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藥集團”,601607.SH)發布了2015年第三季度報告,報告數據顯示,上藥集團前三季度每季度平均營業收入達264.5億元人民幣,年內收入破千億的目標可期。
2015年1~9月,上海醫藥實現營業收入790.4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02%;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1.79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升13.92%;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歸屬於母公司凈利潤為20.5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0.39%,完成2015年三季度預算指標。據悉,目前國內的醫藥公司中僅有國藥集團(600511.SH)已達營收破千億的巨頭門檻,若2015年上藥集團完成千億計劃,將成為國內第二家邁進千億銷售門檻的醫藥類公司。
“以目前的情況看,2015年上藥集團完成千億銷售的目標應該可以實現,在未來三年,我們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大象跳舞’。因為‘船大難掉頭’,銷售體量大了之後,對我們管理的挑戰也會更大。”上藥集團董事長樓定波對記者表示。
在上藥集團三季報的醫藥制造業務方面,上海醫藥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88.8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93%;毛利率為49.73%,營業利潤額為11.36億元人民幣,兩項費用率為36.94%,扣除兩項費用後的營業利潤率為12.79%,較上年同期上升0.41個百分點。
值得註意的是,其中60個重點產品實現銷售收入為49.48億元,同比上升11.66%,占工業銷售比重55.70%。重點產品中預計全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大品種有24個,其中增速前五名產品的平均增速為46.95%。
“這些主要還是得益於我們的‘一品一策’戰略,確保了重點產品的二次開發、銷售。”樓定波表示,“2014年我們開始的‘大品種策略’是希望在產品結構調整上有所為。為了進一步整合產品資源和聚焦重點產品,把原有64個重點產品最終篩選調整為60個。而原來64個產品中銷售過億的就有24個品種。公司的優勢領域主要集中在風濕免疫、麻醉、心腦血管、精神神經類,通過制定‘一品一策’,形成強有力產品群的領域優勢,未來再推動形成‘一群一策’。”
而在醫藥服務板塊中,上海醫藥前三季度醫藥分銷業務實現營業收入698.24億元,同比增長16.00%,毛利率為5.92%,營業利潤額為19.12億元;藥品零售業務實現營業收入35.05億元,同比增長14.00%,毛利率為15.48%,營業利潤額為0.46億元人民幣。兩項費用率為14.17%,扣除兩項費用後的營業利潤率為1.31%。
據了解,自2015年3月以來,上藥集團已通過管理層現金持股方式成立“雲健康”電商公司,布局電商分銷渠道,目前該公司已完成來自京東、IDG方面的共計11.12億元A輪融資。
就在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藥’,601607.SH)的第二個三年期滿之際,董事長再度換人。
5月6日下午18時,上海醫藥發布公告:董事長樓定波辭去在上海醫藥上市公司的一切職位,董事長一職由現任上藥的非執行董事周傑接任。
公告透露,此次換帥是“樓定波先生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董事長、執行董事及董事等相關職務”,並且“已確認其與本公司董事會和本公司無任何意見分歧”。事實上,這已經是四年內上海醫藥第四次更易主帥。
“三年到期,本來今年就該換屆,也算正常。”上海醫藥一位內部人士對記者透露。在業界看來,樓定波在任期間已經完成了既定的第二個“三年計劃”目標:集團銷售總收入邁入“千億”門檻,成為繼國藥集團、華潤醫藥後第三家躋身上市醫藥企業“千億俱樂部”的制藥國企,卸任並不意外。
市場對於樓定波在任的三年成績單總體認可:在樓擔任上海醫藥董事長期間,上海醫藥業務規模增長領先國內同類企業水平,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1055.17億元,同比增長14.20%;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28.77億元,同比增長11.03%,並且按照既定目標完成了“千億計劃”。
換帥,對於這家幾經波折的老牌國企而言,是在“情理之外,意料之中”。
事實上,在今年春節期間就有媒體傳言,上藥總裁左敏向集團提出辭職申請,並獲得批準,不日將掛帥離開,但在今年3月21日上藥的2015業績發布會上,左敏親自現身,破除了這一傳言,而在本次公告中也透露,作為第六屆董事會執行董事候選人,左敏依然在列。
自2012年3月呂明方被卸任上藥集團董事長至今,上藥集團已經四易其帥,而周傑此次是二度出任上藥集團董事長一職。
自2008年7月,上實集團大刀闊斧的啟動了上藥的重組改革計劃後,這家老牌國企就一直風波不斷:重組後的“新上藥”由業界頗具口碑的資本老手呂明方出任董事長,國資背景出身的徐國雄出任總裁。
隨後,上藥歷經赴港募資、突圍北方市場等一系列頗具市場認可的改革行動,業績增速連年開出紅盤,並創下了“A+H”同時上市的資本市場佳話。
但隨著此後上藥內部改革進入“深水區”,呂明方的改革計劃漸難推進。
2011年5月,上藥內部高層向地方國資舉報時任副總裁葛劍秋,稱其在經手收購案中收受好處,最終使得葛負氣離開。2012年5月,呂明方更是在外界看來毫無征兆的情況下去職,黯然退出上藥。彼時,《21世紀經濟報道》對此透露的信息是,“上層對呂免職的理由是其過於’獨斷專行’和’用人不察’。”此後,上藥的改革就進入了停滯狀態。
在呂明方離任後,周傑代替呂接任上藥副總裁,但彼時,周傑僅僅是以“過渡者”身份出現,此後不久,原寶鋼股份副總經理兼不銹鋼事業部總經理樓定波“出寶鋼、入上藥”,擔任上藥董事長至今。
此次周傑再次接掌上藥,業內尚未有太多“派系爭鬥”的解讀,更多的看成了是一種接掌者難尋的“無奈之舉”。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此次樓定波的離去伴隨的還有其他上藥中高層人事的變動,這些人士的去向包括醫藥行業外企業以及相關市場化的上市公司。
“上藥的薪資待遇一直不算高,而上藥國企改革的下一步,有關人事激勵的改革也一直未有大的動作。”一位不願具名的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在業內,國企待遇低、要求高被認為是一直以來難以留住人才的重要原因。
在今年3月的上藥集團2015業績報告會上,以往都會就上藥下一步發展計劃、發展現狀等問題有所發言的樓定波一言未發,並未如往常一樣透露任何上藥下一步的發展計劃。
“在第二個三年計劃完成後,上藥買進千億俱樂部行業,面臨的可能就是大象難跳舞、船大難掉頭的局面,可能面臨的問題會比以往還要多。”在去年下半年的一次媒體溝通會上,樓定波對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記者坦言。
行業增速放緩,讓一直“躺著賺錢”的醫藥行業也抱起團來。
5月12日,國內六大醫藥巨頭上海醫藥(601607.SH)、廣藥白雲山(600332.SH)、南京醫藥(600713.SH)、哈藥股份(600664.SH)、天津醫藥、重慶醫藥簽署《籌建聯合醫藥平臺合作備忘錄》,六方擬共同出資設立平臺公司,通過合作互通、降低自有品種的準入門檻,提升六方產品引進能力和議價能力,降低企業采購、運營成本。
白雲山方面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本次六方戰略合作采用合資建立實體公司建造平臺的創新模式以確保合作的落地。六方采購平臺為有限責任公司,平臺註冊資本總額為5億元人民幣。若合作順利達成,則意味著醫藥行業將開啟了競合、互補發展新模式的序幕。
據六方擬定股東的名稱和出資額顯示,上海醫藥和廣藥白雲山為大股東,股權占比均為23.75%,哈藥股份股權占比15%,南京醫藥、天津醫藥、重慶醫藥股權占比均為12.5%。這個平臺將在廣州運營,並有望落戶南沙自貿區。
在醫藥行業內,這個聯盟已經涵蓋了國內醫藥龍頭以及地方醫藥龍頭,以上藥為例,其2015年的營業收入是1055億元,廣藥集團去年銷售收入則達749億元。廣藥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這六家醫藥企業擁有藥品批文近萬個,銷售收入合計近3000億元,銷售網絡覆蓋華南、華北、華東、華西、東北等全國最主流的醫藥市場。
為什麽一直“躺著賺錢”的醫藥企業也要“抱團”?
這其實與目前醫藥行業增速放緩有關,自2011年起,整個行業的增速從20%、18%、13%降到9%左右,因此,醫藥行業也急需轉型,“抱團”也成了轉型的一個方向。根據備忘錄披露,未來這個平臺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戰略品種、代理品種的采購平臺,以降低企業采購成本;二是自有工業產品的共享平臺,以降低企業產品運營成本;三是原輔材料采購的整合、信息平臺。六方將以工業原輔材料集中采購為合作點,減少原輔材料價格波動對企業影響,以實現生產成本的降低。
廣藥集團方面對合作表示,可以預期這一采購平臺未來將為廣藥白雲山帶來更多優勢品種的銷售,增強大商業板塊的產品資源,擴大市場銷售。同時平臺公司作為六方的原輔料采購平臺,也將通過聯合采購降低企業的采購成本和運營成本。
當海外機構及國內投資者不約而同的將目光投向港股時,年報的接連披露加之醫藥類上市公司的並購事件不斷“吹風“、公布,港股市場上醫藥類股票在近兩日迎來了爆發。
包括華潤醫藥(03320.HK)、複星醫藥(02196.HK)、上海醫藥(02607.HK)在內的港股醫藥類上市公司均接連創下最大漲幅,並錄得年內最高股價。
自3月15日至記者發稿時止,華潤醫藥的五日漲幅達9.7%,上海醫藥為6.7%,複星醫藥達6.4%。其中,華潤醫藥在3月17日年報公布後接連大漲兩個交易日,均創下了自上市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
3月17日晚間,華潤醫藥公告2016年年報,這也是華潤醫藥自港股上市後的首份年報數據,其中顯示:在2016財年中公司營收1567億港元(合人民幣約1393億元),同比增加6.9%;毛利241.09億港元,同比增長3.9%;凈利28.21億港元,同比下降1%。
盡管財務數據並不顯眼,但值得註意的是,在這份首秀的年報中華潤醫藥特意提到其自成立以來就透過一系列並購達致增長,上市後亦推進多個並購項目。並“暗示”未來還將加強在制藥、分銷、零售各業務板塊的戰略並購和國際合作。
無獨有偶,複星醫藥、上海醫藥也都是借由“並購”事件開啟了上漲之路。先是3月9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報道,上海醫藥正聯手CVC Capital Partners加入對德國史達德大藥廠的競購,上藥對此回複曖昧,稱:近期與多個歐美醫藥企業進行過初步接觸,但目前尚未發出正式意向。這份曖昧不明的回應讓市場“想入非非”,畢竟自去年斥資9.38 億元收購澳洲保健品公司Vitaco 60%的股權以來,上藥就已經著筆書寫“出海”履歷,其信任董事長周軍也曾表態要進軍歐美。
3月18日,複星醫藥公告斥資9000萬美元完成收購瑞典醫療器械公司Breas Medical Group 80%的股權,計劃將其家庭護理通風及睡眠呼吸暫停設備引入中國市場,借此布局國內正日益關註並迅速成長的呼吸醫學業務。
並購事件的陸續曝出點燃了港股醫藥類上市公司的上漲通道,不過就其背後,港股與A股的估值差異,可能是投資者願意布局的真正原因。
瑞銀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童少靖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就曾表示,“從估值角度看,港股市場上的醫藥股比A股市場上的要明顯有吸引的多。”瑞銀在今年初曾做過一項研究,他們計算了目前港股市場30家主要的醫藥股PE(估值),對比A股市場100家醫藥股的PE,發現港股市場平均為16倍,而A股市場則達30倍。從估值角度,瑞銀證券作出判斷目前港股市場上的醫藥股可能正處於價值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