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梳子做成上市大公司
譚木匠公司成立於1997年3月6日,1998年3月7日與第一家加盟連鎖店簽約,從此一直以特許經營模式發展。到了2001年初已有100家專賣店,2003年4月200家,2004年取得了進出口經營權,開始進出口業務,2005年7月26日,譚木匠新加坡第一店開業……2009年12月29日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之前,已三次登上福布斯中國潛力企業榜,三次獲得年度中國零售業優秀特許加盟品牌稱號。
今天,譚木匠已是集家具、梳理用品、飾品於一體的小木製品專業化集團公司,旗下包括重慶譚木匠、譚木匠發展有限公司、譚木匠手工館、美裕飾品、自強木業等子公司。譚木匠控股有限公司管理中心位於香港和重慶,工廠坐落在重慶萬州,佔地面積54000平方米,擁有專利80多項,產品銷售200多個城市以及美國、韓國、新加坡等國家。
3月28日譚木匠宣佈2012年全年業績:營業額2.7億多元人民幣,同比上升11.5%;毛利上升9.1%至約1.82億元;整體毛利率為66.9%;權益持有人應佔溢利同比上升34.8%至1.26億元,淨利潤率上升8%至46.4%。
譚木匠全球零售店舖總數達1429家,2012年淨增加97家。其中大陸特許加盟店數目達至1416家,淨增加101家店,覆蓋33個省份。公司大力推動於一線及沿海城市開設新銳店。新銳店店舖總數增加12家至83家,覆蓋重點城市的核心商圈,如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昆明、廣州、成都和重慶等。
海外業務方面,2012年公司在海外專賣店共13家,其中以直接經營店舖形式在香港經營6家,海外特許加盟店舖分別於新加坡設有3家、美國2家、韓國1家和加拿大1家。
未來,譚木匠計劃淨增加盟店約150家、新銳店30家,重點分佈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的核心商圈和知名連鎖購物中心。海外市場的發展方面,公司擬以不限於專賣店的形勢拓展,計劃在香港、加拿大和日本等國家及地區新增專賣店5家。同時針對歐洲及其他空白市場,通過海外展銷會、網路平台等促進新客戶開發,以進一步擴大其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
沒右手的木匠成了大氣候
現年49歲的譚傳華,18歲時因意外失去右手。對於一個農民來說,沒有右手就不能從事農業勞動,他學過醫、做過小學老師,還以賣畫為生流浪過大半個中國。
1993年,一直苦於木雕生意冷清的譚傳華,偶然買到一把木梳,當時市場上主要以塑料梳子為主,木質的梳子並不多見,這給了他很大啟發。他感到這木梳中蘊含著巨大的商機。當即,他決定帶著自己做木雕的工匠開始研究梳子的製作工藝。?
「當時30幾個工人都不知道梳子怎麼做,用半年時間研究,終於做了出來。」譚傳華的第一批產品出廠了,拿到市場上整整一天的時間,4個業務員喊破了嗓子,卻只賣掉了一把兩元錢的梳子。
譚木匠品牌的開創並非一帆風順,也曾遇到過為他人做嫁衣的尷尬。起初,譚傳華的梳子曾使用過「先生」牌、「小姐」牌這樣識別力不強的品牌。「牌子打出去後,沒有人記得住。打了很多廣告,也沒有什麼收效。我的競爭對手還說,譚老闆那邊打廣告,我這邊坐收漁利。這話對我是一個很大的刺激。就是因為這句話,我才決定改名字,改成譚木匠。」?
在銷售網絡的搭建上,譚傳華起初也吃盡了苦頭。1993年,剛剛做木梳生意的譚傳華一直苦於打不開銷路,他就派自己的業務員挎著籃子在街頭叫賣,但是這樣的方式,銷售實在是太慢了。譚傳華想到了進國有大型商場,但當時的商場都認為梳子根本沒有銷路,不願和他合作。被逼得走投無路的譚傳華和商場的負責人說:「三天賣不掉我的梳子,你就把它全燒掉!」終於有商場同意試試,結果他的黃楊木梳子賣得很好,商場同意長期與他合作。?
然而好景不長。商場經營不善,拖欠譚傳華近100萬元,公司現金流出現嚴重問題。譚傳華被迫決定開店自己銷售。南通的一名商人看中了譚木匠的生意,就和譚傳華提出做加盟店的想法,兩人一拍即合,1998年第一家譚木匠加盟店就這樣開張了。?
秘訣在於創新 對手模仿也追不上?
「譚木匠的成功秘訣就是創新和獨特性!這是我們為自己做的一塊大蛋糕。」說這番話的是重慶譚木匠工藝品有限公司的經營顧問李平。他所說的這塊「蛋糕」正是譚傳華15年來用小梳子打造的一個市場奇蹟。
今天的譚木匠產品涉及126個種類、574個型號、2480種款式,每年創造利潤過億。公司每年推出富有文化氣息的木梳300多款新品,這些自主設計開發的款式都擁有專利。?
「我們很少打廣告,主要依靠口碑相傳,但是我們的製造成本很高。」每年譚傳華都要拿出近500萬元投入到新產品的設計開發中。譚木匠的梳子做成了品牌,有了名氣,不免會招來競爭對手的仿造,譚傳華說:「我們就是依靠層出不窮地推出新品,以速度制勝,讓競爭對手即使模仿都追不上來!」?
除了產品的推陳出新,譚傳華對質量的管理也非常苛刻。1995年,剛剛有所起色的公司,相繼完成了一些重大的技術改進。從庫房裡清理出在技改之前生產的有質量問題的15萬把木梳。這些木梳的生產成本至少要30萬元,如果照成本價出售是沒有問題的,當時也有幾個批發商看中了這批貨。但是,譚傳華看著這批貨,越看越不順眼。不顧廠裡幹部的勸阻和銀行的還貸壓力,為了企業的長遠發展,他燒掉了價值30萬元的梳子。?
譚傳華「燒梳子」在當時的行業內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更有人說他是「傻」,不會做生意。但也正是因為這一燒,譚木匠的好形象才得以在市場中樹立起來。
產品線足夠豐富 附加值挖掘徹底
譚木匠的梳子,不僅做得漂亮,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專利拋光技術、插齒技術結合起來,用料考究,具有防靜電、保健、順發等基本功能。而且產品概念極具民族特色,有牡丹、翠竹組成的「花開富貴,竹報平安」,有鳳求凰、鵲橋仙、合家歡等系列產品,符合國人審美習慣,也為產品增添文化特色。
譚木匠的產品非常豐富,按材質分,按用途分,梳類有水黃楊、梨木、紫檀木、白角、黑角等十幾種材料上百個品種;鏡類有雕刻、彩繪、手繪等多種樣式、上百個圖案;扇類有絹扇、紙扇數十個花色;健身類有健身扒、按摩器、健身錐、香面刮、淋浴器等十幾個品種;其它還有佛珠、髮夾、刮痧板、竹篦子、鞋拔等等。產品實用性和藝術性很好地結合,消費者愛不釋手。
譚木匠在包裝方面,將產品的傳統特色定位也落實得很是到位。高檔木梳有禮品盒包裝,普通木梳的外包裝是黑色或籃底白花的中式小布口袋,禮品袋、禮品盒的設計使譚木匠的產品不僅有實用價值,還因為拿得出手成為了餽贈佳品。
譚木匠捨得在產品開發方面下功夫。他們圍繞親情、友情、愛情以及風土人情等主題,年年推出數百種新款式的產品,品種之繁多,令競爭對手望塵莫及。由於產品的快速更新,不僅能不斷地吸引新老顧客,還能有效地提高加盟商的贏利能力。
譚木匠很會有效整合社會資源,長期舉辦有獎徵稿活動,收集民間創意,從中篩選出新產品的設計創意,給中標者一定的獎勵。這種做法不僅使譚木匠得到了大量新穎的設計創意,而且還節約了設計成本。譚傳華說:「我們的設計師團隊來自三方面,首先是內部設計團隊,另一方面是與專業網站、雜誌、公司、院校合作,整合國內的設計團隊,還有就是與德國、意大利、法國等國際設計師事務所建立合作夥伴關係,融合國際上的設計力量。」
能把木梳這種家常使用、司空見慣的小商品做到這樣的規模、這樣的層次,歷年宣傳費用累加卻不到200萬元,不得不說,譚木匠在品牌塑造方面的確有一套。
譚木匠的梳子做的已經不僅僅是產品,而是文化。這也正是他們的成功之處。
品牌塑造堅定而明確
多數小企業的梳子,產品樣式單一、品牌形象不突出,一直形不成氣候,高端市場更是一片空白。譚木匠橫空出世,低成本塑造品牌,並將品牌塑造與銷售非常好地相結合。
業內人士研究發現,?譚木匠的銷售場所有兩個特點:一是譚木匠連鎖專賣店,10多平方米左右,面積不大但都在鬧市區,人流量大、消費能力高;
二是陳列極具特色,譚木匠採用品牌特許經營方式,店面統一風格包括門楣字樣的書寫、店頭全木包裝,店內木質展台的精巧設計,四壁掛滿精緻的小梳子,給人置身於木梳小王國的感覺。品牌風格易於辨認,有濃厚的文化品味,大大提升了譚木匠的品牌內涵。
銷售地點的選擇和極具特色的裝修陳列,很好地將譚木匠與其他木梳品牌區分開來,而且很容易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進而吸引顧客成為譚木匠產品的消費者甚至回頭客。
譚木匠的店舖風格開始也沒有這麼鮮明,是後來根據加盟者的反映,重新設計的專修新方案。神奇的是,按照新方案重新裝修的加盟店,銷售額比原來多了一倍有餘。推廣之後,立即在業內引起轟動,加上口碑相傳,要求加盟譚木匠特許經營的人數劇增。從此,譚木匠的生意火了起來。
譚木匠在定價策略上,也很注意體現出品牌地位。一是高價,譚木匠的梳子,最便宜的18元,最貴的超過200元,普通的黃楊木梳子的價格是38元。和地攤或商店中看到的幾元錢一把的梳子相比,價格的差距非常大。高價不僅使譚木匠獲得了很高的毛利,而且與專賣店的銷售方式以及地理位置相協調,還將自身的品牌定位與同行區分了出來;二是統一定價,所有專賣店的價格一樣;三是不還價,一律按照標價出售,沒有任何折扣,這很符合專賣店經營的規律。
成功構建特許加盟網絡
產品銷售,要不走平常的分銷渠道,要不就做連鎖專賣店。第一種做法的好處是可以把銷量做上來,缺點是利潤低,品牌也很難做出來。第二種做法的銷量相對小一些,但好處是毛利高,能夠塑造品牌,而且加盟店分擔了部分風險。此外,銷售管理的成本也低很多,而且等到品牌做起來之後,還可以擴充銷售渠道的模式或者延伸產品。
譚木匠選擇了後者。加盟專賣店初期的銷售增長速度會慢一些,但當品牌知名度上升,每隔一段時間銷量會出現一次大的增幅。
譚木匠的特許加盟連鎖管理也很有特色。
一方面,他們有穩健的加盟政策:譚木匠的做法比較理性,沒有不著邊際的吹噓,反而贏得了客戶的信任。他們將產品定位為高級木梳,要求加盟者必須在繁華商業區有面積20平方米以上的獨立店面。譚木匠不希望加盟者太有錢,因為「太有錢就不會認真賣木梳」,所以加盟費的門檻比較低,地級城市1萬元、省會城市2萬元。
當加盟店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加盟費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加盟店進貨必須現款現貨,概不賒欠,譚木匠避免了財務風險。
為了保護加盟者的利益,譚木匠允許在經營期間調換滯銷貨,對那些合同期滿不再經營者,可退一年內存貨,收取零售額6%的退貨費。他們對每個專賣店的經營範圍和銷售價格都進行了統一的劃分和嚴格控制,每個地區都派出市場督導員,負責監督規範市場。凡是違規經營的專賣店,都將給予嚴厲的處罰,直到取消經營權。
另一方面就是譚木匠在全國統一推廣連鎖店裝潢風格,裝潢以紅檀木色為標準色,具有沉著、古樸、傳統、自然的特質,加強並投射出品牌形象。全木製的裝飾、溫暖的圓桶燈、滿牆的梳子和古香古色的色調,購物環境親切而溫暖。
通過特許加盟的方式,譚木匠逐漸在全國建立了分銷網絡,等到這個網絡越來越密的時候,就達到了與「大分銷」殊途同歸的效果。高毛利和品牌形象又優於大分銷,這就是譚木匠專賣店體系的獨到之處。
針對隨著分銷渠道的不斷擴大,加盟專賣店遍佈全國,一直採用傳統手工處理業務的方式帶來的管理混亂問題,譚木匠改造了信息管理系統,使得進銷存管理效率大大提高,生產與銷售之間的關係捋得更順了。
| ||||||
一萬次插拔、故意把產品老化十年測試,蚵田旁四十一年的老公司做出電動車充電槍,獲得德國認證,打入日本市場,成為這波電動車、智慧車潮流的贏家。 撰文.呂國禎 彰濱工業區有一家四十一年的老公司,最近成了外資、基金經理人、投顧熱門穿梭的標的,因為這是全台灣第一家通過德國認證,可以賣往歐洲市場的電動車充電槍供應商,更被視為最有機會打入日本電動車體系的台灣公司。 到了彰濱工業區,沿著慶安北路、線工北四路走到健和興,沿途儘是蚵田、閒置工業區,全世界當紅的電動車充電槍,怎會藏在這樣的地方? 這十多年來,台灣有意投入汽車電子領域的企業很多,從廣達、仁寶等電子五哥,甚至鴻海還收購專做汽車電子的安泰電業,但怎麼會是由彰濱這家老公司開發出電動車充電槍。故事要從一九九九年開始說起,健和興足足用了十五年才打進汽車供應鏈。 巨人不願意接的訂單 小公司撿到機會其實在這之前,健和興生產連接器用的端子是全球前三大,應用範圍是傳統的家電與電力工業,例如台電的輸配電線路、高鐵、捷運用電力設備等;用最通俗的說法,健和興「專門讓人來電」,而連接電力與用電設備之間的連接器,與電動車的充電槍是同樣的原理。 但問題來了,做電動車的充電槍有什麼了不起?這要從健和興由傳統連接器切入汽車供應鏈說起。一九九九年,與健和興有往來的日本連接器廠想去中國投資,但又怕中國因為歷史情結,對日商不友好,因此找上健和興合作,希望健和興一起去中國,而且願意把代工業務交給健和興。 雙方合作後,這家日本公司願意傳授生產車用連接器的技術;不過,健和興花兩年多,前後派了五批的工程師到日本學習如何生產車用的產品,平均每批待了半年,回到台灣還是做不出來。最後日本公司派工程師來教,才導入車用連接器的生產技術。 但殘酷的是,花了這麼久才學會,不代表就有客戶,所以從二○○一年到○四年,健和興總經理鄭景壬開始拜訪日本車廠,有的還願意接見他,但有的直接告訴他:「不用來了!我們不可能用非日商的。」一直到了○四年,日本有汽車廠因為不滿長期合作的全球最大車用連接器廠泰科安普,以及日本住友的服務,願意給健和興嘗試的機會。 巨人不願意低頭撿的小訂單,給了健和興機會,半年內就開發好產品開始出貨;而且為了生產車用連接器,投資了三億元,包括實驗室、自動化生產線,這樣的投資對於資本額才十四億多元的健和興來說,佔了二○%以上,算是相當大的賭注。 客戶不信任 兩個月測試做完「重做一次」但投資這麼大,其實第一年的生意才五百萬元,別說賺錢,連產能都填不滿,而且日本車廠才給了健和興單一規格總數三千顆連接器的訂單,對比一輛車子約有一千五百種規格的連接器,這張訂單是象徵性的,講穿了就是還不信任健和興。 貨交了,日本車廠也沒有什麼反應,就這樣默默等了七百多個日子後,日本才下了第二張車用連接器訂單;原來車廠重視安全要求,等這批連接器裝上車子,跑了兩年後,達到了零故障率,證明健和興能做出車用的連接器,於是又下了第二張連接器訂單。但又過了三百多個日子,到了第三年才開始加速每年增加兩到三種規格的連接器訂單,至此,健和興總算打入了日本汽車產業的供應鏈。 走進彰濱工業區的健和興,鄭景壬帶我們參觀實驗室,才知道生產車用連接器、電動車充電槍有多難,需要的測試竟然高達一百多項,從頭測到完需要二個月,原以為日本車廠就滿意了,沒想到車廠一句話丟下來:「讓它老化十年,從頭再做一次。」就這樣,健和興把連接器放到老化機(可加速物質老化設備),老化十年再重測一次。這個難度不在於設備金額的高低,而是健和興材料使用、產品製造的可靠度;日本車廠就是想知道健和興是否用最好的材料、最高的標準做到零不良率,才敢用在車上。 為了電動車充電槍,健和興又自己買了充電站,自己插拔一萬次,這不僅能通過德國檢驗,更吸引日本車廠找上門,開始參與研發電動車的充電槍。不過,統一投顧研究員蔡爵丞說,電動車要真正普及,視每個國家的基礎設施是否完整,因此健和興充電槍業績要衝大,恐怕還要一些時日。 但鄭景壬對遠景充滿希望,因為汽車供應鏈很難打入,也代表別人很難取代你。而當年只有一種規格三千顆,到目前每年平均出貨超過二百多萬顆,變成持續又穩定的生意,這就是彰化蚵田旁老公司賺錢的邏輯,肯為保守封閉的汽車供應鏈一蹲十五年,忍受嚴苛又繁雜的認證來賺慢錢,也因此成為這波電動車、智慧車潮流的贏家。 健和興 成立:1973年 總經理:鄭景壬(圖) 資本額:14.03億元 2013年營業額:27.7億元2013年EPS:2.24元電動車產品:台灣第一個通過德國認證電動車充電槍、打進日本原廠的汽車用連接器 | ||||||
馬雲: 我們的心態沒有變,否則壓力真大。其實如果因為上市,整個心態就變了,一點好處都沒有,對年輕人尤其沒有好處。就像過年吃了頓飯,然後該幹什麽還幹什麽。要看我們的定力。
你看彭蕾余額寶去年面臨的那些壓力。15年來,別人總是小看了我們的抗擊打能力。其實覺得我們阿里最厲害的地方,是我們被人捅了很多刀,外面看起來光鮮,但其實是有很多內傷的。
阿里上市的頭一天晚上,我們合夥人在一起,昨天晚上他們吃完飯,喝完酒,都想去幹活,這就是責任。
其實客觀地講,我們都沒有想到會走到今天。我們也沒準備走到今天,我們沒有心理準備。也不應該走到今天,我們這些人的能力是被拉長的,不是說你馬雲很牛,牛成那個樣子。
我們是被逼成這個樣子的,你已經到了這個上面了,你沒有choice(選擇)。有人說,阿里很有耐心,堅持了15年,哪是耐心,沒有選擇呵。不是(笑到)最後。
客觀講(上市)只是阿里的第一個里程碑,後面還有許多看不到的麻煩,或者說你們看得見的不光鮮的東西。
福布斯:過去一年,微信是不是給阿里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馬雲: 我覺得微信是一把好牌,但是打爛了。這跟打牌是一樣的,你手里的好牌,不能對方出個4你就砸上去,你一定要打擊到對方要害部位。
我們是春節提前三天回來,春節之後,我們就完全想清楚了。其實在前面一段時間,我們只是亂了一下。之所以亂了一下,是因為一夜之間好像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好像我們要死了似的(眾笑)。
我們回來複盤了一下我們6年前做的戰略決定和選擇,直到今天,大家進一步明確,我們沒有走錯路線。只是外面發生了變化,就象今天(阿里上市)一樣,不是我們變了,而是外面對我們的看法發生了變化。
我們還是應該走我們自己的路。只是我們沒有變,當外面開始變化時,騰訊開始下臭棋了。
騰訊收購的所有的案子,其實老百性都看得懂,這就錯了。戰略就像買股票一樣,如果老太太都開始買股票了,一定有問題,如果老太太告訴你該買這個,還是該買那個,那就出問題了。憑什麽我們過去的15年做的事人們都明白,而我們的收購就不明白了?問題是他們做了微信之後,所有的收購和兼並,我們都知道他們想幹什麽,這就錯了。也許我們應該理解,老百姓不應該理解。
對方手里那麽好的一手牌,當然我們手里的牌也不錯。其實今天的格局是四五年前已經定了的,如果四五年前有過選擇,APP出來、無線出來、雲計算出來,我押什麽,我押雲計算。
你微信出來又怎麽樣,我還押雲計算,只是微信出來的時候,我們緊張了下,然後我們再調整,這就是我們要走的路,沒什麽緊張的了。我們過了春節兩個星期就(調整)回來了,其實騰訊內部也可以感覺出來,微信不是萬能的,阿里也沒有那麽爛。
福布斯:西方對公司的看法,和我們中國對公司的看法,在價值觀上有沒有沖突?阿里在美國上市,說明是願意接受西方這的公司和資本的價值觀體系的?
馬雲:不應該說是沖突,應該說是水平的高底。大家對公司的治理看法不一樣。其實美國人對公司治理的看法,與網上傳的,完全是兩個概念。
他們擔心的是國家政策,擔心的是組織架構,他們看公司的治理、透明、長期的戰略,這是中國企業的軟肋,不透明,什麽都是老板說了算。
不是我願意接受,我必須接受。如果你這家公司想活得久,就象喝水一樣的,你想喝這水不拉肚子,你喝水必須是幹凈的。因為不是你在喝,你的員工也在喝,你的客戶也在喝,你一不透明,你的員工傻了,你說的和做的不一樣,誰還聽你的。
所以公司需要治理、透明,公司需要文化、人才。今天中國許多的企業還在想,我今天在這里拿塊地,套來套去套這些東西。
福布斯:前些年中概股在透明方面遇到了很大問題甚至危機,你認為阿里在美國上市,是否可以做出表率,起到大哥的作用?
馬雲: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不能代表所有的企業,我們只代表我們自己。為什麽對我們的股票需求這麽大,因為華爾街根本沒有把我們當中國公司。
今天中午吃飯時,那些美國老大們說,我們只是在印度看到了出現世界級企業領袖的公司,如百事可樂和微軟的CEO,都是印度人,沒有見到中國人,今天你們改變了我們的印象,中國也可以誕生世界級的公司,並且已經有了。
我們和他們沒有什麽區別,全球在一個level上思考的價值觀和想法是一樣的。
這是我們的責任,去改變中國概念股,但不是阿里巴巴改變了,中國概念股就會好了。只是我們想證明一點,今天我也跟他們說了,美國也有混蛋公司,中國也有優秀公司,不能說中國來上市的都是垃圾。
他們說,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好的,現在他們說我們見到了,我們相信了。CNBC準備了很“刁鉆”的問題,但是我們也沒有什麽隱藏。我認為這是信任。今天融這麽多錢,其實是信任,你想,你不信任他,你會掏錢給他嗎?
而且哥們,一開盤就是90美元!你概念股能概念起來嗎?這個是3000億美元級別的公司呵,哪有這麽大的概念?
福布斯:國內一提阿里都必稱BAT,現在公司市值接近3000億美元,對標的公司會變吧。譬如說谷歌?
馬雲:我們認為我們與谷歌是有距離的,距離在於,我認為他們比我們成熟,他們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上,以及在資本主義發展很好的環境里。我以前說過,喬布斯在中國一定死在路上,他還沒出來就被搞死了,但我們到美國來,未必會死掉,但是可能也活不大。
谷歌在全世界是一家透明的公司,谷歌是一家技術公司,它是拓展技術邊界的,我們是用技術拓展商業邊界的,這是我們兩家的差異。
但是不得不承認,谷歌上市這麽多年之後,它依舊保持著創新能力,我們只是今天還算創新,我們上市七八年之後,還像今天一樣,那才叫水平。
所以我認為我們是有距離的,但是我認為在理念上面,我們沒有什麽差異。中國這麽多年來,都看到我們這幫“騙子”、“瘋子”、講話神叨叨的,但是他們從來沒有覺得我是神叨叨的。
我昨天從索羅斯家里出來回酒店,因為路上太堵了,我說步行吧。走在路上有人在喊“Jack! Jack!”轉過身來,發現這是傑克·韋爾奇(通用電器前CEO-編者註)。
我說怎麽這麽巧。傑克·韋爾奇五六年前與我探討問題,我們倆的觀點是一樣的。
他那時剛下臺,他告訴我,所有的人都說,傑克韋爾奇關於價值觀的思考,只能在GE(通用電器),美國其他企業做不到,更不用說高科技企業和中國企業了,我說,Jack,我們倆都是Jack,我要向你證明,價值觀在中國是可以做到的。
我並不認為我們與谷歌在理念、在對未來的把握、在開放上有什麽差異,但是我們還有整體人才、架構、抗擊打能力。人家4000多億美元是放在那的。
他更加全球化,但是他在中國並不全球化,他愚蠢到會撤出去,說明他經驗還沒有。我們只是還沒有開始,他們已經開始多年了。
福布斯:阿里上市,出了一批很年輕的土豪,他們會任性嗎?會影響阿里的鬥誌嗎?
馬雲:一定會有人這樣的。但我並不認為,阿里所有的人都是這樣。有一個企業領導說,我不願上市,是怕年輕人富起來變壞。你富起來不會變壞,別人富起來就會變壞?!
這是他們的勞動所得,這是他們的運氣所得,只是我們要告訴他們,不要把這些錢財當成他們自己的財富,而是把它當成責任。
但是今天會不會有問題,一定會有問題,我們有兩萬多員工個個都有覺悟,這是不可能的,只是我們這個抗體能抗多久,谷歌今天也沒有七年以前那麽有創新。我們有25000名員工,我覺得我們阿里的員工,絕大部分效率在中國是最上乘的。
大家說搜索引擎百度好,也有人說社交產品騰訊挺好,但是管管機制文化什麽的,我們覺得我們還是有點自信的。其他我不跟你拼,這個我可以跟你拼拼,這是大家看得到的。這是我們這麽多年來打拼下來的。
福布斯:阿里上市了,可能國際投資者會有人問你不懂技術,怎麽領導這麽一個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公司與美國矽谷巨頭競爭?怎麽和谷歌對標?
馬雲:我和彭蕾都不懂技術,但我們知道誰比我們更懂技術,誰是真正懂技術的。忽悠我們懂技術的人多了,但是我們知道,這個人的心,這個人的思想,是不是我們想要的未來,即拓展商業邊界幫助小企業成長,然後他講出來道理,接下來你就是找這樣的人。不是因為有了技術去找方向,而是因為有了方向去找技術。我們與谷歌是不一樣的。谷歌是有了技術去找方向,當然給它找對了,而我們是有了方向去找技術。這是公的與母的問題。你說公的好,還是母的好?
百度的技術有對手,谷歌比它牛X吧,騰訊的技術,facebook不比它差吧。阿里巴巴的電商技術和支付技術,你在全世界給我找第二家出來!
雲技術這塊,全世界我們拿的是金牌,只是亞馬遜在美國,IT人多,大家都用都知道,中國IT人少,還沒有意識到,慢慢來。這哥們打藍球的,射門怎麽樣?投藍跟投藍比,射門跟射門比。
電子商務這個領域里面,你給我在全世界找第二個人來,一秒鐘能完成3萬筆交易的,再找第二個,沒了!而且距離不是一般的遠。搜索引擎,你跟谷歌比比看。
我個人覺得,沒有技術肯定不行。技術與服務是兩樣都是不能吹牛的東西,這是你的secret weapon,你說我沒槍,我沒必要跑出去(說)我有一把大槍呵,人家早防你了。
阿里什麽時候吹牛自己的技術,但是你去問問業界的看,去問問騰訊的人看,我們有沒有技術?我們崇拜懂技術的,給他們充分的發揮空間。他們是兩家是懂技術的,但與阿里相比,這是兩種不同的文化。
看到懂技術的,我們不要瞎指揮,只要人家朝著我們想要的方向就行,至於說怎麽做,他們就會問你怎麽幹。
我們幾家的技術,我今天自信地講,他們兩家,都是有距離的,我們so far,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而且對我們來說,你停十秒鐘交易試試看,他搜索引擎停兩分鐘,一點問題都沒有,突然微信兩分鐘死掉了,你說有問題嗎?
你試試支付寶斷個兩分鐘給我看。(彭蕾:今天做電商做支付做互聯網金融,其實對安全體系的這個技術我相信在中國我們是最好的。但這是我們的秘密,我們從來不說。)
我跟你講,阿里的秘密在這方面,我是永遠不講的。我們一天受到的攻擊是一百多億次,這些小企業在雲上,都是我們幫他們扛的。
福布斯:阿今天的成就,讓你的聲望空前,你如何再認識你本人在阿里中的作用,以及阿里領導層的及未來?
馬雲:如果我馬雲離開這個公司,受的影響大概百分之三十二十,如果李彥宏離開,百度受的影響可能是百分之七十,馬化騰百分之五十到六十。我今天離開,如果一點反應都沒有,那說明我白活了。
今天阿里的味道就在這里,我們比別人思考的早一些,準備接班人,所以我們才有合夥人制度。因為我們要的不是一個人,是一群人。
今年發生了多少事呵。Step down from CEO to take a new position of Chairman(從CEO的位置上下來履新董事局主席),其實當好主席好難的。我在Learn to be a Chairman(學習當董事局主席)。
陸兆禧在Learn to be a CEO(學習當CEO)。所以我們是青黃不接。我以前當CEO的,現在學當主席,陸以前不是CEO,現在學習當。當了主席之後,才發現主席還有那麽多工作。
(作者|周健工《福布斯》雜誌中文版,福布斯中文網總編輯)
| ||||||
擁有三十年實戰經驗的K線贏家蕭明道,淬鍊出一套賺多賠少的「投機之道」。 表面上看似隨興的操作手法,骨子裡卻有一套縝密方法所編織出來的進出習慣。 記者貼身採訪他的操作過程,探索他的獲利祕訣。 撰文‧歐陽善玲 「最近這段時間,我的股票幾乎不會抱波段,變化真是太快了!像美股從一八○○○點殺下來,跌了將近一千點,昨天又漲了三百多點,是不是像神經病一樣,你怎麼抓?如果大漲買進,大跌賣出,很可能兩頭落空。」一見面,專業投資人蕭明道不吐不快似地,為今年以來的股市行情下最新注解。 投資台股以「億元」為單位,講究「順勢而為」的蕭明道,一直以來有個習慣,即當行情清淡,或捉摸不透盤勢時,他就索性離開電腦看盤系統,毫不戀棧;不看盤進出的日子,他日夜顛倒,醉心中國醫學,或上山泡溫泉、打麻將,生活輕鬆愜意。 不過,最近蕭明道的「股市作息」可就沒辦法那麼「隨興」了。「我和幾位學生開了一個群組,他們想學,我就得在盤中示範教學,這樣他們的感受會更強烈,對個股線圖有體會,才會有好的操作結果。」為了不在學生面前漏氣,日前全球股市因希臘問題波動劇烈,蕭明道不但「堅守崗位」全心投入,還大方公開操作習慣,原來他選飆股就從假日三小時開始。 看「漲相」:最注重流動性,鎖定兩指標每逢周休二日股市休市時,就是蕭明道檢視個股,汰弱留強的時機。「我會固定抽出三小時,不一定是白天或晚上時間,利用兩個指標篩選個股;一是五日成交均量在五千張以上,二是各期均線多頭排列(均線皆呈上揚)的個股。符合這兩項條件外,我還會剔除知名度不高或不熟悉的股票。」由於資金進出部位大,為避免想買賣的個股無法順利成交,蕭明道最看重、同時也是選股的第一要件,即是流動性,個股成交量必須超過五千張,才會讓他有安全感;而中小型或特定主力持有的個股,則因成交量過低,不會成為他的持股重心,頂多是玩票性質,偶爾進出個三、五十張,淺嘗即止。 至於各期均線多頭排列,則有助於蕭明道掌握當下最強的股票。「我會先看周線,若趨勢確立就檢視日線,最後選定標的前,還會再三確認月線走勢;當三條均線呈現多頭排列時,我可能就會投入六至七成的資金,進行波段操作。」他說,利用成交量及均線走勢篩選,再評估、剔除名不見經傳的公司,這樣「去蕪存菁」下來,大概就剩下三、五十檔個股。 開盤後:個股走勢比大盤強勢,先進場持有蕭明道憑藉著股市老手的直覺與經驗,將假日找出最具「漲相」的標的列入自選股名單,等到周一開市,市場對於這些標的的反應,將進一步影響他的進出決策,也因此,盤中應變能力與細心研判走勢的操作技巧,常左右勝負。「個股強弱,是相對大盤的概念;所以開盤時,若大盤大跌,就要先買進當日開盤上漲的股票,接著以每小時為單位,觀察個股是否持續創新高,一旦後繼無力,就二話不說先砍出持股。」多年來養成的盤中習慣已讓他進出有據,就算大盤上沖下洗,也不會亂了操作節奏,「眉角」就在於緊盯個股「量、價、時間、角度」的瞬間變化。 「量與價會形成K線,時間則是看均線扣抵位置,角度則可判斷個股強弱。」他舉例,假設大盤開盤跌二%,面板股友達卻逆勢開紅,走勢比大盤強勁,可先進場持有;中場十點半到十一點半附近,再針對友達量價變化,決定該加碼、減碼或賣出。 判斷加碼有三條件:一是盤中股價下跌角度和緩,且量縮;二是攻擊角度陡峭,且量增;三是股價節節攀升,底部愈墊愈高。蕭明道解釋,前兩項條件就是市場公認的強勢股樣貌,如同美女符合九頭身是普世價值一樣。 「當股價下跌角度緩,且成交量縮時,我會等股價反彈出量時,加碼買進。」他強調,所謂強勢股,就是開盤表現比大盤強,之後再與自己比,只要上漲攻擊力道持續增強,即可加碼,就像「只有鑽石才能切割鑽石」的概念。一旦股價無法持續走高或上漲角度和緩下來,就要留意減碼及出場時機。 盯盤時:線圖由小看到大,連續錯就休息舉例來說,「當個股攻擊力道減弱,上漲角度一波比一波平緩時,雖然股價還未翻黑,只要出量,就是減碼時機。因為市場上追價者意願不高,態度不夠積極,就無法持續推升股價上漲;而該漲的股票卻漲不動,接下來會有回檔壓力。若股價已由紅翻黑,且跌破前波低點位置時,就要立刻出清持股。」蕭明道征戰股市數十年,從不預設停利點、停損點,卻能屹立不搖的原因,就是一切只看線形,「照表操課」;當線形走弱時就出場,走強時就追進。 「股價自下而上,出現區間極限大量不見高點,就賣出;股價自上而下,出現區間極限大量不見低點,就買進。」蕭明道像繞口令熟練地為他的盯盤習慣做總結;而他手握上億元資金,能夠靈活反應盤勢,指揮若定,關鍵還是他的盤中操作習慣。 「盤中觀察線圖要由小看到大,先看『TICK』圖,再看日線,最後才看周線。」TICK圖是將交易時間內,所有的價格用點來表示,能抓到比一分鐘K線更短時間內的股價變動狀況。蕭明道強調,盤中要保持一定的敏銳度,積小勝為大勝,就必須分秒關注股價變化。 「要是連續出錯,就代表近期手氣不順,適時離開盤面、轉換一下心情,不要硬拗。」對蕭明道而言,所謂的投資好習慣,不只是緊盯盤中的關鍵指標,建立「適當時候不碰股票的習慣」,讓自己有喘息的機會,反而能在投資市場上細水長流。 蕭明道 (投資資歷逾30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 蕭明道如何練絕招? 好習慣1 利用假日三小時,找出強勢股1、篩出5日均量在5000張以上個股2、檢視是否符合各期均線往上的多頭排列(先看周線,再看日線、月線,挑選波段操作標的)3、從中鎖定30至50檔較熟悉或知名度較高個股好習慣2 美國大漲或大跌時,開盤先看台指期8:45先看台指期表現,判斷當天大盤走勢,了解市場看法,依照大盤強弱度,評估開盤時如何汰弱追強。 好習慣3 盤中緊盯個股買賣強弱度, 短線進出1、大盤大跌,找開盤時相對強勢的個股2、買進後,以量、價、角度進行持股調節加碼:A、下跌角度緩、量縮,反彈出量買進 B、攻擊角度陡、量增 C、一底比一底高 減碼:上漲角度緩、出量 出場:跌破前波低點 3、觀察內外盤5檔,研判買賣方強弱度好習慣4 連續出錯 ,就不再看盤若一買進就跌破,一賣出就上漲,連續幾次,代表看法有錯、手氣不順。為避免鑄成大錯,此時要立刻離開電腦前,不再看盤,泡溫泉、出去玩,轉換一下情緒,都有助於下一回合。 |
| ||||||
一個念哲學出身的史丹佛法學博士,為什麼會創辦PayPal成為矽谷傳奇創業家? 並成功投資臉書等多家市值千億元的明星企業? 他是彼得提爾,一個創業、創投圈都該認識的人。 撰文‧何佩珊 二○一五年最重要的趨勢是什麼?你以為答案大概離不開雲端、大數據和物聯網……,但有個人卻對此提出警告:「當你聽到這些流行語(buzzwords),最好逃得遠遠的。」說這句話的人是PayPal創辦人彼得提爾(Peter Thiel),他也是矽谷科技創業圈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 說到PayPal創辦人,在台灣可能有更多人想到的是現任電動車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不同於渾身充滿著明星特質的馬斯克,眼前的彼得提爾理著一頭俐落短髮,搭配合身西裝,言談不帶一點誇張肢體動作,最多只是偏著頭思考,好像每字每句都要先在腦中經過一番激辯才能出口,像是一位帶著哲學家氣息的大學教授。 他是PayPal幫靈魂人物在網路泡沫中倖存,從此聲名大噪而他,才是影響矽谷過去十多年來新創科技發展的「PayPal幫」(PayPal Mafia)裡,最主要的靈魂人物。 隨著被譽為「史丹佛改變未來的一堂課」的《從○到一》出版,作者彼得提爾的影響力也跟著從西方蔓延至亞洲,即便是相當成功的亞洲知名創業家,如獵豹執行長傅盛等人也瘋讀這本著作。二月十六日,在彼得提爾亞洲行首站的台北場演說,一樣吸引了包括之初創投林之晨、愛料理(iCook)創辦人蕭上農、台灣首位入選奇點大學的葛如鈞等台灣上百位創業圈名人前來朝聖。 一九六七年出生的彼得提爾,很小就顯現出他的聰明才智,六歲開始學習西洋棋的他,十二歲已是全美十三歲以下等級排名第七的高手,而大學也順利進入美國知名的常春藤名校史丹佛,先是取得哲學學位,後又進入史丹佛法學院成為法學博士。 就像他多數的同學一樣,畢業後他成為紐約一家知名律師事務所的律師。談起這段過往,他忍不住自嘲:「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卻想出來。」這看似順遂的發展,其實是他人生最不快樂的日子。他說,「大家從小就被教育要競爭,從競爭來取得身分認同,卻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也是親身經歷後才知道,原來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僅僅待了七個多月就離開。 一九九八年,乘著矽谷網路淘金熱的狂潮,他抱著要用數位貨幣取代美元的夢,與幾位好友共同創辦了PayPal,兩年後,網路泡沫破滅,但他們不僅在這波網路大泡沫中成為少數倖存者,還在二○○二年將PayPal以十五億美元賣給了拍賣網站eBay,從此聲名大噪,成為名副其實的矽谷科技金童。 但真正精采的故事才剛要開始。 在網路泡沫之後,矽谷一時對科技創新好像失去了希望,大量資金開始轉往房地產,但這時的彼得提爾卻是這麼想的:「如果別人都走了,只有你在那裡,那一定是個好地方。」在資本市場普遍對新科技發展失去信心時,只有彼得提爾和其他幾個剛從eBay手上拿到大筆鈔票的PayPal前團隊成員,仍願意投身於新創科技。 他是矽谷傳奇人物 首位臉書外部投資人,投報率達八百倍接下來的幾年,這群有錢又勇於創新的「PayPal幫」,陸續打造出幾家市值超過十億美元的新創公司,包括知名影音串流平台YouTube、評論網站Yelp、商用社交網路平台LinkedIn、太空船公司SpaceX、企業社群網站Yammer、電動車公司特斯拉;至於彼得提爾自己也創辦了數據分析平台Palantir,目前估值高達一五○億美元。 不僅如此,彼得提爾在成功創業家的身分之外,還有個成功創投的頭銜,在他眾多投資案中,最著名的成功案例就屬○四年以首位外部投資人身分投資臉書(facebook)五十萬美元,取得一○.二%股份。這筆投資在臉書於一二年上市時,為他帶進約四億美元收入,投報率高達八百倍,讓外界見識他獨到眼光。 一個攻讀哲學、法律的人,竟是在科技和創投領域發光發熱,更影響了近十年來的科技創業發展,如此傳奇色彩,讓人不禁好奇他的成功之道。而一二年彼得提爾在史丹佛開設了一堂代號為CS183的創業課程,則是給了大家一窺他成功奧祕的機會。 這堂原本只有史丹佛學生可以選讀的課程,因為一位名為布萊克馬斯特(Blake Masters)的學生將筆記放上網,因而吸引全球超過五十萬人瀏覽、超過二四○萬次點閱,後來也才有了《從○到一》的誕生。 「商業世界的每一刻都不會重演。下一個比爾蓋茲(Bill Gates)不會開發作業系統,下一個賴瑞佩吉(Larry Page)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不會推出搜尋引擎,下一個馬克佐克柏(Mark Zuckerberg)也不可能再創社群網站。」彼得提爾在書中自序如此提及,而此行來台他也一再說到:「創業原本就沒有成功方程式。」他說:成功無法複製! 價值來自於從無到有的創新,而非模仿在他看來,真正的價值是從○到一,也就是從無到有的垂直創新,而不是模仿而來、平行式地從一到N。其中的差別猶如你看到一台打字機,然後做出一百台打字機;和你看到一台打字機,但從中發展出文書處理機,兩者為世界帶來的價值明顯不同。 然而,成功雖無法複製,卻有共通點。這次來台受訪,他也分享過去自己創辦,以及參與成功新創公司的經驗。如創辦PayPal時,他學到的教訓是,「大家常認為一家公司只要做ABCDE就會成功,但這代表的其實是你沒思考清楚,沒有很強的信念。」他說,「如果做了A,再去做BCD,最後往往會發現是在浪費時間。」包括臉書在他看來也有相同問題,「如果他們一開始就專注在廣告,現在也許會成長得更快。」他說:企業應追求獨占市場! 別跟著一窩蜂競爭,逆向思考才對此外,他也提到,「企業應該避開競爭,追求獨占市場」、「從服務一小群人的小生意開始」、「找到對的合夥人」等思考方向。而總結來說,「逆向思考」可以說是彼得提爾成功的核心。 這也是為何當被問及對趨勢的看法時,他反而要提出警告,「你應該對趨勢抱持懷疑的態度。」他形容,創業家使用雲端、大數據這類趨勢流行語,就像是玩撲克牌遊戲必須要唬人一樣。他更打趣地說:「如果你聽到大數據和雲端運算這類流行詞,要盡快跑開,因為這很有可能是為了騙錢。」從實際投資布局上,更明顯可以看出他特立獨行的思考。舉例來說,相對於人人爭相投資,估值已經高達四二○億美元的Uber,彼得提爾卻反而更看好目前估值只有Uber三分之一的Airbnb。 「投資人經常喜歡投資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像很多投資人喜歡坐黑頭車,但不喜歡當沙發客,所以Uber對他們更有吸引力。」但他指出,在舊金山有五百間可出租房間加入Airbnb,代表的就是五百個獨特的資產,這些獨特性會明顯勝過只有五十個房間可出租的公司。相對來說,一家有五百輛車的公司對上一家只有五十輛車的公司,乘客要的只是能夠快速到達,差異化就不那麼顯著。所以他相信Airbnb最終將會是比Uber更有價值的公司。 又或者○八年他和馬斯克談到,上一次美國有新形態汽車公司創立,已是一九四一年的吉普車時;不同於多數人認為,如果一個領域已經六十七年沒人成功,一定不是好主意,他和馬斯克反而覺得興奮,因為這麼久沒人創新的領域,就是最好的機會。 不過彼得提爾強調,逆向思考不代表總是要和大眾唱反調。他說,「多數時候多數人的想法是正確的,就像是沒有人會不同意一加一等於二。」因此對他而言,逆向思考的重點應該是「獨立思考」。「如果聽到有人很認真相信某件事情,或是他的信念很堅持,我就會思考,真的是這樣嗎?」這就是他經常問自己的問題。 「有什麼是你跟其他人有不同的想法,但你覺得很重要的事實?」這就是彼得提爾要告訴你的成功祕密。 彼得提爾(Peter Thiel) 出生:1967年 現職:Palantir創辦人暨董事長、Founders Fund合夥人、Clarium Capital執行長、facebook董事經歷:PayPal創辦人暨執行長學歷:史丹佛大學哲學學士、史丹佛大學法學博士這些明星企業, 都是他的投資版圖 特斯拉 全球最受矚目電動車公司,目前市值272.5億美元。 LinkedIn 全球最大專業人士社交網站,目前市值334.9億美元。 臉書 全球最大社群網站,目前市值高達2236億美元。 Spotify 全球最大串流音樂平台,目前估值約60億美元。 Yelp 美國最大線上評論網站,目前市值34.7億美元。 Airbnb 全球最大線上短期租房平台,目前估值約130億美元。 SpaceX 第一家發射火箭的民營太空公司,目前估值約100億美元。 整理:何佩珊 |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姚景源7月3日在京表示,確保中國經濟穩定增長,中國政府的手里還有很多牌沒出,“大王還在手里呢,別著急!”
在出席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當日召開的“穩增長政策跟蹤審計專家論壇”時,姚景源說,“投資在穩增長中具有關鍵作用。曾經有人問我,怎麽理解這個關鍵作用,我在今年一季度分析經濟運行狀況的時候講,這個關鍵作用,就像打牌似的,剛剛一季度,牌局剛開,別著急。總理手里還有不少牌沒出,特別是關鍵牌,這就是‘大王’,還沒下來呢。”
“我們不但大王沒出,小王也拿手里,還有個炸。最大的炸,是政策有空間。”論壇上,中國社科院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郭克莎回應說。
姚景源舉例稱,“今年全國兩會上,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講,今年中國鐵路投資8000億元。今年一季度鐵路投資只有885億元,才幹了全年鐵路投資的1/10略高一點。”
姚景源說,大家知道中國經濟已進入到增長速度換檔期,增長速度換檔是客觀規律,也是化解諸多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需。“換檔怎麽換?就像一部汽車一樣,汽車在高速行駛的時候不可能一下子從‘五擋’換到‘一擋’,甚至‘倒擋’。怎麽換呢?得‘五擋’換到‘四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經濟工作的總基調是四個字:穩中求進;4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經濟工作的總基調是穩中求進。有人問我,這個穩中求進怎麽理解?我說很簡單,穩中求進就是‘五擋’換成‘四擋’。”姚景源說。
在演講中,姚景源表示,所謂中國經濟“斷崖說”,其實不懂這個總基調,不懂我國是從“五擋”換到“四擋”。
“穩增長很重要。”郭克莎在演講中說,李克強總理近日一到歐洲就說了兩句話:第一句話,中國有信心實現今年7%的增長目標;第二句話,未來十年中國有能力保持中高速增長,“我個人理解這里邊有幾層含義,也有一個暗含的前提。”
郭克莎說,第一是“信心”,表明中央有信心穩住增長,也鼓勵社會增強對市場的信心;第二,表明我國有發展潛力,有回旋余地,中長期仍然能夠保持中高速增長;第三,表明我國有政策空間,有能力跟各國開展更高層面的合作。
“這里邊有一個暗含的前提,就是穩增長。”郭克莎說,“未來的宏觀政策,肯定會保持穩增長這個基調,比如積極的財政政策、松緊適度的貨幣政策會繼續保持。更關鍵的,會通過深化改革來加強增長的活力和動力,這是更根本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財經院院長高培勇在論壇上表示,穩增長是中國處於新常態經濟背景條件下的第一要務,改革離不開穩增長,調結構離不開穩增長,惠民生離不開穩增長。
高培勇說,穩增長政策得有抓手,傳統意義上的抓手很多不存在了,而且失效了,或者打折扣了,就得有新的可以發揮原有作用或者很大程度上發揮原有作用的這種新的抓手,“現在看來跟蹤審計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抓手,也正因為如此,在國務院有關文件中明確指出,跟蹤審計是穩增長政策的督察員。解讀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今後恐怕離不開跟蹤審計。”
高培勇說,過去人們習慣於從投資角度解讀宏觀經濟,從消費角度,從出口、總需求、總供給的平衡角度解讀宏觀經濟,現在看來跟蹤審計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視角。“我們要習慣於並且逐步地善於用這樣一個新的視角來做宏觀經濟分析。”
論壇上,審計署副審計長袁野表示,近年來,為了推動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一系列重大的決策部署,出臺了涉及多個領域的重大政策措施。但在政策的傳遞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執行存在一些變形、遺漏或者偏差。
袁野介紹,審計部門發現,確實存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門不同程度存在著濫作為、不作為甚至亂作為的情況,或者在政策實施過程中的“中梗阻”,“最先一公里難啟程,最後一公里難落實”的情況,影響政策措施的實施效果。
袁野分析,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看,這些問題的根源還在於政府職能的轉變未到位,國家治理的執行系統在運行中還存在不暢的情況。
袁野表示,“下一步,審計部門在開展跟蹤審計過程中,將把握新常態的各項特征和變化,正確處理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間的關系,依法獨立開展審計監督。在審計過程中,要做到歷史地辯證地客觀看待新常態下出現的各種問題,用改革的思路處理好發現的情況和問題。”
穩增長政策跟蹤審計專家論壇。攝影/章軻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姚景源。攝影/章軻
虛擬現實或者高逼格一點───VR,這詞兒總被時不時地提起,貌似不把VR或AR掛掛嘴邊,就跟不上時代了。那到底什麽是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技術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是一種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維動態視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仿真,使用戶沈浸到該環境中。
這個解釋真夠學術的,表示聽不懂。簡而言之吧,就是給你再造一個虛擬的環境,你可以在這個環境中遊走。就像電影《盜夢空間》,催眠後(戴上虛擬現實設備後),你會進入到另外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同幾乎現實世界一樣真實,甚至你都分不清到底哪個是現實,哪個是“夢境”了。就像電影結尾的一直在旋轉的陀螺。照一般理解,男主角應該回到了真實世界,那麽陀螺最終是要停止的。可影片直到最後一張畫面結束,也沒看到陀螺停下來,難道他還在夢中?
不可思議的一層嵌套一層的世界,而這樣的“夢境”真的就快到來了。
2012年Oculus Rift推出,這是當前世界範圍內最為知名的一款產品,2014年被facebook以20億美金的價格收購。也正是這筆大額收購讓虛擬現實走到了臺前。除此以外,還有索尼的黑科技Morpheus, 三星的Gear VR。Google可不願意幹看熱鬧,在2014年I/O大會上推出Cardboard,幾塊硬紙板加透鏡和磁鐵,自個兒就能組裝出一臺簡易的虛擬現實產品,不到20美元的低廉價格著實給高大上動輒數百美金的Oculus Rift一個大嘴巴。當然,國內也很熱鬧,一個個虛擬產品應運而生。較早打出名氣的有AntVR, 而後又有暴風墨鏡強勢出擊,99元的價格這是要跟Google比誰更沒下限嗎?
為了搶占這個所謂的“未來”風口,近一兩年來有太多太多不怕流血,不怕犧牲的先驅英勇投身於虛擬現實產品的研發中來,但大多數產品仍然是以觀看為主。以上所列產品無一例外。
隨著虛擬現實繼續往前發展,簡單的觀看已不能滿足需要,聽覺、觸覺、力覺、運動,甚至嗅覺、味覺在未來都會逐一集成到虛擬中,也就是說,虛擬世界中的你也是能感受到頭部、眼睛、肢體的轉動,可以行走,可以觸摸,只要是真實世界發生的行為,虛擬世界都可以實現。想象一下,你聽得見那個世界的聲音,聞得到那個世界的花香,還嘗得了那個世界的飯菜,哇,簡直顛覆得不可思議!是不是躺著打點滴就能過完豐富的一生了!
然而,目前真正涉及到動作識別的虛擬產品並不多,讓人產生強烈沈浸感真實感的產品並不多。筆者曾在上海TC峰會看到一款名為KAT Walk的 虛擬現實跑步機,這款產品除了可以看“世界”,還能在虛擬世界中遊走。通過穿上特別的“傳感服裝”,它可以捕捉使用者的行走、奔跑、劈砍、揮舞、拾取等動作,使之在虛擬世界中自由地體驗實體交互。不過,使用者被限制在一個直徑不到一米的圓臺上,且背後有一根帶子把人固定住,所以體驗難免受到影響。
這不,又一個大神殺來了。這位名叫郭成的大帥哥,他推出的虛擬現實產品脫離了繩子的牽絆,讓人在“再造的世界”里更自由了。
他曾經做了Goccia運動追蹤器,和gogo運動耳機,這會突然宣布進軍VR, 從追蹤器到耳機再到VR,這個跨度真是嚇死寶寶了。
不過在發布會現場聽完大帥哥的演講,著實還是很受震撼。他在荷蘭戴爾夫特理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又在荷蘭做了十年研發,2013年回國創建了G-wearable團隊,專註於可穿戴電子設備的研發。到現在為止,公司成立兩年了,推出的Goccia被稱為智能界的特斯拉,gogo耳機獲2015創新中國春季峰會最終大獎DEMO GOD。看起來還不錯。那就言歸正傳,來瞅瞅他的虛擬現實到底能搞多大的鬼!
以下進入燒腦階段,智商低於200者慎入。
這款設備由頭部顯示器、背包式無線處理器、全身動作捕捉傳感器、手部識別傳感器和空間定位設備組成。與其他大多數虛擬現實設備相比,從外觀上看最大的差別是體驗者背在背上的背包式無線處理器,也正是這個運算中樞實現了人在虛擬空間中的自由活動。在這個“背包”里存放著四肢上的運動捕捉傳感器,體驗者只需把它們從“背包”里拉出來,逐一套在相應的位置上即可。
為了讓體驗者能在虛擬世界里以自然的方式活動,郭成介紹這款產品的手勢識別方案不受光線強弱影響,在陽光下亦可正常工作,特殊的算法保證了更高的識別靈敏度;全身動捕設備中采用了自主研發的9軸姿態捕捉算法,更精確還原人的動態;定位技術可實現毫米級的定位,有助解決頭顯的暈眩難題,並能通過自主定位實現任意多人的位置接入。
為了把這套東西給講明白,他現場演示了一下手勢識別、全身動作捕捉、空間定位等演示,並強調這幾部分技術雖然在行業中各有研發成果,但將它們優化整合創造出完整的“全沈浸式體驗”尚屬首次。不管你們信不信,這麽帥的人是不會騙我的。
其實,他從公司成立一開始就已經開始研制虛擬現實了。敏銳的嗅覺讓他當時就意識到這一定是大勢所趨,再加上自己多年的半導體前沿研究經驗,技術其實從一開始就占有優勢。如今突然推出Step VR也就不足為奇了。
總而言之呢,現在的虛擬現實已經不僅限於眼鏡的視覺盛宴了,而是已經進入了“全面沈浸”的階段。用郭成的話來說,這個產品的體驗者不僅能通過頭部顯示器看到虛擬的景象,同時哈可以在這個虛擬世界中行走活動,以第一視角看到自己在虛擬世界里的形象,拿起虛擬世界里的物品,和另一位體驗者在虛擬世界里相遇及互動,而這一切的體驗完全可以和在現實中一樣。他的小夥伴現場用手在虛擬場景中“玩”起了抓色子的遊戲,著實驚艷!也許不久後,虛擬泡妞也可以實現了吧。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蒲鴿,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
「他等於插了一把刀在我的心臟,只差一點點就刺進去,然後說,你要不要跟我合作?」十月一日,矽品 董事長林文伯接受《商業周刊》專訪,第一手告白一個月來的心情轉折。在矽品新竹辦公室的六○一會議室,就在九天前,同一個會議室,林文伯在此見到了日月光 董事長張虔生,我們就坐在張虔生坐過的位子上,讓林文伯有感而發的說出此刻的心情。 為了讓矽品的名字能夠持續下去,林文伯選擇與鴻海換股合作,但此舉引發外資股東與小股東的不滿,質疑林文伯為了經營權,犧牲矽品股東權益,但林文伯卻認為這是一個三贏的策略。 從八月底日月光宣佈入股矽品來,林文伯已經從最初的慌亂回到平靜,第一次對十月十五日的股東臨時會,可能的結局,說出了自己的決定。以下是專訪紀要: 問 《商業周刊鑼問(以下簡稱問》:現在外界覺得你找鴻海增資換股合作,是為了私利,想保住經營權? 林文伯答《以下簡稱答》:當然不是為了私利,我是為了七五%股東的利益。 今天把日月光擺在一邊,先看,這個整合是不是有好處?沒有日月光,這件事對矽品、對鴻海來講,是不是正確的決定? 看起來是正確、可以共同發展的決定。 當然(用什麼方武合作)見仁見智,但那時候的看法是,用這個方武(指換股)最快。 很多事情是當時的最佳決定,過一陣子看,可能還有更好的方武。 問 外界覺得稀釋股權太高,跟鴻海合作,為什麼股權要稀釋這麼多? 答:日月光現在股權是二五%,我們是七五%嘛。我們這個看起來,這次假如這個換股案能夠通過,會有兩個接近二〇%的股東,我們覺得這樣的股東比率會是比較平衡的,對公司的運作比較有幫助。 問:綜效如果真的很好,為什麼鴻海不願意拿錢出來,卻選擇換股? 答:我們兩個都交換以後,我們都能保持實力啊,錢都留在自己公司家裡面,現在需要投資嘛,有人(指日月光)把他六五%的現金都拿出來用了,這個好可怕。 問:近一個月來,日月光堅持同業間的水平整合、矽品主張上下游垂直整合,如果跳脫你目前的角色,水平整合到底有沒有效益? 答:水平整合跟垂直整合其實都有好處也有壞處,但是他們(日月光)一直把它單純化,為了說水平整合才最好,其實這也要看(整合的》兩個對象做什麼事情。 現在全世界真正高階的大型封測公司就是矽品、艾克爾(Amkor)、日月光跟星科金朋(編按:已被江蘇長電購並),其他規模都比較小,不然就是做利基市場的。(一旦矽品、日月光整並,)九月初艾克爾台灣區總經理梁明成,聽說他樂見其成啊!可能因為他覺得訂單就要來了,其實訂單真的會跑到他那裡去。 我舉個例子,聯發科四〇%封測訂單在矽品,四〇%在日月光,當聯發科資深副總張垂宏一聽到這事情馬上告訴我,「這不行啊!我不讚成你們這樣做。」他說這樣對聯發科很危險,你們要好好自己調整一下,不然他會把訂單轉到大陸去,他不可能把八〇%訂單全放在一家公司身上,風險太大,他們一定不同意這樣做。 我們很多美國客戶也都來抗議,大部分客戶都在台積電做wafer(晶圓代工),在我們(日月光、矽品)這兩家封裝,這是美國客戶的模武,如果兩家剩下一家 的時候,就是轉單到韓國艾克爾,不然就是轉到星科金朋,這只是肥了國外的兩家對手、台灣自己消瘦而已,所以我才說兩家不應該並起來,應該分別開進大陸去搶 單子去。 這整合不是對的事情,而且還是曠日廢時,加上原本兩家公司都經營得很好,好的公司整合其實沒什麼綜效。 現在日月光用二五%股權進來,有沒有利益給七五%的股東?還是只是在那邊嚷嚷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但大家都沒有看到他要端出來的牛肉是什麼。 沒有,沒有好處啊!他現在對我們沒有什麼好處,他不可能給我們訂單,也不可能讚成我們擴充。 間:事情發生已經一個月了,你對於日月光背後真正的盤算,瞭解多少? 答:我是聽說,他可能會複制過去把公司拿到國外上市的想法,以前不是有凱雷(Carlyle)那種事情嗎?(編按:二〇〇六年凱雷計晝購並日月光,使其在台股下市場,再到高本益比的海外市場上市的計書,但最後失敗)我們很怕矽品會像環隆電氣(編按:日月光一九九九年取得主導權之子公司),環隆四千多人在台中工作,突然變成一千人不到,這件事情矽品(總部也在台中)員工看在眼裡,覺得很可怕。 我不曉得對方會做什麼事情,或者把我們的股份拿去包裝以後賣給國外公司也說不定。 我們到現在還搞不清楚。不過他已經可以讓矽品慢慢流血而死,因為營運上有著不確定性,我的客戶就會慢慢流失。但這代價未免也太高了吧?而且是傷害台灣的產業地位,破壞台灣的就業。 問 事發至今一個多月,你個人的持股偏低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如果你對矽品有信心,為什麼不增加持股? 答:台積電的核心持股有多少? 問:很低啊。 答:有沒有一五%? 問:張董也不到一%。 答:那為什麼只有指責我呢? 問:因為你是founder(創辦人)啊,他算是專業經理人嘛! 答:我原來founder就是二%,我一直就是這麼小的比率,你去查我的歷史,我有多少%? 但我代表的是家族與黟伴,那其實是一五%。 我的家族以前在基隆賣魚粉,一九七二年因為中日斷交,停止日本魚粉的進口,讓家族生意受到很大的打擊、需要轉型,我父親《林鐘隸》是大家長,我同輩有十八 個堂兄弟姊妹,我是唯一一個在外面做電子的,後來(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介紹我認識蔡祺文總經理,他們從菱生出來,拿了八百萬台幣開始做這工廠,我算 一算這利潤還可以,兩方決定合資,各占一半股份開始(創辦)矽品。 之後上市增資、現金增資、存托憑證等等不斷稀釋持股比率,但後來我們家族跟蔡家加起來還有一五%,我家族這邊,因為我父親是大家長,決定把股份均分給三房、十八個孩子,先除以三,再除以每家有幾個孩子,我的股份是這樣來的。 後面還有經營權配股,我的還比較多一點,那些堂兄弟姊妹都沒有賣。我覺得持股好像也不少了啊(苦笑)! 我們從路邊攤的小公司,搞到現在有二萬三千多人的國際級企業,但現在發現,企業規模還是太小。 問 如果十五日仍召開股東臨 時會,萬一與鴻海換股案沒有通過,後面怎麼走? 答:就繼續走下去吧!明年還有一個股東會可以開,後年也還有一個股東會可以開嘛!(編按:矽品原訂後年董監改選,日月光表示在此之前不會進入矽品董事會)對,繼續走下去。 問:現在沒有覺得自己居於劣勢? 答:我不敢說,但我們有決心要走下去。平常心,盡力去做就好。 問:如果與鴻海換股案通過了呢?等於有鴻海、矽品、日月光三方勢力,好聽的話可以講三贏,但會不會三個和尚沒水暍?經營團隊被夾在中間? 答:那麼,這局至少是個活局,對矽品七五%的股東來說都是個活局。 鴻海是我已經有二十年經驗的伙伴,不是隨便從路邊找來的伙伴,至少比日月光可靠。我們跟鴻海現在是真正有目標,有市場要去走,至少還可以共同奮鬥好幾年。 何況我的core busincss(核心能力)不是它隨便可以jump in(跳進來做)的,它可能要花好多時間去磨這個東西。 假如(換般案)沒過,變成死局,它(日月光)又不會幫我忙,它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我吞掉。 問:大家稱你是「鐵嘴」、預測未來奇准,但這次卻被一把刀插到心臟上,你認為自己是「聰明的輸家」嗎? 答:輸贏尚未論出,但假如我讓矽品可以再做三十年,我想我就是成功的。我個人可能是失敗的,假如你看我個人是失敗的,但我看大局是成功的,那我就是成功的。 人的成功不是自己的成功,而是這個企業是不是成功,至少我讓企業健康的再走下去,我消失了也沒關係,人本來就會消失嘛,三十年也就這樣過去了,只是你消失的身段是什麼樣子?你的身段,你的背影是什麼樣子。 問:你希望的背影是什麼樣子? 答:不要留下任何痕跡,但我希望矽品這名字再留三十年。 |
2015-12-07 TCW |
||
有一個銀行業者自己掏腰包編了一本書,主題是台南小吃。常常會有人坐一趟高鐵,只為了吃一碗清晨從市場取回的新鮮牛肉,做成湯品,或是虱目魚粥、鱔魚意麵,所以他動念幫這些小吃做記錄。 我在和他聊天的時候,他認為最難得的是,這些台南小吃業者不約而同都有一個祖訓:不要貪心。也就是說,他們很多第二代、第三代都沿襲了第一代的精神,只此 一家,別無分號;想要吃到他們家道地口味,只好請你自己去一趟台南。他們不流行目前餐飲業所流行的擴點,或是加盟,但是樂在其中,生意源源不絕,成為台灣 在地迷人的風景。 最近我們採訪團隊飛到東京,敲開「無印良品」這一家公司的大門。這家公司,商品不會打上Logo,在國際調查機構Interbrand的二○一五年日本本地前三十大品牌中,它的品牌價值成長率卻能夠達到三五%,位居第一。 他們今日的成功,並沒有理所當然的過程。他們也曾經貪心過。尤其是在資本市場化之後,循著市場吹捧的邏輯,營收複合成長數字要漂亮,毛利率要穩步上升,商 品的品項更要包山包海。就在這崛起快速、視成功為必然的過程中,當時的會長,帶領了一群員工,放了一把火,火焰之下是累積三年的庫存服飾,市值約一百億日 圓。 這把火的意義是,當時的無印,太貪心了。 而對應未來這把火不再發生,最重要的教訓就是要克制成長的欲望;從什麼都要,到他們只要聚焦一○%的人。服裝顏色不脫藍白黑灰,和一般色彩繽紛的流行服飾 不同;像是客戶希望有粉紅色沙發套,這不符合無印的品牌理念,就會自然淘汰掉。有客戶建議無印銷售掃地機器人,而在無印的理念裡,一個家很重要的價值是人 與人互動,如果用機器人掃地,與理念不合,這也不賣。 這個不做、那個不賣,白花花的銀子送上來還往外推,這似乎犯了資本市場的大忌,但是拿捏好「貪心」的那把尺,卻能有異曲同工之妙。對照台南小吃的別無分號,他們用不同程度的克制貪念,卻同樣得到掌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