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寒流持續 華爾街投行一季度交易收入集體下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261
花旗(Citigroup Inc.)及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 Co.)面臨連續4個季度交易營收下滑的窘境,以往交易業務都是這些大投行最賺錢的生意。
花旗集團財務主管John Gerspach近日表示,該公司一季度預期交易業務的收入將下降“百分之十六七”。摩根大通不到一周前預期自己股票及固定收益業務收入將下滑15%左右。大投行紛紛爆出類似的預期或預示著交易業務的冬天已經來臨。
Mercer Capital董事總經理稱,“聽起來,華爾街正在流血。”他還表示,“我們看到,債券投資者被去年的大跌嚇怕了,我認識的人里沒有一個想在投資組合中配置債券的。”
因美聯儲開始縮減月度購債規模,未來更是存在加息預期,投資者對於債券的交易熱情也在下降。
但是不利的消息對兩家銀行的股價似乎並未造成太大影響,花旗股價本周微漲0.4%,摩根大通股價本周則微漲0.77%。
花旗集團CFO Gerspach稱,交易業務表現不佳主要還是受固定收益部門利潤下滑影響,這部分收入原來占到花旗市場營收的80%。
摩根大通CFO Jamie Dimon認為其客戶的交易活躍程度降低,給其交易部門帶來了收入壓力。摩根大通投行部負責人Daniel Pinto稱,整個固定收益行業的交易收入將會在今年或明年持穩。
知名債券投行Jefferies Group本周表示其12月至2月的交易收入只有450萬美元,同比減少了11%。高盛1月份從固收、貨幣及商品市場(即FICC)交易業務收入同比也下滑了15%。
花旗銀行去年從FICC業務中獲利131億美元,從股票市場中賺取30.2億美元;摩根大通從FICC業務中賺得155億美元,從股市中賺得47.6億美元。兩家銀行此前都曾表示過要增強自己的股票交易部門。
債券市場寒流持續
根據美國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Securities Industry and Financial Markets Association)公布的數據,1月美國債券日均交易量同比下降16%,債券發行量減少了24%。全球市場規模最為龐大的美國國債市場在1月份的交易量也出現下滑,雖然只下降了1.3%。另外,公司債的交易量也出現相近幅度的縮水,而當月市政債券的交易量的下滑幅度更是達到了11%。
在整個美國債券市場中,交易量縮水最嚴重的是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房利美)和聯邦住房貸款抵押公司(房地美)支持的抵押債券,1月份抵押債券的日均交易量同比銳減42%,從上年同期的2933億美元降至1703億美元。
“抵押債券的交易量大幅下降在相當程度上與美國逐步上漲的房屋價格有關。”一位市場人士指出,“這兩年,美國的房價出現逐步回升,尤其是去年房價出現較為明顯的上揚。與此同時,美國的房屋按揭利率也開始出現上漲,這就意味著之前還買得起房的一部分人已經“望房興嘆”了,尤其是那些原先處於觀望或尋找階段的潛在購房者可能放棄原先的購房計劃。購房意願的降低以及購房人數的減少勢必影響抵押債券的交易量。”
而在華爾街銀行遭遇來自市場的沖擊之時,美國政府發行國債方式的轉變進一步收緊了華爾街銀行的財源。
債券市場一般都分為一級和二級,美國財政部發行國債同樣分為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而作為一級交易商的投行往往會組成國債承銷團向機構和個人投資者銷售國債。而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之間的差價成為了華爾街銀行很大一部分的利潤來源。
如今,這種盈利模式正在被無情地打破。過去,美國財政部需要交易商所掌握的渠道進行國債承銷,而現在,通信科技的進步使得信息的交換更加透明,承銷商的作用正在減弱。比如一家對沖基金可以在一級和二級市場享有承銷商和做市商般的待遇,無需像過去那樣只能從承銷商手中購買。
彭博社數據顯示,2013年,有49%的國債交易是通過電子平臺完成操作的,與此同時,發售國債時直接出售給投資者的國債規模攀升至3511億美元,占比約17%,而2008年,這一數字僅為2.5%;一級市場交易商的數量也由巔峰時期的44家下降至目前的22家。由於電子交易平臺的介入使得競爭加劇,交易商們報出的國債買賣差價也在不斷縮小,利潤空間的減小使得一些機構退出了這一業務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