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5月M2、社融雙雙回落 新增貸款9855億“一枝獨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006.html

5月金融數據如期公布,市場人士似乎並不樂觀。

央行數據顯示,5月廣義貨幣(M2)余額146.17萬億元,同比增長11.8%;狹義貨幣(M1)余額42.43萬億元,同比增長23.7%;5月貸款增加9855億元,存款增加1.83萬億元;5月當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6599億元,比去年同期少5798億元。

多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人士認為,本月M2和社會融資存量雙雙回到13%以內,顯示了“穩健偏寬松”的政策取向繼續向“穩健”回歸;雖然單月貸款環比大幅反彈,但主要是上月貸款較少。社融方面,受表外業務規範監管影響,未貼現承兌匯票大幅減少進而拉低社融增量。貨幣供給方面,受存款結構性變化影響以及基數效應因素影響,M1與M2的剪刀差仍在持續擴大。

業內人士還提醒,大中型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開始下降,這可能對商業銀行資產質量造成新的負面影響。

M1與M2剪刀差持續擴大

5月金融數據顯示,M2同比增速回落至11.8%,增速較上月末低1個百分點,而M1同比增速則延續之前的上漲趨勢達到23.7%,M2與M1的背離程度進一步加大。

“M2的減速很大程度上是受基數效應和可能的金融機構債券投資減少影響。而M2內部結構性變化直接表現為M1和M2剪刀差有所放大。”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高級研究員陳冀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稱,樓市火爆,居民定期存款向企業活期存款轉化的現象成為存款定期活化趨勢的主要動因。

“M2增速已連續數月呈下滑趨勢,低於年初13%的既定目標,外匯占款減少制約了貨幣投放的規模,也體現出貨幣政策的主基調未發生顯著改變,未來數月仍將維持適度穩健的趨勢。”華夏銀行發展研究部戰略室負責人楊馳也對本報記者稱,M1增速明顯高於預期,反映出銀行存款日益活期化、由長期限向短期限轉移的趨勢,短借長貸帶來的期限錯配風險在下半年有可能制約銀行中長期貸款的增速。

昆侖銀行戰略投資與發展部總經理助理李建軍則認為,M1的持續上升說明企業囤積現金的情況沒有改善,企業一方面沒有合適的投資機會,另一方面說明在低利率的環境下,持有現金的成本不高,積極尋找替代性的金融投資的動機較大。

5月新增貸款環比反彈

5月新增貸款出現反彈,從上個月的5556億元大幅反彈至9855億元。對於反彈的貸款數據,分析人士並不樂觀。

楊馳對本報記者稱,盡管人民幣貸款增速一枝獨秀,但年初以來的銀行承兌匯票出現的風險事件、監管機構治理整頓票據市場,導致部分缺乏真實貿易背景的虛開票據行為壓縮。企業債券市場違約事件頻發、信用風險上升也對債券發行市場形成了負面影響。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本報記者表示:“從貸款結構上看,由於房地產銷售在非限購的二三線城市依然維持良好增勢,居民家庭貸款依然保持增長,環比和同比新增分別達1524億和2649億,同時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也出現大幅反彈,環比大增2182億元,但考慮到如果上個月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置換因素,實際規模和上個月相比可能略有下滑。”

太和智庫研究員張超對本報記者表示,總體來說呈現出信貸數據比較好,但信貸結構反應的問題突出,說明企業融資困難,民企尤其。與民間投資大幅度下滑相佐證,融資難是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5月新增信貸數據近億元,高於上月,超出預期,增長較快。但從貸款結構來看,5月新增貸款主要是居民的中長期貸款,其中主要部分是房屋,說明房地產的熱潮還在持續。而其他貸款則是在下滑的狀態,尤其是企業的短期貸款下滑更為嚴重。”張超說,雖然企業中長期貸款有所增加,但幅度還很小,如果結合社融數據來看,銀行對企業總體貸款還是偏謹慎。投資類貸款增加比較大,需要其他非金融數據印證,固定資產投資下降大,和中產期貸款偏離,說明民營企業中長期貸款下降遠遠大於國營企業。

社融下滑或因票據收緊

5月社會融資規模明顯低於市場預期,僅有6599億元。

分析社融低迷的原因,陳冀認為表外融資再次出現負增長,主因票據融資出現大幅減少,可能與銀監會“8號文”禁止本行理財資金對接本行信貸資產收益權(包括票據)有關,需關註這一影響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社融連續兩個月表現較差,雖然符合去杠桿的方向,但過於快速的下降有“融資凍結”的風險,需關註是否有經濟部門出現融資困難,以及由此引發的資金鏈條緊繃。

陳冀稱,5月在票據業務不斷被進一步監管和規範的環境下,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出現大幅下降,負增長達5066億元,嚴重拖累了5月社融新增量。直接融資方面,盡管市場整體利率水平較低,然而由於經濟運行壓力較大,當月企業債發行有所減速,負增長397億元。

章俊也表示,社會融資總額在新增貸款反彈的情況下,環比反而出現下滑911億元,同比來看更是僅為去年同期規模1.23萬億的53%。新增社融總額下滑主要是因為受央行銀監“126號文”加強票據融資監管以及前期信用債違約的影響,企業債券融資和未貼現承兌匯票出現大幅下降,二者縮減規模在月份相加超過5470億元。

貨幣政策依然維持穩健

“當前供給側改革已經確立了主體地位,新一輪‘僵屍企業’清理工作已經開始啟動,可能在短期內引起不良貸款的較快增長。”李建軍稱,此外,一些歷史上信用狀況較為穩定的大中型企業風險也開始顯現,今年來已有涉及央企、民企等違約主體在內的多只信用債違約,反映出大中型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開始下降,這可能對商業銀行資產質量造成新的負面影響,值得註意。

李建軍提醒,銀行業有三方面的問題值得關註:一是資產負債規模增速會下降。二是去杠桿意味多元融資興起。三是不良貸款承壓可能成為銀行經營新常態。2016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5%,較上季末上升0.08個百分點。關註類貸款繼續呈現增長態勢,顯示未來商業銀行面臨資產質量下行壓力。

對於貨幣政策走向,章俊認為,目前來看,貨幣政策依然維持穩健立場,沒有出現方向性變化。

“雖然4、5兩個月宏觀經濟數據出現重新放緩的跡象,而且通脹水平也由於食品價格回調而持續回落,但我不認為央行會重新放松貨幣政策。”章俊說,一方面是因為目前由於美聯儲加息及英國退歐等風險因素導致美元走強的同時加大了人民幣貶值的壓力,貨幣政策空間收窄;另一方面,下半年在推進供給側改革和去產能的同時依然會維持穩增長的立場,但政策重心會傾向於更多的使用財政政策來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金融去杠桿,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概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865

重組監管趨嚴 “國企殼”能否一枝獨秀?

6月17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修改意見,意見中對實際控制人認定趨嚴、明確配套募集資金、業績承諾等規定,以進一步規範“借殼”上市。不少公司對照重組新規後“知難而退”,Wind資訊統計顯示,6月17日至7月18日,兩市共有38家上市公司終止重大資產重組或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遠超去年同期水平。

雖然重組監管趨嚴,國企改革卻在加速,近期又有兩例央企重組產生,如中國國旅整體並入中國港中旅、中國中紡整體並入中糧集團。有分析人士指出,國企殼資源具有較明顯資本運作訴求,且國企殼資源受監管趨嚴的影響相對較小,與一般殼資源相比,國企殼資源具有明顯的相對優勢。

從證監會近期發布的一系列監管新規以及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的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審批來看,證監會對借殼重組的監管正逐步加強。尤其是6月17日出臺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修改意見,意見中主要針對兩大方向來念“緊箍咒”,一方面是強化監管力量對借殼的話語權,對近期在監管方面有問題的殼公司實行了“一票否決”,另一方面是制約了借殼套利的行為。

長城證券分析師汪毅指出,國企殼資源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而民營上市公司殼資源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大。民企由於其自身特點,在資本運作過程中靈活性和意願比較強,和運作過程中規中矩的國企相比,較容易出現違法違規事件。新規下,受譴責12個月及遭立案調查36個月之內的公司都喪失借殼機會,民企殼資源公司受到的影響更大。

從ST板塊走勢來看,證監會6月17日發布文件後,6月20日ST板塊有跳空的缺口,此後逐步氣溫回升。一位券商人士指出,這說明市場短期有規避,借殼上市肯定受到了沖擊,但長期來看還是有利於市場健康發展的,新標準會激勵公司自力更生,不再總是依靠收購方來拯救自己。

證監會發布監管新規的一個月內,兩市共38家上市公司終止重大資產重組或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上市公司公告發現,上市公司終止資產重組的主要原因為市場環境變化、政策環境變化、相關方未能達成一致等。而在這一個月中,多家國企資本運作活躍。據不完全統計,近20家國企擬通過發行股份購買資產,重組目的多數為橫向整理,其中多家買殼上市的公司尚處在董事會預案、證監會受理等。

招商證券研發中心資產配置研究總監陳文招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國企改革是中央指定關於改革方面的重要舉措和任務,是不會停止進行的。監管部門對重組管理嚴格化,但只要符合國家政策導向、促進供給側改革、資源重新配置的,監管部門依然會支持。監管更多會去規範不太符合產業規律、純粹概念性炒作的資產重組。

大規模的國企改革預期從2014年開始預熱到2015年年中南北車合並複牌達到最高峰,其後隨著南北車股價崩盤以及數輪股災之後,國企改革預期降至冰點。不過國企改革並不是一蹴而就,隨著國改的資本運作需求,國改概念股、國企殼人氣會否逐步升溫呢?

不過,愛方財富總經理莊正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重組監管趨嚴,所有殼資源都會受影響,即使沒有監管趨嚴,重組對市場和股價的影響也已經大不如前,主要是因為投資者預期發生了變化,比如對註入資產的盈利前景、對註入資產的估值等等缺乏信心。預期發生變化之後反過來又打壓殼資源價格,目前市場仍然在這樣一種負反饋的過程之中。

對於當前的國企改革大潮,莊正不像大多數機構那樣樂觀。在他看來,國企改革主要是聚焦在控制權和管理方式兩類,在當前積極發展國有企業的背景下,讓大批國有企業控制權發生變化並不現實。另外,在反腐的大背景下,激勵不變管理方式也難有大的創新和突破。至於國企內部1+1是否大於2,還要畫一個問號。

陳文招指出,國企殼仍需看具體標的,看國企改革具體是哪個行業、哪個公司來做國改的,若資產註入不能帶來好的投資效益,也具有一定的風險。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簡單以國企民企來劃分的。“不能按民企國企來分,國家也很支持民企,鼓勵民企充分調動民間資本的積極性,並不是所有問題都需要劃分清楚的。國改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存在浪潮這一說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835

精品業災難年 法國Longchamp一枝獨秀 它靠這兩招 在中國成長率贏

2016-07-25  TWM

受到中國零售趨緩衝擊,去年堪稱是精品行業的災難年。不大量展店,法國品牌瓏驤()卻交出逆勢成長三成的成績單,它如何辦到?

「衰退(decline)!」這是國際研究機構與各大精品品牌執行長,對現今中國奢侈品消費市場的普遍看法。

根據顧問公司貝恩(Bain & Co.)的最新報告,二○一五年,中國境內奢侈品銷售金額為一一三○億元人民幣,較前年減少了二%。如普拉達(Prada)亞太區的營業額下降一六%,反映在通路策略上,路易威登()更打算在明年底前,一舉讓兩成中國門市吹熄燈號。

定位親民易入手

四千到七萬元包都賣

在中國精品市場陷入衰退趨勢下,卻有一個品牌,去年竟在中國市場逆勢交出營收成長三成的成績單。它,正是以尼龍摺疊包聞名的法國精品品牌瓏驤()。

根據瓏驤公布數字,一五年營業額五•六六億歐元,年成長率達一四%,歐美亞都有一至兩成的成長,其中中國單一市場更寫下三成的高成長,除居精品同業之冠,更讓中國成為該品牌僅次於法國的第二大消費國。

品牌定位老少通吃,再加上精準控制展店數量,這兩大關鍵策略背後,藏著瓏驤在中國逆勢成長的祕密。

先看品牌定位。「在一架飛機上,從經濟艙、商務艙到頭等艙,都能看到拿瓏驤包包的人,」接受《 今周刊》獨家專訪時,瓏驤亞太區總經理賽維爾(Francois-Xavier Severin)強調,該品牌全球最暢銷的尼龍摺疊包,單價僅約新台幣四千多元,相較其他精品品牌,這個價格十分合理且「親民」,也因此,在法國從北方的時尚重鎮巴黎,到南方的濱海城市,都能看到提著該包款的消費者,連英國凱特王妃也是愛用者。

不只如此,瓏驤入門皮革包款約兩、三萬元,即使是為了巴黎旗艦總店翻新而推出的頂級皮革包,定價七萬元,價格帶比其他動輒十萬元的精品包更易入手,自然有擴大品牌打擊面與觸擊率的好處。

「我們的產品不是要收藏在家裡,而是拿出來旅行、用在生活裡。」瓏驤執行長尚•卡仕格蘭(Jean Cassegrain)認為,該品牌「樂觀奢華(optimistic luxury)」定位,在中國,成功營造出日常生活都能使用的精品氛圍,購買該品牌的消費者多半自用而非送禮,所以未受中國打奢政策影響。

儘管價位親切,但瓏驤品牌公關陳詩涵透露,當其他精品品牌考慮人力與生產成本,陸續將設計、研發、製造中心移往國外時,瓏驤仍堅守在法國的六大皮具工坊,皮革產品仍堅持「法國製造」,盡可能不犧牲精品該有的品質。

「中國客人特別喜歡皮革包款,這也是去年中國大幅成長的原因之一。」賽維爾透露。

品牌趨勢專家、畢圖比未來事務所負責人邱馨誼觀察,瓏驤「生活精品」的品牌定位,加上合理價位就能買到「法國製造」的時尚,正是在消費疲軟的不景氣年代,反而能抓住顧客的重要原因。

展店精準不衝量

中國門市僅維持20家

再看展店策略。截至去年底,瓏驤全球門市數僅有三百家(詳附圖),在精品行業中相對偏少;甚至,在中國市場,當多數精品品牌爭先恐後在北京、上海等一級城市密集展店,再繼續朝二、三線城市攻城掠地,企圖吸引大量新進消費者帶動銷售時,瓏驤卻反其道而行,近兩年來,中國門市數都維持在二十家。

賽維爾不諱言,在中國,「我們拒絕的(商場)比接受的更多。」他解釋,為了維繫精品質感,質比量更重要,必須集中資源在最頂級的商圈展店,藉此提高單店營業能力,甚至「以店換店」。舉例來說,去年瓏驤便結束次要店面,進駐到有「中國百貨店王」之稱的時尚新地標北京SKP,鄰近的專櫃包括紀梵(Givenchy)、蔻伊等精品,烘托出品牌形象。

當其他精品品牌為了追求更高的營業額與利潤,紛紛走向集團購併、交叉持股、更換執行長、大肆展店等快速擴張策略時;瓏驤的品牌操作卻相對保守穩健,近七十年來,它都堅持由家族百分之百獨資經營,不接受投資與上市櫃。儘管它不像其他品牌能爆炸成長,卻也避開了中國在景氣循環下的業績暴起暴落風險。

深諳「節制,方能長久」的卡仕格蘭家族,顯然在浮華世界中,找到了生存之道。

瓏驤亞太區總經理賽維爾看好2016年,瓏驤全球業績仍將持續成長。

瓏驤()

成立時間:1948年

執行長:尚·卡仕格蘭(Jean Cassegrain)主要業務:尼龍摺疊包、皮革包等堅持法國手工製造,至今有六間皮具工坊;皮革包款更是促成中國大幅成長原因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509

保險股行情“一枝獨秀” 行業價值提升推高估值

一直在被“估值低估”圍繞的保險股,終於在近期走出了一波“一枝獨秀”的行情。

今日(5月10日),上證綜指下跌0.9%,深證成指下跌1.3%,但保險板塊卻走出了“獨立行情”。根據Wind資訊顯示的證監會二級行業分類指數行情,保險板塊今日漲幅達4.24%,漲幅“秒殺”其他板塊。而年初至今,保險板塊的漲幅也超過9%,在所有A股行業中名列前茅。

在多名業內人士及行業分析師看來,保險股的“起飛”是因為上市險企的價值轉型以及整個行業的需求增長等內在因素驅動。在目前保險股的低估值情況下,今年保險板塊的走勢被普遍看好。

保險股強勢回歸

Wind數據顯示,包含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中國平安四只傳統保險股以及西水股份、天茂集團兩家吸入保險資產而產生的新保險股在內的證監會保險指數5月10日漲幅為4.24%,漲幅大幅領先排名第二的銀行板塊(漲幅為0.29%),而其他板塊同日則均以下跌收盤。

其中,中國平安以4.87%的漲幅收盤,報收39.84元,盤中一度創出40.05元這一近10個月來的價格新高。西水股份、天茂集團今日的漲幅也均超過4%。而新華保險5月10日則報收於48.78元,漲幅為3.88%。值得註意的是,這已經是新華保險連續第14根“陽線”。

事實上,今年年初至今,整個保險板塊漲幅為9.72%,在證監會二級行業分類的A股各板塊中漲幅名列前茅,中國人壽、中國平安、新華保險年初至今的漲幅均超過10%。

尤其4月以來,上證綜指、深證成指下跌幅度均超過5%,但保險板塊上漲幅度卻超過6.5%。

“幾家傳統上市險企近段時間的股價表現都不錯,這是行業基本面因素驅動所致,一季報幾家險企的價值增長和整個行業的景氣度使得保險股得以強勢回歸。”一名保險行業分析師對本報表示。

而多家券商的分析師在5月10日保險股“領銜”A股之時也再次公開重申其觀點以表示對保險股的看好。

安信證券非銀分析團隊表示,保險股作為有業績支撐的優質藍籌股,成為較好的避險工具,保險股的避險性和成長性凸顯。

長江證券非銀分析團隊今天在“長江非銀”的微信公眾號上甚至將近幾個月密集發布的保險行業分析報告詳細列出,並表示:“我們堅定且持續看好保險股”。

估值推高的內在邏輯

在各個行業分析師看來,保險股的內在驅動邏輯一方面是業務結構轉型所帶來的價值增長以及市場需求增長,一方面則是利率上行對於投資收益上升及準備金計提壓力減小帶來的益處。

從四家體量較大的傳統A股上市險企一季報來看,除了處於轉型突破期的新華保險保險業務收入呈現負增長外,其他幾家上市險企的保險業務收入均呈現超過20%的漲幅,其中中國太保更是同比漲幅達到43.1%。

與保險收入的增長相比,其實更加矚目的是幾家上市險企的業務結構優化表現。

海通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孫婷表示,2012年以來,上市保險公司均大力推進價值轉型,不斷優化壽險業務結構,新業務價值率持續提升。長期期交業務、健康險等保障型業務占比顯著上揚。

“2017年1季度,壽險價值轉型取得重大突破,上市保險公司首年期交保費合計同比增長37.2%。”孫婷表示。

例如,新華保險和中國人壽一季報數據顯示,其新單保費中的期交保費占比分別從去年同期的31.6%、44.4%提升至94.1%和49.9%,其中新華保險第一季度銀保首年躉交保費同比減少99.84%,幾乎已被全部叫停。而轉型較早的中國太保占絕大比重的代理人渠道中,期交保費在新單保費中占比近年一直穩定在97%以上。

同時,隨著業務結構的優化,傳統上市險企的新業務價值也提升較快。

根據中國平安今年的一季報,今年一季度其壽險業務實現新業務價值212.64億元,同比增長60.0%。而根據孫婷預計,其他幾家並未在一季報中披露這一數字的傳統上市險企——中國人壽、中國太保、新華保險1季度新業務價值分別同比增長30%、75%和60%,遠超市場預期。

安信證券表示,人口老齡化下壽險仍處於景氣周期,營銷員隊伍擴張使得保費收入持續擴大,個險高增長改善業務質量,2017年一季度壽險個險新單保持高速增長,主要原因在於壽險行業仍處於景氣度提升周期,預計2017年新華、平安、太保營銷員規模增速均能超過20%,帶來個險新單40%以上高速增長。

同時,隨著保監會對於“保險姓保”的強調以及對於萬能險的強勢監管態度,以及低利率環境下利差的縮小,眾多保險公司已經明確表示或已經開始顯著調低負債成本,降低保險產品預定利率及萬能險結算利率。

另一方面,不少行業分析師也認為,利率目前開始進入上行周期,這對保險公司的業績也會產生有利影響。

孫婷認為,利率上行能夠提升新配置資產的投資收益率,促使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企穩回升。據她預計,2017年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率為5.71%,較2016年企穩並小幅回升。

“投資收益率回升,加上負債成本下行,將必然提升保險公司利差益,從而有利於盈利提升。此外,利率上行將有助於750天移動平均國債收益率曲線的相對上升,從而提升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減少準備金計提,增加稅前利潤。同時,健康險等長期保障型業務迅速發展,能夠顯著提升新業務價值率,從而促進內含價值增長;同時能夠改善利潤結構,產生大量死差益。”孫婷分析稱。

而安信證券分析師首席金融行業分析師趙湘懷則表示,2016年以來受到資本市場波動以及低利率影響,目前板塊2017年P/EV(價格和內含價值比)已降至0.9倍左右,較之2012年初下降幅度達到45%,已經處於五年來的低位,預計2017年隨著保費規模整體趨勢上行、投資端於穩定以及四季度準備金拐點出現等預期的疊加,保險股板塊估值將企穩回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5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