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長」是一種幻象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e1g0.html傑克·特勞特是我最崇敬的管理學家之一。特勞特是被摩根士丹利推崇為高於邁克爾·波特的營銷戰略家。特勞特於1969年以《定位:同質化時代的競爭之道》論文首次提出了商業中的「定位」觀念,1972年以《定位時代》論文開創了定位理論,1981年出版學術專著《定位》。1996年,他推出了定位論落定之作《新定位》。2001年,定位理論壓倒菲利普·科特勒、邁克爾·波特,被美國營銷協會評為「有史以來對美國營銷影響最大的觀念」。
我很感興趣的是,作為營銷戰略家的特勞特是如何看待企業增長的問題。讀過他的著作的人都知道,特勞特對華爾街所謂的「增長」嗤之以鼻。他認為華爾街的遊戲規則,時常會導致一些糟糕的、有時甚至是無法挽回的事情的發生。也就是說,華爾街搭建了一個滋生麻煩的溫床,其唯一的目的就是促使企業的財務增長。米爾頓·弗德里曼曾說,「我們沒有迫切增長的必要,只有迫切增長的慾望。」增長的慾望是讓許多公司犯下錯誤的關鍵原因。增長只是正確行事的副產品,其本身並不是一個有價值的目標。
有時候增長的慾望恰恰是損害企業行為的根源。CEO追求增長,是為了確保他們的任期和更高的薪酬;華爾街的經紀人追求增長,是為了他們更大的聲望和更多的佣金。這種增長不是為了應對變化,而是為了提升股價。特勞特說,當你知道人們為了不必要的增長而做出有害的事情時,「這是對品牌的犯罪」。因為追求增長和壯大規模,使得很多大型企業苦苦奮鬥。舉例說,戴姆勒-克萊斯勒曾為此削減了26000個職位,美洲銀行和第一銀行合併後努力降低居高不下的成本。這就是「來自華爾街的麻煩」。
《財富》雜誌的著名編輯卡羅爾·盧米斯在她的一篇的文章中論及增長時與特勞特不謀而合,她認為,「對收入增長率的預期,通常會導致目標落空、股票波動和會計上的胡作非為。」大型企業最普遍的目標是每股收益的年增長率為15%,若按此計算,企業大概會在5年後實現收入翻倍。這樣的話,企業毫無疑問地就會成為股市明星,而企業的CEO就會無比殊榮。企業管理層就會讓高級分析師跟進並推薦自己的股票,而華爾街需要業績出色的企業襯托分析師的高明並吸引更多的資金。兩者之間的關係顯得非常「曖昧」。
《財富》雜誌曾分三個階段審視過去40年中的150家企業,即1960-1980年,1970-1990年,1989-1999年,每個階段只有三四家企業的收入增長達到15%或以上,大約二三十家增長率在10%-15%之間,40-50家在5%-10%之間,二三十家在5%以下,而還有20-30家是負增長。總的來看,大贏家和大輸家的數量大致相當。40年中企業稅後利潤增長率恰好剛過8%。也就是說,任何年增長率達到15%的企業幾乎是普通企業業績的兩倍。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有些企業開始在報表上做文章,以保持增長率的上升。
增長經常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標背後的罪魁禍首,因此企業做「大」和「增長」具有相當的危險性。並且,當企業追求增長時,可能會有兩方面的負面效應。一方面,企業會分心,從而錯失差異化的概念,搶佔它或者把它做得更大、更好的機會;另一方面,企業在追求「無止境的增長」時,會掉入品牌延伸的陷阱。企業往往沒有意識到,超出自己最初身份的增長從長遠看會帶來損害:越想涵蓋更多的產品,就越會失去聚焦,產品實施差異化也就越困難。
如果說15%或以上的增長是一種幻象,那麼更高的增長更是曇花一現。「避免高增長、容易進入的行業。高增長行業是一個可怕的領域,因為每個人都想進入這個行業。」彼得·林奇如是說。實際上低增長也可以成為良好的投資標的。被盛讚為「偉大」的企業喜詩糖果的增長率是多少?從1972年以來其淨利潤增長率大約是8%左右,這與《財富》雜誌的研究數據剛好一致。企業應該保持適度的增長。聰明的投資者對於額外的「高增長」幾乎都小心翼翼,就像戴維斯家族,他們只購買適度增長價格適中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