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於台灣銀行業虧損和中國現在銀行業對比。 光之徒

http://xueqiu.com/9191204006/28180866
今天看到但斌說台灣銀行業利率市場化後出現3年虧損,因為我自己持有銀行股,所以對這個問題,我勢必需要搜索看看,下面就把搜索的內容和大家分享下。(以下內容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台灣金融機構一直以公營銀行為主,在50年代發展進口替代工業和發展出口導向經濟過程中,為配合台灣當局的經濟發展目標及各項經濟政策措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內外環境的發展變化,官辦銀行自身的弊端,如缺乏效率和競爭力、缺乏彈性等逐漸暴露,以致無法配合經濟自由化發展的新需要,為此於1989年7月17日公佈實施銀行法部分條文修正案,以推進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發展。修正重點包括開放民營銀行的設立,放寬銀行業務限制,廢除利率管制等。台灣當局繼續開放外商銀行在台增設分支機構,放寬來台灣設立分行標準,並准許經營證券及承銷業務。台灣當局也鼓勵本地銀行設立海外分支機構,以擴大資金調度與運用效益。為配合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與之配合的金融政策還有如台灣「中央銀行」調整外匯市場操作方式、修正證券交易法等。(從這裡可以看出以前台灣銀行業和國內銀行業有相似之處,公營較多。後來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放開,進而開放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
台灣地區利率完全市場化後,先是存款利率飆升20%至50%,進而是利差收窄,1989年前五年其銀行平均利差大約在3.11%左右,2011年的名義利差僅為1.41%左右;再進而是銀行資產惡化,抗風險能力弱化,其不良貸款率2002年達到11.76%,撥備降至14%;再後是全銀行業集體虧損三年,接著是眾多中小銀行倒閉,銀行數量從53家減少到38家,信合機構由74家減少到25家。這顯然是利率完全市場化後銀行體系出現的險情。 (從以上文章可以看出台灣是從80年代末期進行的利率市場化調整,然後經過了12年左右的調整,使銀行利差明顯收窄,接著就是資產的惡化,撥備的的下降,在到後來銀行業整體出現虧損。但是國內現在的情況畢竟和當時的台灣不一樣,不可以簡單相比,再者現在國內是利率市場化的初期階段,可以比較台灣80年代末期,也就是台灣利率市場化的初期階段,之後經過了12年之久,才出現銀行虧損,我們現在的銀行會馬上虧損嗎?另外以前我曾看過美國市場利率化時期,銀行業利差也不是一下子就下來的,利率市場化階段利差或高或低,呈現出明顯的週期性,和當時的經濟情況有著關係。如果大家搜索下就知道,世界各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都經歷了不少年頭,不是幾年時間就能完成的。)
台灣地區開放民營銀行設立的背景

台灣地區民營銀行的快速發展始於20世紀90年代。在此之前,台灣地區銀行業以公營銀行為主體,監管當局對金融機構新設採取了較為嚴格的管制措施。當時的台灣公營銀行放款強調抵押和擔保,借貸手續繁瑣,無法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20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台灣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國際熱錢不斷流入,該地區外匯儲備上升到1987年的768億美元。為了減緩通脹壓力,台灣地區貨幣當局不斷收緊銀根。正規的金融機構無法滿足民間強烈的融資需求,地下金融日益猖獗。各種當鋪、地下錢莊、民間借貸氾濫,不少公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再投資股市和房產,造成股市和房地產大量泡沫。在國際上經濟自由化浪潮的推動下,民間對於打破銀行業壟斷、設立民營銀行的呼聲越來越高。迫於社會壓力,台灣地區當局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了金融自由化進程,放寬民營銀行的設立成為金融改革的標誌措施。

  1989年7月,台灣地區當局對「銀行法」進行了修訂,為民營銀行的設立提供了法律依據。1990年4月,台灣地區「財政部」公佈「商業銀行設立標準」並開始受理新設銀行的相關申請。1991~1992年兩年間,監管機構共核准了16家民營銀行的設立申請。除新設銀行外,後期還出現一批由信託投資與信用合作社改制及原公營私有化的民營銀行。(從這裡可以更明顯的看出,利率市場化的初期是伴隨著銀行法的修訂,放開民營銀行的設立,和現在的國內十分相似,台灣之後的幾年時間,核准了16家民營銀行和一些信託與信用合作社,而台灣銀行業出現虧損和倒閉是發生在10年以後,並且倒閉大多數是中小銀行,也可以說主要以民營銀行為主。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利率市場化之後是大量民營銀行的出現,最後導致行業虧損應該是行業的大量競爭所導致的,也可以說是行業產能過剩,競爭過於激烈。而現在國內的銀行業集中度依然很高,民營銀行也是剛剛開始審批獲准,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利差大幅下降不會在短時間內出現。)
台灣地區民營銀行的主要經驗與教訓
開放民營銀行對於提高台灣地區金融業的經營效率、競爭能力以及健全金融法規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台灣地區民營銀行准入法規存在一些制度性缺陷,在開放初期直接導致了民營銀行核准家數過多、企業財團操控銀行董事會以及退出機制缺失等問題,並在20世紀90年代引發了銀行業過度競爭、銀行經營狀況惡化等一系列危機。
新設民營銀行數量過多導致銀行過度競爭

  在開放之初,為限制民營銀行數量,台灣地區監管機構設置了較高的資本金要求(100億元新台幣)。不過在長期金融壓抑後,民間資本進入金融行業的意願非常高。台灣地區的一些企業財團通過聯合集zi等方式,成功規避准入門檻。僅1991年第一批次核准通過的民營銀行即達15家。開放民營銀行後的十年間,台灣地區本地銀行數量由1991年的25家增加至2001年的53家,銀行在島內的分支機構數量則由1046家迅速增長至3005家。

  民營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仍依賴於傳統的存放款業務,加劇了台灣地區銀行業的競爭,也導致各家銀行市場佔有率迅速下降,一半以上銀行的市場佔有率不足1%。1999年,島內最大的五家銀行的資產總額佔全體銀行總資產的比重僅為29%。競爭過度激烈和利差持續收窄等不利因素嚴重影響了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和資本質量。台灣地區銀行業的資產收益率及淨資產收益率一路下滑,分別從1994年的1%和11.5%下降到2001年的0.5%和5.5%。為了增加盈利,台灣地區銀行業機構力圖提高信貸總量,不斷放鬆信貸標準,導致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不斷升高,由1991年不到1%增至2001年7.7%,其中公營銀行為5.25%,民營銀行則為8.47%。與之相比,2001年外資銀行在台灣地區分行的不良貸款率僅為3.53%。

  為解決金融機構困境,台灣地區當局自2001年起推動了數次金融改革,重點在於緩解銀行過度競爭、提高市場佔有率,實施了減少銀行數量、鼓勵銀行機構合併、成立金融控股公司、設立「金融監督管理惟願會」等一系列措施。截至2013年6月底,台灣地區本地銀行家數降至38家,島內銀行的經營狀況也出現好轉,市場佔有率和各項財務指標逐步提升,淨資產收益率回升至8.24%,平均資本充足率也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這裡就是我之前說的過度競爭,從而導致的利差收窄,因為台灣對於民營銀行的大量開放,導致很多中小銀行市場佔有率很低,為了擴大規模,只能加大信貸投放,導致壞賬上升。之後台灣也意識到銀行過多的問題,從而減少銀行的數量。現在國內民營銀行還沒出現,國有銀行市場佔有率還很高的情況下,談銀行業虧損是不是為時過早了點呢?現在銀行的價格是不是有點過度悲觀了呢?)
民營銀行公司治理不盡完善,個別銀行爆發危機

  台灣地區開放民營銀行後,新設民營銀行大多被大企業財團所控制。根據相關規定,監管機構要求銀行20%的股份必須公開招募,以保證新銀行的股權分散。但實踐證明,作為發起人的企業財團控股比例還是過高,一些民營銀行設立後依然出現大股東操控董事會的現象。儘管監管機構對關聯人貸款等行為進行限制,但一些銀行轉而採取對其他財團相互貸款,通過交叉授信等變通做法規避監管。與此同時,還出現了一些財團通過炒作所控制的上市銀行股票進行內幕交易的公司治理醜聞。

  1997年亞洲危機後,台灣地區經濟衰退,島內至少20餘家企業集團爆發了財務危機,累計了數千億元新台幣的金融債務,造成銀行巨額壞賬,數家銀行出現財務危機,其中如泛亞銀行、中興銀行等均為新設民營銀行。2000年,監管部門查實18家銀行涉嫌違規貸款。2006年12月,台灣力霸集團旗下兩家上市公司發生財務危機並進入破產保護程序,其旗下中華商業銀行因涉嫌巨額違規內部貸款等問題而遭遇嚴重擠兌,迫使台灣地區監管當局緊急接管該行,銀行股重挫近百點,引發了台灣地區金融體系首次跨市場危機。中華商業銀行弊案涉及銀行關聯人貸款、董事監事股票高額質押貸款、虛假財務報告及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等諸多問題,暴露了台灣地區金融監管失效與銀行公司治理不盡完善的現狀。

  針對民營銀行的公司治理問題,台灣地區有關部門也進行了一些改革,先後對「銀行法」「證券交易法」等有關規定進行了修改。首先,明確了獨立董事及董事會席位分配的相關要求,防止少數股東壟斷銀行經營,並對審計惟願會設置等進行了完善,增強銀行內部監督功能,同時還加大了對違反「銀行法」的處罰力度。此外,為防止企業將銀行作為利益輸送的工具,監管機構對關聯人貸款等行為進行更為廣泛而嚴格的規範和限制。(這裡我想說下銀行的問題,個別資本並沒有經營過金融業,這是個高槓桿,高風險的行業,民營資本如果經營不善,很容易導致破產,現在所謂的餘額寶有幾十年的金融業經營歷史嗎?有抗風險的能力嗎?可以處理好大量的信貸投放嗎?所以我並不贊同互聯網金融可以顛覆傳統金融業。)
總結:利率市場化並不是導致銀行業虧損的主要原因,主要還是民營資本的大量進入,導致行業過剩,出現大量不良競爭,這種情況在很多高利潤的行業都出現過,因為高額的回報和利潤,導致大量資本進入這個行業,惡性競爭才是導致銀行業出現虧損的主要原因。所以簡單的比較並不能說明問題,因為現在國內的銀行業和台灣出現金融集體虧損的時候並不一樣,現在利率市場化只是起步階段,民營銀行也才進行審批和開放,和2000年以後的台灣銀行業不能簡單相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9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