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進百貨公司,不難發現不少以 「喜羊羊」及「灰太狼」等造型的精品,受歡迎程度與米奇老鼠不相上下。懶羊羊、灰太狼究竟是什麼?大人摸不着頭腦,但隨便問一位小學生,他們卻能數大串卡 通人物出來。 《喜羊羊與灰太狼》這套國產動畫,不單在港知名度拍得住「多啦A夢」、「小丸子」,在內地更火,連全無關係的廁紙、磁磚、底 褲,甚至地產樓盤的展銷會也要找「喜羊羊」來宣傳。 誰會想到,創造喜羊羊竟是一個專拍殭屍片和替溫拿樂隊寫《千載不變》的香港麻甩編劇盧永 強。憑着不斷抄外國動畫橋,在大陸一舉發圍。 第一次見盧永強,他累得眼皮快要跌下來,那張圓臉像極《喜羊羊》裡的角色村長。他托了托眼鏡 說︰「《喜羊羊》裡只村長戴眼鏡,我估動畫師創作時,將我個形象加入去。」那又難怪,盧的公司裡幾乎所有員工都剛二十出頭,只有盧一人五十二歲,不找他做 最老的村長找誰。 喜羊羊在內地熱爆,全國共有七十個電視台正播放《喜羊羊與灰太狼》卡通,新年在港上映的《虎膽羊威》(國內譯《虎虎生 威》),雖然票房僅逾百萬,但在內地票房大賣人民幣一億二千萬,打破國產動畫票房紀錄。盧的總部在廣州,全年留港時間不足一個月,趁電影在港上映,來港宣 傳,才見到盧媽媽:「今年已經算好叻,過年可以同阿媽食咗三餐飯。」盧永強一直未婚,口裡常說「無家室」,可全情投入工作,也方便每次人生大翻身。 殭 屍片編劇 盧八十年代在澳門大學讀歷史,他一向喜歡寫故事,畢業後加入無綫的編劇訓練班。八十年代是香港娛樂圈流金歲月,盧瓣瓣都碰,由無綫 《歡樂今宵》編審到電影《殭屍叔叔》、《靈幻先生》等殭屍片編劇。除了寫劇,他亦作詞,鍾鎮濤的《一段情》、陳百強的《感情到老》、溫拿的《千載不變》和 劉德華的《我恨我痴心》均出自他手筆。 在香港傳媒打滾多年,盧雖做到亞視創作總監,但他於九二年卻選擇放棄一切,跑上廣州︰「香港發展空間 好窄,一係做A電視台,一係做B台;但大陸就唔同,全國有過百個電視台,你諗吓你做嘅節目或電視劇,可以喺成百個電視台播,知唔知幾吸引!」碰巧《不脫襪 的人》導演陳友在廣州成立了一間製作公司,製作綜藝節目,他跟盧永強友好,於是找盧加入。 不過,這間公司不出五年便因經營不善而結業。「當 時真係幾徬徨,好似真係做錯決定咁,好多同事因為有家庭壓力,返港由頭嚟過;但我得一個人,無家室,食飯盒又係一餐,有乜所謂!」盧於是膽粗粗跑到上海、 北京,寫電視劇,做製作人。 抄橋要快 隨着日劇、台劇、韓劇席捲內地,大陸劇愈來愈少優勢,○二年,盧永強的舊同事在廣州投資 動畫,盧見國產動畫《藍貓淘氣三千問》在全國熱爆,於是舊同事出資,他負責創作,兩人合組公司攻動漫市場。「當年國內除呢套動畫同埋《哪吒鬧海》,無其他 動畫,呢個係一個好大缺口!」 盧看準內地動畫不是說教,便是娘味十足,難怪兒童多轉看外國卡通,他全力將外國好橋移植到國內動畫。「好似蠟 筆小新、小丸子咁,係日本家庭,點解我哋中國唔可以用中國家庭做藍本?」公司頭炮以中國家庭為藍本的動畫《寶貝女兒好媽媽》,一聽便知是母慈子孝的溫馨動 畫,一出便在電視台少年頻道熱播,在北京、上海等收視率,更是僅次於新聞聯播。 第一套動畫成功,盧便開始籌備第二套。今次,盧做足市場研 究,畫好幾款造型,拿去幼稚園讓小朋友投票。今日見到的喜羊羊與灰太狼,便是由小朋友一人一票選出來。 在《喜羊羊與灰太狼》的故事中,不論 灰太狼、美羊羊、懶羊羊……個個性格鮮明,是普通人的性格,易引起小朋友共鳴。「喜羊羊就好似小學生班長,好乖、好勤力;懶羊羊就似班中死肥仔,每班都實 有呢種人,上堂會瞓覺,仲要流晒口水咁;而灰太狼就係出名怕老婆,但又對老婆、對仔女好好……」由於卡通角色深入民心,今日內地有句流行語:「做人要做懶 羊羊,嫁人要嫁灰太狼」,連盧永強也說希望像懶羊羊,吃飽就睡。 周邊收入滿堂紅 喜羊羊在○五年推出,雖然紅爆電視台,但公司 竟然入不敷支。原來,喜羊羊每分鐘製作成本要一萬元人民幣,但賣給電視台播,每分鐘收費頂多七八十元。「內地少年頻道廣告費比普通頻道平,所以出手好 低。」盧當時每製作一集《喜羊羊》便蝕一集,前後足足蝕了數千萬,但錢蝕了,卻賺了大大的知名度。 盧於是向周邊的生意打主意,乘着喜羊羊谷 起知名度,踏入第一百集時,學迪士尼推出卡通人物劇場,全國巡迴演出,每張門票由五十至三百八十元人民幣,場場爆滿。單在一年間,已經演出了接近三百場, 今年的檔期更已經排到十一月。 迪士尼殺食的各式精品,盧永強亦有樣學樣。「你要keep住知名度,就要不斷有產品在市場上。」○七年底,喜 羊羊主動與不少公司傾授權,包括本港的天麟發展有限公司。天麟在國內出產書包及文具甚有知名度,該公司更一直獲授權出產加菲貓、史諾比等文具產品。公司董 事總經理何維佳不諱言,喜羊羊主動找上門,或多或少是覬覦他們在內地市場的滲透力。「一推出文具產品就可以去到大型百貨公司上架,我相信未必間間可以做得 到,其實我哋變相幫佢哋宣傳!」他說。 去年三月,總理溫家寶參觀動畫公司時,忽然慨嘆自己孫兒只看日本的「奧特曼」(鹹旦超人),他說中國 應該有自己的動漫產業。溫總講話激起千重浪,中央即推出一系列扶助中國動畫的政策,不但向中國動畫業開綠燈,更規定電視台不能在黃金時段播外國動畫。這正 好益了飲頭啖湯的喜羊羊,盧永強雄心壯志,一會兒計劃攻內地市場,一會兒又話趕在迪士尼落戶上海前,籌建主題公園,甚至阿凡達大旺,他計劃明年拍3D喜羊 羊。 向小丸子、迪士尼取經成功,喜羊羊今日亦遇上米奇老鼠的棘手難題。當記者告訴盧喜羊羊嘜頭在內地隨處可見,文具、書包,甚至廁紙、底褲 都有,他嘆:「市面上八成貨品是冒牌!」他也希望律師把他們一網打盡。 |
| ||||||
《壹盤生意》這個欄目,從本刊創 辦第廿八期起至今從無間斷,每一盤小生意都見證着本港營商環境的變遷,趁着創刊二十周年之際,重訪了昔日登上《壹盤生意》的小老闆,發現屹立不倒的為數不 多,這就印證了創業難守業更難的道理。租金上升、人民幣升值、中港關係的轉變,都是香港商家面對的挑戰。 當中亦有老闆發揮一貫的香港精神 ——肯變通,夠拼搏,把生意愈滾愈大,分店由幾間變成十幾家,甚至成為上市公司。西沙茶座創造地標 翻開十九年前「西沙茶座」的文章時,感到 鄉郊發展的迅速,亦不得不讚嘆今年五十三歲的老闆黃威言駐顏有術,外表依然瀟洒。昔日的坭涌村,相信沒有多少人聽聞,但對面的「西沙茶座」則無人不識。 以 前年輕村民不是移民就到港、九一帶謀生,剩下的黃牛多過居民,但據村民透露,現時黃牛群只剩下一、兩頭,而西沙公路兩旁,建滿新式村屋,附近的港鐵烏溪沙 站屏風樓處處,如今從大老山隧道出口,經過馬鞍山繞道就能直達西沙茶座,驅車抑或乘公共汽車到來下午茶或晚飯較以前方便。 難怪每到假日, 「西沙茶座」三百個座位都爆滿,夜幕低垂,茶座就亮起五光十色的燈火,微風吹來,身穿夏威夷彩色制服的男侍應在路邊揮手招客,這個活生生的人肉廣告至今仍 保留着。 西沙茶座的賣點不是「抵食」,食物價格媲美星級酒店,下午茶餐約六十元,一杯雞尾酒也要六、七十元,老闆賣的是一份遠離塵囂的氣 氛,那些煙不離手的食客,在露天茶座進膳時心情特別舒暢;政府的交通改善工程以至室內食肆禁煙條例,對老闆黃威言有莫大裨益! 1991年首 次訪問 每月營業額達$45萬 月賺$23萬 座位130個 2010年 每月營業額 近$100萬 月賺$30萬 座位300個 祖業支持迎戰風浪 回憶過去的二十載,黃威言坦言曾遇過不 少風浪,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禽流感打孖上,他炒燶丁屋損手過千萬,其後又有九一一、沙士,對飲食業帶來嚴重打擊。他更曾一改其中價路線,以外賣廿蚊下 午茶餐作招徠。面對浪接浪的經濟衝擊,西沙茶座最大的優勢在於不用交租,封了蝕本門。「呢度自己地方,唔使交租就算生意幾差都未至於結業。隔籬間西餐廳九 六年先開,而家已經易咗手五次,啲外人租,經濟差捱唔住就易手。」黃威言說。 不過,西沙茶座仍要面對不少競爭,附近最少有四、五間食肆和它 搶客,其中旁邊的彩軒就是由黃威言的堂弟開設,同樣是經營泰國菜,黃威言惟有不斷為「西沙茶座」增值應戰;數年前他就向新地購入西沙茶座附近的一幅空地, 作為停車場,讓食客免費泊車,事關有九成的客仔都是驅車前來的。他又聘請菲律賓結他樂隊,在入夜後現場用木結他、非洲鼓奏着輕快的拉丁樂,免費為食客演 奏,記者見情侶及小朋友特別受落。 歸隱田園紮根西沙 除了主打的泰國菜,黃威言加了印度菜,他堅持聘用泰籍廚師做泰菜、印度籍 廚師做印度菜,手勢夠地道不用說,最重要是不會跳槽。黃威言更將印度菜廚房和泰菜廚房分開,各自有大廚負責,免得爭「地盤」,好讓他們專心做菜,各自保留 獨特風味。 生於西貢,長於西貢,屬於原居民的黃威言深知「地」是他的命脈,從來無想過出售「西沙茶座」,因為這間生金蛋的西沙茶座,廿年來 為黃威言帶來源源不絕的現鈔,老闆活用這筆錢投資到別的瓣數,九二年全盛時期,曾同時在尖沙咀經營Disco、在銅鑼灣開卡拉 OK、渠務工 程公司及西沙茶座,前者經營三年已有人買盤袋了一大筆,渠務公司現亦已交予姪仔經營。 在家附近,他租了一幅四百呎菜田,種滿做泰國及印度菜 用的香草,閒時務農,不單減省入貨成本,亦真正享受着田園式的半退休生活。居於西沙茶座樓上村屋的黃威言早上打哥爾夫球,晚上六點至九點駐場和樂隊夾 Band,晚上埋數後就可以倒頭大睡。問到有多少身家,黃威言就笑笑口說:「我唔想俾人標參呀,做個低調富豪就算啦。」 《去邊好》全情投入 北上?銀 1996年首次訪問 每月營業額$20萬 月賺$4萬 2010年 深圳金馬盟 廣告公司 每月營業額約$330萬 月賺約$66萬 本刊一九九六年訪問過陳明康及周盈盈等五名年輕人,合資創辦的 免費飲食雜誌《去邊好》,後來被壹傳媒老闆黎智英看中,收歸旗下,成為《飲食男女》。二人初時留任雜誌社,後來看準港人愛北上消費習慣,重施故技,在深圳 開廣告公司出版旅遊雜誌,一開即賺,隨着中港潮流轉變,公司亦不斷轉型,現主打地產廣告業務,年賺人民幣六百萬元。 當年五名廿五、六歲的年 輕人,投資三十萬元創辦《去邊好》免費月刊,初時只是逐家推銷,後來吸引啤酒商嘉士伯垂青,與酒吧食肆合辦推廣活動,陳明康說:「呢個係三、四贏嘅模式, 啤酒商要做推廣、酒吧唔使錢賣廣告、推出特價啤酒菜式食客又高興,我哋有生意當然受惠啦。」未幾,雜誌便回本。 不足一年後,雜誌賣盤,五人 同時簽了賣身契在壹傳媒工作三年。九九年,眼見港人習慣北上消費,陳明康相信深圳消費資訊有得做,便先隻身到深圳闖,開辦金馬盟廣告公司,周盈盈翌年加 入,出版每本賣三十八元的《深圳旅遊王》,目標讀者是北上消費的香港人,「我哋做嘢好投入,啲人北上工作都係中港兩邊走先,我哋一嚟就移民,九成時間放喺 工作。」周盈盈稱,初時辦公室地方有限,為物盡其用竟想到將公司分三更制,廿四小時運作,「始終中港文化唔同,公司每個部門都請足人,但校對、影相所有工 序都要自己跟。」他們夥拍世界之窗等旅遊點合辦推廣活動,贊助刊登店鋪資訊,第一期已經賺錢。 主攻地產商廣告 及後採用同一條 方程式,應當時市場需求,出版《上海買樓王》、《北上創業王》等刊物,員工人數亦由兩人發展成高峰期的八十人。直至○三年沙士,中港兩地經濟陷入低潮,金 馬盟結束全部刊物,專心發展房地產廣告業務,同年成為唯一香港公司被深圳特區報集團封為「十佳廣告公司」,「好多人鍾意標榜自己係香港公司,但我哋唔同, 對外主動融入當地文化,融入國情,得到當地地產商信任,但對內,我哋堅持港式管理,例如對客戶禁絕所有『基本上、應該無問題』等模稜兩可嘅說話,確保員工 做事經過思考。」 時至今日,金馬盟已有樓盤合約超過三十個,當中包括和黃地產、中海地產等知名內房企業,並開始「揀」生意來做,每年生意額 達三千萬人民幣。時移世易,現在內地人帶着熱錢流入本港購物、買屋,金馬盟去年反過來推出隨《深圳特區報》附送的《香港周末》,介紹本港消費資訊之餘,同 時在香港成立約十人的團隊,與apm、圓方等各大商場合辦消費團,又與發展商合作辦香港買樓團。周盈盈及陳明康均表示:「以前就香港人北上消費,而家就大 陸人湧來香港使錢!」 摩登大妗姐掌門人 1997年首次訪問 每月營業額$5萬至$30萬 月 賺$13.5萬 2010年 每月營業額$15萬至$50萬 月賺$18萬元 「摩登大妗姐」歐惠芳 (Sharon)是香港婚禮顧問行業第一人,近年這類wedding planner公司愈開愈多,為保行內龍頭地位,她由十八年前開業時主打籌辦西式婚宴,到近年轉為推銷「玩花轎」、「擺喜陣」等傳統學問,這香港「婚禮活 字典」,曾為過萬對新人籌辦婚禮,當中包括特首兒子曾慶衍,過程中亦見證近二十年香港婚嫁業環境的轉變。 「近二十年結婚呢行變得好犀利!」 Sharon說以前婚宴規模動輒三、四十圍,現在小家庭為主,只擺十圍、八圍大有人在,「而家新人搞婚宴就好兩極化,部分一切從簡,搵個地方提供小食招呼 觀禮賓客就『禮成』,另一種由一張喜帖到會場布置,都願意花心思花錢設計訂做。」 ○六年政府推出婚姻監禮人服務,亦為婚嫁行業帶來革命性的 轉變,「當年為爭好日子,工人、阿媽、奶奶、排隊黨全部出動通宵排隊,後來就上網鬥快搶。」目前Sharon的客戶已有八成選擇在婚宴會場簽字。 婚 宴中,菜式還是其次,活動才是重頭戲,「以前啲人去飲,淨係會記得個新娘靚唔靚、多唔多金器、啲嘢好唔好食,後來就鍾意玩新人,而家興起娛樂賓客,搞到好 似演唱會,又請樂隊,又魔術表演。」大家都為做好場騷,Sharon便擔當大導演重任,感動位、幽默位、執生位,全部心中有數。 除了酒席, 新人影婚紗相的開支亦大大提升,「以前去芝柏嗰類園林實景影相已經好巴閉,但自從數碼相出現,價錢就由超貴走向平民化,仲有擺酒送攝影添,但新人要求高 咗,反而會花幾萬蚊到外地取景。」 中式傳統勝同行 二十年來,香港經歷多次起跌,婚禮行業一樣,Sharon回想,「九八年金 融風暴,可謂結婚重災區,酒樓結業、婚禮取消;禽流感啲人擺酒講明唔要雞;○三年沙士,可以成個月無生意,又試過舉辦口罩婚禮,賓客仲喺個口罩度畫公仔, 苦中作樂;到○七、○八年就最好景,遇上好日子,可以一日走幾場。」 租金急速上升,為每個行業帶來挑戰,Sharon○四年沙士後以二百萬 元低價買入位於灣仔的辦公室,現時市值已升至六百萬元,除了投資獲利,亦令經營成本大減,目前每月約賺十八萬元。 Sharon當年創辦摩登 大妗姐時,為抹掉老土及市儈形象(當年大妗姐會對分新娘利是),刻意走西式路線,但面對近年wedding planner公司愈開愈多,為保行內競爭力,反過來推銷傳統習俗知識,鑽研多種「金笸籮陣」、「慈姑椗陣」等「喜陣」,她聲言在行內出名旺丁,「中國人 都係鍾意添丁發財,好意頭嘅嘢從來都受落。」Sharon說。 胸圍教主形象升Cup 2004年首次訪問 分店3 間 每月營業額$28萬(恩平道店) 月賺$7.25萬 2010年 改名BODIBra分店17間 (本港) 不願透露營業額,保守估計,每月超過$300萬 「買錯胸圍戴錯bra」這個深入民心的心心女士用品專門店廣告標語, 近來在街上幾近絕跡。原來心心女士用品專門店創辦人馬黃冰華,兩年前將市場部交給兒子Kent主理,他銳意改革,聘請顧問公司重新設計形象,走時尚路線, 將店鋪改頭換面,並改名BODIBra。被喻為「胸圍教主」的馬太稱,「Kent喺美國讀商業,見慣大企業經營模式,話我個形象好老土,而家改革之後望番 轉頭,我先發覺以前啲設計唔係好得。」 改變形象成功將顧客群由主要三十五至五十歲推前五年,去年金融海嘯期間,亦趁低租金擴展,更成功打入 德福、杏花邨等住宅商場,本港分店由○四年三間,增至目前十七間。 BODIBra以改善女性線條的自家品牌內衣作招徠,馬太在內地自設工場 初期,花了兩年時間監控才滿意生產水平,去年底,她卻在 屯門設廠,並聘請十多名師傅,「內衣差一分半吋可以差好遠,香港人對本地製造始終較有信心,雖然成本因此上升三、四成,但我們暫時不加價。」另外馬太前兩 年亦聘請設計師,設計更多元化款式,滿足不同客群的需求,一切以提升品牌形象為大前提。 人民幣逼死好姐菜檔 1998年首次訪 問 每月營業額達$500萬 每月估計賺至少$100萬 趁市況低迷半年內連開六間,共十三間分店。 2010 年二十間分店遍布全港 好姐五十年前開始賣菜,一九九八年以平價菜殺出重圍,每月至少賺一百萬,同時在中山經營養豬場、草藥及臘腸加工場 等,可謂中港集團的急先鋒。九八年後她更北上在中山開設「好上好度假村」,以天然養生為賣點,提供走地雞及草藥膳食,香港的生意由仔女接手。但去年政府收 地,度假村被迫結業,她遂重返香港賣菜。 現稱「好上好」的好姐菜檔已有二十家分店,並且已分家予好姐的子女、女婿經營,但幫手入貨的好姐慨 嘆賣菜生意難做:「而家豬肉檔又賣菜、紙紮鋪都賣菜呀,點做得住呀!我仔女都話租約滿後唔做啦。」以往好姐遠至上海入貨,但內地菜價升、人民幣升值,運輸 費亦上升,好姐曾仰賴的平貨已不復再。 在荃灣楊屋道街市旁經營好上好(華記)果菜雜貨的好姐二女婿華哥(五十四歲),亦對租金飛升、來貨騰 貴感到無奈:「以前喺大陸仲入到平貨,而家分分鐘貴過香港呀。業主又不停加租,每個月賺到一份人工囉,我望就望呢度快啲重建,咁我就可以拎番訂金,退休唔 做啦。」 四億上市公司財華網 1999年首次訪問 營業額$0 月蝕$20.7萬 2010 年 營業額$2,387萬 蝕$1,507萬(09年第三季度業績) 本刊一九九九年訪問上市公司財華社集團 (8317)前身Finet online時,該公司才剛起步,每月更蝕二十萬元,當時總經理梁雅婷帶領着僅十人的團隊,發展全港首個免費財經資訊網站。十一年後,財華網現成為中、港 有三百多名員工,市值達四億八千萬元的上市公司。 梁雅婷等開國功臣已另謀高就,當時斥資數百萬元的幕後老闆余剛,曾先後在美國任職投資銀行 及在香港大學當金融系教授,現時手持三成財華社股權,市值一億四千五百多萬。他於二○○五年把財華社招股上市,集資逾二千八百萬元,但經營這盤生意並不容 易;上市以來,只有○八年度有三百多萬盈利,公司遂引入其他外國媒體及基金入股,而財華社現時的賣點是內地,余剛說,「發展業務第一天我已計劃上市,但我 們着眼點是空間更大,更長遠,機遇更多的內地市場。」目前集團逾八成業務來自內地,除網站服務之外,現專注發展IMM(互聯網增值服務、無線增值服務及網 絡媒體)業務,並收購了杭州網絡遊戲公司,開發另一個市場。 租金搾乾魚米家 2002年首次訪問 分店增至3間 每 月營業額$120萬(奧海城店) 月賺$34萬(奧海城店) 2010年 分店15間 每月總營業 額$1,100萬 十五間鋪月賺$48萬 「飲食業好多時都係一陣風,十年未執笠我覺得已經算好彩。」魚米家本年中開業十周年, 分店數目由當年只紮根大角咀兩間鋪,到現在十五分店遍布港九新界,營業額過千萬。但昔日一間鋪賺逾三十萬元的日子已不復再,上個月淡季,十多間鋪才賺四十 八萬元。 老闆周榕貴表示,這些年來經歷本港多次興衰,沙士期間無人出街,魚米家就「急轉彎」主打送外賣,令生意回穩,沒料到最難捱卻是○七 年通脹,「做餐廳用凍肉多,人民幣又升,來貨成本平均漲三分一,又無加價空間,飲食業經營環境好差。」但他形容,租金殺傷力最大,以奧海城分店為例,開業 時租金八萬元,去年加一倍至十六萬元,唯有搬鋪減皮費。 周榕貴稱,當年出來創業全憑一股傻勁,一步一腳印,平均每年開分店一至兩間,買下多 時的荃灣廠房將於本月投產,屆時食品質素統一,便可專注改善管理,「做飲食業好講韌力,要長期不斷監控品質先能保持水準,唔可以分心。」雖然現在賺錢能力 不及當年,但他仍希望努力令自己創作的粉麵可以成為香港有代表性的粉麵。 |
| ||||||
新奇美18日成軍,引爆全球面板 產業新一輪戰火。面對客戶出走、敵軍聯盟,鴻海大軍的最高統帥郭台銘的反應,卻出奇沉默。本刊調查,郭台銘現正悄悄啟動鴻海王國分拆大業,布局下個20 年。 根據郭台銘初步規劃,鴻海將分成中國通路、顯示器事業、創新事業等3~4個子集團,並研議分拆後上市的可行性,掛牌地點不限台灣、香港 或上海等;為因應新架構,未來鴻海也將在上海設立營運中心,與台灣形成雙營運中心的局面。 上週五,郭台銘出席 台大醫院的「台成幹細胞治療中心」啟用活動,提到三年前弟弟郭台成血癌病逝,他含淚難掩喪弟之痛。對於十八日成軍的新奇美,已引爆全球面板產業激烈戰火, 向來有話直說的郭台銘,卻不發一語,十分不尋常。 大王國 子集團分進 本刊調查,統領全球最大電子製造廠大軍的郭台銘,沉默的 背後,與他現正操刀的鴻海分拆大業有關。 郭台銘分拆鴻海王國的想法,早在郭台成病逝、打亂鴻海接班布局時,醞釀成形。他說:「如果沒有合適 的接班人選,鴻海將走向控股公司運作,採用工業銀行模式,整個集團會拆成幾個集團,讓它繼續成長;或是按照技術切割,也許是切割成模具公司、電子公司、光 電公司等幾個子公司。」分拆時點,則訂在鴻海集團營收超過一千億美元,新台幣三兆元時。 鴻海目前組織架構,最上層為董事長、董事長室,旗下 依客戶、產品別成立了九大事業群,接著是各個子公司、轉投資公司,橫向由技術委員會串連。然群創與奇美電二大面板廠十八日合併成新奇美後,供應商、員工人 數暴增,不但衝擊鴻海現有的營運體制,合併後集團營收也正好突破三兆元大關,觸抵分拆線,新奇美反成郭台銘加速分拆鴻海的催化劑。 併 奇美 分拆重頭戲 據本刊了解,郭台銘親自操刀的分拆大業,由「董事長室」交辦,包括財務及法務人員分頭提案評估,就母集團現有九大個事業群 及醫療、光學、節能等新興事業,初步朝整合、分拆成三到四個子集團方向評估,並研議分拆後,在國內或海外掛牌集資等途徑。 本刊調查,鴻海初 步計畫,將分拆為三大塊:第一塊鴻海起家本業機殼、連接器,及先進無人工廠、軟體研發等部門,將留在土城的企業總部;第二塊為中國通路、代工生產、消費性 電子產品、網通產品等,以中國市場為主,將就近設立中心;第三塊以光電、顯示器為主,包括液晶電視組裝代工、LED等部門,先擺在台灣;第四塊則是尚未定 案的新興事業,包括綠能、醫療、生技等,不排除以創投、投資銀行或由郭台銘個人方式投資。 而郭台銘即將爭霸的液晶電視事業,則是這場組織再 造的重頭戲。本刊調查,新奇美成軍後,郭台銘計畫將原先群創的終端產品(包括電視與顯示器)的組裝業務,與原來在鴻海內部的液晶電視業務,統整為一個獨立 事業群切割出去,未來,不排除仿效當年香港富士康國際(FIH)的模式獨立上市。 大客戶 抽單投敵營 鴻海○三 年成立群創時,一反面板業傳統發展模式,從後段組裝業務做起。郭台銘策略果然奏效,三年後,群創成為僅次於冠捷的第二大液晶顯示器代工廠。一路靠購併壯大 的郭台銘,為掌握上游面板貨源,去年購併面板廠奇美電,導致群創最大的敵手、奇美電的大客戶︱冠捷,立刻出走。 過去,奇美電一直都是冠捷最 大的面板供應商,冠捷董事長宣建生與許文龍合作多年,但看到奇美電與最大對手群創合併,宣建生就直接對外宣布暫停與奇美電的合作,他對友人說:「沒必要替 別人抬轎。」「群創組裝終端產品的模式,擺明要跟客戶爭利,一合併馬上嚇走了冠捷。」業內人士觀察。 儘管鴻海旺年會上,郭台銘對本刊記者 說:「我們集團沒做品牌,所有品牌都是新奇美的客戶。」然這番攘外的信心喊話,絲毫不奏效。 新奇美成軍後,不但客戶抽單走人,還一腳投入敵 軍的陣營。上週五(十二日),友達與冠捷宣布合資成立冠智,在波蘭設立液晶電視面板後段模組廠及電視整機設計代工廠,友達持股五一%,冠捷持股四九%。此 外,第二大面板廠、韓國LGD也搶先一步,找上冠捷,強化合作關係。 郭台銘已意識到新奇美與客戶爭利的警訊,因此加速分拆,使新奇美成為純 面板廠,不再從事後段組裝業務。「未來新奇美如果繼續從事液晶電視組裝業務,勢必會跟緯創、仁寶等代工客戶有所衝突,逼著他們去找李焜耀合作。」一位資深 外資分析師說。 「畢竟新奇美完成融合後,就是一家超過十萬人的大公司,如何調整人力,就成了總經理段行建最頭疼的問題。」外資圈人士觀察。 「藉由整併群創與鴻海既有的組裝業務,一方面能疏散合併後多餘的人力資源,另一方面,也能讓郭台銘全力衝刺液晶電視組裝業務。」 駐上海 貼近大中國 鴻海分拆大計的另一大重點,則是貼近中國市場。郭台銘考量中國通路及代工市場業務比重日趨攀升,因此規劃,除了現有土城企業總部 外,鴻海在上海還將成立營運中心。 而今年初,〈產創條例草案〉三十條遭刪除一事,在科技圈鬧得沸沸揚揚之際,郭台銘在鴻海旺年會上曾高分貝 說,如果在台灣設立企業總部,只有外資享受優惠,「我會馬上把鴻海企業總部遷離台灣。」郭台銘登高一呼,政府從善如流,將整個三十條拿掉,平息獨厚外資的 爭議,但郭台銘布局中國的腳步,從未停止。 本刊調查,鴻海早在三年前,即取得上海浦東陸家嘴的辦公大樓用地,占地約一萬平方公尺,計畫要蓋 鴻海中國營運中心。「當時,郭董親自參與這個開發案,還在附近弄了辦公室開會,但後來大陸實施宏觀調控,停發建案執照,這個案子拖到去年才重新啟動,目前 正在比圖。」上海台商表示。 拚績效 整合各基地 「其實鴻海在大陸與台灣的財務獨立,如果要成立雙營運中心,沒有切割的問題, 主要是近年鴻海在大陸不斷擴張,著眼管理便利,才動念要在上海成立中國營運中心。」一位鴻海主管透露:「深圳的稅率一直增加,公司往內陸各省設生產基地, 是既定的政策。」 除了深圳龍華廠,鴻海集團近幾年在松江、昆山、淮安、太原、武漢、廊坊和成都等地,投資設立生產基地。「今年,郭董會整合 鴻海在大陸的生產基地,把不具規模的單位縮編,達到最大經濟效益。」知情人士透露。 隨著大陸生產基地調整逐步完成,鴻海也將落實在地管理、 強化績效,「分析深圳龍華廠、山東煙台、四川成都等地的條件,可發現上海具有經濟、地理位置等優點,所以計畫將大陸生產管理中心設於上海。」 此 外,由鴻海旗下廣宇轉投資的賽博數碼,近年在中國發展電腦零售通路,拓店積極、業績成長快速,為方便就地管理,中國通路事業可能先行分割獨立,率先進駐上 海營運中心。 FIH 轉滬國際板 鴻海分拆後,下一步是否上市集資,仍在研議中。郭台銘認為此舉工程浩大,短期執行不易,「在 評估過程中有人提出,去年大陸工程只是更名欣陸工程,轉型控股公司案例,就鬧得滿城風雨,鴻海分拆後兩岸上市不容易。」知情人士透露,但已在香港上市的 「富士康國際(FIH)」是例外。 本刊了解,鴻海內部已在評估,將FIH轉至上海掛A股國際板、成為集團第一家到對岸掛牌的可能性及效益。 「FIH轉掛上海國際板,因不涉及台灣法令,狀況單純多了。」知情人士表示。 FIH曾是鴻海集團金雞母,後來也成了郭台銘心中的痛。○三 年,郭台銘出手收購芬蘭Nokia 藝模廠,之後又購併奇美通訊,走捷徑快速切入手機組裝市場,隔年便將手機代工業務切出去,成立FIH,○五年FIH在香港以每股港幣三˙八八元掛牌,鴻海 持有FIH七二%股權,在母公司鴻海強大光環下,股價一度大漲超過五倍。 然好景不長,金融海嘯重創傳統手機市場下,FIH的大客戶受傷不 輕,例如摩托羅拉連續二年多業績衰退,諾基亞宣布停止手機板組裝外包業務,一再衝擊FIH營運,○八年下半年FIH首次出現虧損,還越洋拖累鴻海股價。 由 於香港股市以地產跟金融服務業為主流,本益比通常都有十七、十八倍水準,科技股在香港市場相對吃虧,本益比顯少超過十倍,因此去年台商掀起回台掛牌TDR 風潮,市場一度傳出FIH也要回台掛牌,但遭嚴厲否認。原來郭台銘心中另有盤算,FIH計畫轉掛上海A股國際板。 尋接班 培育中生代 為打造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推動上海A股國際板成了三月中國人大二會期間的重點政策,在香港上市的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率先宣 誓,身為香港掛牌的紅籌股,將加速回上海A股國際板的掛牌作業,預料FIH也將跟進。「鴻海在大陸有很多投資,對人民幣有很大需求,到上海掛國際板很合 理。」外資法人分析。 郭台銘說:「電子業要考慮到靈活與效率。」隨著鴻海版圖擴張,切割勢在必行,也成為郭台銘延後退休這十年的重大課題。 鴻海員工透露,鴻海分切目前是「有計畫,沒有時間表,但大方向不變。」 「無論怎樣切割,郭台銘將是鴻海永遠的共主,這是不可能改變的,也不 會有所謂的接班人。只是郭台銘遲早還是要面對接班問題,當鴻海集團越來越大,人才培育更顯重要,雖然目前高階主管有郭台銘鎮住,但未來十年後,中生代如何 順利銜接上手,這不僅攸關鴻海二十年後的發展,更是鴻海目前積極要做的部分。」知情人士指出。 郭台銘小檔案 生 日:1950.10.8 現職:鴻海集團總裁 事業:鴻海集團為全球最大的電子製造代工服務廠,2009年合併營收約1.96兆 元,旗下有8家台、港掛牌公司、9大事業群。 學歷:中國海專畢業 經歷:1974年以30萬元資本創鴻海,原生產電視旋 鈕;1981年轉做連接器,為鴻海壯大關鍵;1988年赴中國設廠,後續多次併購擴張版圖;2001年起蟬連台灣首富。 家庭:與亡妻林淑如 育有1子1女,續絃曾馨瑩,育有1女 財富:至2009年底為1,402億元 小辭典 上海證交所國際板 為 吸引海外企業到中國上市,上海證交所2009年起積極規劃推出國際板,讓目前禁止在中國掛牌的海外公司,可在上海A股上市,向中國股民集資。 國 際板的遊戲規則預計今年底前底定,為省去部門審批等行政和法令限制,將以人民幣計價。未來掛牌公司可直接對外發行A股?或只能發行存託憑證?還不明確,但 上證所現朝發行A股的方向研究。 國際板還無明確推出時程,最新的說法是2011年上路有望。業界點名,未來中資120家在香港上市的紅籌 股,將成掛牌主力﹔另外,大型國際企業如可口可樂,富士康國際、匯豐控股等在港上市的藍籌股(居產業主導地位、紅利優的股票),因中國為重點市場,已布建 龐大製造基地,人民幣需求高,也被視為掛牌先鋒。 回應 針對鴻海分拆大計,鴻海發言人丁祁安指出:「為了因應環境變化,企業進 行內部改造原本就是進行式,不會稍有片刻休息。董事長(郭台銘)日前已經宣布還要帶領集團員工再拚10年,這個大方向是不會變的。至於從經營面進行企業內 部垂直整合,還是從法人的角度進行分割,所牽涉的層面都相當廣泛,一定會從長計議。」 而就上海另設營運中心,丁祈安強調:「企業總部設在台 灣土城是不會變的,至於是否將赴上海設立營運中心,現在談還太早。」 對於FIH(富士康國際)未來是否轉赴上海交易,丁祁安說:「只要是對 企業發展有正面幫助的,都會列入考慮選項,只是在全球金融海嘯之後,現階段努力的優先重點在於如何盡快恢復成長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