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地方債問題:到底是誰更瞭解國情? 思想花園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20.html

專家對地方債問題的駁斥,通常來自以下一個觀點:外國人對國情不瞭解,用西方標準,例如壞帳率、不良資產率等標準來看待,而忽略了中央的財政實力,政治意志,更有印鈔票這最後武器可用。

可是到底是誰更瞭解國情?長期以來,A股內銀股都較H股有折讓,正說明內地股民對地方債問題的瞭解,比境外投資者更為透徹。只能說,境外投資者不是更瞭解國情,而根本是後知後覺,現在是對國情補課而已。

按照審計署、銀監會的報告,4萬億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一半投向高速公路基建,而其中又有一半是無法還本付息,只能靠借新債還舊債,必然越滾越大。

中國改革開放這麼多年,能賺錢的高速公路項目,早已經上市了,這兩年大興土木新建的,都是沒有經濟效益的。雲南、陝西高速公路出問題,之後肯定陸續有來。

中央現在整治公路收費,必然會發現一些違規項目,而這些違規項目,很可能是那些公路公司唯一能有收益的「金蛋」,一旦公佈這些項目,恐怕到時候出現的連環骨牌效應,一推全倒。

而整治公路收費現在成了一個政治議題,不可不推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意向不到的後果。

4萬億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一半投向高速公路,一半就是投向房地產開發了,如果房地產泡沫爆破,後果更不堪想像。

另 外,鐵道部現在負債兩萬億(這個還沒有算進10萬億「地方」債中),2010年還本付息1500億,而2010年營運現金也不過1500億,只是剛剛夠; 而在2011年,鐵道部還本付息壓力肯定更大,虧損肯定更多。也就是說,鐵道部債務危機在2011年爆發,已是既成的現實。

審計署報告沒有提到10.7萬億地方債,是如何分佈的,西部省份佔多少,東部省份佔多少;然而,憑常識也可想到,必然是財力不濟的西部省份借得多,財力充分的東部省份借得少,這10萬億的償還,恐怕要大打問號。

有一種說法,說中央必然不會座視不理,必然會承受這些債務。說這些話的人,必然忘了當年國投事件的教訓,那些外資銀行當初也還不是以為,地方政府窗口公司的債務,中央必然承擔嗎?中央如何考慮,要視乎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確定因素。

中央不可能,也不會一下子拿出一個全面方案,這樣是最愚蠢的做法,聰明的方式是讓市場慢慢消化。投資者如果要等這個消息的明朗化,那真是太過天真。

例如,地方政府的財政無法還債,讓就讓地方窗口公司慢慢出售旗下資產,單單這股「大小非」解禁股的壓力,已經可以讓股市壓得喘不過氣來!

可以說,地方債的負面影響,怎樣估計也不為過。

到底是誰更瞭解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74

投資者更要瞭解品牌 ——評《董事會裡的戰爭:企業管理層的25個營銷誤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drra.html

眾所周知,巴菲特喜歡有強大品牌的企業,帕特·多爾西在《巴菲特的護城河》一書中認為,「如果消費者僅僅因為品牌就願意購買或是支付更高的價錢,那麼,這就是經濟護城河存在的最有力的證明。」

但是,如何讓品牌這道護城河變得更加寬廣卻不是一件容易事兒。本書中講述了不少在品牌問題犯下錯誤的案例,其主角均為知名甚至「卓越」的企業。至於為什麼會這樣,作者(艾·裡斯和勞拉·裡斯)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企業管理層多為左腦思維者。

 

如果你是一個企業裡那種典型的CEO,那你很有可能是左腦思維者。在做出一個決定之前,你通常需要得到事實、圖表、市場數據和消費者調查的支持。在你看來,盈虧結算和股票市值就是商業的終極標準。

如果你從事的是營銷方面的工作,那你很有可能是右腦思維者。你的決定常常是憑藉(對市場)「本能的直覺」,很少或幾乎不依靠任何支持性的證據。你十分認可營銷這門極富創造性的學科。

思維方式不同,「董事會裡的戰爭」也就難免。不過,在我看來,企業管理層之所以會在品牌問題上與營銷派有不同的觀點,與其受到來自公司股東方面的壓力更大、更直接也不無關係。在作者提出的25個 營銷誤區中,「管理派關注短期,營銷派關注長期」、「管理派期望『爆炸式』推動品牌,營銷派期望緩慢建立品牌」、「管理派傾向於品牌擴張,營銷派傾向品牌 緊縮」、「管理派主張完整的產品線,營銷派主張狹窄的產品線」、等很鮮明地將企業管理層那種追求短期收益的心態表現了出來。畢竟,即使是在美國,像巴菲特 這樣的長期投資者也只是少數人。

讀完這本書,我的第一感是,品牌問題的重要性超出我的想像。我原以為,柯達公司的衰落是因為受到新技術、新產品(數碼攝影)的衝擊,而書中給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柯達公司早在1976年就發明了數碼相機!作者認為,「如果柯達早前能給它的新發明一個新的品牌名,它會是大贏家。」

我的第二個感想是,品牌問題的複雜性也超出我的想像。以可口可樂為例,儘管近十年來股價漲幅甚微,巴菲特在伯克希爾2010年年報中仍然對其讚賞有加:

2011年,我們幾乎肯定可以從可口可樂獲得3.76億美元分紅,比去年高2400萬美元。我預計十年之內,3.76億美元的分紅還將翻倍。到那時,如果我們每年從可口可樂獲得的收益超過最初投資成本100%,我一點都不會感到奇怪。時間是偉大生意最好的朋友。

然而,在裡斯的眼中,可口可樂並非沒有問題。

品牌很重要,但只有在能代表一個品類時才有價值。根據國際品牌集團的數據,世界上最具價值的品牌是可口可樂,但是它的品牌價值已經開始下滑。1999年時,其價值達838億美元,而今天只值667億美元了。

可口可樂的品牌價值為什麼下跌了呢?

因為可樂這個品類冰山在融化。自千禧年開始,美國每年的汽水軟飲料消費量比上一年下跌一到兩個百分點。儘管可口可樂公司每年要花費超過3億美元用於廣告投放,也仍無法阻止銷量的下滑。

可口可樂股價低迷,是因為這個麼?

2001年初至2010年末,可口可樂的股價(復權價)僅上漲了7.93%。這並非是因為公司經營業績欠佳——2000年,可口可樂公司的營業收入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是204.58億美元和21.77億美元;2010年,則分別為351.19億美元和118.09億美元[1],增長了71.66%4.42倍。

裡斯還認為,可口可樂沒有能夠很好地在今天和未來的需求之間找到平衡點,它本應該推出一個零熱量的獨立品牌來吸引年輕一代,事實上,它也曾這樣做過,這個品牌就是Tab。然而,一個戰術上的錯誤扼殺了Tab品牌。「公司沒有把最新的甜味劑用在Tab可樂中,把它留給了健怡可樂。」

在短期來看,健怡可樂確實收穫了巨大的成功。在推出的一年後,它成為最暢銷的低熱量軟飲料。最終它被評選為20世紀80年代最好的新產品。

但從長期來看,Tab會是個更好的選擇。它不僅不會被當做可口可樂的又一個子品牌(這是人們對健怡可樂的認知),Tab還可以被定位成一個完全獨立的產品,甚至成為未來的可樂品牌。

是裡斯過於求全責備還是可口可樂未來的發展確有隱憂?這個問題是很值得我們探討的。

書中的其他一些觀點對價值投資者也很有幫助,如「管理派傾向品牌擴張,營銷派傾向品牌收縮」。A股市場上,很多市場參與者看好多元化發展、產品線全面的企業,認為它們的成長空間更廣闊,而專業化發展的企業則成長性有限。果真如此麼?什麼樣的行為才能讓公司的品牌更強大、護城河更寬廣?看看(這本書)就知道了。

 



[1] 可口可樂2010年的淨利潤中有51.85億美元的Other income,即便如此,以2009年的數據計,其淨利潤仍然增長了2.13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15

瞭解價值何來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9/blog-post_25.html
不少剛畢業的人士看止凡文章之後留言, 都說對投資理財及財務自由的觀念很感興趣, 但有點摸不著頭腦而不知從何入手, 我的建議是在花心機學估值技巧等知識的同時, 可以留意一下價值是從何而來。

價值何來, 這個說深不深, 但又絕不是很顯淺, 要平時多觀察再加上普通常識。到底留意價值何來是什麼一回事呢? 我說的可以是針對一個家庭、一家公司、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也可以觀察, 當你越深入觀察, 你就會發現越是有趣。



就拿香港作個例, 很多人希望政府派6000蚊, 之後再派8000更好, 而澳門又年年派, 香港為何不可呢? 有這個命題就是思想源頭。派錢, 錢從何來? 政府庫房及盈餘, 盈餘來自哪裡? 大部份來自香港人的稅收及賣地收益, 為何稅收多了? 為何賣地收益高了? 因為經濟好了, 因為高地價政策, 為何經濟會好起來? 因為人工高了, 大家花錢感覺良好, 經濟活動好了, 失業率又低 (這正是美國希望發生在她本土的現象), 人工自然又加得好, 美國又印銀紙使物價水漲船高, 樓價又貴, 加上內地富有人家來港, 樓價被買得更貴, 地產商有信心新樓賣好價錢, 投地價錢更進取, 加上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 內地買樓的對象, 因而地價賣得好價, 賣地收入自然好起來......

還可以說多很多因素, 單單是手上的6000蚊, 背後背負著多少的價值由來。又舉個例子, 最低工資一成立, 打工仔就加人工, 一個政策就令不少打工仔人工大升, 令價值產生了? 一定不會, 夥計人工增加了, 老闆可能蝕本, 也可能轉嫁顧客, 快餐店、衣服店、物業管理等都加價了, 一般消費者就要付出更多, 而一般消費者有部份是受最低工資著數的打工仔, 而另一部份是沒有受惠的打工仔, 即受惠最低工資的人工升副其實由他們自己加另外一群打工仔攤分, 「價值」不會受這類政策實施後而無原無故增加或減少的, 香港仍是這個香港。

當然, 價值是可以創造的, 但絕不是最低工資或最高工時這類政策, 你看蘋果產品這類公司就不停創造價值, 還有一個社會可以由非常沒有效率變得很有效率地創造價值, 這都是多觀察才能看到。你能看到中國近年的價值從何而來嗎? 她的銀紙像美國般印出來的嗎?

好好鍛鍊這種思考能力, 對公司股票分析時亦有用, 很多人買入一家公司時, 連它如何賺錢或創造價值也不太清楚, 好像銀行如何賺錢呢? 保險如何賺錢呢? 蘋果如何賺錢呢? 富士康如何賺錢呢? 這些公司的地位及創造價值的方法可以很容易被取代嗎? 單是對這個命題瞭解到相對透徹, 你已經對某些公司有大約概念, 當然分析數字及閱讀年報也是重要的, 不妨試試同步學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28

借錢前先要瞭解自己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2/09/blog-post_29.html
止凡聽到火燎森在商台討論學生貸款, 說現時學生貸款利息只有1釐至1.6釐, 於是他瘋狂叫人借盡, 旁邊的兩位嘉賓雖然都覺得合理, 但也馬上說些保守說話, 什麼看個人能力及量力而為之類。

做生意甚至投資也好, 靠借是常見的事情, 但事實上, 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駕馭借錢這個動作, 其實我說得有點保守, 應該說是大部份人都沒有這樣的能力。

之前曾經在這裡出文討論樓市上升時不少人都因賣了自住樓而手持一百幾十萬, 而我當時就對這個現象表示擔心, 因為不是每個人話手持一百幾十萬都有把握能力的。火燎森所說的借錢再投資, 買收息股、債券甚至人民幣來賺取息差, 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 何況是還未有社會經驗的學生呢?

一年前出的文, 到現在, 樓市沒有大調整過, 反而還在向上升, 這班放自住樓後租樓住等樓市大跌再買回的前業主, 有定力的, 手頭資金就被租金蠶食了不少, 而沒有定力的, 一早就換了新車, 送了金鏈給太太, 去了兩次歐洲旅行之類, 有了錢在手, 很多時花錢態度都會改變。

多了錢, 享受好一點仍人之常情, 但問題是手上的錢是借回來的話, 或是有其他投資計劃的話, 而你動用了它作其他享受的話, 那就出事了。但事實是太多人連問題在那裡也不清楚, 即對自己還未瞭解, 不知道自己的定力到什麼水平, 這個才最恐怖。

舉例, 平時戶口出出入入都是三兩萬, 大約儲蓄數字十零廿萬, 你的消費模式也定立了, 30萬一架2手車你未必會想買, 報歐洲團時你會比較多幾間, 老婆要隻鑽戒都會思前想後,  小朋友讀書的學校學費都比來比去等

但如果戶口數字出現 7位數字, 有一二百萬儲蓄數字, 就算是借來的, 還是放售自住樓所得的, 定力不足的話, 你的消費模式都會改變, 平時不會想的也會想, 平時貨比三家為省三兩千的動作又可能不會再做, 慢慢地支出就會比之前多了很多, 這就是很多中了橫財後要破產收場的原因。

我不知道這個 blog的讀者水平如何, 如果在大氣電波就要更小心說話, 因為可能會影響更多人, 害死很多人。不過話說回頭, 每個人對自己的投資理財亦要負上責任, 所以借錢前先要瞭解自己, 除找尋投資工具之外, 還要明白自己的理財能力是否可以駕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997

部分工資瞭解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068123
年前後,和若干人群做了溝通,大致瞭解下他們的收入情況。

一、售後服務人員

1、海爾冰箱:月薪3000元。包吃包住(價值大約1000元強)。沒有固定休息日子,通常一月可以請假二三天。一天工作10小時強,夏日更多。已在該單位職三年,90後。

2、華帝公司:月薪4000元。不包吃包住。已在該單位職五年,70後。工作性質同上。

3、歐派櫥櫃:月薪5000元。不包吃包住。已在該單位職六年,80後。工作性質同上。

4、煤氣公司:年薪四五萬,主職上門檢測管道安全,最為輕鬆,但責任也不小。

點評:由於櫥櫃售服需要修補檯面,環境相對惡劣,故工資相對較高。煤氣公司員工算公用事業單位合同工性質,故保障相對最好,休息時間較正常。普遍有最低級別的養老醫療保障。另外,普遍反應三年前工資僅有一半,上漲主要在近幾年。

以上數人全部都來自外地。

二、餐飲服務業

1、台灣永和大王:前台時薪8元,兼職和全職待遇一樣。

2、老白七八碗:寧波這二年名氣日炙的的面條生煎盒飯店。熟練包餃子或制手工面條的工人,工資3000出頭,包吃包住,工作時間不小於12小時,基本無休。這待遇類似初級廚師。

3、必勝客:服務生時薪十元。有很多大學生兼職。

4、比薩比諾:一個形象上佳的年輕姑娘,2000出頭。

5、王品牛排:一個大學畢業2年不久的形象上佳的男點菜服務員,工資2500元左右。

點評:售服人員,總體上,該職業可能算是有一定「含量」,畢竟需要在現場解決問題,也要和客戶直面交流,事涉企業形象,關乎經營效率,另外需要在外風雨無阻的奔波,所以工資相對較高。而餐飲服務從業人員,工資則低很多,原因顯然是一方面技能要求低,另一方面,如上所提及的單位,工作環境相對較好。相對來說,品牌店的服務員,工資相對好高一些,畢竟對形象,以及服務品質有更高的要求。

以上人員基本來自外地。

三、其他服務業

1、理髮店洗頭小妹:工作12小時,2500左右,一月休息4天,不包吃包住。

2、克莉絲汀面包房:月薪2000左右。分不同班次,八小時上班者不到這個數,十二小時上班者(第二天休息)略高。

3、鐘點清潔工:20元一小時。市面經過中介介紹的,臨時用工性質的,要25左右,但中介收取20%的費用。有些清潔工做得久了,有自身長期客戶,價格自行約定。去年漲價大約20%強。

4、司機:二三年前很瞭解,最近未問。

5、小孩保姆:月子娘行價是6600(其中介紹所收800,工作空檔期,介紹所提供住所);幼兒保姆住家大約3500,不住家大約2500。

6、小區保安:2400元。連續工作時間12小時,休息20小時,輪班。相當於一週工作時間60小時強。

點評:司機屬於技術工人類別了。清潔工在現狀下,有吃香的趨勢,可能重苦力越來越少人幹了,所以工資上漲趨勢明顯。幼兒保姆的價格有一定「彈性」,因為和保姆質量和幼兒或家長偏好有關。以前普遍認為好保姆難找,但實際上,近幾年由於高薪的緣故,高質加入者甚多。

以上人員全部來自外地,除了一個面包房服務員。

四、工廠技工

1、學徒:剛畢業的中學生或職校生,1500元。

2、普通技工:2500元~3000元。

3、流水線工人:2500元。

4、領班師傅:五六千,甚至更高。

小結:工廠人員,和售服人員相比,都同屬技術活,但顯然,工廠員工收入要低一大截,原因可能和前評同樣,因為工廠員工無需在外奔波,客戶交流,和現場能力,只需按部就班的重複勞動即可。

以上人員大部份來自外地。

五、快遞

京東快遞的月薪四五千,每天工作起早貪黑,全年無休,除過年四天。京東快遞員工的收入,在全部快遞裡,屬於中等偏上。在類似性質的快遞中,噹噹網差不多,但一號店的要低很多,原因是他們是有汽車跟隨送貨,相當於工作條件好很多。最高的是順豐,主因是他們有收件提成,所以做得好的能高出很多,但是也因此沒有了比較的價值。其他如圓通、申通、韻達,是普通的快遞公司,除非熟門熟路,外加精力無窮,否則難以超越京東。京東由於講求購物體驗和服務質量,招聘了儀態面相和溝通稍好的快遞員,待遇也因此中等偏上。

點評:快遞大概是最辛苦的行業。以我所見,基本都是精壯小夥,說明這工資有相當吸引力。為了這筆現錢,他們放棄其他可以學習和積累的其他工作選擇。當然,由於電商的未來極佳,未來他們也有可能發展成物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算是先基層鍛鍊也未知。

以上人員全部來自外地。
------------------------------------------------------------------------------------------------

總評:沿海省份城市為什麼有那麼高的人均GDP,因為有外地人,否則就要減半;城市中產以及精英權貴為何有相對好的收入和生活品質,因為有外地人;外地人為何最近三五年,工資上漲二三倍?因為城市生活費用太高了,僅此而已。所以逆城市化已經顯著開始。

按有關資料的統計,中國的社會結構現狀如下:按分類就是管理者階層2.1%;經理人員與企業主2.1%;專業技術、辦事員與個體工商戶14%。餘下是是龐大的底層82%。這82%裡,44%是農民,33%主要是農民工(從事服務業和製造業、建築業),5%失業或其他。

從調研來看,現在,統計中「技術員辦事員」的群體,僅從現金收入來看,有少量擴大,或者,有差距稍小之意。因為外來勞工經過名義工資的明顯上漲之後,有一部分收入已經趕上來了,而城區原住民從事的一般教師或普通會計工作的收入也就五萬上下,公交公司的員工收入還不到這個數。問題在於,外來勞工仍然生活艱難,主因是工作時間太長(大部分超過60小時,70小時也正常。),小孩教育沒法解決,生活成本過高,以及社會保障過低。和統計中的「技術員辦事員」群體相比,總體上仍然有較大的差距。溝通中,還發現二個現象:1、他們沒有小孩,或沒有把小孩帶在身邊;2、但凡其小孩將到受教育年齡者,均提及在考慮回老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69

部分工資瞭解——現實理解系列之一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068123
年前後,和若干人群做了溝通,大致瞭解下他們的收入情況。

一、售後服務人員

1、海爾冰箱:月薪3000元。包吃包住(價值大約1000元強)。沒有固定休息日子,通常一月可以請假二三天。一天工作10小時強,夏日更多。已在該單位職三年,90後。

2、華帝公司:月薪4000元。不包吃包住。已在該單位職五年,70後。工作性質同上。

3、歐派櫥櫃:月薪5000元。不包吃包住。已在該單位職六年,80後。工作性質同上。

4、煤氣公司:年薪四五萬,主職上門檢測管道安全,最為輕鬆,但責任也不小。

點評:由於櫥櫃售服需要修補檯面,環境相對惡劣,故工資相對較高。煤氣公司員工算公用事業單位合同工性質,故保障相對最好,休息時間較正常。普遍有最低級別的養老醫療保障。另外,普遍反應三年前工資僅有一半,上漲主要在近幾年。

以上數人全部都來自外地。

二、餐飲服務業

1、台灣永和大王:前台時薪8元,兼職和全職待遇一樣。

2、老白七八碗:寧波這二年名氣日炙的的面條生煎盒飯店。熟練包餃子或制手工面條的工人,工資3000出頭,包吃包住,工作時間不小於12小時,基本無休。這待遇類似初級廚師。

3、必勝客:服務生時薪十元。有很多大學生兼職。

4、比薩比諾:一個形象上佳的年輕姑娘,2000出頭。

5、王品牛排:一個大學畢業2年不久的形象上佳的男點菜服務員,工資2500元左右。

點評:售服人員,總體上,該職業可能算是有一定「含量」,畢竟需要在現場解決問題,也要和客戶直面交流,事涉企業形象,關乎經營效率,另外需要在外風雨無阻的奔波,所以工資相對較高。而餐飲服務從業人員,工資則低很多,原因顯然是一方面技能要求低,另一方面,如上所提及的單位,工作環境相對較好。相對來說,品牌店的服務員,工資相對好高一些,畢竟對形象,以及服務品質有更高的要求。

以上人員基本來自外地。

三、其他服務業

1、理髮店洗頭小妹:工作12小時,2500左右,一月休息4天,不包吃包住。

2、克莉絲汀面包房:月薪2000左右。分不同班次,八小時上班者不到這個數,十二小時上班者(第二天休息)略高。

3、鐘點清潔工:20元一小時。市面經過中介介紹的,臨時用工性質的,要25左右,但中介收取20%的費用。有些清潔工做得久了,有自身長期客戶,價格自行約定。去年漲價大約20%強。

4、司機:二三年前很瞭解,最近未問。

5、小孩保姆:月子娘行價是6600(其中介紹所收800,工作空檔期,介紹所提供住所);幼兒保姆住家大約3500,不住家大約2500。

6、小區保安:2400元。連續工作時間12小時,休息20小時,輪班。相當於一週工作時間60小時強。

點評:司機屬於技術工人類別了。清潔工在現狀下,有吃香的趨勢,可能重苦力越來越少人幹了,所以工資上漲趨勢明顯。幼兒保姆的價格有一定「彈性」,因為和保姆質量和幼兒或家長偏好有關。以前普遍認為好保姆難找,但實際上,近幾年由於高薪的緣故,高質加入者甚多。

以上人員全部來自外地,除了一個面包房服務員。

四、工廠技工

1、學徒:剛畢業的中學生或職校生,1500元。

2、普通技工:2500元~3000元。

3、流水線工人:2500元。

4、領班師傅:五六千,甚至更高。

小結:工廠人員,和售服人員相比,都同屬技術活,但顯然,工廠員工收入要低一大截,原因可能和前評同樣,因為工廠員工無需在外奔波,客戶交流,和現場能力,只需按部就班的重複勞動即可。

以上人員大部份來自外地。

五、快遞

京東快遞的月薪四五千,每天工作起早貪黑,全年無休,除過年四天。京東快遞員工的收入,在全部快遞裡,屬於中等偏上。在類似性質的快遞中,噹噹網差不多,但一號店的要低很多,原因是他們是有汽車跟隨送貨,相當於工作條件好很多。最高的是順豐,主因是他們有收件提成,所以做得好的能高出很多,但是也因此沒有了比較的價值。其他如圓通、申通、韻達,是普通的快遞公司,除非熟門熟路,外加精力無窮,否則難以超越京東。京東由於講求購物體驗和服務質量,招聘了儀態面相和溝通稍好的快遞員,待遇也因此中等偏上。

點評:快遞大概是最辛苦的行業。以我所見,基本都是精壯小夥,說明這工資有相當吸引力。為了這筆現錢,他們放棄其他可以學習和積累的其他工作選擇。當然,由於電商的未來極佳,未來他們也有可能發展成物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算是先基層鍛鍊也未知。

以上人員全部來自外地。
------------------------------------------------------------------------------------------------

總評:沿海省份城市為什麼有那麼高的人均GDP,因為有外地人,否則就要減半;城市中產以及精英權貴為何有相對好的收入和生活品質,因為有外地人;外地人為何最近三五年,工資上漲二三倍?因為城市生活費用太高了,僅此而已。所以逆城市化已經顯著開始。

按有關資料的統計,中國的社會結構現狀如下:按分類就是管理者階層2.1%;經理人員與企業主2.1%;專業技術、辦事員與個體工商戶14%。餘下是是龐大的底層82%。這82%裡,44%是農民,33%主要是農民工(從事服務業和製造業、建築業),5%失業或其他。

從調研來看,現在,統計中「技術員辦事員」的群體,僅從現金收入來看,有少量擴大,或者,有差距稍小之意。因為外來勞工經過名義工資的明顯上漲之後,有一部分收入已經趕上來了,而城區原住民從事的一般教師或普通會計工作的收入也就五萬上下,公交公司的員工收入還不到這個數。問題在於,外來勞工仍然生活艱難,主因是工作時間太長(大部分超過60小時,70小時也正常。),小孩教育沒法解決,生活成本過高,以及社會保障過低。和統計中的「技術員辦事員」群體相比,總體上仍然有較大的差距。溝通中,還發現二個現象:1、他們沒有小孩,或沒有把小孩帶在身邊;2、但凡其小孩將到受教育年齡者,均提及在考慮回老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0389

你真的瞭解利差交易嗎?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532

上述圖片來自WSJ

 
當「日元利差交易」這個名詞滿天飛的時候,人們究竟知道什麼是利差交易嗎?為何這個詞總是被頻繁的錯用呢?
 
Mark Dow談了對利差交易的認識,首先從歷史開始。
 
時間回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情況已經越來越明顯了,日本央行準備在與通縮的戰鬥中採取越來越激進的措施。隨後也正是日本央行開啟了央行史上最大膽的貨幣試驗,最終給我們帶來了諸如零利率(ZIRP)和量化寬鬆(QE)這樣的新概念。
 
而對於投資而言,這種變化意味著:日本利率快速跌至0,而美國的利率則遠在5%以上,而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紛紛敦促日本讓日元貶值以逆轉通脹預期。在這種情況下,對沖基金該怎麼辦呢?當然是大規模做空日元。
 
投資者不僅可以預計日元貶值,而且巨大的利差也給這種交易策略以支持,或者用做固定收益那些人的說法,帶來了正利差。在這種情況下,日元需要升值5%才能達到平衡點。
 
而事實上,在1995-1998年期間,美元對日元匯率從80升至140。由於正利差構成了這一交易策略總回報中的相當大一部分,這一策略很快就被稱為「日元利差交易」(順便提一句,對這段時期日元從80跌至140的美好回憶正是當前許多做多美日匯率的對沖基金背後的支撐因素)。
 
但直到1998年,日元利差交易在圈外仍然少有人知曉。直到那個時候,這仍然是少數對沖基金和固定收益天才的玩物。然而,就在那一年,俄羅斯違約引發軒然大波,市場看到了這些少數人所承擔的大量風險出現了無序的關閉。從俄羅斯國債到丹麥MBS再到亞洲貨幣,看起來每種資產都由做空日元的頭寸「融資」。LTCM以及那些跟隨他們的華爾街投行自營交易部門處在了漩渦中心。此外,還有許多許多人,比如Julian Robertson的老虎基金,也遭重創。
 
「利差交易」一詞迅速變成金融領域的通用詞彙,以至於近期任何日元或者其他貨幣的空頭都被一些分析師和股票投資者稱為「利差交易」。
 
但這是錯的。想想看,如今誰的利率更低?美國還是日本?是的,現在不存在利差。那麼歐洲VS日本呢?同樣也不存在。投資者做空日元僅僅是由於他們下注日元貶值,而非利差的原因。
 
那麼如何定義利差交易呢?很簡單呢,如果,當你建立一個頭寸,而你預期收益的絕大部分來自於你做空的資產(也可以包括現金)與你做多資產之間的利差,那麼你就在執行利差交易。
 
這意味著這筆配對交易的價格波動相對於利差而言較小。
 
比如:如果你做澳元與美元之間的利差交易,兩者之間的利差目前約3%。沒有很多利差空間。而儘管近期兩種貨幣的價格波動從歷史標準看非常低,但仍有約10%。這意味著你的回報主要受到貨幣升值/貶值的影響,而非利差。你可以稱這筆交易有正利差,但你不能將其稱作利差交易。
 
經典的貨幣利差交易來自於之前許多新興市場國家有著固定匯率和高利率的時期,這主要是由於這些經濟體的金融市場很小且缺乏政策可靠性。但如今時代已經變了。在外匯市場領域,已經很少有真正的利差交易。相對於潛在的利差,匯率波動性過高了。近期唯一真正的利差交易的機會出現在債券市場,主要經濟體金融市場的低政策利率和陡峭的收益率曲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306

一張圖瞭解美國能源消費結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0661

要想瞭解美國能源消費情況,只需看這一幅圖就夠了。

Lawrence Livermore國家實驗室繪製出了一年一度的美國能源消費情況圖表,下圖顯示了不同能源資源到不同能源消費流動量的情況。

圖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細節:

1)雖然有大量的投資和進步,但是可再生能源,如水療、地熱、風能和太陽能,依然佔能源消費的很少一部分。

2)在運輸過程中丟失掉的能源數量巨大,令人震驚。運輸中丟失能源的形式主要是輸電網效率低、熱能浪費以及中途消耗。

3)石油主要供應給汽車和工業,佔能源資源的很大比重,但還是少於電力供應。

4)天然氣消費有所上漲,主要是用於發電。此外,煤炭使用大大減少。

5)2011年以來,核能的使用已經下降,主要是由於價格過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191

我和我瞭解的食品企業(一) 無盡時空

http://xueqiu.com/6593199823/24558613
來雪球有一段時間了,期間和大家學習了很多,還遇到了不少興趣相投的朋友.能和你們相遇,真是我的榮幸.從來沒發過什麼長的東西,所以想寫點什麼回報大家.個人水平實在有限,只能寫點自己在食品行業的體會,而且還未必和投資相關,歡迎童鞋們拍磚. 當然, 拍磚得時候就不要提什麼巴老格老伯老了, 我和他們理念不合.

本人在食品行業從業10年整. 工作跨越了產品設計,工藝開發和包裝研究. 說起來慚愧, 剛入行時真心看不上食品這行業, 話說哥也是名牌大學熱門專業碩士畢業……嘿嘿,呵呵,那時候年輕不懂事,你懂的.順便說一句, 我只在外資的食品公司工作過,所以下面說的未必適用於國內的食品公司,無好壞之分,不同而已.

先定義一下什麼是食品公司, 典型的三巨頭, 雀巢, 瑪氏, 卡夫, 除了瑪氏食品外都是上市公司. 其他還有通用磨坊(灣仔碼頭他們家的), 箭牌(已被瑪氏收購), 亨氏,荷美爾, 好時, 等等. 聯合利華和寶潔也有龐大的食品業務,不過我們這行不把他們看作食品公司. 可口可樂和百事也各自擁有食品業務,但我們都把他們看成飲料公司. 我說的不看作…意味著, 無論產品,業務模式,公司文化還是人員流動,都有極大的不同.

今年的食品行業總體形勢是很不好的, 各個公司都在大砍費用, 其實第一季度還行, 從第二季度開始就明顯感覺到走下坡路了. 當然, 所謂的下坡路, 對某些公司來說,不過是把以前30%的年有機增長變成了10%. 2008年開始的過去幾年裡, 很多大食品公司都經歷了歷史上最快的增長期, 連龐然大物雀巢中國竟然也能雙位數增長!! 很明顯, 前幾年的增長本來就是不可持續的, 現在10%~20%左右的增長, 比GDP快一點點,才是更現實的道路. 這一點也是我接觸的幾家公司內部反覆討論的. 過去幾年飛速增長所留下的後遺症, 比如過多新建的生產線, 過度擴大的員工數量, 過大的管理費用, 生產銷售等執行環節的粗枝大葉, 正好利用這些年慢慢整理一下. 慢才是快. 2~3年後, 食品企業必然會開始第二次飛越. 為什麼我這麼說呢?

因為中國人嘴的數量是不可忽視的. 食品公司只要隨波逐流就可以長到難以置信的龐大程度. 如果不相信, 請對比財富500強前50名裡的雀巢和其他49個公司. 我親眼見到了堆積如山的產品, 沒有一個我愛吃的, 是如何被銷售瘋狂搶光的. 無數次參加市場調查和市場訪問, 讓我不得不驚嘆這個市場的複雜和龐大. 只有如此多的人口基數, 才會催生如此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 並且讓任何好的產品都有機會成長到足夠大. Amazing!

今天還得寫報告, 就先開個頭, 下次再正式開始寫些我在雪球上常看到的對食品企業投資的一些可以商榷之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895

我所瞭解的諾亞: AK-C

http://xueqiu.com/1812539615/24857380
我是一名在陸家嘴工作的金融從業人員,截至我的從業年限是滿九年。前年我的上司和我回憶在2005年時曾經受邀參加他們公司的開業典禮,當時他沒去---跟我說這話的時候他表露出來的情緒是「當時這家公司太小了,沒什麼合作機會」。今天,noah已經成為一家市值為十億USD的企業,我想,這遠遠超過了我上司的想像空間。

從05年到13年noah一路成長,尤其在近三年。  這三年資本市場變化巨大:股市全面轉熊,IPO暫停,信託崛起,地產持續繁榮。 這背景下NOAH發生了如何應變,這些變化說明了什麼?NOAH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作為一名從業人員,我談談我的觀點。

在07~10年中國資本市場最火爆的時候,據我所知當時的諾亞主要的精力是在做PE產品,也就是目前諾亞的資產管理部門「諾亞歌斐」,收取客戶前端費用,還有後端的管理費和分成。 小眾高端,主要背靠其股東紅杉資本的實力。

10-11年開始,也是本人開始和「資產管理」這個領域打交道的開始,於是和諾亞業務有了交集,當時二級市場開始低迷,ipo斷斷續續,同時大量的社會資本湧向了低風險類固定收益的信託產品:這時諾亞開始放慢了PE產品的節奏,轉向了代理銷售信託產品收取一次性的前端收益,這塊業務屬於「諾亞財富」。緣於其原來就擁有的客戶基礎,加上信託公司普遍沒有成型的銷售團隊(目前大多數信託還是不成氣候),諾亞便成為市場上重要的一個代銷渠道。這個策略轉型非常成功,在順應了客戶資產配置需求的同時,還進一步擴大了客戶群。

與諾亞同步崛起的還有好買基金,恆天財富,以及無數中型和迷你的財富管理公司。 結果就是隨著代銷渠道的增多,產品銷售的壓力緩解,加上信託公司自身的銷售團隊建設,整體信託代銷前端費用下滑。一個顯著的表現就是類固定收益信託(地產/政信合作)產品銷售返還給渠道的前端費用,從大概一年1%~1.5%到0.5%: 諾亞代銷一個2年期,預期收益為10%的房地產信託, 前端返還的費用從2%變成1%。 這種滑坡也造成了2012年諾亞業績相比2011年的下滑。

 在我看來,諾亞在11年的時點,和好買,恆天等公司經營模式沒有根本差異:都只是一個代銷渠道,競爭同質化。 但有一點我感受到的是諾亞是一家對客戶負責任,專業性更強的財富管理公司:在二級市場低迷的時候,諾亞做了預判,並沒有向客戶兜售二級市場的私募主動管理型基金。與此形成鮮明比較的是絕大多數的財富管理公司,只要有錢賺,產品賣得出去,不顧後果:  以客戶利益為導向,知易行難。

 地產融資為主的信託銷售渠道的整體拓寬,帶來的變化不單單是渠道代銷費用的下降,還有客戶信託收益率的下滑。一方面要維持客戶對收益率的要求,一方面還要保證自己的銷售收入,在2012年諾亞開始了以有限合夥和 以基金子公司為通道的主動管理方向的轉型。主動管理和代理銷售最大的區別就是諾亞要以管理人帶股權的身份介入到項目當中去,對專業性要求更強,對風控的要求更高。為什要選擇有限合夥模式?  有限合夥地產基金其實不是一個標準化的金融產品,有別於信託和券商集合理財,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為房地產商融資,尤其是拿地貸款。
 這種OTC產品最大的弊病在於監管問題和引申出來的道德風險。去年數家銀行(華夏,工商)涉及了行長或員工代銷類似產品而最終融資方出事無法兌付,導致的投資者上訴監管當局的風險事件。這種產品在我們從業人員眼裡是隱含巨大道德風險的,但為什麼諾亞選擇了走這個模式?(1)有限合夥基金成立效率高,因為不是標準產品,故無需報備銀監會,地產商融資效率高。(2)成本低,少了信託收取的通道和管理費,更多的利潤空間可以留存給銷售方即諾亞。(3)諾亞作為主動管理方的一方,出資介入項目,獲得除了前端收入以外的後端分成和管理費。怎麼分怎麼收的方式和比例我不清楚,但注意,主動性管理這是一個顯著的盈利模式改善,後端分成要高於前端收入同時項目管理費用是持續收取。在這種模式下,一方面融資方地產商成本低效率高,目前和諾亞合作的房地產商是包括萬科在內的20多家國內地產大佬,有限合夥的道德風險很小; 諾亞的品牌確保了這種有限合夥OTC產品的信譽,客戶敢於配置;同時還提升了諾亞自身的收益。

 同時諾亞還收購了萬家基金的部分股權並以萬家基金子公司為通道發行各種產品,包括私募債,貨幣基金,債券型基金等多種產品。發行成本更低,發行渠道更加順暢。

 如果是諾亞的客戶,應該還發現諾亞提供給客戶一種類似銀行貨幣理財產品的基金,即那種三個月收益率為5.2%的產品---這是標準的資金池產品。 背後隱藏的資產到底是什麼,諾亞估計不披露,我猜測是那些安全邊際特別高,收益率大於貨幣基金而小於房地產基金的資產如股權質押產品。我當初和諾亞談過這個產品設計模式,希望雙方共同開放,並來回多次磋商,但最終因為要突破監管的一些限制不了了之,但後來我發現諾亞把這個架構發展起來並設計出了產品賣給客戶。這點對我觸動很大,就是親身體會諾亞的效率和專業能力。

 以上涉及的產品,都是歸屬於諾亞的資產管理公司「歌斐」的業務,即主動管理業務。諾亞在前年還是去年設立了諾亞「正行」,主要面向券商,私募和基金公司等傳統市場產品的代銷售。他們有自己的一套篩選體系,盈利的模式是收取前端銷售一次性費用的同時,還向私募收取業績後端提成,例如代銷二級市場主動管理型的私募信託產品,管理人和客戶後端分成是二八開,其中二部分,諾亞可能要提取30%,即總收益的6%. 為什麼私募大佬們願意分後端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足夠的銷售能力。據我所知諾亞代銷的私募基金包括重陽,景林都是國內的超級BOSS級基金, 還有諾亞所津津樂道的上投摩根的基金轉戶,要知道上投摩根的研發實力,激勵機制在這兩年公募界算是非常出彩,業績可以去查一下,客戶是非常滿意的。諾亞正行的boss是來自銀華基金的某前老總,台灣人名字忘記了,眼光非常獨到。

 大家還要注意到諾亞還有一個分支業務「諾亞香港」,這我瞭解不多,服務的目標主要是現有諾亞客戶在海外的資產,對應的產品包括債券基金,還有PE產品(幫阿里巴巴的前ceo衛哲募集了一隻香港pe基金),目前諾亞在推動的美股FOF可能也是歸屬於這塊。 海外市場據我所知,諾亞還與美國著名地產商鐵獅門合作有關商業地產的REITs項目。

最後是新成立的諾亞金融服務公司,看似是一家以服務諮詢為主的分支機構,實際意義目前看不大,如諾亞所言「充份體現了上海市金融辦對諾亞集團的認可與鼓勵,也體現了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金融創新與開放力度。」

這基本上是我所知道的諾亞, 大家也能看出我對諾亞的認可: 其最護城河包括對市場認知的專業性,對產品開發和管理的專業性,以及專業性的服務帶來的龐大客戶群,還有公募國資金融企業所不具備應變快速轉身的能力。

諾亞的弱勢:(1)民營背景不如國資雄厚,未來很多金融創新的蛋糕諾亞很難吃到,如新三板,期權,互換櫃檯產品諾亞很大可能是無緣。反過來說國內券商,特別是上市券商在逐步加槓桿的過程中盈利能力提升空間不小。

(2)過分依賴地產,假設國家放鬆地產調控,特別在銀行融資這塊一旦放開,諾亞很有可能失去部分合作夥伴,進而盈利水平下滑,但我預判目前房價走勢下,國家松貸款的概率很低,當前融資成本下開發商日子其實滋潤得很,國家沒必要因為放開抽自己耳光。

結語:汪CEO所提示的13年盈利預測5000~5500,應該可預見性非常高的,當前PE是多少,今年PEG是多少一目瞭解。 畢竟諾亞是按項目收錢,不出風險的情況下,賬目內部人是很好算的。但作為投資者,我們很難預測未來的盈利數據。 但我上面所說的,諾亞的產品開發能力,尤其是和地產商聯姻的地產基金所帶來新盈利模式,代銷產品的多樣性;都將提振未來諾亞的業績,盈利模式多樣化,業績波動性也會更小。2012~13年是諾亞華麗轉身的一年。盈利隨不可測,未來,以中國高淨值客戶的體量,可以預測的諾亞市值增長的空間還很龐大。

PS:  本人持有NOAH的頭寸;以上一家之言,不代表任何專業機構,僅供參考。轉載請標註出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7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