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北市長參選人連勝文告訴他太太,「不可以買南韓的衣服」,目的是想造福台灣的成衣產業。其實,他們即使買南韓衣服,同樣也能造福台灣人。 你買南韓的衣服,南韓的某個廠商張三收到新台幣,但他不能在南韓國內使用這些新台幣,他須先將這些新台幣兌換成南韓的貨幣(韓圜)。 但張三要怎麼兌換成韓圜呢?除非有人願意拿韓圜來和他換新台幣,否則張三手上的新台幣就換不掉。假如這個想拿韓圜換新台幣的人叫李四,於是張三和李四在彼此同意的價格下,互相兌換他們想要持有的貨幣(這個兌換過程是透過銀行還是外匯市場,或是個人兌換,都不影響其本質)。 張三把新台幣換成韓圜,可以去南韓國內買東西。而李四把手上韓圜換成新台幣,也不是為了好玩,而是因為他想用這些新台幣來買台灣的東西。或許李四是個觀光客,想用這些新台幣來台灣住宿旅遊。或許李四是個南韓當地進口商,想從台灣買一些東西銷回南韓。 不管李四是什麼身份,他的這些新台幣一定會用在台灣,這結果仍然造福台灣某些產業。如果李四是觀光客,那麼他就造福了台灣的旅館餐廳。如果他是南韓進口商,那麼他採買台灣當地的食品、機械、原料器材,同樣造福台灣這些產業工人。 如果李四拿到新台幣卻不花怎麼辦?答案是南韓人辛苦的做出成衣,卻只拿來換我們的新台幣,而不肯換我們實實在在的東西。我們憑著幾張紙鈔,就換到能讓我們實際享受的東西,這對我們來說,更是天大的好處。 因此,即使你沒買台灣的成衣,你並未造福台灣的成衣工人,但你可能卻造福了台灣其他產業工人。總有一些台灣人,因為你買南韓的成衣而受惠,即使你不知道這些台灣人是誰,但他們確實存在。 國際貿易的原理是:你不買別人的東西,別人也不會買你的東西。如果世上只有一個農夫和一個裁縫,農夫不向裁縫買衣服,裁縫的衣服賣不出去,他也不可能去買農夫的米。同樣道理,台灣人不買南韓的衣服,南韓人賣不出東西,他們也不會買台灣人的東西。十八世紀亞當.斯密奠定的古典經濟學已告訴我們:限制進口品,甚至拒買便宜的外國貨,只會讓國家更窮。透過國際貿易,以較低代價取得你想要的東西,永遠是國家致富的不二法門。 所以,你買台灣的成衣,想幫助台灣的成衣工人,那是你的自由選擇。但如果你買南韓的成衣,你也同樣幫助某些台灣人,你和那些買台灣成衣的人一樣高尚。事實上,每個買南韓衣服、中國大陸毛巾、泰國稻米、美國牛肉的台灣人,其實都幫助了某個角落的台灣人,這正是買進口品對台灣的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