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周轉不靈 嘉域、國娛附屬同遭厄運

2008-09-12 AppleDaily

工 業股嘉域集團(186)因大客東芝DVD機停產而周轉不靈,早於今年4月已遭逾70間物料供應商追債,事件現有新進展。以筲箕灣為註冊地的新興盛端子製品 有限公司,本周三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將嘉域附屬Tomei Shoji(Hong Kong)Limited(東茗商事)清盤。本報記者昨致電東茗商事採購部經理劉小姐,但她拒絕評論事件。新興盛的管理層亦不作回應。

嘉域執行董事羅國輝於4月11日出席債權人會議時,已表明東茗商事結欠供應商2億元、銀行債務約1.79億元,或有資不抵債危機。

國際娛樂申請M8清盤

他 當時表示,即使嘉域賣出東茗商事,「好大機會賣一蚊,總之兩個月死同生都有答案,清盤就按東茗註冊地BVI(英屬處女群島)公司法程序賠償。」資料顯示, 東茗香港由東茗商事持有近100%股權,而東茗商事為嘉域集團附屬公司。另外,鄭家純(圖)任主席的國際娛樂(8118)昨公佈,已向加拿大魁北克省最高 法院,申請將在該國註冊的附屬企業M8清盤,並已委任安永會計師行為清盤人。清盤的原因是董事會認為集中在亞洲的業務、並不再向M8投資額外資源,符合公 司的最佳利益,M8於今年4至6月間未經審核收入貢獻,僅佔公司整體收入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4

死剩一成 冥頑不靈 林奇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7253


林奇:人性的貪婪,造就了衍生工具發行商的暴 利。那死剩一成的投機者,為他人臉上貼金,不作對沖套戥,純屬投機炒賣,冥頑不靈,空餘遺恨,十賭九騙,肥了別人,害死自己,徒然?

記得香港投資大師林森池先生曾說 過,要避開所有衍生工具,而Peter Lynch和Warren Buffett也同樣認為政府應取締衍生工具。因為,衍生工具的經營者就是天空中的獵鷹,無時無刻窺伺各散戶投資者的小雞蛋。而期指期貨本質上是零和遊 戲,與龐大的機構投資者去博弈,恐怕不是理智之舉。


去年炒輪股民僅一成

《東方日報》
2010/04/01


港 交所(00388)的2009年個人投資者調查亦顯示,在本港二百多萬名證券投資者當中,約10%曾投資窩輪,但較2007年時調查的20%大幅減少10 個百分點;2009年調查就有7%曾投資牛熊證。綜合而言,證券投資者中約有12%曾投資結構性產品。

調查指出,大部分牛熊證投資者 (72.9%)亦有投資窩輪,相反,只有50.2%窩輪投資者亦投資牛熊證。

與股票投資者 相比,窩輪/牛熊證及交易所買賣基金(ETF) 投資者,大部分為男性(佔76.2%)、年紀較輕、在金融業工作、及擁有較高個人月入的人士。

窩輪/牛熊證及ETF投資者,其交易次數及交易金額亦均較股票投資者為多。此外,窩輪/牛熊證投資者透過經紀行進行交易比例亦較高 (35%),股票投資者只有26%、ETF投資者只有25%。衍生產品市場如期貨及期權,投資者參與比例持續偏低,僅7.5萬人或成年人口的1.3%是衍 生產品投資者,較2007年時的1.6%更低。

輪市上季回勇 牛熊證續縮

不 過,今年窩輪成交回勇,大幅拋離牛熊證。截至今年首三個月,窩輪日均成交約90億元,佔大市成交14.8%,較去年第四季各增28%及4個百分點,新上市 數目為1530隻,與去年第四季約1500隻相若。

相反,牛熊證的需求持續萎縮,今年首季 日均成交只及窩輪的一半,僅約44億元,佔大市成交7.2%,較上季跌33%及3.1個百分點,新上市牛熊證數目亦較上季減少18%至1,671隻。今年 二月及三月份市況轉趨牛皮,收回數目開始減少,今年首季較上季跌20%至1284隻。

在此 消彼長情況下,整體的輪證日均成交無大增,今年首季較上季跌2%至134億元,但佔大市成交增1個百分點至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99

【麻煩大了】姚明導航不靈了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275

自2008年籃球明星姚明以廣告代言入股,合眾思壯(股票代碼:002383)這家公司每每會以「姚明的投資」被多方提及。這是一家主打GIS數據採集、高精度測量和車載導航產品的上市公司。

近兩月來,合眾思壯透露出的好消息很多。

先是2013年1月,合眾思壯宣佈與北京市政府分別投資1.405億元人民幣成立一家合資企業,打造首都新一代北斗導航與位置服務技術平台,重點保障城市運行、智能交通、現代物流、重要系統授時、精準農業,並通過該平台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和智能終端技術建設1500個智慧社區,最終構建智慧城市。

到了2月4日,合眾思壯又宣佈以1496萬美元現金收購全球第三大高精度衛星導航定位芯片與OEC板卡製造商加拿大的半球股份公司部分核心業務,並與之展開戰略合作。

然而,壞消息是,投資者對這些好消息似乎視而不見。

雖然在購併信息傳出當日一度出現5.92%漲幅,但之後兩日合眾思壯卻連續陰跌,並成為跌幅榜首位,最終以19.6元結束了龍年行情。要知道,近三年前,這只股票的股價曾經到達百元高位。

合眾思壯在2010年4月3日以每股37元上市,5日後攀升至106元,最高摸至113元每股,公司創始人郭信平憑藉45.13%持股贏得50億身家,風光無限,現在不僅距最高股價已相差逾460%,較發行價也幾近腰斬。姚明,這家公司曾經的守護神,6000萬收益變成了傳說,一天賬面損失80萬才是一個悲傷的現實。

當年在談及為何投資合眾思壯並如何看待郭氏時,姚明曾說「本人非常喜歡高科技」,且「空間信息技術屬於高滲透性支柱產業,商業價值與發展空間巨大」,而郭信平則是一位「對未來有好奇心的探索者,喜歡嘗試更遠更深的內容」。長期在美國生活的姚自然接觸過相當普及的位置服務,由此,姚對合眾的研判也顯得胸有成竹。

就像姚明曾經扛著火箭隊前進,從參股至公司上市,他也扛著這家寂寂無名的企業一路走來,不僅助郭謀得億萬財富,也令自己在不多的資本投資上有了一個不錯的成績。

不過,如果姚像他早早介入慈善業研究一樣提前完成經濟學的補課,他便會發現,合眾思壯的百元股神話相當不牢靠,從2007年到2010年上市,4年間主營收入從4.9億跌至4.03億,淨利從1.02億跌至0.53億,而至2012年,公司全年已預虧近6000萬元。

可以想像,如果沒有姚明這件華麗的外衣,不僅合眾思壯能否以如此高價發行且進入百元股行列尚且存疑,甚至以郭樹清新政後對擬上市公司財報的嚴苛管理,其IPO資質也未必能獲得。

合眾思壯以代理美國佳明公司導航產品起家,儘管它宣佈自己是涵蓋GPS、GLONASS、北斗多系統導航,擁有八大事業集群的企業,但前者的代理收入一直是其主要收入來源。而在2011年,美方已宣佈終止與其平台合作關係。

事實上,無論是地圖產業還是基於前者的車載導航業務,該公司均非主導者。根據統計,2012年,在車載導航預裝業務上,高德地圖和四維圖新共佔據90%市場,而在同樣可以產生導航服務的手機地圖服務市場中,高德、百度、圖吧分別以29.6%、20.3%、10.2%位列三甲。

基於位置服務已從早年以車為載體的「地圖助手」角色演化為智能生活全天候全方位導引,百度、騰訊、搜索等互聯網企業的強勢介入也讓專業化導航公司處於守勢,合眾思壯目前很難再表白自己的「領先性」。

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2011年初,郭信平以個人名義2億現金一次付清收購深圳天派電子,而後者生產的汽車導航產品顯然對合眾思壯的「任我游」系列產品產生直接對沖。同樣以學者富豪聞名的施振榮在無錫尚德之外另設亞洲硅業,以無息貸款、巨額擔保、無條件受付採購合同等多種手段利益輸運,那麼天派之於合眾和郭信平,又在扮演什麼角色,確實值得玩味。

當合眾方面宣佈與北京市府在北斗平台上深度合作時,有投資者一度產生某種聯想,認為這是該公司與佳明分手後一次再造良機。其實,在整個北斗產業鏈中,合眾思壯只是在地面導航終端這個民用子項上稍有發言權。而更需注意的是,其新近推出的一款北斗模塊產品售價199元,而GPS模塊國際價格不足3美元,加上保護性關稅亦不過50元人民幣,價格懸殊可見一斑。

位置服務正在成為最熱門的掘金之地,而合眾思壯卻在迷途中,哪怕它曾有姚明這個碩大的明星定位。而姚明的五年代言人合同也將在2013年到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657

押註美元單邊上漲不靈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803

0020210431

像去年那樣押註美元兌歐元、日元單邊上漲的容易錢恐怕沒有了,投資者今年需要在溫和上漲的美元背後尋找交易機會。

彭博社近日調查了超過12位策略師。他們認為,繼去年大漲13%以後,美元指數在2015年僅能上漲3.5%。美國銀行今年首選的外匯策略是做空澳元/美元,而高盛則看漲美元兌南非蘭特、匈牙利福林和歐元。

蒙特利爾銀行全球外匯策略部主管Greg Anderson在12月30日的采訪中告訴彭博社,“(美元)交易將更加顛簸,會變得起起落落”, 美元下半年以來的上漲步伐是“不可持續的”。

美聯儲將開始加息成為美元上漲的主要驅動因素,但隨著全球經濟放緩,這也受到了質疑。在FOMC享有投票權的舊金山聯儲主席John Williams周一表示,他認為“沒有任何理由急於加息。”

參與調查者們預計,截至今年年底,美元兌歐元會上漲2%,美元兌日元會上漲5%左右,去年美元兌該兩種貨幣的漲幅都是14%。

美元過度上漲?

1月2日,資產規模74億美元的Samson Capital Advisors基金經理Jonathan Lewis 在電話中告訴彭博:

2014年美元過度上漲了。在現在的水平下,美元今年難以維持那樣的上漲幅度了。

交易員預期美聯儲首次加息時間將在9月,半年前的預期為7月。期貨合約顯示,有64%的可能美聯儲會在9月上調基準利率至少0.5%。

12月FOMC聲明稱,美聯儲將“耐心”等待貨幣政策開始正常化。美聯儲主席耶倫在FOMC發布會上表示,至少未來兩次會議上不太可能開始貨幣政策正常化,

但耶倫表示,部分委員認為,2015年中期的經濟條件可能適合加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286

OPPO怎麽逆襲了?小米怎麽不靈了?這是互聯網手機玩不轉的線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2/156253.shtml

OPPO怎麽逆襲了?小米怎麽不靈了?這是互聯網手機玩不轉的線下
普通醬 普通醬

OPPO怎麽逆襲了?小米怎麽不靈了?這是互聯網手機玩不轉的線下

線下渠道是每家手機廠商都所要面臨的問題之一。互聯網手機,聽起來很美好,但實則還要面臨嚴峻的市場危局。

文 | 普通醬

線下渠道,可能是中國手機市場2016年的關鍵詞。

號稱“降低中間成本”來提高性價比的互聯網手機們,自去年年中開始熱度冷卻。合並或者破產,兩條路擺在了趕風口的的小互聯網手機品牌面前,互聯網手機,聽起來很美好,去中間環節可以降低成本來增加產品的吸引力這都不假,但還是面臨著嚴峻的市場危局。分析者往往將這里的邏輯歸咎於互聯網的觸手依然不能覆蓋廣大的二三線以下地區,真是這樣簡單?

線下渠道方面,華為、OPPO、vivo三家深耕線下的品牌卻在逐步發力搶占市場。但在線下渠道的品牌中,可能也只有這三家表現搶眼,那其他的傳統廠商們又在哪里?在近年來新商業模式的沖擊下,這三家脫穎而出的手機廠都是怎樣做的?

歸根結底一個問題:線下渠道該怎麽玩?他們並沒有告訴你的是,其實這不止是線下渠道的問題。

最近,我在連續采訪了OPPO以及傳統手機分銷商,就線下渠道進行探討過後,這個問題基本有了答案:

可以帶來優秀線下體驗的產品,是當前廠商的核心競爭力;

強硬且統一的價格體系,將有效推動品牌形象進步,並且在線上線下統一價格的體系中,線下渠道的用戶體驗會變得更加重要,會促成銷售向線下傾斜,這也是當下互聯網手機式微的根本原因;

相應地,廠商需要對渠道有更準確的把握,了解市場與消費者的動態,並及時做出反應和推進營銷;

對渠道商來說,渠道的互聯網化、信息化是降低渠道成本、發揮渠道作用的新趨勢。

總之,一場線上線下一體化、廠商到銷售的上下遊一體化整合正在發生。除了手機,在其他消費產品領域很可能也會發生同樣的變化。

那未來呢?先看看OPPO怎麽說。

OPPO:先有產品,再提渠道

“城頭變換大王旗”,OPPO副總裁Alen這樣評價今年的手機市場,“穩定的市場中,誰家拿出消費者喜歡的手機,市場份額就會快速上升,所有人都有機會。”

不同於主要依靠千元機提振出貨量的小米與魅族,華為、OPPO等廠商的主要市場在中高端市場中——當然我現在完全不想提“旗艦”一詞,因為這個詞的指代意義實在不夠明確。在OPPO的產品線中,毫無疑問,3月中旬發布的R9就是新一代的旗艦機,自然,這也是近期OPPO的市場拳頭產品。

與OPPO的市場人員的交談中,我們希望了解到OPPO在售手機的市場比重。OPPO的回答是非常幹脆的:R9占比過半,具體銷售數據會在6月初公布一次,現在可參考的數據只有上市初期4天銷量40萬。而整個OPPO品牌的出貨量與銷量數據增長,OPPO並不願意多提,稱無意參與出貨量大戰以及與其他廠商對比。

但OPPO建議我們參考第三方統計數據,也說盡管其中統計數據有很大差異,但排名還是可以參考的。虎嗅作者早先在挖掘一季度手機出貨量與銷量數據時,發現OPPO統計的出貨量或銷量的上下限差距高達750萬部——盡管有統計口徑和立場的問題,但這里也許需要註意,R9上市時間是在一季度的最末尾,上市前期的備貨是需要被考慮在內的。

R9的產能可以有多高?在OPPO的工廠中,我們看到了滿負荷運轉的SMT芯片組裝流水線,據稱,共計28條SMT流水線,每條線日產7000塊主板,全開時每月可生產500萬部,而當下有一半的SMT流水線在生產R9主板,也就是每月可達250萬部,而實際銷量就需要等待6月初OPPO公布的數據了。

R9真有這麽好?不一定,但確實可以賣好

今年三月發表的OPPO R9,在手機發布之初,虎嗅在拿到測試機後,並沒有對這款手機特別上心,就像在“互聯網化”的發燒友們看來,似乎OPPO的性能與配置在同價位的機器中總歸差了一點——在OPPO看來,對於大眾消費者來說,頂級的性能並不是剛需。

但在線下渠道的體驗——假定我沒有手機知識背景,沒有見過太多手機和考察設計,並且在很短的導購介紹與上手時間內,接連體驗華為、OPPO、Vivo與其他手機,僅憑第一感覺選擇手機的話,才發覺這部手機是有足夠的競爭力的。有媒體朋友稱,OPPO設計時非常在意的就是這點:拿到手機開屏瞬間的質感。我們現在可以為R9換一個標簽:特別適合被推銷的手機。

這樣的結果與OPPO的產品思路是分不開的。OPPO技術總監白劍表示,OPPO並不追求純粹的性能價格比,而是將性價比的關註點放在用戶呼籲最高的功能和質量把控需求中。這在OPPO產品中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快充、拍照以及從設計初期到生產過程中的品質控制——從供應商的元器件到最後的整機測試,諸如極限高溫與低溫、表面磨損和切割強度等等,甚至在開發過程中就投入三四千臺機器進行跌落測試,然而並不會體現在手機成品的宣傳當中。

宣傳中同樣沒有告訴你的是OPPO的獨到之處帶來的兼容性壁壘,這在VOOC閃充中格外明顯。當別家的手機依靠高通QC或者聯發科的快充技術,實現了從充電頭通用、普通數據線到甚至移動電源的全面握手兼容。

並且功率高於現有VOOC的時候,OPPO依然需要使用自家的充電頭以及經過特殊設計的MicroUSB數據線才可以實現快充。但在線下渠道中,這些事情真的可以被消費者選擇性的忽略,而在OPPO的宣傳中,低壓大電流的快充則是可以減少發熱、保護電池的優勢。

而其實論發燒友們津津樂道的“黑科技”,OPPO也早已做到了無邊框手機、壓感屏甚至可折疊手機,亦或像巴塞羅那MWC上展示的5分鐘可以充電一半以上、功率高達80瓦的SuperVOOC快充,但綜合考慮成本與市場需要,OPPO並沒有將這些新技術落地投產。在產品上,發燒友和OPPO所面向的消費群體,會給出截然不同的評價,但這完全不妨礙R9會被市場認可。

產品與營銷的配合,是現在成功的營銷,但也可能是品牌形象的風險

在參觀OPPO工廠的采購工程實驗室時,除去常規的供應商來料,包括攝像頭模組、電池和外殼等等的品質檢測和極端條件測試等之外,有一件特殊的材料引起了我的註意:OPPO店面和櫃臺用的“OPPO”標誌燈箱。OPPO稱,零售店的物料都要統一接受質檢,以保證在沿海鹽霧等特殊環境下燈箱的壽命和觀感不出問題。

所以說,OPPO帶有明顯的銷售導向?還是聽OPPO自己怎麽說。產品之外,OPPO在市場方面的運作思路則是我們關心的另一個重點,這里有兩方面,其中的小問題是產品與品牌的推廣思路,而重頭則是市場渠道的邏輯。

OPPO在數據等方面不對抗友商的低調,與其在線下傳統渠道廣告的高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是OPPO“結果導向”這樣的公司文化的結果之一。論廣告策略,OPPO選擇的方式都頗為傳統:實體廣告投放、綜藝節目掛名、足球俱樂部代言(然而巴薩的當家球星為華為簽約代言了)等等,更不用提大街小巷但凡涉及手機、電子類賣場中都能看到的OPPO標誌和耳熟能詳的“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這個Slogan——不與友商“撕逼”的OPPO,卻總因為這句話被友商拿來對比。

結果導向也為OPPO帶來了負面效果:重產品營銷,卻忽略了品牌形象本身的塑造。我無意挖掘OPPO廣告策略中的邏輯,論成果,其在二線以下地區刷眼球確實有所成就,但簡單粗暴的廣告政策和既有用戶群讓OPPO更難向一線城市擴張,在與OPPO的接觸中,品牌形象的問題一直是OPPO直面坦承的問題之一,甚至曾經在給媒體的一份調查中,直接讓記者們填寫對OPPO品牌印象的幾個形容詞。

渠道管理:價格統一的必然性

早年3G、4G的運營商渠道換機熱潮,成就了“中華酷聯”,OPPO沒有趕潮流,按他們的說法,運營商定制機並不是消費者需要的手機;隨著“中華酷聯”運營商定制的糟糕千元機換代,成就了小米等互聯網手機,OPPO又一次沒有趕上潮流,依然在經營自己的社會渠道。

而隨著手機市場的進一步飽和,已鋪好渠道的華為、OPPO和Vivo便大放異彩,但簡單地將華為、OPPO與Vivo過去一年內的快速增長僅僅歸結於線下渠道鋪得廣,這樣的邏輯並不成立。OPPO對於談論渠道並不抵觸,我們也得以了解了廠商自己的考量。

OPPO的渠道代理分為兩個層級,省一級的總代理,以及銷售終端店面。在OPPO的體系中,線上銷售與線下銷售的商家是分開處理的,一方面禁止小商家們私自將產品上網售賣,另一方面將專門經營線上渠道的商家進行利潤的再分配——在OPPO現有的銷售中,僅有不到10%的市場份額來自在線銷售,對OPPO本身來說確實有更高的利潤率,而OPPO會將這一部分利潤分攤到線下渠道的成本當中,實現線上銷售反哺線下利潤,盡管OPPO的定價策略也已為線下渠道留出了利潤空間。

不論線上還是線下,OPPO都將手機的價格牢牢卡死在官方定價上,甚至有過一旦發現一家低價銷售,整條街停止手機供貨的傳言。

統一價格、保證利潤,是讓零售商們願意支持某品牌手機的根本,也是小米等互聯網手機的線下渠道一定會出問題的原因。直接走線上的互聯網模式對手機廠商來說是低成本運作,但也只能是小規模的遊戲,從廣告到購買之間最有效的第二次影響會在線下渠道的真機體驗,對於實體商品來說,除非科技已經發展到完全替代實體購物體驗時,線下渠道的生命力才能宣告終結。

這是一個簡單的邏輯,但小米們依然在推渠道這條路上一錯再錯:當產品的利潤空間被壓縮到很低甚至負利潤時,線下渠道將被迫用“黃牛價”來進行銷售,否則將面臨生存危機,比如近期的一則新聞,樂視自建的LePar體驗店,80%以上都在虧本運行;而加價則消費者向線上渠道流失,導致線下店僅僅在線上渠道斷貨時,依靠更高的單筆利潤,更高的黃牛加價來維持盈利。

虧本的原因其實並不是手機賣不出去。在有媒體稱樂視手機出貨過高、 抨擊線下體驗店與天貓銷量不佳還號稱出貨量過千萬的時候,其實有這樣的統計也許他們是沒有看到的:樂2的線下渠道賣得相當好,超越了華為Mate 8與P9兩款市場上的熱賣機型——而Mate 8與P9的銷量都在數百萬級別。

一個數據。小米與渠道商合作投放的最後一款機型是小米4,自信滿滿的小米決定不再使用分銷體系,意圖將全部線下小B客戶的進貨渠道視為等同於最終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於是便有了小米線下非官方渠道的手機全部是黃牛價。反映在老生常談的出貨量上,即是年初1億出貨目標,年中目標下降至8000萬,而最後實際出貨7000萬的“小米危險了”的結論。

那麽,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宣稱“互聯網”的手機,卻在走著傳統的分銷渠道,這樣的事情不知道小米們該怎樣面對。

混亂的價格體系還會導致的另外一個結果就是品牌價值的崩潰,而這個混亂,不僅包括線下的黃牛加價,也包括線下渠道間惡性的降價競爭。

三星自Galaxy S4的渠道價格跳水、渠道行貨比官方報價相差近千元起,三星的品牌影響力便逐年下降,而第二年的S5產品又明顯弱勢,銷售一路走低,國內市場從峰值的8000萬部下降到今年渠道商預估的2000萬部,隨著銷售不力份額下降,原本三星自有銷售渠道變成了費力不討好的生意,裁撤自有渠道、銷售終端反水——當年的三星店鋪相當一部分已轉售華為等其他品牌。線下渠道本身不是問題,而問題在於怎樣讓渠道健康發展。

長遠看來,隨著網絡的普及,是否會將線上線下的比例進行一個倒轉?由線上成為主要的出貨渠道,售價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線下渠道作為補充的線下體驗,利潤主要依賴線上渠道反哺?但按照上面的邏輯,一旦線上線下同價,線下渠道的發展不會差到哪里去,比如零售業單位面積營業額的最高紀錄,就是由Apple Store保持的。這里比例反轉的路徑可能根本不通。

分銷渠道的作用,不僅僅是“雁過拔毛”

手機的銷售鏈條是一種“少對多”的模式:上遊的品牌商數量並不多,馬太效應明顯,少數大廠把持了絕大多數市場份額;而下遊的銷售渠道則包括運營商、網絡B2C比如京東、實體B2C如蘇寧和迪信通,以及諸多的品牌加盟店、網絡C2C淘寶店甚至夫妻手機商鋪等形式。與之相對的則是家電行業“多對少”的行業格局,多門類多品牌,對應到京東蘇寧國美三大渠道中。

手機線下渠道把持了中國手機銷量的大頭——去年通過線下渠道銷售的手機占比為74%,但各渠道所占比重不均,地域分布廣泛,而想打通這里的渠道,並盡可能保證手機廠商的利益,於是就有了分銷這樣的概念。

除去廠商自營的分銷渠道——僅有份額足夠高的大廠才有可能自己實現,比如現在的成功者OPPO與當年如日中天的三星——而其他的分銷渠道們則面對這樣的博弈:在廠家與分銷商中間是絕對的賣家市場,廠商按機型交由不同分銷商負責,但當分銷商變得足夠強大時,其擁有的議價能力將壓低采購價格,導致廠商轉投別處。

這樣的市場博弈直接導致了上遊廠商們養出了三四家量級相當的分銷商同時占據市場,而像運營商、京東或蘇寧等大型B2C也可以直接向廠商訂購搶占分銷商的份額——現在的市場中,來自B2C的銷量在逐年上升,當然同樣面臨著議價博弈,導致京東或迪信通也會從分銷商手中進貨,成為第二級的銷售代理。在全國6000億元的手機市場中,一家典型的手機分銷商,市場份額會占10%左右。

以上所說,也僅僅是分銷渠道的最基本的作用:將產品從廠商派發到下線的“雁過拔毛”。對於分銷商的作用給出了詳盡的解答:大分銷渠道將成為生產供應鏈條中的“蓄水池”、提供統計數據與生產建議、協助管理終端零售商。但對於整個分銷行業來說,隨著互聯網模式手機的沖擊,分銷與渠道也在進行快速的互聯網化,而不變的是手機行業“少對多”特性帶來的分銷渠道間的合作與競爭。

“蓄水池”與“參謀”

分銷商在生產銷售鏈條中的定位,產品的鋪貨和流轉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羅永浩曾向雷軍道歉,稱定時搶購模式是互聯網手機一定會面臨的問題,也在於缺少了渠道這樣“蓄水池”帶來的生產緩沖——分銷商們巨額的現金流可以為手機廠商分擔存貨壓力,並將資金快速投入產能爬坡中,而分銷商手中的的產品將轉化成渠道商手中的現貨。

另外一方面,比起依靠消費者訂單用腳投票,根據結果滯後生產的方式,分銷商們對於市場的把握則可以在更早的時間點判斷一款機型的銷售軌跡。三星出貨量的快速下滑,留出了幾千萬的市場空間,現在看來這部分市場已經被華為等割。

分銷商的數據參考一方面是整體的宏觀市場,另一方面是解決手機市場地域分布差異過大的問題。對於廠商而言,是小營業廳和加盟店可靠還是大型的品牌店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在來自分銷商的數據統計中,後者的單位效率要遠高於前者,比如一家華為的大線下店的日銷量可以達到300臺。一家一線城市、核心商圈的大型的體驗店會為品牌帶來怎樣的作用?這樣統計看來,不僅僅是面向高端市場樹立品牌形象,也是實打實的高效率銷售。

自然,除了生產的“蓄水池”和銷售的“參謀”,如同OPPO一樣,分銷商也承擔著對渠道串貨和價格把控的任務,以及廠商希望在銷售終端進行促銷活動等計劃的落實等。具體的事務使分銷商的規模變得異常龐大:各省的分公司及各地的駐派人員等,因此,提出一套更有效的整合方式勢在必得。

分銷渠道的信息化

在某國有分銷商的辦公室中,有一臺大屏幕電視在循環播放著他們的新思路——在線分銷商城,產生實時訂單及統計數據。

每隔幾秒,我們就可以看到屏幕上位於某地——甚至下沈到鄉鎮的商家下了訂單,手機訂單的數量甚至可以低至一臺。如此看來,分銷渠道的商家進貨變得像淘寶購物一樣簡單。這樣的系統已在快速取代傳統的電話訂購、銀行匯款確認這樣冗長的程序。

而實時的統計數據:月銷量排行、每天訂單的機型和金額比重等,也都在電視上展示著——當然是不會允許拍照的。工作人員告訴我,電視上的數據是每個廠商都想得到的資料,但實際上出於與廠商合作的保密協議,一個手機品牌的銷售數據不能透露給其他廠商,因此我也無法做過多評價。

2016年的手機市場,一場整合正在進行

從產品與渠道,整體看來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結論:野蠻生長過後,手機市場面臨的變化遠不止是“向線下渠道走”一句話這麽簡單,在線下渠道增長的背後是由廠商、代工廠生產,到分銷再到零售店全方位的整合。

首先是線上線下的一體化,差異化的渠道正在融合,這與先前有作者所稱“OPPO等的差異化渠道將受到互聯網手機沖擊渠道的擠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這場整合先從互聯網手機影響力尚未完全觸及的下線開始,先是傳統既有的運營商渠道與社會渠道自發演進,發展至今年的所有廠商都宣稱要建立更多的店面。

當然,也會有更多的手機廠商意識到價格體系的重要性,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純粹互聯網品牌的價格策略會成為下一階段的關註問題。而在接下來線下渠道的爭奪中,同時切走線上線下兩塊蛋糕的反而很可能還是線下的品牌們。邏輯同上。

而另外一方面,則是上下遊統計數據、訂單需求、資金等全方位的一體化,其中信息化的分銷系統功不可沒,分銷渠道從銷量上帶來的價值將大於渠道的成本——並且隨著信息化的推進,渠道成本還在逐漸下降的過程中。

在這樣的環境中,廠商又可以做些什麽?OPPO稱,“結果導向”本可以指導他們沿著現在的思路繼續走下去。但由下而上發力的OPPO被扣上“二線手機”的帽子,樹立新的品牌形象、補齊缺失的一線城市高端市場則是新的市場增長點。

現有“求穩”思路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滿足大眾口味的手機,這是OPPO產品從硬件到軟件系統的設計主線。然而一款舒適但沒有特色的手機恐怕不能滿足更苛刻的消費者,設計與審美的提升,OPPO產品總監白劍認為會是接下來產品方面的重點。

而品牌形象方面,OPPO的市場部已在試圖在一線城市改變品牌形象,也會有“旗艦店”的形式做成自己的“OPPO Store”,但在我看來,缺失的品牌個性才是OPPO需要關註的重點。

oppo 小米 線下 渠道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803

熔盛陷周轉不靈 今年到期債156億 找銀行商續期

1 : GS(14)@2013-07-06 14:42:4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06/news/ea_eaa1.htm


內地最大的造船企業熔盛重工面臨資金考驗,昨日集團承認因信貸緊張而拖欠工人薪金。圖為早前發生罷工的南通基地。(資料圖片)



熔盛在2010年上市集資逾百億元,但未能因此解決債務過多的問題,已退出董事會的創辦人兼大股東張志熔近日出手打救,向集團借出2億元人民幣作周轉。(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內地近日面臨錢荒,銀行收緊信貸,造船業成為第一個被開刀的行業。貴為內地最大、全球第3大的造船企業熔盛重工(1101),連日來避談欠薪傳聞。至周四股份突然停牌,昨早終發出公告,承認近月因資金壓力而欠薪及延遲向供應商找數。集團今年到期債務達156億元(人民幣‧下同),公司正跟銀行磋商,重續現有信貸融資額,分析員指熔盛存亡將繫於銀行取態。

熔盛指大股東張志熔借出2億元免息貸款以作周轉,但相比百億短債,恐怕只是杯水車薪。熔盛同時發盈警,指由於市場持續萎縮,船舶訂單及價格較去年大幅下跌,相比去年上半年2.2億元利潤,預計今年同期將錄得虧損。集團昨早復牌後股價即急瀉,收市大跌16%至0.89元,成交量較上日急增2.7倍至1.27億股。

重債兼發盈警 昨復牌瀉16%

集團昨日首先否認有供應商因欠款而取走機器,亦指沒有分包商將薪金挾帶私逃,但首次承認,因金融機構收緊向造船商的信貸,加上不少船東延遲或拖欠款項,以致近月營運資金有壓力,因而延遲向供應商及工人付款,以緊縮現金流出。

面臨「爆煲」危機,銀行的取態成為關鍵。日前已有內地報章報道,國家開發銀行加快對熔盛貸款的回收速度。截至去年底,集團流動債務高達256億元,當中156億元為今年內到期,但手頭現金僅21億元。熔盛2010年底在港上市,集資140億元。當年年底公司手頭現金104億元,但過去兩年卻大幅減少(表)。

分析員對重續債項無信心

大華繼顯分析員Lawrence Li指出,熔盛能否存活下去,視乎銀行是否願意再借貸,「雖然現階段無舻象顯示銀行會停止借錢,但對熔盛能重續債項沒有信心」。

熔盛則指出,正與多家金融機構磋商,爭取重續現有信貸融資額,同時向政府尋求財務資助。事實上,江蘇省政府在過去兩年分別給予集團12.5億元及12.7億元補助。創辦人兼大股東張志熔此刻亦不得不出手,集團指出,他已授出2億元免息且無抵押的貸款。張志熔上次出手拯救熔盛,是在2009年(見另稿)。

除了欠薪,集團亦受困於罷工及裁員的傳聞。集團昨日承認,本月2日有部分被裁走的工人圍堵江蘇南通基地的總部大門,但現已撤離,現有工人沒發起罷工。至於裁員一事,集團並沒有回應是否如《華爾街日報》日前引述管理層所說,已裁減四成員工,即8000人。

德銀的報告指出,集團已對離職員工付清款項,相信未來毋須再作賠償。該行又指出,雖然今年行業有輕微復蘇,但這是因為去年基數過低,造船企業的定價能力依然疲弱,行業仍未走出困境。

明報記者 廖毅然
2 : GS(14)@2013-07-06 14:43:39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06/news/ea_eaa2.htm
最大造船企 崛起快衰落亦快
  2013年7月6日

【明報專訊】2004年才成立的熔盛,不足10年便成為內地最大造船企業,但快速崛起的背後是過度借貸。造船業依賴船東首付資金,同時依靠銀行大額貸款,當兩邊同時收緊,熔盛便慘被夾在中間,因此在這次內地錢荒中首當其衝,亦不得不靠創辦人兼大股東張志熔出手打救。

張志熔靠地產起家

張志熔以房地產起家,及後涉足造船業,引來多方質疑,但熔盛確成為中國經濟起飛的大贏家。不過,張志熔的行事作風亦往往惹來非議,去年他更捲入內幕交易案,涉嫌違規地在中海油(0883)公布收購加拿大油企Nexen之前,買入中海油股份,最後須支付1400萬美元(約1.1億港元)作和解費。他其後決定全面退出熔盛的董事會,把權力下放給一手提攜的陳強。然而,造船行業持續不景氣,即使董事會朝公眾化方向走,集團業務仍未擺脫困境。

張志熔上一次出手打救熔盛,是在2009年。熔盛早在2007年向一批投資者發行優先股,豈料2008年的金融海嘯打亂其上市計劃,該批投資者在2009年選擇撤出,熔盛在資金短缺的情下需要回購該批優先股,張志熔因而向集團借出2.5億美元,直至2010年集團上市後才還清這款項。

當年事情已顯示出,在經濟下滑其間,造船企業手頭現金將極為緊絀。即使當年上市集得140億元,亦無助解決集團債務過多的問題。截至今年3月,集團總負債高達326億元人民幣,而且自去年開始一直虧損。現時股價較當年上市招股價8元,「潛水」近九成。
3 : GS(14)@2013-07-06 14:44:0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706/news/ea_eaa3.htm

【明報專訊】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在政策不明朗下,產能過剩行業更受打擊。熔盛(1101)事件已暴露出造船業有資金鏈斷裂舻象,據本報了解,不少內地銀行已將造船業打入信貸黑名單,有四大行內部人士表示,今年貸款政策愈發謹慎,對風險大的行業會考慮及時退出;大行策略師認為,處在產業上游的大型國企,槓桿率較高,需警惕。

內銀負責人:造船不碰

一如熔盛在通告中所說的「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已收緊向造船商提供信貸融資額」,一位內地全國性中小型銀行負責貸款的人士也對本報記者明言,銀行對「造船不碰」,據稱,對於大型企業,由於貸款規模過大,若行業不濟,企業資金鏈一旦發生狀,銀行很擔心「救不過來」。

花旗環球金融中國研究部主管沈明高向本報指出,隨覑內地經濟放緩,很多上游行業的產能過剩現象愈發嚴重,除造船業外,還有電力、鋼鐵、造紙及機械產品等行業,「一般負債率較高的企業都在上游,尤其以大型國企的槓桿率為高,銀行對一些高危行業收緊信貸也在所難免」。根據本報向四大行了解的情,內銀確實有行業貸款政策,並會根據經濟現及行業現狀定期做出調整,對明顯有風險徵兆的貸款會作風險管控,一般而言,會在發現風險大的行業和企業貸款後,及時退出,「貸款政策需要有一定的預見性,造船業去年已開始不景氣,相對更加謹慎」。

市場也已有所反應,過去兩周,造船、鋼鐵、 內房等高債行業的股價均出現下滑(見表)。事實上,內地經濟今年的走勢令全球市場大跌眼鏡,加上中央新領導班子上台後,對政策基調一直未有明確表態,令經濟前景撲朔迷離。沈明高強調,就政策而言,市場已無預期,這將直接導致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喪失,並迷失方向;他呼籲,政府應有新措施出台,慢慢調整經濟,然後再改革。

明報記者 張聞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2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