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金融市場的國際傳染性分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646

中國的金融結構與國際金融市場是相對隔絕的,最簡單的實例就是,過去一年里新興市場出現的多次動蕩都絲毫沒有影響到中國,人民幣仍然維持穩步升值之勢。然而,鑒於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國際市場對中國影響有限,並不代表中國不會影響國際市場,比如說,中國建基項目的降溫已經導致澳元匯率大幅下跌。 與實體經濟影響相比,中國金融市場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可能一直都被忽視了,特別是因為全球化深化以後,中國本來就從未爆發過嚴重的金融危機,甚至直接信貸市場的違約也鮮有嚴重的事件發生。 可能正是從未發生才是可怕之處,07年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又有誰想過會演變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呢?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力的確遠遠不如美國,但對潛在風險的低估可能正是令風險轉化為大規模危機的催化劑。而且與實體經濟的影響不同,澳元貶值的過程是相對“溫和”,但金融市場危機的傳染就是傳染病一樣,具有極高的爆發性和極強的沖擊力。特別是考慮到中國龐大而混亂的影子銀行市場最近頻繁出現無法償付貸款的問題,沒人知道中國信托市場打破“剛性兌付”會對中國金融市場造成多大的影響,也沒人知道會不會傳染給國際金融市場,但我們不應該忽略這個風險。 過去幾年,海外銀行對中國大陸敞口持續增加,特別是中國政府在08-09年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而制造的“信貸狂潮”以後,下圖顯示了各國銀行對中國大陸敞口的變化: (白線代表歐洲銀行,黃線代表英國銀行,藍線代表法國銀行,紅線代表德國銀行,橙線代表美國銀行,綠線代表澳大利亞銀行;註意它們的縱坐標是不一樣的)   因此,西方銀行對中國大陸的總敞口高達7090億美元。澳大利亞銀行雖然有點“姍姍來遲”,但明顯是增長最快的。另外,香港銀行也對中國大陸有約1500億美元的敞口。 鑒於澳大利亞實體經濟本來就高度依賴於對中國的出口,同時澳大利亞本身的經濟規模就相對較小(其銀行敞口占澳大利亞GDP的9%),所以應該可以認為,澳大利亞金融市場是最容易給中國傳染的。 此外,澳大利亞的銀行業還高度依賴於海外的短期融資。雖然上圖沒有顯示海外銀行對中國敞口的期限,但它們的期限要長於澳大利亞銀行資金來源的期限毫不奇怪。 西方銀行增加對中國信貸敞口的原因莫過於被借錢給中國客戶所能賺取的更高利息所吸引,畢竟主要西方國家長期實施的零利率政策已經沖擊了銀行業的凈息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1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