團公司之一,是由國資委直接管理的100余家央企之一。

目前,國內核電正處於發展的黃金期。在此之前,中核集團旗下中國核電(601985.SH)和中國核建集團旗下中國核建(601611.SH)分別在2015年6月10日和2016年5月上市。它們的目的均為為後期核電建設募集資金。

記者註意到,僅在中國國內市場,目前中國在運、在建及擬建的核電機組一共54臺,在建規模世界第一。而在“十三五”期間,國內核電將以每年開工建設6臺百萬級千瓦的機組的速度繼續前行,以這樣的速度計算,年平均的核電投資額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258

中核集團等央企牽手上海市簽訂三方合作意向書

中核集團官網1月22日下午公布的一則消息顯示,中核集團和中船集團牽手上海市簽訂了三方合作協議書。

消息顯示,1月20日,中核集團董事長王壽君在集團公司總部會見了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市國防科工辦主任吳磊和中船集團董事長董強等一行,三方就進一步深化合作進行了交流,並簽訂了三方投資平臺《合作意向書》。

王壽君表示,上海市是中國船舶海洋工程產業、核電裝備產業的發源地和重要基地,具備實施產業創新重大工程項目的基礎條件;中船集團是中國造船規模最大、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最強的造船集團。此次合作三方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充分發揮自身資源、能力和優勢,能夠促進國家相關項目的產業化發展。

上海市市政府與中船集團則表示,合作項目意義重大,將秉承三方合作的良好基礎,共同推進事業發展。

中核集團由100多家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組成,是國內核電站的主要投資方和業主,是核電發展的技術開發主體、國內核電設計供應商和核燃料供應商,是重要的核電運行技術服務商,以及核儀器儀表和非標設備的專業供應商。

中船集團共擁有包括總部在內的56家下屬企事業單位(其中,3家上市公司),旗下聚集了一批中國最具實力的骨幹海洋裝備造修企業、頂層總體研究設計院所、高端動力機電裝備制造企業、先進電子信息技術企業,以及成套物流、國際貿易、金融服務、工程總包、高端咨詢等生產性現代服務業企業。

在此之前,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中船集團官網消息顯示,1月17日,中船集團總經理吳強會見了吳磊一行,就共同推動上海市裝備制造業及中船集團在滬產業發展進行會談並達成共識。

吳強表示,當前,中船集團雖然面臨較為嚴峻的市場形勢,但依然堅持做穩主業,致力發展豪華郵輪、浮式液化天然氣儲存和再氣化裝置(LNG-FSRU)、萬箱級集裝箱船等高端船海裝備以及船用低速機、大功率和雙燃料中速機、大功率中高速柴油機、先進導航和自動化設備等高端船用配套設備。

吳強說,“十三五”期間,中船集團將根據上海市城市發展總體規劃要求,推動在滬產業向集群化、高端化發展,支撐上海市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和上海市有國際影響力科創中心的建設。

作為中國重要的核電裝備產業的發源地和重要基地,上海市對中國核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近年來,上海正在打造面向國內外市場的核電創新產業基地。

除了本次與中核集團合作之外,201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與中國核建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就進一步擴大和深化核電領域戰略合作,打造中國核建上海科創園,加強在總部經濟、核電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金融等領域的投資合作,加快實施核電“走出去”戰略等達成共識。

中國核建集團是承擔核工程、國防工程、核電站和其他工業與民用工程建設任務的大型央企。幾十年來,中國核建集團積極參與上海發展建設,先後完成了上海石化、上海大眾、中國商飛研發和總裝基地、上海電氣臨港核電重裝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任務。此次協議的簽署,將進一步擴大雙方在核電產業鏈的戰略合作,共同打造核電產業新高地。

緊接著,2016年10月,上海市核電辦公室與中核集團上海聯絡部在中核浦原有限公司共同組織召開了“中核集團‘十三五’上海區域發展規劃研討會”。會議指出,“十三五”期間,中核集團將加快與地方經濟融合發展,將上海作為中核集團全球戰略布局的重要依托,緊密結合上海產業、科技、金融和區位等優勢,打造中核集團上海第二總部,同時加快推進中核集團在滬產業協同發展,增強區域發展合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462

中核董事長:中核與中核建合並像“談戀愛” 何時“結婚”不可預期

8日,中核集團召開“兩會”代表委員記者見面會。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董事長王壽君在回應“中核集團與中國核建集團是否存在合並的可能性”時表示,和其他充分市場競爭的行業不同,核工業應該是一家,否則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在中國核電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的核電企業應該形成合力,不要內耗,這樣在國際競爭中成功的幾率才能更大。

“我們一直在推動,中國的核企應該往一起走”,王壽君說,中核與中核建的合並就像是“談戀愛”,戀愛的過程可能是迅速閃婚,也可能是長達十年的愛情長跑,要看彼此的感情和運氣。

全國人大代表、中核集團原董事長孫勤也曾多次呼籲整合國內核工業資源,以增強中國現有的核工業實力。他表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核工業資源陸續被分成了目前的中核、中核建設、中廣核和國家核電等幾個集團,並產生了互相分散和重複建設等問題,應該整合資源以提高核能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水平。

王壽君表示,南車北車合並為中車集團,是央企重組的一個重要信號,或許具有借鑒意義。它們都經歷了從集中統一到分散的過程,曾經的分拆是為了更好地激發企業競爭力,但現在走向國際市場的過程中,面臨著國家整體實力較量的同時,也存在著惡性競爭、內耗嚴重等問題。

王壽君向記者介紹了今年中核集團10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建議和提案。其中包括設立國家“核科學日”的建議、推進核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建議、持續推進新項目建設的建議、建立國家核燃料加工產業體系的建議等。

王壽君表示,我國正處在由核大國向核強國轉變的歷史性關鍵時期。當前,核工業發展面臨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激烈嚴酷的國際競爭壓力,現行體制已不能很好地適應我國核工業增強核實力、提升全球影響力、國際競爭力的客觀要求,也不符合核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方向。

他們建議,將核工業作為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重要領域和先導行業重點推進,加大核工業的資產整合和產業聚集,打造體現國家意誌、代表我國核科技工業綜合實力的戰略性高科技發展平臺,建設軍民融合的、面向國際競爭的核科技工業集團。

核燃料在我國核威懾力量建設及核能發展體系中占據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當前,中核集團擁有國家核燃料加工產業專營權。但從國家改革大方向上看,產業必然要走市場化發展之路。

他們建議,通過與核燃料相關的核電企業間的橫向整合,發揮中核集團已有的產業基礎體系,形成中國核燃料產業合力,支撐核電“走出去”,建立市場發展新機制,共同發展我國核燃料加工產業。

除此之外,“兩會”期間,中核集團的代表委員還將圍繞《核安全法》立法、設立戰略鈾資源國家規劃礦區、加強核人才培養、解決就醫困難等相關建議,建言獻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7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