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50年後見 蔡東豪


2009-07-09  NExtMagazine





美 國世紀金融騙案主腦馬多夫被判最高刑罰入獄150年。據報導,法官指馬多夫的所作所為「極度邪惡」,宣判後,旁聽席的受害人起立歡呼,部分人激動至落淚。 判一個71歲的人入獄150年,相信法官是要確保此人在獄中度過餘生;然而,數字上的荒謬以及受害人的復仇心態,流露出非理性暴徒行為。我想起一百年前美 國白人以私刑處死涉嫌犯罪的黑人罪犯,圍觀者那沾沾自喜的表情,令人不寒而慄。或者,馬多夫的客戶出現這種心態不應為奇,因為群眾選擇長時間摒棄理性思 維,才可跟馬多夫攜手炮製這宗大規模「龐氏騙案」。

馬多夫騙案有太多未有答案的「點解」︰點解這騙案可持續這麼長時間(逾二十年),牽涉這麼龐大的金錢(650億美元)?點解這麼多年沒客戶察覺到這是騙案(馬多夫是自首)?點解監管機構一直沒採取行動?

我 看過不少馬多夫騙案的報導,最發人深省是七月號《Vanity Fair》的文章《Did the Sons Know?》,文章解答了部分「點解」。這篇近萬字長文章開始時描述馬多夫兒子安德魯在街上遇見馬多夫公司一名前僱員,前僱員失去工作和被拖欠花紅,見到 安德魯即怒火中燒,認定他是主謀之一,揮拳襲擊他,並且不停咒罵︰「我份工呢?我的錢呢?」安德魯邊還手邊呼叫︰「我呢?」 馬多夫兩名兒子大學畢業後加入父親的公司工作,直至爆煲。兩名兒子至今堅持自己是清白,認為自己也是受害者,受傷害程度比其他人更甚。

馬多 夫的業務分開正當和不正當,多年來在樓上樓下各自運作,在正當業務工作的員工也知不正當業務的存在,有些員工想問但可能不准問,但身居要位,跟父親關係要 好的兩名兒子竟懵然不知?這一點令許多人難以相信。但讀完這篇文章,讀者得到的感覺,是兩名兒子很可能真的沒參與。法律專家認為美國政府將會起訴馬多夫兩 名兒子,罪名類近控告黑社會大佬身邊的女人——妳有罪因為妳應該知道這是不義之財。相信馬多夫的兒子會以「蠢不是罪」自辯,最後可能脫罪。

我 認為馬多夫兒子跟馬多夫客戶心態如出一轍︰不想知,也不想問。法律上他們可能沒犯法,但情理上他們是幫兇。「龐氏騙局」必定有一條所謂賺錢方程式,雖然這 方程式完全站不住腳。一百年前龐氏先生聲稱可從郵政局發出的優惠券作套戥,不停賺取利潤。馬多夫的賺錢方程式是採用「Split - strike Conversion Strategy」,一種所謂衍生工具套戥交易程式。肯用心了解這方程式的人,立即可斷定他長時間錄得巨額利潤的可能性是「零」。

馬 多夫的兒子從名校畢業,工作勤奮,資質不弱,身邊的人大都對他們有好感。馬多夫客戶全是有錢人,當中不乏商場高手、搵錢專家等,但這些聰明人選擇逃避這顯 而易見的問題︰單憑一招什麼「Split - strike Conversion Strategy」,怎可年復年穩賺十多釐回報?

「龐氏騙局」受害者當中可能有看穿騙局的人,或許他們選擇相信音樂櫈遊戲的音樂不會停下來,或許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在爆煲前安全地抽身離去。從任何角度看,馬多夫的兒子和客戶都不可能是一念之差,霎時衝動做出錯事,而是長時間選擇視而不見。

馬多夫當然非泛泛之輩,他設下的騙局不是普通「種金計劃」。我認為最「殺食」一招,是長期以來即使有不少人對他的賺錢方程式提出疑問,但馬多夫容許這些疑問存在,增添神秘感,然後順勢製造假象︰就算我出蠱惑,我也是為你們好,最後是對你們有好處。

馬 多夫的客戶一方面隱隱約約知道有點不對勁,但同時間不停得到好處,他們的選擇一是離開,一是留低。金融海嘯前的這麼多年,馬多夫的客戶確實無風無險賺取穩 定利潤,更加加強他們的信念,既然留低就不要問這麼多問題。選擇留低後的心態,彷彿是已解答了自己心中疑惑,不再去追問,不願去面對。

馬多夫騙局為世人留下很多教訓,其中一個是,當騙局主腦人對你說,我或者越了界,但最終是對你好;你不是受害者,而是得益者。那麼你就要即時掉頭走,因為你不是他的對手。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