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對於CEO們來說,去年並不好過。在標準普爾五百大企業中,二○一三年下台的執行長人數超過四十四位,較前年增加一九%以上。 統計前三季CEO下台理由,雖然有五六%企業表示係按接班計畫更換執行長,但其中不乏龍頭企業亟思轉型而陣前換將者,包含微軟(Microsoft)、英特爾(Intel)、美國第一大書店邦諾(Barnes & Noble)、沃爾瑪(Wal-Mart)等。而新接任的執行長中,有八二%來自內升,僅有一八%係從外部空降。 幾乎所有的產業正進行典範轉移,此時應該選任什麼樣的執行長:懂企業文化的內升者或者大破大立的空降者?有衝勁的年輕者或者經驗豐富的年長者? 找內行還是外行? 該內升還是空降?有制度,才有內部人才可選 從這四十四家更換執行長的企業經驗,給予面臨轉型的台灣企業哪些寶貴經驗?我們邀請台灣大學副校長湯明哲、台大商研所副教授黃崇興,以及台大國際企業學系教授李吉仁,進行三人對談。以下是對談摘要: 《商業週刊》問(以下簡稱問):根據SpencerStuart顧問公司調查,從二○○七年至二○一三年,每年更換執行長的五百大企業中,約有一八%到二七%選擇空降,多數還是內升。我們看到英特爾、微軟選擇內升,而黑莓機選擇空降,到底轉型期的企業找CEO是內升好?還是空降好? 台大國際企業學系教授李吉仁(以下簡稱李): 國外的大企業多數採用內升,是因為他們有經理人培養制度,外頭的人永遠是一個備案,一定是公司要轉型,裡頭的人幹不了活了,才會找外頭。 《基業長青》早就告訴我們,高瞻遠矚的企業不同於其他企業的特色之一,在於其執行長皆為內升,而非外來的。 十年前,我們力薦台灣企業要培養接班人,至今台灣企業做得不多,關鍵是老闆(創業者)都還在。在台灣百大集團當中,有六三%創辦團隊還在,這六三%佔據百大集團八○%的營收! 老闆不是被制度培養出來的,所以他自然不覺得要建立制度去培養,老闆還在的時候,除非老闆自己要幹這件事,不然沒人敢提這件事。 台灣大學副校長湯明哲(以下簡稱湯):台灣反應都比較spontaneous(反應式)??,在要交棒的時候才趕快去抓幾個,內部不行就去找外面的,撿現成的,最近宏?眯M中華電信(的新任執行長)正好撿到台積電(的高階主管,編按:指陳俊聖、蔡力行)。 問:多數的企業都是選擇內升,好處是瞭解企業文化,但是缺點是可能無法大破大立,這是轉型企業最需要的,怎麼讓內升的CEO真的會大破大立,而不是打安全牌? 李:很多企業會遇到的難題,老闆在的時候,冒險的決定老闆扛,但老闆不在時,每個專業經理人做探索的時候會算計清楚,沒有算清楚不敢做,因此都不敢冒險。 施振榮(宏?硈郈鴗H,去年十一月回任董事長)再次回到宏?眱幓N說,他回到公司後發現,公司的創業精神消退非常快,因此他最大的挑戰是讓「創業」和「專業」,在同一家公司雙容,這很難。 問:「創業」和「專業」,這兩種特質某種程度是互斥的,創業要敢大破大立,但是專業經理人多是穩紮穩打,這是CEO兩難吧!西方的企業怎麼做? 湯:西方企業早就worry(擔心)這件事情,專業經理人化後,怎麼把創業精神放進去,就是要制度用stock option(股票選擇權),而且董事會會盯著你,評估你是為了自己風險在打算,還是為了公司風險打算。例如,德州儀器(TI)的原則是如果經理人為了自己的風險來打算,I'm sorry,你永遠升不上去。 但台灣董事會沒這個功能,都是CEO去指定CEO,如果專業經理人不去做,董事會也沒辦法,因為董事會本來就是不懂事的一批人在一起,也沒什麼概念。 李:要我來看,就是我們過去的績效管理太過於結果和控制導向,發展導向的績效管理內涵太少了。特別是科技業,都面臨要重新開創事業的局面,現在轉型真的需要創業型CEO。 王品的做法不錯,他把公司前兩百三十位績優店長,每個月薪水拿一塊錢出來,公司拿十塊錢,共十一塊去買股票,買了之後五年你才能領回,某種程度像是做stock option一樣,但是一比十,就很高的incentive(激勵)。這有幾個好處就是,第一,讓經理人持份增加,第二他相當於Buyback(股票回購)一樣,把他利益與公司的成長性綁在一起。 我覺得現在台灣需要的是興業經理人(entrepreneurial managers),不僅要能辨識價值創造的機會,更要有意願去進行新機會的探索,有能力去實踐(編按:興業型經理人語出自六○年代經濟學者潘若絲Edith Penrose,她指出企業成長的速度隨著興業型經理人的數量遞增)。 沒有這些創業精神是很危險的,就跟Sony、Panasonic一樣,搞不好我們會成為下一個日本。 問:轉型期的企業,應該選擇有衝勁的年輕者,或者經驗豐富的年長者?選年輕還是年長? 45到55歲,是接班黃金時期 湯:國外的制度是董事會在人才三十五歲時,就觀察是否適合擔任CEO,再花十年功夫去培養他,在Motorola當執行長要三三三(在三個不同國家、三個不同功能職位、三個不同事業部)資歷才有diversity(多樣性),經歷三三三後,這人才也大約四十五歲,不算太老。 這個制度在台灣是沒有被建立的,這讓台灣的CEO偏老,轉型的企業其實找年輕點好,比較有衝勁。 李:西方企業的經驗是,如果真的要有大商業模式改變,一任CEO任期起碼給他十年的時間才看得出來(績效),理論上,四十五歲到五十五歲是最黃金的上任時間。 所以,GE(奇異)威爾許是四十六歲上台,這次微軟執行長也是四十七歲上任。如果你五十五歲再給他(當CEO),這是他開始衰老的時候(編按:過去兩年,標準普爾五百大更換CEO的企業,近一半接任年齡介於四十歲到五十五歲之間)。 台大商學研究所副教授黃崇興(以下簡稱黃):台灣企業的第一代現在都六十五歲左右,再二十年,都是等八十歲非得交班了,他下一棒也是六十幾歲。好了,台灣以後變成CEO長壽之鄉,全世界最長壽的CEO都在這裡! 我們董事會結構也一直沒有規範好,美國企業二十年換一個CEO,有的都交班到十二棒了,十二G(generation),台灣企業至今六十年應該有了,事實上交班都是一代半,一.五G,我看能否交到二 G 都有問題! 找內行還是外行?做雞蛋管飛彈,台灣行不通 問:在葛斯納(Louis V. Gerstner)成功救活IBM後,「外行領導內行」型的CEO似乎也成為董事會的選項,外傳微軟董事會決定人選之前也想找福特執行長,哪一種適合台灣企業? 李:外行領導內行的國外案子不少,除了IBM外,福特在二○○六年找上波音的CEO,菲奧莉納擔任HP董事長之前是在AT&T。國外認為,general management(經營管理)技巧相通,你管雞蛋、管飛彈的邏輯是一樣的,但是我覺得在台灣行不通。 原因是,我們CEO人才市場其實不那麼有效率,多數的高階管理者都是關在家裡,獵人頭業者對於他們的profile(經歷)、聲譽不太清楚,再加上大家其實不認為做餅乾的人,真的可以管電腦,這是我們的盲點。 湯:當總經理的本領大概就是四個字,「識人識事」,第一個你要會看人,第二個會看事,這兩個看對了,大概才能當CEO,台灣問題就是識人不明,但是識人這個教不來。 問:我們不乏傑出的第一代領導,他們能夠做出很開創的事,為什麼到了現在,卻沒有傑出的轉型領導者? 李:轉型就是要change(改變),得自我否定,大部分人不會。你通常什麼時候會自我否定?已經非常desperate(絕望)的時候。現在我們企業口袋還有錢,雖然都知道(要轉型和創新),但是都在等待別人給他一個workable的model(可行方案)。 現在大家都在集體等待,可是,有沒有想過,事實上誰會來救你呢? 問:要培養創業型的領導者,其實也考驗第一代領導者是否能夠忍受CEO去冒險這件事,你覺得台灣的領導者有這樣的認知? 李:大部分公司不是這樣的思維,因為現在business都還穩穩,第一桶賺到了,口袋還有錢,我們處在一個資源優渥、但是創新不足的環境。 【延伸閱讀】 書名:管理相對論:48位CEO集體傳承經營智慧唯一實戰教科書出版社:商業週刊編撰:湯明哲、李吉仁、黃崇興出版日期:2014/2/13 |
| ||||||
曾經,比爾蓋茲靠著一手打造的微軟,稱霸了PC產業,登上全球首富。 如今,比爾蓋茲卻因微軟太成功,成了阻礙創新、丟不掉的包袱。 《今週刊》採訪團隊直擊微軟總部,在寒冷的西雅圖,探究微軟為何從巨人變輸家? 撰文‧賴筱凡、顏雅娟、雷斯立 研究員‧楊政諭 初春三月,美國西雅圖南方的聖海倫火山依舊白雪皚皚,但市區街道上的行道樹梢,已經春芽含苞;位於西雅圖東郊的美麗小鎮雷德蒙德(Radmond),更是春色宜人,這裡是國際軟體巨人微軟的總部。二十八年前,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將總部搬來這裡,那一年微軟也在那斯達克風光掛牌上市。 那一年是一九八六年,比爾蓋茲三十一歲,這是一個電腦產業大起飛的年代,隨即微軟開始了二十年的黃金歲月,蓋茲本人已躋身全球首富之列。然而,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蘋果、Google的崛起,讓微軟風光不再,蘋果創辦人賈伯斯、Google創辦人佩吉(Larry Page)與布林(Sergey Brin)改變人類的生活,讓微軟帝國傾頹,幾乎淪為明日黃花。 二月四日,微軟宣佈了最新的人事案,蓋茲與微軟執行長鮑默爾雙雙下台,將董事長與執行長的大位分別交給六十四歲的微軟董事湯普森(John Thompson),以及四十六歲的微軟雲端及企業部門行政副總裁納德拉(Satya Nadella)。 二○一三年十月,在持有微軟僅○.八%的對沖基金ValueAct領軍下,與微軟的另外兩大股東公開要求蓋茲下台,認為蓋茲的存在限制了微軟的改革力道。在此之前,ValueAct創辦人Jeffrey Ubben甚至公開抨擊鮑默爾,揚言出清價值高達二十億美元的微軟持股,讓鮑默爾不得不黯然退休。但這只是新微軟故事的開始,也不是結束。 太成功錯了嗎? 昔日光環太耀眼,創新放不開近十年來,微軟的疲態,全寫在股價上。對比蘋果股價自二○○○年的二十四.七五美元,大漲二十倍,達五二六.二四美元,Google股價也從○四年掛牌以來,至今股價上漲十一倍,達一二一四.七九美元;微軟股價卻在二○○○年蓋茲交出執行長位置後,從五十五.七九美元,跌至三十七.九美元,下跌了三五.○七%,幾乎呈現窒息狀態。 「微軟過去太成功了!」說話的人是台灣微軟總經理蔡恩全,諷刺的是,今年是微軟來台的第二十五週年,站在台上的他,正細數那些曾屬於微軟的輝煌歷史,「我們曾經賣過DOS、Windows 95……。」歡樂的背後,他沉下臉來、收起笑容,「這家公司太大了,過去的成功,變成今天創新的包袱,改變來得太慢了。」蔡恩全沒有迴避,一針見血地點出微軟的問題。 就拿PC使用者心中根深柢固的「開始」鍵來說,iPad帶來的創新革命,慢慢地讓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受到消費者抨擊,「太難用」、「使用介面不友善」、「系統處理速度太慢」等……。 擋不住革命的浪潮,微軟終於在Win 8作業系統拿掉了「開始」鍵,看似革命性的創舉,卻在Win 8.1更新版,「開始」死而復生了,原因很簡單:「我們沒辦法放棄龐大的PC使用者。」「微軟與別人不一樣,我們有一種使命感,對我們既有的使用者有責任,這常讓我們的創新放不開。」台灣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總經理康容說。「就像我們很在乎相容性的問題,有的人認為這是微軟的包袱,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是我們不能放棄原有的客戶。」丟不掉PC包袱,又抓不到新的平板使用者,結果顯而易見:PC衰退、Win 8失敗;平板電腦市場壯大,微軟平板Surface銷量不振。 有自信不對嗎? 市場敏銳度降低, 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後頭跑 不是微軟不爭氣,「手機市場真的很競爭,微軟也很努力在做。」康容是台灣微軟最年輕的事業群總經理,也是蓋茲在微軟的最後一位貼身文膽,「蓋茲是一個堅持不懈的人,對於科技、創新這些事,他是不會放棄的,他會做到死。」同樣的,一位已經在微軟總部工作了十八年的員工大衛也這麼說,「最好的消息就是,蓋茲擔任顧問,他會花更多時間在微軟的產品開發上。」但努力做與有成果,是兩回事。「我只能說,以前的人有燒香拜佛,微軟做了很多對的事,才有今天。但如果微軟現在沒有再往下鋪路,成長的動能就會慢慢不見。」蔡恩全說。 比起蘋果、Google,微軟同樣擁有了世界最頂尖的科技人才,這也是為什麼早在亞馬遜電子書大賣前,微軟在一九九八年就開發了電子書的原型機。然而,當時這項產品呈報給蓋茲時,蓋茲是這麼回應的:「電子書並不是微軟的正確選擇。」一位曾經參加這個開發專案的工程師說,結果微軟錯過了電子書大鳴大放的機會。 「微軟是錯失了一些機會,有時候,微軟的軟體思惟跑得比硬體還快,拖延了一些產品的銷售。」台灣微軟營運暨行銷事業群資深平台策略經理馮立偉坦言。 二○○○年時,微軟與惠普等硬體廠聯手,推出Tablet PC,螢幕可一百八十度向後翻轉,下場同樣無疾而終。從電子書、平板電腦,甚至Siri這類的語音軟體,微軟很早就開發了類似產品,只是沒能真正上市,也難怪蔡恩全會這麼感嘆:「微軟經歷了數十年上上下下的產業起伏,有時候醒得早、卻起得晚。」抓不到市場風向球,絕對是微軟這十多年的最大致命傷。 ○七年,蘋果推出第一支iPhone,同年十一月,Google成立了「開放手持設備聯盟(OHA)」,Android成了各家品牌支持的開放性作業系統。然而,微軟卻到一○年才推出微軟手機作業系統。 「這是個貼近消費者的年代,可是我們……。」微軟消費通路事業群總經理吳勝雄搖搖頭,感慨自然不在話下。 ○七年,鮑默爾先嘲笑iPhone不過是支昂貴的機器、沒有鍵盤的設計將讓iPhone難被商務人士接受;一○年又說Windows平板將會做得比iPad更好。不過,直到今天,在市調機構IDC的統計數據裡,微軟手機市佔率只有三.六%,蘋果iPhone卻有一二.九%,而iPad仍是全球最熱賣的平板電腦,市佔率達三三.八%,至於微軟的平板,連前五名都排不上。 微軟就像一路領先的兔子,太成功的盲點,讓微軟失去了嗅出市場風向球的能力,最後只能將智慧型手機市場奉送給蘋果和Google。 一名台系供應鏈業者不客氣地說:「微軟手機最大的問題,就是(微軟)插手太多,一直向品牌廠要錢,卻沒辦法提供更多支援。」因為每生產一支微軟手機,手機廠就必須向微軟繳納約數十美元的授權費。 傳統文化不優嗎? 太習慣PC玩法, 手機品牌廠根本沒得改 說到底,過去靠著Windows統治著全球PC市場的微軟,太過習慣「授權式」的夥伴關係,也讓它一進入行動裝置市場,馬上踢到大鐵板。舉例來說,微軟Windows Phone 8作業系統,採用和Win 8系統相同內核,無非就是想透過PC優勢,迅速擴張至手機,為了保證PC、平板、手機都能相容,微軟嚴格限制手機硬體規格,包括處理器、螢幕解析度、手機按鍵、使用者介面等,全都訂好一套範本,品牌廠根本沒得更改。 手機組裝業者忍不住抱怨:「(Win 8)用起來綁手綁腳,根本無法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說難聽一點,做出來的東西可能六十分都不到。」「不管PC或NB,都不完全算是消費性產品,產品的差異性、流行元素不需要太多;但智慧型手機不一樣,手機廠一定要有差異化、有流行感才行。」Gartner資深分析師呂俊寬說,微軟手機的嚴格限制,反而成了微軟擴張的最大障礙。 「創辦一家新的公司,員工數隻有一百人,你很容易就能下決策。」康容彈了彈手指,彷彿決定就在瞬間,然而,微軟已經成了坐擁十萬名員工的巨人,一切都變得不是那麼容易。「就像十年前,蓋茲一年會來台灣兩趟,很多事情都能直接反映,現在……當然很難了。」蔡恩全忍不住輕嘆。 一九七五年,蓋茲創辦微軟的夢想很簡單,就是要改變世界,這讓全球許多的頂尖科技工程師來到雷德蒙德,與蓋茲一起工作,深信著自己能改變世界;三十九年後的今天,蓋茲不再是微軟的董事長,更有計畫地要將手中的微軟持股降到零,能否再重回昔日榮耀,端賴納德拉能否顛覆微軟了。 來到雷德蒙德的這天,天空飄著毛毛細雨。小鎮上象徵微軟的紅、黃、綠、藍色繽紛標誌,隨處可見。高層人事大震盪後的微軟總部,基層員工們,不管是老手或是新人,照常像小螺絲般地運作著,讓微軟這座龐大的機器仍可維持。只是, 將近四十年歷史的微軟,就像一部老舊機器,我們彷彿可以聽到空氣中傳來「吱嘎、吱嘎」的聲響。 比爾蓋茲(Bill Gates) 出生:1955年
現職:蓋茲基金會創辦人
經歷:創辦微軟
學歷:哈佛大學輟學
微軟
成立:1975年
市值:約新台幣9兆元 主要業務:作業系統與軟體開發、銷售 近三年營收: 2013會計年度:778.49億美元2012會計年度:737.23億美元2011會計年度:699.43億美元微軟停滯的13年! 從2000年蓋茲交出執行長大位後,蘋果、Google進入爆發成長的13年,iPhone、Android平台都改變了世界,唯有微軟還停留在原地,股價幾乎呈現窒息狀態。
蘋果 2007 / 06 蘋果發表第一代iPhone,揭開智慧型手機時代來臨! 2010 / 04 蘋果發表第一代iPad,宣告PC進入大衰退 股價漲幅20倍
谷歌 2008 / 09 Google發表Android開放式平台,破壞微軟的封閉商業模式。
股價漲幅11倍
微軟 股價不振 2000 / 01 比爾蓋茲CEO交棒給鮑默爾2001 / 10 發表Windows XP,成為史上最受歡迎的作業系統2001 / 11 首次發表XBOX遊戲機2007 / 01 發表Windows Vista,成為史上最不受歡迎的作業系統2009 / 06微軟發表搜尋引擎Bing,力圖瓜分Google市佔2009 / 10 微軟發表Windows 7 2010 / 11微軟發表體感控制器Kinect,令市場耳目一新2012 / 06 微軟發表Win 8、平板電腦Surface,力挽頹勢2014 / 02鮑默爾CEO交棒給納德拉 蓋茲與鄉民的
犀利問答 比爾蓋茲卸下董事長職位後,首度在美國社群網站Raddit上,透過「什麼都能問」(Ask Me Anything)活動,開放鄉民問答。以下為精采問答內容:Q1.20年前的你和現在有何不同? A. 20年前我會毫不猶豫在公司連待好幾天,我有著精力與傻勁。如今,我更成熟且有更多一點的智慧。 Q2.若你當年沒有進入電腦產業,你可能會從事什麼工作? A. 我想,我會讀法律和數學,因為我爸是律師。也可能學物理,如果我沒有學電腦的話。 Q3.你平常喜歡做什麼其他人沒有預期你會做的事? A. 打橋牌有點老派,但我喜歡;看我女兒騎馬也有點老派,但很有趣。我每天自己洗碗,雖然有其他人自願,但我更喜歡自己洗碗的方式。 Q4.你有沒有打算用人工的方式來延長壽命? A. 我沒有,其他人會想,但我並不想,除非大多數人都人工延長壽命。 Q5.離開微軟後,你新創了一家核能公司TerraPower,預計要大規模將低碳能源商業化,你認為新核能科技要在全球商品化,最大的阻礙是什麼? A. 我們需要完全可靠的低成本能源,大多數再生能源存儲電力,這樣做很貴。如果我們能讓核能更安全、更便宜、且能處理核廢料問題,核能將可做出貢獻。TerraPower有一項設計可以處理這些問題,所以我們正在與很多國家商談建造這種新型核電廠。
(整理.楊政諭) 企業必學的活教材!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系主任朱文儀創辦人經常是企業成功的原因,卻也可能是失敗的關鍵。為避免出現創辦人強勢主導的狀況發生,組織裡最好可以有一個平衡的力量,例如建立魔鬼代言人制度。 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所長 邱奕嘉 企業經常會有慣性問題,要避免陷入這樣的慣性,替換領導者是一種方法,但比較激進。如果能建立好的人才發展系統,或是領導者有自覺地不斷學習,並善用外力,也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交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洪志洋成功就容易自滿,年輕才敢創新敢挑戰,人老了就會趨向安穩,懷唸過去的成功。所以組織可以考慮設立獎勵機制,給創新者一些回報,以免創新被組織制度所扼殺。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薛明玲失敗為成功之母,成功為失敗之父,曾經的優點也可能變成以後的缺點,諸如迷信過去的成功模式,不敢創新;或是太過自信以至於失去對環境的敏銳觀察等,特別是科技變化經常是影響企業成敗的關鍵。 |
2014-07-21 TWM | ||
媒體近日報導「李鴻源、柯文哲相約碰面,引發國民黨高層關切,竊聽電話疑雲」,讓李鴻源卸任內政部長後,人氣熱度不減,再度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 「連勝文等一下會來,柯文哲也很有誠意!」七月初的一個午後,記者與李鴻源約在台大研究室訪問時,李鴻源透露,在我們的訪問之後,接著是連勝文來拜訪,問他除了連勝文之外,還有哪些人,他笑笑說:「柯文哲、沈富雄也都已經來過。」 到底讓連勝文、柯文哲、沈富雄三位台北市長參選人趨之若鶩的「好料」是什麼? 直指土地房價問題發想自一份地震中心警報 李鴻源在國土規畫方面的專業,以及手上可執行的方案,都是讓這些參選人有興趣的題材。而李鴻源手上現成的兩大方案,「防災型都更」以及「公設保留地解編」,更是直指土地、房價問題的核心。 大約在一年前,李鴻源還在內政部部長任內時,他請位於台大的國家地震中心做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提到,如果台北發生六級地震,大台北地區會倒掉四千七百戶的房子。 他接到這個訊息後相當震驚,趕緊請營建署把全台灣若發生強震,最可能出現土壤液化(編按:在外力的作用下,原本固態的土壤會變成液態,或變成粘稠的流質)的地方給找出來,結果營建署的資料顯示,台北盆地遇到強震會產生土壤液化的地區,現在上面住了約三百萬人口。 同心圓置換方式用九公頃地活化台北老宅 雖然在過去的歷史文獻記載上,台北從未出現過六級地震。但在九二一大地震時,台北只面臨四級地震,就已經倒掉一堆房子,在有前車之鑑的情況下,他趕緊找國防部協商做「防災型的都市更新」。 根據規畫,當初李鴻源在內政部長任內,台北市的第一個「防災型都更」,是打算蓋在台北一○一旁、佔地逾九公頃的陸軍保養場。「首先,我先去拜訪國防部,跟國防部說,這九公頃給我用,我蓋一批二、三十棟大樓,這些大樓蓋完,我再把旁邊的住戶搬進來。」李鴻源說。 由於這些房子都是國家來蓋,當時他的想法是,周邊的住戶換進來之後,除了把一部分的房子給國防部,剩下來的就是社會住宅。而這九公頃蓋完大樓之後,旁邊的住戶搬進來住,就可把原本的老舊房舍拆掉,接著興建低密度、更耐震的建築物,接著再把周邊居民換進來住,一圈一圈有如同心圓一般的置換下去。等於把這原始的九公頃土地,變成活化台北市老舊住宅的一招活棋。 李鴻源認為,這樣的防災型都更有三大好處。 適用全台老舊社區未來二十年公共建設做不完 首先,讓老舊的住宅消失,確保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其次,社會住宅的概念就在這裡面,不用再特別在去蓋社會住宅。再者,除了台北市以外,新北市、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全台有老舊社區的地方都可以做,未來二十年台灣的公共建設就做不完。 都更專業律師黃坤鍵表示,現在都更會窒礙難行,是因為政府把全部的問題都丟給建商跟住戶自己去處理。如果由政府來主導會比較有公信力。 「而且,如果內政部在台北一○一旁邊蓋大樓且一坪賣八十萬,那旁邊的一坪兩百萬做得起來嗎?基本上,如果台北市多幾個地方可以這樣做,針對房價,政府就有發言權。」李鴻源說。如果是沒有大塊軍用地的縣市,他也想好了釜底抽薪的解套方法,那就是他在內政部長任內的最後兩週提出的「公設保留地解編」辦法。 李鴻源回憶,當天他在做這個報告時,央行總裁彭淮南聽了,眼睛瞪大的說,「這個案子推出去,連我的問題也解決,」會後,彭淮南還特別跟李鴻源表示,這件事我幫你敲邊鼓,我們兩個要坐下來好好談一談。 公設保留地起因於政府在四十多年前做了一個全國性的都市計畫,圈了很多學校、市場、機關等地方,當作預定地。這些預定地,都是屬於人民的土地,卻被政府圈了四十多年,沒辦法動,因此引起不少民怨。 基於現在少子化、軍事用地、機關用地越來越少,四十年前的計畫早已不符合現況。因此,李鴻源今年一月中旬在行政院院會中報告,提出全面檢討都市計畫,把不需要的公設保留地全面解編還地給民眾的計畫。 以新北市為例,新北市的公設保留地有六千三百公頃。民眾、新北市府可透過重劃,雙方各取得一半的土地,到時候,這些土地,新北市政府要拿來做防災型都更、做滯洪池、做公園等都可以。甚至出售一、兩百公頃就可以把新北市的負債都還掉。 只是沒想到,做完報告後不久,李鴻源就離開內政部了,留下沒有實現的想法。至於,李鴻源的夢幻計畫,能否獲得未來的台北市長的青睞,並實踐,就要看選情的變化了。 【延伸閱讀】新區換舊區,活化老宅一舉數得——防災型都市更新施行步驟 A區為民眾自有的老舊房舍 B區為政府主導興建的社會住宅 ●第一期Step1:A區與B區跨區權利變換,同時公告招商Step2:第一階段興建B區住宅Step3:第二階段由第一期A區住戶進住已完工之B區住宅Step4:實施者興建騰空出的A區住宅 ●第二期Step5:接著運用A區分回住宅做為第二期中繼住宅使用。 重複以上步驟,一步一步推動,逐漸取代不防震的老舊住宅。 整理:張瀞文 |
外有強敵ISIS,伊拉克政府內部的鬥爭也趨於白熱化。
路透援引伊拉克警方的多個消息源稱,一些忠於馬利基的特別武裝力量已於周日晚上部署在巴格達周圍,並已控制進出巴格達的主要入口。金融博客zerohedge表示,看起來馬利基準備對總統進行政變。
此前,伊拉克的遜尼派、庫爾德人、部分什葉派以及鄰國伊朗均提出讓馬利基下臺,讓更能夠團結各方力量的人主持大局對抗ISIS。但馬利基拒絕了這一提議。
馬利基表示不會放棄對第三任總理任期的連任。馬利基在10日夜間的電視講話中表示,他將向聯邦法院正式起訴總統馬蘇姆2次違憲。他指責馬蘇姆沒有按照憲法要求,在制定期限內對議會對他的連任提名進行任命。美國表示支持馬蘇姆的立場。
目前,馬利基已經失去了美國等西方靠山的支持。6月份起,美國多名政要分別發聲,質疑馬利基缺乏組建跨教派團結政府的意願,甚至有國會議員呼籲奧巴馬總統讓馬利基“走人”。
“坦白說,如果想實現任何和解,馬利基政府必須下臺。”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黛安娜·範斯坦說。共和黨參議員約翰·麥凱恩則敦促奧巴馬“明確向馬利基說明他的時間已經用完了。”
昨天,奧巴馬在華盛頓舉行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宣稱,重塑伊拉克穩定局勢並非炸彈就能實現的目標,伊拉克總理馬利基(Nuri al-Maliki)所屬什葉派主導的政府未能授權遜尼派、他們應當因此受到譴責。
不過,俄羅斯總統普京明確表示“全力支持伊拉克政府迅速清掃國內恐怖分子的行動”。
馬利基是遜尼派達瓦黨領導人,2006年當選伊拉克總理,2010年連任。馬利基以談判強硬而出名,他曾經使美國讓更多遜尼派人進入憲法起草委員會的努力化為泡影。
| ||||||
一年內爆發兩起嚴重的黑心油品風暴,衛福部長邱文達與食藥署長葉明功卻仍居高位,未負政治責任,外傳與這兩個位子適任人選難找有關,但這樣合理嗎? 撰文‧郭淑媛 近來食品安全事件頻傳,民怨沸騰,政府部門首當其衝的,就是衛生福利部與轄下的食品藥物管理署。在這波餿水油事件中,衛福部長邱文達挨批神隱,食藥署長葉明功更因發言刻意淡化問題嚴重性引發爭議,近來鮮少親自主持記者會公開發言,但一年內爆發兩起嚴重的黑心油品風暴,兩人的政治責任是躲也躲不掉。 不過,即使邱文達任內發生包括塑化劑、毒澱粉、毒醬油、大統混油、肉品保水劑、餿水油等多起食安風暴;葉明功在大統混油事件中上台,近一年來,仍未做好油品管理工作,再度爆發餿水油事件,且又頻頻失言;兩人卻仍居高位,未被府院高層「棄車保帥」,部分原因與馬政府近年來閣員出缺找人不易有關,尤其要找到適任者進衛福部與食藥署這兩大火坑,更為困難。 火坑沒人跳 五人拒接食藥署長位子 據了解,葉明功就是邱文達找過五位學者與專家之後,第六位被徵詢的人選,儘管他很「阿莎力」地答應並走馬上任,但顯然「砸鍋」了。 食藥署係二○一三年七月隨衛福部升格,前身食品藥物管理局係一○年一月由衛生署整併食品衛生處、藥政處成立,負責食品和藥品的管理監督。 食藥局唯一一任局長康照洲任內,爆發多起大小食安風波,在改制前,康照洲以學校借調期滿為由辭職下台,由衛福部次長許銘能暫代。 當時食藥署長懸缺了三個月,沒人敢接是主因。據透露邱文達先後徵詢過的對象,包括曾任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局長的陳樹功、中國醫藥大學藥學院院長吳金濱、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前主任黃旭山,還有一位國營事業主管。 但這些人選有的思考再三後婉拒,也有人因不符合公務人員任用資格而作罷,尤其,食藥署長是職等很高的事務官,符合條件的人選有限,最後第六位找到時任國防部軍醫局藥政管理處長、國防醫學院藥學系教授葉明功。 了解內情人士透露,葉明功一三年九月被徵詢時不但爽快答應,而且十月一日就向國防部辭職,十月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證實將出任新職,但直至十一月五日上任前一天,他的人事令才下來,令衛福部內部捏了一把冷汗。 在大統混油事件風頭上,葉明功一上任最受矚目的,是他自爆「全家十年來都不吃油、鹽和醬油。」馬上遭質疑管食品的首長這麼「不食人間煙火」,是否能掌握社會現實問題,替食安把關。 粉飾太平 官員不當發言惹眾怒 果然,今年爆發餿水油事件後,九月五日葉明功和邱文達召開記者會,不但將餿水油定調成劣質豬油,還強調「沒有想像中那麼傷身體」,甚至將食安燈號定位為「綠燈」。 如此粉飾太平的說法,立即引發各界撻伐,外傳因此惹惱高層,葉明功隨後即鮮少公開現身,讓副署長姜郁美接替開記者會對外說明稽查進度,官位難保的傳聞甚囂塵上,了解內情人士說:「他適不適任,早就看得出來。」葉明功的前任康照洲,今年獲馬英九總統提名出任監委,在立法院行使同意權時,也因食藥局長任內被監察院糾正十八次的紀錄,遭質疑是否適任監委而未過關,顯然食藥署長一職,真的是燙手山芋。 除了適任的食藥署長不好找,適任的衛福部長也難尋。由於健保、防疫、醫療等問題千頭萬緒,改制前的衛生署長,在扁政府與馬政府時期,任期大多不長,涂醒哲、林芳郁、葉金川更是不到一年就下台。據了解,前總統陳水扁曾問遍黨籍具醫界背景立委,但就是無人願意出任衛生署長。 如今,衛福部必須面對不可測的食安風暴、處理健保財務問題以及因應高齡社會建構長照體系,更是任重道遠。曾經投入政壇的醫界人士指出,今天擔任政府官員,如果高層不力挺,又受制於國會,不必然能發揮政策影響力,的確需要「跳火坑」的勇氣。 已當了三年多衛生署長與衛福部長的邱文達,創下扁政府與馬政府任期最長的衛生首長紀錄,他任內風波不斷,但仍不動如山,實屬異數。立委透露,過去幾次食安事件,邱文達不但絕口不提下台負責,還不只一次透過關係私下向立委「疏通」,而且不分藍綠;立委盧秀燕在立法院總質詢即自爆,邱文達找醫界人士說項,央求立委「高抬貴手」,企圖再度挺過風暴。 無論如何,繼任者再怎麼難找與現任者應負政治責任下台是兩回事,高雄氣爆事件發生,經濟部長張家祝下台負責,發生這麼大的食安風暴,卻遲遲無人負責,不符比例原則,馬政府必須盡速給「食在難安」的國人一個交代。而更深層的問題是,當國家領導者無法獲得﹁最適任﹂的人才加入團隊,恐怕更是一種國家治理危機。
| ||||||
麥當勞周三宣布,CEO Don Thompson將於3月1日離職,由現首席品牌官Steve Easterbrook接任。
Thompson是麥當勞歷史上第一位非洲裔美國人CEO。1990年加入麥當勞時,他擔任機電工程師一職。2012年7月1日,麥當勞時任CEO Jim Skinner退休,Thompson接任。彭博社數據顯示,2013年他在麥當勞獲得的年薪為950萬美元。
據商業新聞網站BusinessInsider,在他任期內的大部分時間里,麥當勞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和股價都在下滑。
(四季度股價表現與標普500指數表現)
麥當勞上周公布的四季報顯示,四季度全球客流量減少3.6%,最重要的美國市場客流量下降4.1%;凈利潤1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1%;四季度EPS1.13美元,預期為1.22美元。
股價表現更是慘淡,在他任職CEO的兩年半時間里,麥當勞的股價累計升幅低於1%。
Thompson將離職的消息公布後,麥當勞股價周三盤後大漲3.4%: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渣打集團今日宣布任命前摩根大通高管Bill Winters為CEO,代替即將離職的Peter Sands。Winters將於今年6月正式上任。
現年53歲的Bill Winters將會在今年5月加入渣打集團,並於6月接替Peter Sands。此外,亞洲部門負責人Jaspal Bindra也將在年內離職,而董事會主席John Peace將在2016年離任。
Sands在職期的兩年內,渣打營收和股價均大幅下挫。盡管他在1月宣布了公司自2006年以來最大規模的裁員以降低成本,但是市場顯然對其已經失去信心。
持有渣打股票的Woodside Holdings Investment Management Pte投資總監David Fergusson向彭博通訊社表示,
Sands絕對是公司的一大災難,董事會主席John Peace也沒有行使其應有的職責。Bill Winters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渣打沒有在其內部挑選新的CEO真是太好了。
Bill Winters目前負責一家倫敦的管理公司Renshaw Bay,在此之前他是摩根大通聯席CEO。加入渣打之後,他的基礎工資為115萬英鎊,潛在最大薪資則為460萬英鎊。
渣打同時表示計劃將董事會規模削減至14席,現年54歲執行董事,亞洲部門負責人Bindra將會在4月退出董事會並在年內離職。
高級獨立董事Ruth Markland及獨立非執行董事Paul Skinner將會在年內退休並離開董事會。前FSA主管Gay Huey Evans和BT集團的非執行董事Whitbread則將加入渣打董事會。Christine Hodgson則將擔任薪資委員會主席。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路透和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外媒報導稱,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簡稱瑞信)首席執行官(CEO)Brady Dougan最快將於週二離任,他的繼任者可能是英國保險和金融服務公司——保誠集團(Prudential)首席執行官Tidjane Thiam。
Dougan從2007年開始執掌瑞信,剛上任便遭遇數十年不遇的金融危機。Dougan和摩根大通CEO迪蒙(Jamie Dimon)和高盛集團CEO布蘭克梵(Lloyd Blankfein)一樣,是擔任一家全球性銀行CEO時間最長的人士之一。
之前美國政府曾控告這家瑞士第二大銀行幫助美國人逃稅。
美國檢察官表示,瑞信通過將資產隱藏在非法且未申報的銀行帳戶,幫助客戶欺騙美國稅務當局,這樣的作法已有數十年之久,其中一例甚至開始於一個世紀多以前。
瑞信去年五月承認上述指控,成為20年來在美國就刑事指控認罪的最大銀行企業,並將支付近26億美元罰金。
此後Dougan因為這件事受到了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去年瑞士立法部門要求Dougan和其它高管辭職,以便瑞信在處理完與美國政府的稅務爭議後能重新經營。
而據彭博新聞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瑞信接下來準備任命英國保險和金融服務公司——保誠集團(Prudential)的CEO——Tidjane Thiam來接替Dougan,這一決定可能最快在週二公佈。
Thiam自2009年開始擔任保誠集團CEO。此前他在英國保險公司Aviva Plc擔任歐洲部門主管。1986到1994 年,他服務於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負責保險和銀行業務。
人民幣交易遍地開花,交易中心潛力股倫敦有貨幣互換協議在前,又有全球四成外匯交易沃土,紐約推人民幣交易恐難與其競爭。 什麼生意值得紐約前市長、 兩個前美國財政部長、前 證管會主席一起推廣?答案是人民幣交易。日前紐約前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聯合鮑爾森(Hank PaulSon》、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兩位卸任財政部長,以及前證管會主席夏皮洛(Mary Schapiro),共同成立了「人民幣在美國交易及清算」(U.S.RMB trading and Clearing)工作組。 但這些財經巨頭想在美國推廣人民幣交易,恐怕不簡單。 目前人民幣交易有境外(又稱「離岸」,C N H)和境內(又稱「在岸」 ,C N Y) 之分,中國境外人士想用人民幣,須透過海外的人民幣清算銀行,按離岸匯價進行交易。 這些海外清算銀行都是須經中國官方批准的特許行業,由四大國有銀行包攬。 早在二〇〇四年,香港就已開設全球第一個境外人民幣清算業務,至今它仍是境外人民幣交易龍頭:據彭博引述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香港一天人民幣交易金額五百 億美元,倫敦(二百四十億美元)還不到其一半。在中國過去的「十二五」規畫裡,香港也是官方唯一指明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
增加投資、省交易費 倫敦潛力大,紐約才起步不過受限於時區,香港的人民幣清算業務,無法讓歐洲客戶及時交易。雖然二〇一二年 香港已將人民幣即 時支付交易業務, 延長到晚上十一點 半,但對北美或其他時區客戶,仍無法當天即時支付。
這就是人民幣清算
銀行近來在各國「遍
地開花」的原因(見 第五十二頁表)。 對其他國家來說, 設立人民幣清算銀 行至少有兩個好處, 一是帶來更多投 資與就業。如二〇 一三年人民幣清算 銀行在新加坡設立,清算金額從當年下半年不到人民幣三兆元,成長到二〇一五年前三季逾四十七兆元,如今新加坡是全球第二大境外人民幣交易中心。 另一例是倫敦:當地成立人民幣清算銀行後,全球市值最高的貨幣交易經紀商毅匯聯業(I C A P)旗下交易平台EBS Brokertec,去年也成立全天運作的人民幣交易團隊。 二是節省交易費用。若一國沒有人民幣清算銀行,該國企業想用人民幣交易,只能透過別國,或把手上貨幣轉成美元,再轉成人民幣,這些都提高企業的交易費用。
據二〇一五年三月《華 爾街日報》數據,加拿大 零售商在當地出售中國製 造的貨物,須透過人民幣—美元—加幣轉換,要負擔產品售價八%至一〇%的交易費用。在加拿大多倫多成立人民幣清算銀行後,企業就可省下這些中間轉換的成本。 不過成立人民幣清算銀行只是第一步,後續更太好處來自設立這些清算銀行的國家,可望成為境外人民幣交易中心。 目前最有潛力者首推倫敦。 倫敦本就是外匯交易中心—目前全球四成外匯交易在倫敦進行。和歐陸相比,倫敦的金融管制也較少,因此,即使歐 洲已有數個人民幣清算 銀行,倫敦仍具優勢。
需求低、缺貨幣協議
鼓吹人民幣自由化更實際 相對於歐洲的積極,美國的人民幣清算業務就落後許多。 北美區第一個人民幣清算銀行,直到今年三月才在加拿大多倫多落腳。二〇一五年中國超越加拿大,成為美國最大貿易夥伴,美國境內至今卻還沒有任何人民幣清算銀行,以致要彭博、鮑爾森等財經巨頭推廣,原因是美國企業對人民幣在美國清算的需求並不高。 美元目前是全球最常使用的貨幣,而人民幣匯價又是鎖定美元,美國企業毋須轉換手上貨幣。且中國企業出口也多用美元,即使美國的跨國企業要支付人民幣,以他們在中國當地的龐大收入就能應付需求。 其次,目前美國企業要進行人民幣交易,多半是透過倫敦進行,如位於堪薩斯的美國第三大股票交易商「巴茲全球市場」(Bats Global Markets),二〇一五年九月就在倫敦附近的Slough設立人民幣交易中心。 十月,芝加哥的CME集團也宣布,在倫敦提供人民幣期貨合約的交易。 更重要的是,一國若想成為人民幣清算中心,須有充足的人民幣流動性。若當地銀行人民幣「頭寸」不足時,由於人民幣仍受中國央行控制,不能像美元一樣在國際市場隨買隨有,因此英國已和中國簽署貨幣互換協議,互換人民幣三千五百億元、三百億英鎊。 當倫敦銀行業在人民幣頭寸不足時,可由中國央行提供人民幣給英國央行,後者再給英國銀行業,這是倫敦有潛力成為人民幣交易中心的另一原因。 相形之下,美國沒有和中國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即使人民幣清算銀行在紐約設立,若無中、美問貨幣互換協議支持,紐約想成為人民幣交易中心,也很難和倫敦競 爭。除非人民幣成為完全自由兌換的貨幣,這時紐約和倫敦比的就是基礎建設、制度環境,紐約就未必落下風。彭博及鮑爾森等人,若想在美國順利推廣人民幣交 易,鼓吹人民幣完全自由化,或許才是最佳選擇。
文:楊少強 |
若要找當今各國最不受民眾歡迎的領導人,巴西總統羅塞芙(Dilma Rousseff)堪稱第一。近來巴西國營石油公司挪用公款及賄賂案,已演變成該國重大醜聞,羅塞芙也面臨下台危機。這位曾有「巴西人之母」稱號的女總統,如今已落到百萬民眾上街逼其辭職的地步。 羅塞芙在去年展開她的第二任期,但醜聞使她支持度大幅滑落,投資銀行高盛拉丁美洲經濟學家拉莫斯(Alberto Ramos)稱,以前數字「十」是巴西前世界球王比利的背號,如今「十」則是巴西的通膨、失業率及總統支持度。 羅塞芙除面臨國會彈劾,法院也拘留與她情同父女的前總統魯拉,政府內部亦風雨飄搖:巴西體育部長日前辭職,他屬的共和黨日前也退出巴西執政聯盟,這對五個月後將辦奧運的巴西是一大打擊。從行政系統、國會、法院到民眾,全和羅塞芙對著幹,「令不出總統府」的羅塞芙能否撐到奧運開幕亦成未知數。 羅塞芙形象崩壞如此迅速,著實讓人意外。左翼經濟學家出身的她,不到二十歲就參加左派地下游擊隊反抗獨裁政府,後被捕入獄遭嚴刑拷打,這段經歷讓她被譽為「巴西鐵娘子」。十多年前巴西工黨(PT)因爆發政治醜聞,多位要員下台,羅塞芙乘勢崛起,成為前總統魯拉的心腹,最後因此當選巴西第一位女總統。去年初她宣誓連任,還得意的宣布「已讓三千六百萬巴西人脫貧,」並矢言要讓巴西經濟重回成長軌道。然而僅一年多後,她不只已成政治跛腳鴨,世界銀行預估巴西今年經濟負成長二.五%,全球排名倒數第二,僅優於委內瑞拉。 面對逼宮聲浪,羅塞芙自稱「我是個勤奮又誠實的女人,我絕不屈服想非法中斷我任期的勢力。」國會已啟動對她的彈劾程序,主要理由卻非她貪腐,而是她違憲竄改政府財政報告。事實上巴西國會亦非正人君子:近六百名議員裡,有超過三百五十名面臨犯罪指控。 羅塞芙的政治危機暴露出巴西更深層問題,那就是人們對制度規則的漠視。《經濟學人》稱,國會彈劾羅塞芙的理由,多是未經證實的指控,此舉不過是對民調低落的羅塞芙落井下石而已。若國會彈劾成功,這就立下「不看證據看民調」的先例。「代議制度不應被街頭抗議與民調左右,」《經濟學人》如是說。羅塞芙的政治危機,對仍在民主道路摸索的各國,或許亦有警示意義。 撰文者楊少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