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學”真那麽神?一項腫瘤基因檢測能全對的實驗室只有16.7%
通過基因檢測等技術找“準”病因,給病人找到最適合的藥品和療法,從而節約費用,提升療效——精準醫學,正將醫療健康事業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然而新華社記者近日在調研時發現,我國要真正邁入精準醫學時代,還需要越過三道坎。
檢測不準,就談不上精準
精準醫學的最關鍵一步:精準評估風險、精準診斷病情。
“病人已經顯露出的癥狀如同水面上的冰山,據此要認識整個冰山,往往難於精準,必須充分運用基因組、分子影像等各種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大醫學部主任詹啟敏說,精準醫學包括對健康風險的精確預測、對疾病的精確診斷和分類、對藥物的精確應用、對療效的精確評估、對預後的精確預測等。
“沒有精準檢測,哪里有精準醫療?”國家衛計委臨床檢驗中心副主任李金明說,“目前,我國做基因檢測的獨立醫學檢驗所已超過200家,相當一部分實驗室所做的檢測結果存在準確性問題。一些三甲醫院臨床實驗室的基因檢測水平也不盡如人意。”
美國發布精準醫學計劃的目的之一是有效防控癌癥。當前,我國精準醫學應用最多的也是在癌癥治療領域。然而,去年12月底,國家衛計委臨床檢驗中心發布2015全國腫瘤診斷與治療高通量測序室間評估報告:對我國72家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的腫瘤基因突變高通量測序檢測進行評估,實驗室檢測的基因數從4個至377個不等。100%正確的實驗室僅占總實驗室數的16.7%,22.2%的實驗室成績為零分,檢測結果準確性存在較大問題。
精準醫學檢測實驗室為保證檢測質量,應該集中設置,統一管理,但記者采訪發現,我國的精準醫學檢測,除檢驗科外,大部分分布在病理科、婦產科、藥劑科、腫瘤科、放療科、胸外科、呼吸科、心血管科等多科室。
“只要某個科的主任有想法,就自己搞個小實驗室,名為科研,實際開展臨床收費檢測,這一類實驗室往往缺乏質量和規範化意識,目前相當一部分實驗室沒有通過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的審核驗收。”李金明說。
詹啟敏、李金明等專家表示,發展精準醫學,第一步針對基因檢測實驗室,需建立相關規範,技術標準不達標的要淘汰。其次,自主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研發一批國產新型防治藥物、疫苗、器械和設備。
缺少“底版”,數據分析難精準
海量的數據,極其複雜的“生命天書”……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源源不斷產生的生物信息,亟待解讀和研究。
中科院精準基因組醫學重點實驗室教授曾長青說,我國精準醫學研究面臨的問題是:數據貧,擁有表型數據的全基因組數據匱乏,沒有像樣的數據庫;體系弱,大數據的充分利用和分析能力低下;缺乏中國人群基因組參考序列;轉化缺乏基礎和機制。
針對精準醫學面臨的存儲、計算、解讀等問題,中科院計算所洛陽分所建立了“晶雲”平臺,可在24小時內完成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分析並生成臨床分析報告。
“測序是精準醫療的引擎,但不是光測序就完了,最關鍵是要把測序數據和臨床數據結合,挖出有價值的‘相關性’。”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趙屹說,數據解讀的痛點在於缺乏解讀人才,遺傳咨詢師沒有形成職業,專業培訓老師更是缺乏,“我們的平臺整合了超過1萬例患者和健康人的遺傳圖譜、30萬種基因疾病關系、1000多種基因-靶向藥物知識,借助大數據挖掘算法,可快速準確實現從測序數據到臨床分析報告的轉化。”
要精準首先要有“底版”,這是很多人的共識。
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北大人民醫院外科腫瘤研究室主任王杉說,精準醫學的障礙主要是積累不夠,我國絕大多數人沒有完整的個人醫療檔案,也就是說沒有“底版”,很難和基因測序的結果比對。另外,沒有強制性的醫療信息化國家標準,醫院間的數據和信息不能互聯共享。
“數據共享、生物樣本共享已成為精準醫學發展的瓶頸。”詹啟敏說,誰擁有生物樣本資源,誰就掌握醫學科技主動權,誰就能占據醫學競爭制高點,這需要高校、研究所、企業、政府主管部門一起合作,共同推動我國精準醫學的研究和發展。
“精準醫學的發展需要大規模的基因庫、電子病歷庫的建立以及大數據分析手段,並將基礎醫學的發現轉變為臨床診治。”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童朝暉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醫院院長王辰認為,應立足中國國情,積極開展基礎研究、治療方案優化研究,建立中國人疾病譜基因庫,將我國擁有的巨大的患者資源優勢轉化為促進臨床診療技術進步的戰略資源。
長期從事生物信息學研究的羅奇斌博士開設了“基因空間”微信公號,從事傳播、培訓等工作。他說,一直以為最難的事情可能是技術,後來在實踐中卻發現最難的是給大家做“科普”,我國目前的技術與國際幾乎無差距,但是在對基因數據價值的應用上卻存在知識盲點。“希望能有更好的環境、更多的政策推動產學研一體化,讓數據的價值能真正發揮作用。”
醫生、患者對精準醫學了解不夠,臨床推廣難
精準醫學,最終是要讓患者受益,體現在醫生給患者開出的每一張化驗單里、每一個量身訂制的處方上。然而,當前,患者對精準醫學仍比較陌生,因其臨床應用剛剛開始。
記者在中日友好醫院看到,有110多種藥物可實現精準用藥,醫生在開這些藥時電腦會自動提示,建議告訴患者進行基因檢測。
王辰說,如果全面開展精準醫學的臨床應用,有可能基本避免別嘌醇、卡馬西平、巰嘌呤、華法林等藥物所致的死亡等嚴重不良事件,減少藥品的無效使用。
不過,當前在醫院進行基因檢測的費用,大多沒有進入醫保範圍,因此即使醫生建議患者做基因檢測,被拒絕的比例也較高。
實施精準醫學計劃,醫院將成為主戰場,醫生是臨床決策的主體。精準醫學為醫生決策提供更為精準的手段和依據,同時,精準醫學也對臨床醫學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尹燁認為,目前,懂基因檢測的醫生比例非常低,特別是在三級以下的醫院。
專家呼籲,要對臨床醫生進行再教育,讓他們更熟練、準確地掌握精準醫學知識。
王辰說,當前美國已修改華法林說明書,要求醫生在使用華法林前,首先實施基因檢測,以預判藥物療效、預估藥物風險、決定藥物劑量。目前藥物基因組學知識庫收錄的199種個體化藥物中,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已將171種藥物相關基因信息標註在說明書上,而我國目前只有一種藥品“卡馬西平”明確需要用基因信息指導使用。
詹啟敏、王辰等專家認為,我國的精準醫學事業需要盡快與國際接軌,從個體化藥物知識的傳播與普及到相關技術手段的應用和推廣,從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執行到臨床診療標準的建立與完善,我們都面臨著一系列挑戰。
國內外精準醫學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腫瘤和罕見遺傳病領域,這固然與這類疾病的發生與患者遺傳背景、基因突變關系較為密切等因素有關,但也凸顯其他領域研究的明顯不足。
中組部首批“千人計劃”入選者、南方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徐希平認為,精準醫學在心腦血管疾病領域也大有用武之地,尤其在心腦血管疾病現已成為我國居民主要死因之一、其防控多需要持續終生的大背景下,精準醫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呼籲,我國應進一步加大在精準醫學等前沿科技研究方面的投入。
“精準醫學涉及臨床應用,醫療衛生部門不批準、醫改不報銷,很難推進下去。”徐希平希望我國加大對精準醫學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將上遊的基礎研究、中遊的產品開發以及下遊的產品審批、監管、醫保等打通
特斯拉取消了一項大福利!明年起新用戶將不能免費充電
據Bussiness Insider報道, 特斯拉宣布,2017年1月以後, 新的用戶將不能享受的Supercharger(超級充電站)網絡,而這種免費充電服務是特斯拉電動汽車用戶最大的福利之一。
“在2017年1月以後訂購特斯拉汽車的用戶,可以繼續享受每年400千瓦小時的免費Supercharger充電額度(大約可以跑1000英里)。”特斯拉在周一的一項聲明中說,“但是,超額部分將會收取一定的費用。其費用低於給燃油汽車充滿油所需要的費用。”
特斯拉稱,它將會“在今年晚些時候發布有關這項計劃的詳細情況。雖然充電的價格在不同時期可能會有所波動,在不同地區也會有所變化,但是我們的Supercharger網絡絕不會變成一個營利中心。”
特斯拉還表示,上述變化不會影響“現有的用戶或在2017年1月前訂購新車的用戶,只要用戶的新車交付日期發生在2017年4月1日之前。”
而對於特斯拉公司來說,隨著它的業務從提供少量的豪華電動汽車轉變成提供針對大眾市場的汽車,它就需要給其用戶提供發達的充電站網絡。對於特斯拉汽車用戶來說,超級充電站是一個很好的福利,可以提供高速充電服務,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內給汽車充滿電,讓汽車可以跑200英里以上的路程。
由於到2018年特斯拉預計每年會交付50萬輛電動汽車,道路上行駛的特斯拉汽車肯定會變得很多,因此特斯拉必須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商業戰略來。
樸槿惠又涉嫌一項共謀作案嫌疑,韓檢方已立案
據韓國媒體援引韓國檢方11日發布消息稱,在韓國總統府青瓦臺前經濟首席秘書趙源東要求大企業副會長下臺的過程中,總統樸槿惠涉嫌共謀。
韓檢方表示,已針對此新增嫌疑將樸槿惠作為趙源東“強迫未遂”嫌疑的共犯立案。趙源東涉嫌曾向韓國CJ集團施壓,要求其副會長辭職,並表示“這是總統的意思”,並對CJ集團稱,如果不接受,集團有可能受到調查。此前,樸槿惠同樣因涉及和崔順實等“共謀犯罪”以嫌疑人身份被立案。
已全面接手“親信幹政”事件調查的獨立檢察官樸英洙表示,讓樸槿惠當面接受特檢組的調查是原則,除此之外,不會考慮其他的方式。同一天,韓國檢方還對前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第二次官金鐘提起訴訟。

資料圖
另外,韓國檢方同一天還披露,已經獲得青瓦臺前政策調整首席秘書安鐘範的17本工作筆記,筆記當中安鐘範以“VIP”代指總統樸槿惠,並詳細記錄了青瓦臺會議內容以及樸槿惠的各項指示等。
另外,針對媒體關註的青瓦臺前附屬秘書鄭虎成手機錄音文件的內容,韓國檢方表示,已獲得相關手機錄音文件236個。在樸槿惠出任總統之後的手機錄音中,主要涉及鄭虎成向崔順實轉達青瓦臺文件之後,聽取崔順實對相關文件的意見等內容。
國是指南丨中央通過了一項重大決定,軍民融合概念股迎來利好

►中央政治局決定設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 習近平任主任
【劃重點】:中央政治局22日召開會議決定,設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由習近平任主任。
· 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是中央層面軍民融合發展重大問題的決策和議事協調機構,統一領導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負責。
【指南君】: 資本市場對軍民融合的概念早已不陌生。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董事長林左鳴看來,中國軍工行業目前國際市場份額很小,要想進一步發展壯大,必須走深度軍民融合道路,將軍工行業技術創新應用到民用產品行業,形成市場效益,反過來再投入軍工產業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軍工可轉民用的技術和項目,從飛機、船舶、電子信息到軟件、信息系統、新材料等,稍微梳理就有一長串。
有軍工行業分析師認為,信息化、軍民融合是“十三五”期間國防軍工體系的重要看點。預計軍工科研院所將於近期完成分類,相關政策隨後出臺。科研院所改制完成後的企業類資產將是“十三五”期間軍工集團資產註入的重點。短期,隨著科研院所改制政策的推進,市場預期有望持續升溫,提升相關公司的估值。

隨著軍民融合推進,聽上去“高大上”的軍工逐漸拉近了與百姓的距離,並拓寬了產業發展空間。

►保障2017年基本民生支出 財政部有這11項重點工作
【劃重點】:財政部近日發布《關於切實做好2017年基本民生支出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做好基本民生支出保障的重點工作。
· 11項重點工作:一般性轉移支付要優先保障基本民生支出;加大對資源能源型困難地區財政支持力度;統籌盤活各類財政資金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壓減一般性支出用於基本民生保障;認真做好“去產能”人員安置工作;提前下達和及時撥付各類民生資金;加強基本民生領域財政資金管理等等。
· 縣級財政部門是保障基本民生支出的責任主體,要把落實基本民生保障作為預算安排重點。
· 省級財政部門要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予以適當支持;要同步研究建立對縣級財政部門的激勵約束機制。
【指南君】: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財政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從目前已公布2017年財政預算安排的28個省份來看,各省份在支出領域均優先“保民生”。以四川省為例,為改善民生,今年四川省級支出預算安排資金1246.5億元。
也有部分省份結合自身情況確立了有特色的投向重點,涉及環境治理等領域。如北京今年在治理大氣汙染方面擬安排財政資金182.2億元。
指南君借用新華社近日一篇報道中的話,“經濟增速可因結構調整減緩,民生底線卻寸土不能讓。”

在東北經濟下行壓力下,2016年黑龍江省仍投入76.8億元,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水平,惠及2000多萬人。

►蔡奇當選北京市市長 張碩輔當選北京市監察委主任
1月20日,蔡奇當選北京市市長,張碩輔當選北京市監察委員會主任。
· 蔡奇曾在浙江工作15年,擔任過浙江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常務副省長等職務。2016年10月,他出任北京市副市長、代市長。
· 張碩輔曾任湖南省水利廳廳長,永州市委書記,湖南省副省長等職。2015年4月任雲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2016年12月出任北京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

蔡奇
【指南君】:去年10月底,蔡奇被任命為北京代理市長後的講話已然說明了他將來的“施政綱領”:“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積極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大氣力治理‘大城市病’,切實加強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應勇當選上海市市長
1月20日,上海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補選應勇為上海市市長。
· 應勇(1957年11月出生)曾長期在浙江政法系統任職,2006年1月任浙江高院院長。
· 2008年1月,應勇轉任上海高院院長。之後,他相繼擔任上海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等職。去年9月,時任上海市委專職副書記的應勇被任命為上海市副市長,後明確為常務副市長。

【指南君】:1月20日,新當選的上海市市長應勇接受媒體提問時表示,上海市委、市政府對上海房價始終給予高度關註。“我們不希望看到上海的房價太高,這會影響年輕人的發展,影響城市的活力和創新能力,也不利於城市長遠發展。”
此前任上海市常務副市長期間,應勇分管發展和改革(物價)、財政、稅務、監察、編制、人口綜合管理、統計、能源建設、口岸、建議提案辦理、政務公開等工作;協助分管審計工作。隨著此次履新,他也將承擔起更重的責任。
►車俊當選浙江省省長 任澤民當選浙江省監察委主任
· 車俊曾任河北省委副書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副書記等職。2016年7月起任浙江省委副書記、副省長、代省長、黨組書記。

車俊
· 任澤民曾任中央紀委駐新聞出版總署紀檢組組長,山西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等職,2009年5月任浙江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

任澤民
【指南君】:至此,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三地的監察委員會主任全部選出。
去年11月,黨中央決定,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試點地區監察委員會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監察委主任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監察委副主任、委員,由監察委主任提請本級人大常委會任免。
1月18日,任建華當選首任山西省監察委員會主任,也是全國首個正式履職的監察委員會主任。
►李國英當選安徽省省長
· 李國英在水利系統供職多年,曾任水利部總工程師,水利部副部長、黨組成員等職。
· 2015年8月出任安徽省委副書記,2016年9月任安徽省副省長、代理省長。

李國英
【指南君】:近年來,一些曾長期在水利部門任職的幹部屢獲重用。
如日前當選北京市監察委員會主任的張碩輔就曾在水利部門任職近20年。還有2012年7月,在水利系統任職35年的周英出任中央紀委駐環境保護部紀檢組長;2016年4月,在水利系統任職31年的陳小江出任遼寧紀委書記。
►舒慶、徐光當選河南省副省長
1月20日,舒慶、徐光當選為河南省副省長。
· 舒慶曾任環境保護部規劃財務司司長,河南省鄭州市委常委(正市廳級),鞏義市委書記等職。2015年3月起任河南省新鄉市委書記至今。

舒慶
· 徐光曾任河南省安陽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河南省周口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等職。2015年4月起任河南省周口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至今。

徐光
►李德金當選福建省副省長 曾任龍巖市委書記
· 李德金曾任福建省交通廳廳長、黨組書記等職,2015年12月起任龍巖市委書記。

李德金

►天津市原副市長尹海林嚴重違紀被開除黨籍
日前,中共中央紀委對天津市政府原黨組成員、副市長尹海林嚴重違紀問題進行了立案審查。
· 尹海林曾任天津市規劃局副局長、黨委副書記、局長等職。2012年5月起,任天津市副市長,市委政法委副書記,市規劃局局長。
· 尹海林違規在私人會所接受私營企業主安排的宴請;明顯低於市場價購買住房,謀取私利;違規審批項目,造成國有資產損失。
· 決定給予尹海林開除黨籍處分,由監察部報國務院批準給予其行政撤職處分,降為副處級非領導職務;收繳其違紀所得。

尹海林
【指南君】:尹海林被宣布調查後,有媒體報道其與“最牛開發商”、江蘇省委原秘書長趙少麟之子趙晉過從甚密,為趙晉“保駕護航”。
2012年5月,尹海林調任天津市副市長,同時擔任天津市委政法委副書記、市規劃局局長。國務院批複的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火災爆炸事故調查報告建議,責成天津市分管建設規劃的副市長尹海林(時任)等人作出深刻檢查。
周一至周五 • 清晨7:30
第一財經 • 國是指南
投資是一項實踐活動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woyf.html
朋友L,今年50歲。他1990年大學畢業,在單位里,負責生產調度工作。他善於思考,講究邏輯,做事有計劃、有條理,這些優點使他工作做得相當出色。
他33歲那年,2000年,看到大牛市,但沒敢進;到了40歲,2007年,遇見超級大牛市,但又沒敢進,只買了一只公募基金;後來到了48歲,2015年,再次目睹大牛市,但還是沒敢進。L生怕股市下跌影響工作與生活。
L雖然沒做股票,但對股市卻一直很關心,對投資也似乎很有興趣。他經常認真閱讀和學習許多投資名家和高手的文章。他打算等到學到一定的程度,掌握了一定的投資知識與技術,有了一定的把握能力時,再進股市。
一晃眼,又過去快2年了,到了“知天命”年齡。今年,他與我交流比較多一點,於是搬入了幾筆資金到交易賬戶里,於2月份正式開張。可幾個月過去,倉位一直很小。他一邊觀望,一邊更加積極地學習投資知識,努力促進提高自己的思想觀念。而我多次跟他強調,投資是一項實踐活動,猶如遊泳,只有下水才能真正學會,不然,在岸上再怎麽努力,遊泳書看得再怎麽多,遊泳姿勢學得再怎麽正確,都是無濟於事的。做股票,不要怕跌,不要怕犯錯,錯了可以改正的嘛!這就像人生,我們不都是在不斷的犯錯中長大的嗎?是不是?“是啊!是啊!”他連連應答。
這幾天,他經常與我談投資方面的學習體會,很高心自己又有了新的認識與提高。而我問:“都買了沒?”
“還沒,我正在觀察,等待股市回落,然後準備越跌越買!”L答。
今天一早,我打開手機,收看到L微信,他又談了一些學習投資的新體會。上午,我閑著沒事,突然憋不住,打電話給他,大罵:“你老是前怕狼後怕虎,患得患失,那怎麽行?你哪怕把所有投資大師的著作和言論全都背下來,紙上談兵又有何用?股票不買,何談做股票?如果你真相信股市,真相信大師們的話,你就進去!如果不信,就快離開,免得再浪費時間!你18年來看了3輪大牛市,你還有幾個18年可看?”
嘿!我這一罵,還真管用呢!朋友L就像被電擊觸醒似的,猛然大悟:“媽的!我明明知道這些道理,為啥還不去做呢?‘知行合一’啊!”
一語驚醒夢中人!下午,L果斷地買掉了差不多全部空倉資金,還準備明天再搬一些彈藥進來。
“投資,50歲起步正當時!”我說,“你只要這樣持續不懈地堅持一個18年,必有顯著成效!”
“好!”L信心更足了。
從代工製造走向品牌製造── 一項香港珠寶製造業的轉型研究 游漢明 邵為忠 陳政成
1 :
GS(14)@2010-08-22 22:28:192010-8-1 信月
回顧香港的珠寶業經過了半世紀的演進,從無到有、從生產到營銷、從本地到全球化,歷盡了幾許艱辛,從生產、零售及設計方面,已茁壯成長而具有國際競爭力,即是說已從代工走向設計製造,而又踏上品牌製造之路。
近月,台資企業富士康在深圳的廠房發生了「十二連跳」後,宣布了一連串的加薪,使新晉的作業員,若經過試用期後,加薪會達66%。廣東南海的本田亦將會加薪33%。加上其他的省市陸續調整最低工資達17%,形成了一股加薪熱潮。
這新的形勢,令許多在大陸營商的人士憂心不已,其中有不同的看法:第一是香港人在內地的經營受壓;第二是有財經人士擔心:因為工資的上調並非受貨幣或通脹因素所影響,滯脹的情況將會慢慢浮現;第三是有企業家認為薪金上漲是全球趨勢,企業有需要轉型。所謂轉型,就是大陸企業不能永久停留在代工製造(OEM)的階段,必要朝向原創設計製造(ODM)與品牌製造(OBM)的方向走。
其實,第三項有關轉型的問題,西方的學者沒有多大興趣,這與他們的經濟體系有關;但大陸與香港的學者與企業家們,一早已經洞悉天機。2007華南理工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華人管理拓展辦公室合辦了從代工製造至策略性製造的轉型的國際研討會,與會者達一百多人。2009年,香港珠寶製造商商會與香港城市大學華人管理拓展辦公室亦進行了一項有關轉型的研究。基於該報告,本期作者先將該珠寶業的發展與經營的方式關係重新撰寫,以饗本刊的讀者。
香港珠寶業發展簡史
六十年代:香港珠寶工業的興起
香港珠寶工業始於六十年代,以小規模打金和鑲石工廠的形式為本地金舖供應金飾。由於珠寶工廠所需的創業資金不大,許多工匠經過一段時間的積蓄,便可自行開業。因此,小型珠寶工廠便逐漸崛起,同時亦吸引來港遊客購買。
七十年代初:珠寶小工廠
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珠寶出口歐美市場有良好增長。於是擁有打金、倒模、鑲石和電鍍等專長的技師合作組成規模較大的工廠,或自設幾十人工廠的零售金舖,以應付本地及出口的需求。出口集中在東南亞國家。
七十年代後期:香港珠寶出口貿易崛起
七十年代後期,許多日本遊客在香港豪華消費。他們要求新穎、流行及歐美款式,令尖沙咀及中環一帶珠寶零售門市逐漸雲集,並在尖沙咀河內道一帶作為後援生產基地。中環一帶的珠寶公司卻以高工藝的珠寶款式為主,漸漸孕育了一些甚具名氣的珠寶生產商。與此同時,出口美國的珠寶需求持續,吸引了一批年輕的學徒入行,為香港日後珠寶的規模生產奠定了良好基礎。
八十年代:珠寶小工廠轉型為以規模生產為主的珠寶廠
到了八十年代,香港珠寶業的規模和生產技術又邁進一步。這提升與當時國際買家的要求是息息相關的,但形式依然停留在代工生產上。
其一,自1982年香港珠寶生產商參加巴塞爾珠寶展起,香港珠寶廠商吸收了不少國際珠寶市場的資訊,擴闊了視野。
其二,八十年代中,日本和美國的內需市場強大。一方面,在美國買家協助下,香港珠寶生產商將生產流程機械化、技術升級,打進了國際貿易網絡。另一方面,日本客人對珠寶工藝的要求甚高,指導了香港珠寶廠進行進一步工藝優化。這是非正式珠寶知識的轉移(informal knowledge transfer),對珠寶業日後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實,香港珠寶製造商雲集紅磡,慢慢地成為主要的生產基地,亦是這知識轉移的結果。
其三,八十年代末,香港一些珠寶廠商會承辦美國本土國際珠寶展,並積極參與海外展覽,直接蒐集市場的情報,提高了產品開發能力,以產品設計的差異來賺取利潤。同時,日本經濟開始下滑。日本經年團(Keiretsu)的中介制度崩潰後,香港許多廠商把出口轉移歐美市場,並開始在珠江三角洲一帶開設廠房,以期達到質量和價格的競爭優勢。這段時期,珠寶商亦有向國外買家提供設計,開動了設計製造(ODM)的巨輪,但數量並不大。
隨着鄧小平落實開放改革政策,香港珠寶廠家開始遷移至珠江三角一帶,以期達到貨量和價格的競爭優勢。
九十年代:香港珠寶廠家的靈活應變
八十年代後期,日本經濟開始下滑,入口中介商制度崩潰,香港廠商轉移把產品出口至歐美市場。香港個別珠寶出口市場出現萎縮。雖然香港珠寶廠家以設計和生產靈活去因應快速變化的出口市場,他們發現了品質的重要性。因此,不少珠寶廠商為了要同時保持大批量和高工藝水準的要求,設立了ISO品質管理體系,以滿足不同類型客人的需要。有了品質檢定的基礎後,香港珠寶企業進一步發展電子資訊平台,把全球客戶緊密聯繫起來,更快速地回應市場的需要。
這十多年中,廠商的製造形式仍以代工為主,但提供設計式樣逐漸增加。九十年代後期,小量的品牌製造(OBM)亦開始冒升。
二十一世紀香港珠寶企業的珠寶設計策略
珠寶設計不僅是營銷產品概念,而是要在生產成品的基礎下,以款式、價錢、快捷和可靠等滿足客戶的服務要求,更快速地回應市場的需要和創造最高的商品價值。它的首要任務是要在瞬息萬變及云云眾多的買家市場中,令企業持續經營,保持設計、投產、市場策略的彈性和應變能力。其次是要在設計的工序上分工,令珠寶設計服務及加工的活動,附加營銷美學的方案和包裝增值的環節,俾能獲得最佳的增值效益。不但如此,在跨部門的設計協作上、企業的設計活動和資訊管理、資金營運和人事管理更需緊密配合,做到交貨準時,服務可靠的效果。
儘管二千年亞洲金融風暴衝擊之後,香港珠寶業的出口數字亦維持可觀的增長,但隨着中國深化經濟開放政策,外國貿易漸漸不需要香港作為中國貿易的唯一橋樑。 2008年金融海嘯後,歐美市場萎縮,而美國主導全球的珠寶出口亦告一段落。隨着這改變,香港珠寶業將生意業務分散至新興市場,特別是着重開拓中內地市場。中國巨大消費潛力,吸引各國許多珠寶銳意進軍內地市場。香港珠寶廠商的行動,揭開了與外國珠寶企業面對面競爭的序幕。
附表撮要了本章論述了香港珠寶業發展的幾個階段。回顧香港的珠寶業經過了半世紀的演進,從無到有、從生產到營銷、從本地到全球化,歷盡了幾許艱辛,從生產、零售及設計方面,已茁壯成長而具有國際競爭力,即是說已從代工走向設計製造,而又踏上品牌製造之路。
特別而言,香港珠寶業企業的生產和服務已多樣化:外國客戶覆蓋地緣廣闊、價錢大眾化、批量細小;還有零售以品牌招徠消費顧客,強調時款、潮流、高密度設計、全包服務(full package services),及要求服務供應商把生產技術升級等。
為了解從代工製造走向品牌製造過程中的生產、產品、服務與品牌的因素,我們進行了一連串的研究程序。第一階段是質的研究,包括了二十個深入訪問。藉與老闆或行政主管深談,找出至優的設計與經營的模式。第二部分為量的研究。這與本文無關,故不贅述。
香港珠寶業的挑戰和前景
珠寶業的三次改革
迄今,香港的珠寶業曾經歷了三次改革:
第一次改革:珠寶技術的革新是在七十年代末發生,由手工藝工作坊轉變成密集工藝、半機械、半自動化生產的珠寶企業。經營以銷售為主,慢慢走向代工製造(OEM)。
第二次改革:珠寶生產線的北移——在八十年代末開始,以產品為主、功能部門跨境管理、減低生產和管理成本。經營以代工製造為主,慢慢走向設計製造和小部分品牌製造。
第三次改革:知識的管理——二千年後開始至今,將產品加上服務,以市場營銷管理為主,建立資訊管理系統,快速回應和滿足客戶與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因此營運雖然以代工製造為主,但設計製造和品牌製造的地位愈來愈重要。在將來的發展,慢慢轉型成為主流。
自上世紀下半葉起,香港天然海港的優勢漸漸減退。在2002至2008年間,中國按年有雙位數字的經濟增長,已積累了巨大消費力,引致外國珠寶企業覬覦中國。自2003年起,香港特區政府和國內簽署經濟協作協議,邁向對內生產和服務貿易零關稅的措施。
香港珠寶產業的優勢
香港珠寶業能順利渡過這三次改革,實有賴其內在優勢:①香港的自由貿易政策;②香港是國際珠寶領域的聚焦點;及③珠寶商會的順利發展。
自由貿易政策
香港的自由貿易政策、貨幣自由進出、零關稅、航空中心和優越的地理位置,這優勢有利珠寶貿易,促進現金交易。例如,黃金作為珠寶生產原料,在中國境內是戰略物資,出入口有嚴格限制,但香港則沒有黃金出入口限制。
國際珠寶的聚焦點
時常到香港來尋找商機或舉辦國際會議的海外國際珠寶和寶石機構非常多。每年3、6和9月全球最大型的三個香港珠寶展,吸引了CIBJO(國際珠寶業聯盟)、ICA(國際有色寶石協會)、GIA(美國寶石學院)、SSEF(瑞士寶石學院)、Diamond High Council (HRD)、AGS Gemological Laboratories等國際珠寶和寶石鑑證機構,在港主辦寶石學研討會和公開講座。這些國際級珠寶展更推動了本地珠寶企業更快進入國際產業網路。
2005年3月,香港珠寶製造業廠商會(HKJMA)籌辦了國際珠寶業聯盟(CIBJO)周年年會,吸引了超過一百六十個來自二十九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與,足以證明香港是國際珠寶領域的聚焦點。
香港珠寶業商會的多元化發展
隨着珠寶貿易全球化的發展,本地珠寶公司也就他們不同生意領域和利益慢慢發展出代表不同企業聲音的珠寶商會。商會多元化的發展已涵蓋不同的珠寶產品,包括彩色寶石、翡翠、鑽石和珍珠等,和珠寶製造、出口、批發及零售的不同領域。部分商會更活躍於在海外主辦以香港館為首的珠寶展,建立了成熟的珠寶國際產業網絡,為香港珠寶製造商拓展全球市場做了很大努力。
香港珠寶產業的挑戰
在國際競爭中,雖然香港珠寶產業具有上述的優勢,但亦不能免於外來的衝擊與內部的弱點的顯露。從深談訪問中,我們歸納了以下產業的挑戰。
珠寶企業模式的約定和轉變
1980年代後期,香港珠寶廠商把生產線北移到珠江三角洲的番禺和順德等地,但將管理和海外市場拓展的功能保留在香港總部。雖然香港珠寶廠商利用珠江三角洲比較香港廉宜的工資,但近年來番禺珠寶廠商會提出了「世界珠寶、番禺造」的口號,刻意與香港珠寶業競爭。市場上,珠寶產品的設計和銷售渠道日趨同化,驅使香港珠寶企業加入價格競爭中,這挑戰將會漸趨嚴峻。香港珠寶企業能否掌握自家的競爭力,在珠寶的全球商品鏈的環節取得先導優勢,將成為成功的關鍵。這即是說,要加快香港從原來以代工製造為主的營運方式,快速轉化為以營銷導向,提供原創設計及客戶貼心的生產服務。
家族企業的管理和企業的永續性
香港珠寶製造業九成以上是家族管理華人企業,其管理權和控股權多採用父傳子繼的方式,而主要人事任命以家族成員優先。由於企業資產的繼承由子女攤分,不時出現人事和分產的問題,影響了企業的穩定。但這並不表示香港珠寶製造業不正視家族管理的問題。其實許多華人企業現正採用不同的方法去增強企業的永續性:一、企業控股和管理分家方法,以期改變家族的管理模式;二、管理權由沒有親屬關係的專業人士接手;三、將子女放洋留學,學習西方管理手法和經驗;四、與合夥人訂立管理守則,要求任何員工不受親戚關係而有所特惠等。
曾經有企業不正視家族管理的問題,令企業最終賣盤收場。面對全球化的挑戰,珠寶企業能否把公司擁有權和管治權由第二代或非專業人士接手管理,是珠寶企業的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要素。
金融海嘯後的新機會
在全球商品鏈中,香港珠寶製造業大部分是中小型企業。他們往往在商品鏈中面對着大型鑽石供應商和品牌零售商,在議價過程中往往處於弱勢。因此,在第三次革命中,產品設計、可靠和快捷的生產服務成為了企業增值的主項。有些廠商更製造高檔次的貨品,拒絕走大眾路線,尋找有利可圖的利基市場,或供貨歐美次檔品牌經銷商,謀求更高的邊際利潤。
隨着金融海嘯的影響日漸浮現,珠寶業出現了以下一些應對的景況:
?歐洲珠寶市場萎縮,不少歐洲廠家倒閉。
?許多歐洲設計師景仰中國文化,視之為創作靈感的泉源,不惜到中國市場闖一闖。
?有香港珠寶廠商聘請歐洲設計師,對新產品作全盤的藝術指導,以應付客人的要求。
?歐洲設計師東來和歐美海歸的內地設計師服務珠江三角洲的工業,在人事管理方面,對大部分採用家族管理的香港珠寶企業無疑是一項大挑戰。
?許多香港珠寶製造商在金融海嘯之後,經香港貿易發展局推介,在內地找尋銷售試點。
?香港珠寶商以萬維網絡形式銷售珠寶。
?「傍品牌」在內地出現,分薄了香港品牌在內地的零售利潤。
老實說,以上的景況是威脅,也是機會。香港的企業不能原地踏步,只有家族企業的組織轉型、加強珠寶業的人才培訓和加速邁向品牌製造,才可從容過度。至於如何達到後面兩點,我們下期討論。
參考文獻
1. Lui, Tai Lok(呂大樂)and Chiu, Stephen Wing Kai(趙永佳)(2001), "Flexibility under the Unorganized Industrialism? The Experience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in Hong Kong," in Deyo, Frederic et. al. (2001), Economic Governance and the Challenge of Flexibility in East Asia, Boulder, Col. : Rowman and Littlefield , pp. 58-59.
2. 香港珠寶製造業廠商會(2004),《香港珠三角珠寶工業人力需求調查報告》,11月,頁8,24-25。
3. Kwong, K.S.,(鄺啟新)(1997),Technology and Industry,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p. 17.
4. 〈林世榮妻欠債案排期審,順亡夫意擔保孖展被追3600萬〉,《明報》,2009年8月8日。瀏覽於2009年8月8日,
http://news.mingpao.com/20090808/gea1.htm。
5. 香港文匯報——〈假香港名牌 內地大泛濫〉,
http://paper.wenweipo.com/2007/04/17/YO0704170001.htm。瀏覽於2007-5-15。
6. Sit, Victor, F.S.(薛鳳旋)(1989),"Industrial Out-processing: Hong Kong's New Relationship with the Pearl River Delta," Asian Profile, 17, pp. 1-13.
7. 黃紹倫(2009),〈繼承與變異:華人家族企業的活力源頭〉,《香港經驗:文化傳承與制度創新》,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及商務印書局,頁93至96。
8. Redding, S. Gordon(1990), The Spirit of Chinese Capitalism,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pp. 176-177.
9. Yeung, Henry Wai-chung(楊偉聰)(2000), "The Dynamics of The Globalization in Chinese Business Firms," in Yeung, Henry Wai-chung and Kris Olds,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Business Firms, London: Palgrave, pp. 100-103.
10. Bauman, Zygmunt(2010), Living on Borrowed Tim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p.25.
游漢明 香港城市大學營銷學講座教授
邵為忠 香港珠寶製造業廠商會專案經理
陳政成 香港城市大學華人管理拓展單位研究員
游漢明、邵為忠、陳政成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