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廿年生意不倒奇葩

2010-03-11  NM





《壹盤生意》這個欄目,從本刊創 辦第廿八期起至今從無間斷,每一盤小生意都見證着本港營商環境的變遷,趁着創刊二十周年之際,重訪了昔日登上《壹盤生意》的小老闆,發現屹立不倒的為數不 多,這就印證了創業難守業更難的道理。租金上升、人民幣升值、中港關係的轉變,都是香港商家面對的挑戰。

當中亦有老闆發揮一貫的香港精神 ——肯變通,夠拼搏,把生意愈滾愈大,分店由幾間變成十幾家,甚至成為上市公司。西沙茶座創造地標

翻開十九年前「西沙茶座」的文章時,感到 鄉郊發展的迅速,亦不得不讚嘆今年五十三歲的老闆黃威言駐顏有術,外表依然瀟洒。昔日的坭涌村,相信沒有多少人聽聞,但對面的「西沙茶座」則無人不識。

以 前年輕村民不是移民就到港、九一帶謀生,剩下的黃牛多過居民,但據村民透露,現時黃牛群只剩下一、兩頭,而西沙公路兩旁,建滿新式村屋,附近的港鐵烏溪沙 站屏風樓處處,如今從大老山隧道出口,經過馬鞍山繞道就能直達西沙茶座,驅車抑或乘公共汽車到來下午茶或晚飯較以前方便。

難怪每到假日, 「西沙茶座」三百個座位都爆滿,夜幕低垂,茶座就亮起五光十色的燈火,微風吹來,身穿夏威夷彩色制服的男侍應在路邊揮手招客,這個活生生的人肉廣告至今仍 保留着。

西沙茶座的賣點不是「抵食」,食物價格媲美星級酒店,下午茶餐約六十元,一杯雞尾酒也要六、七十元,老闆賣的是一份遠離塵囂的氣 氛,那些煙不離手的食客,在露天茶座進膳時心情特別舒暢;政府的交通改善工程以至室內食肆禁煙條例,對老闆黃威言有莫大裨益!

1991年首 次訪問

每月營業額達$45萬

月賺$23萬

座位130個

2010年

每月營業額 近$100萬

月賺$30萬

座位300個

祖業支持迎戰風浪

回憶過去的二十載,黃威言坦言曾遇過不 少風浪,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禽流感打孖上,他炒燶丁屋損手過千萬,其後又有九一一、沙士,對飲食業帶來嚴重打擊。他更曾一改其中價路線,以外賣廿蚊下 午茶餐作招徠。面對浪接浪的經濟衝擊,西沙茶座最大的優勢在於不用交租,封了蝕本門。「呢度自己地方,唔使交租就算生意幾差都未至於結業。隔籬間西餐廳九 六年先開,而家已經易咗手五次,啲外人租,經濟差捱唔住就易手。」黃威言說。

不過,西沙茶座仍要面對不少競爭,附近最少有四、五間食肆和它 搶客,其中旁邊的彩軒就是由黃威言的堂弟開設,同樣是經營泰國菜,黃威言惟有不斷為「西沙茶座」增值應戰;數年前他就向新地購入西沙茶座附近的一幅空地, 作為停車場,讓食客免費泊車,事關有九成的客仔都是驅車前來的。他又聘請菲律賓結他樂隊,在入夜後現場用木結他、非洲鼓奏着輕快的拉丁樂,免費為食客演 奏,記者見情侶及小朋友特別受落。

歸隱田園紮根西沙

除了主打的泰國菜,黃威言加了印度菜,他堅持聘用泰籍廚師做泰菜、印度籍 廚師做印度菜,手勢夠地道不用說,最重要是不會跳槽。黃威言更將印度菜廚房和泰菜廚房分開,各自有大廚負責,免得爭「地盤」,好讓他們專心做菜,各自保留 獨特風味。

生於西貢,長於西貢,屬於原居民的黃威言深知「地」是他的命脈,從來無想過出售「西沙茶座」,因為這間生金蛋的西沙茶座,廿年來 為黃威言帶來源源不絕的現鈔,老闆活用這筆錢投資到別的瓣數,九二年全盛時期,曾同時在尖沙咀經營Disco、在銅鑼灣開卡拉

OK、渠務工 程公司及西沙茶座,前者經營三年已有人買盤袋了一大筆,渠務公司現亦已交予姪仔經營。

在家附近,他租了一幅四百呎菜田,種滿做泰國及印度菜 用的香草,閒時務農,不單減省入貨成本,亦真正享受着田園式的半退休生活。居於西沙茶座樓上村屋的黃威言早上打哥爾夫球,晚上六點至九點駐場和樂隊夾 Band,晚上埋數後就可以倒頭大睡。問到有多少身家,黃威言就笑笑口說:「我唔想俾人標參呀,做個低調富豪就算啦。」

《去邊好》全情投入 北上?銀

1996年首次訪問

每月營業額$20萬

月賺$4萬

2010年

深圳金馬盟 廣告公司

每月營業額約$330萬

月賺約$66萬

本刊一九九六年訪問過陳明康及周盈盈等五名年輕人,合資創辦的 免費飲食雜誌《去邊好》,後來被壹傳媒老闆黎智英看中,收歸旗下,成為《飲食男女》。二人初時留任雜誌社,後來看準港人愛北上消費習慣,重施故技,在深圳 開廣告公司出版旅遊雜誌,一開即賺,隨着中港潮流轉變,公司亦不斷轉型,現主打地產廣告業務,年賺人民幣六百萬元。

當年五名廿五、六歲的年 輕人,投資三十萬元創辦《去邊好》免費月刊,初時只是逐家推銷,後來吸引啤酒商嘉士伯垂青,與酒吧食肆合辦推廣活動,陳明康說:「呢個係三、四贏嘅模式, 啤酒商要做推廣、酒吧唔使錢賣廣告、推出特價啤酒菜式食客又高興,我哋有生意當然受惠啦。」未幾,雜誌便回本。

不足一年後,雜誌賣盤,五人 同時簽了賣身契在壹傳媒工作三年。九九年,眼見港人習慣北上消費,陳明康相信深圳消費資訊有得做,便先隻身到深圳闖,開辦金馬盟廣告公司,周盈盈翌年加 入,出版每本賣三十八元的《深圳旅遊王》,目標讀者是北上消費的香港人,「我哋做嘢好投入,啲人北上工作都係中港兩邊走先,我哋一嚟就移民,九成時間放喺 工作。」周盈盈稱,初時辦公室地方有限,為物盡其用竟想到將公司分三更制,廿四小時運作,「始終中港文化唔同,公司每個部門都請足人,但校對、影相所有工 序都要自己跟。」他們夥拍世界之窗等旅遊點合辦推廣活動,贊助刊登店鋪資訊,第一期已經賺錢。

主攻地產商廣告

及後採用同一條 方程式,應當時市場需求,出版《上海買樓王》、《北上創業王》等刊物,員工人數亦由兩人發展成高峰期的八十人。直至○三年沙士,中港兩地經濟陷入低潮,金 馬盟結束全部刊物,專心發展房地產廣告業務,同年成為唯一香港公司被深圳特區報集團封為「十佳廣告公司」,「好多人鍾意標榜自己係香港公司,但我哋唔同, 對外主動融入當地文化,融入國情,得到當地地產商信任,但對內,我哋堅持港式管理,例如對客戶禁絕所有『基本上、應該無問題』等模稜兩可嘅說話,確保員工 做事經過思考。」

時至今日,金馬盟已有樓盤合約超過三十個,當中包括和黃地產、中海地產等知名內房企業,並開始「揀」生意來做,每年生意額 達三千萬人民幣。時移世易,現在內地人帶着熱錢流入本港購物、買屋,金馬盟去年反過來推出隨《深圳特區報》附送的《香港周末》,介紹本港消費資訊之餘,同 時在香港成立約十人的團隊,與apm、圓方等各大商場合辦消費團,又與發展商合作辦香港買樓團。周盈盈及陳明康均表示:「以前就香港人北上消費,而家就大 陸人湧來香港使錢!」

摩登大妗姐掌門人

1997年首次訪問

每月營業額$5萬至$30萬

月 賺$13.5萬

2010年

每月營業額$15萬至$50萬

月賺$18萬元

「摩登大妗姐」歐惠芳 (Sharon)是香港婚禮顧問行業第一人,近年這類wedding planner公司愈開愈多,為保行內龍頭地位,她由十八年前開業時主打籌辦西式婚宴,到近年轉為推銷「玩花轎」、「擺喜陣」等傳統學問,這香港「婚禮活 字典」,曾為過萬對新人籌辦婚禮,當中包括特首兒子曾慶衍,過程中亦見證近二十年香港婚嫁業環境的轉變。

「近二十年結婚呢行變得好犀利!」 Sharon說以前婚宴規模動輒三、四十圍,現在小家庭為主,只擺十圍、八圍大有人在,「而家新人搞婚宴就好兩極化,部分一切從簡,搵個地方提供小食招呼 觀禮賓客就『禮成』,另一種由一張喜帖到會場布置,都願意花心思花錢設計訂做。」

○六年政府推出婚姻監禮人服務,亦為婚嫁行業帶來革命性的 轉變,「當年為爭好日子,工人、阿媽、奶奶、排隊黨全部出動通宵排隊,後來就上網鬥快搶。」目前Sharon的客戶已有八成選擇在婚宴會場簽字。

婚 宴中,菜式還是其次,活動才是重頭戲,「以前啲人去飲,淨係會記得個新娘靚唔靚、多唔多金器、啲嘢好唔好食,後來就鍾意玩新人,而家興起娛樂賓客,搞到好 似演唱會,又請樂隊,又魔術表演。」大家都為做好場騷,Sharon便擔當大導演重任,感動位、幽默位、執生位,全部心中有數。

除了酒席, 新人影婚紗相的開支亦大大提升,「以前去芝柏嗰類園林實景影相已經好巴閉,但自從數碼相出現,價錢就由超貴走向平民化,仲有擺酒送攝影添,但新人要求高 咗,反而會花幾萬蚊到外地取景。」

中式傳統勝同行

二十年來,香港經歷多次起跌,婚禮行業一樣,Sharon回想,「九八年金 融風暴,可謂結婚重災區,酒樓結業、婚禮取消;禽流感啲人擺酒講明唔要雞;○三年沙士,可以成個月無生意,又試過舉辦口罩婚禮,賓客仲喺個口罩度畫公仔, 苦中作樂;到○七、○八年就最好景,遇上好日子,可以一日走幾場。」

租金急速上升,為每個行業帶來挑戰,Sharon○四年沙士後以二百萬 元低價買入位於灣仔的辦公室,現時市值已升至六百萬元,除了投資獲利,亦令經營成本大減,目前每月約賺十八萬元。

Sharon當年創辦摩登 大妗姐時,為抹掉老土及市儈形象(當年大妗姐會對分新娘利是),刻意走西式路線,但面對近年wedding planner公司愈開愈多,為保行內競爭力,反過來推銷傳統習俗知識,鑽研多種「金笸籮陣」、「慈姑椗陣」等「喜陣」,她聲言在行內出名旺丁,「中國人 都係鍾意添丁發財,好意頭嘅嘢從來都受落。」Sharon說。

胸圍教主形象升Cup

2004年首次訪問

分店3 間

每月營業額$28萬(恩平道店)

月賺$7.25萬

2010年

改名BODIBra分店17間 (本港)

不願透露營業額,保守估計,每月超過$300萬

「買錯胸圍戴錯bra」這個深入民心的心心女士用品專門店廣告標語, 近來在街上幾近絕跡。原來心心女士用品專門店創辦人馬黃冰華,兩年前將市場部交給兒子Kent主理,他銳意改革,聘請顧問公司重新設計形象,走時尚路線, 將店鋪改頭換面,並改名BODIBra。被喻為「胸圍教主」的馬太稱,「Kent喺美國讀商業,見慣大企業經營模式,話我個形象好老土,而家改革之後望番 轉頭,我先發覺以前啲設計唔係好得。」

改變形象成功將顧客群由主要三十五至五十歲推前五年,去年金融海嘯期間,亦趁低租金擴展,更成功打入 德福、杏花邨等住宅商場,本港分店由○四年三間,增至目前十七間。

BODIBra以改善女性線條的自家品牌內衣作招徠,馬太在內地自設工場 初期,花了兩年時間監控才滿意生產水平,去年底,她卻在 屯門設廠,並聘請十多名師傅,「內衣差一分半吋可以差好遠,香港人對本地製造始終較有信心,雖然成本因此上升三、四成,但我們暫時不加價。」另外馬太前兩 年亦聘請設計師,設計更多元化款式,滿足不同客群的需求,一切以提升品牌形象為大前提。

人民幣逼死好姐菜檔

1998年首次訪 問

每月營業額達$500萬

每月估計賺至少$100萬

趁市況低迷半年內連開六間,共十三間分店。

2010 年二十間分店遍布全港

好姐五十年前開始賣菜,一九九八年以平價菜殺出重圍,每月至少賺一百萬,同時在中山經營養豬場、草藥及臘腸加工場 等,可謂中港集團的急先鋒。九八年後她更北上在中山開設「好上好度假村」,以天然養生為賣點,提供走地雞及草藥膳食,香港的生意由仔女接手。但去年政府收 地,度假村被迫結業,她遂重返香港賣菜。

現稱「好上好」的好姐菜檔已有二十家分店,並且已分家予好姐的子女、女婿經營,但幫手入貨的好姐慨 嘆賣菜生意難做:「而家豬肉檔又賣菜、紙紮鋪都賣菜呀,點做得住呀!我仔女都話租約滿後唔做啦。」以往好姐遠至上海入貨,但內地菜價升、人民幣升值,運輸 費亦上升,好姐曾仰賴的平貨已不復再。

在荃灣楊屋道街市旁經營好上好(華記)果菜雜貨的好姐二女婿華哥(五十四歲),亦對租金飛升、來貨騰 貴感到無奈:「以前喺大陸仲入到平貨,而家分分鐘貴過香港呀。業主又不停加租,每個月賺到一份人工囉,我望就望呢度快啲重建,咁我就可以拎番訂金,退休唔 做啦。」

四億上市公司財華網

1999年首次訪問

營業額$0

月蝕$20.7萬

2010 年

營業額$2,387萬

蝕$1,507萬(09年第三季度業績)

本刊一九九九年訪問上市公司財華社集團 (8317)前身Finet online時,該公司才剛起步,每月更蝕二十萬元,當時總經理梁雅婷帶領着僅十人的團隊,發展全港首個免費財經資訊網站。十一年後,財華網現成為中、港 有三百多名員工,市值達四億八千萬元的上市公司。

梁雅婷等開國功臣已另謀高就,當時斥資數百萬元的幕後老闆余剛,曾先後在美國任職投資銀行 及在香港大學當金融系教授,現時手持三成財華社股權,市值一億四千五百多萬。他於二○○五年把財華社招股上市,集資逾二千八百萬元,但經營這盤生意並不容 易;上市以來,只有○八年度有三百多萬盈利,公司遂引入其他外國媒體及基金入股,而財華社現時的賣點是內地,余剛說,「發展業務第一天我已計劃上市,但我 們着眼點是空間更大,更長遠,機遇更多的內地市場。」目前集團逾八成業務來自內地,除網站服務之外,現專注發展IMM(互聯網增值服務、無線增值服務及網 絡媒體)業務,並收購了杭州網絡遊戲公司,開發另一個市場。

租金搾乾魚米家

2002年首次訪問

分店增至3間

每 月營業額$120萬(奧海城店)

月賺$34萬(奧海城店)

2010年

分店15間

每月總營業 額$1,100萬

十五間鋪月賺$48萬

「飲食業好多時都係一陣風,十年未執笠我覺得已經算好彩。」魚米家本年中開業十周年, 分店數目由當年只紮根大角咀兩間鋪,到現在十五分店遍布港九新界,營業額過千萬。但昔日一間鋪賺逾三十萬元的日子已不復再,上個月淡季,十多間鋪才賺四十 八萬元。

老闆周榕貴表示,這些年來經歷本港多次興衰,沙士期間無人出街,魚米家就「急轉彎」主打送外賣,令生意回穩,沒料到最難捱卻是○七 年通脹,「做餐廳用凍肉多,人民幣又升,來貨成本平均漲三分一,又無加價空間,飲食業經營環境好差。」但他形容,租金殺傷力最大,以奧海城分店為例,開業 時租金八萬元,去年加一倍至十六萬元,唯有搬鋪減皮費。

周榕貴稱,當年出來創業全憑一股傻勁,一步一腳印,平均每年開分店一至兩間,買下多 時的荃灣廠房將於本月投產,屆時食品質素統一,便可專注改善管理,「做飲食業好講韌力,要長期不斷監控品質先能保持水準,唔可以分心。」雖然現在賺錢能力 不及當年,但他仍希望努力令自己創作的粉麵可以成為香港有代表性的粉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