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泡沫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你自己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1982

市場上的泡沫的確很恐怖,但是比泡沫更恐怖的是人們對泡沫的反應。如果有人說市場有泡沫,然後你想笑他是個傻瓜,請先看清楚自己到底有多聰明。 泡沫只是泡沫而已,把泡沫變成災難的是你自己。 上周公布的美聯儲FOMC會議紀要顯示,一些美聯儲官員擔心金融市場可能會出現泡沫。要想仔細解讀如今的泡沫,最好從三個世紀前的第一個泡沫開始研究。 歷史留下來最明顯的一個教訓就是:實際上,對泡沫的擔憂所產生的影響,還不如人們對這種擔憂的反應影響大。從這個標準來看,雖然如今的股市並不處於低位,但還與歷史上被定義為泡沫的典型市場過熱現象(如1999-2000年、1929年和1720年)有所區別。 這個觀點來自於去年一本最重要的投資書籍:"The Great Mirror of Folly: Finance, Culture, and the Crash of 1720" ,該書於去年11月由耶魯大學出版,包括諾獎得主席勒在內的眾多耶魯大學名師均在本書中有發表觀點。 在1719-1720年間,法國、英國和荷蘭的許多領先股票在幾個月內漲了十倍,而隨後下跌的速度也同樣迅猛,當時各個階層的投資者的虧損率都超過了90%,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牛頓。 一些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都把這場泡沫歸咎於公眾投資者的“瘋狂”行為。 耶魯大學教授William Goetzmann指出,那時候幾乎所有處於泡沫中的公司都在利用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大多數都以組織起來的企業形式公開交易證券,這種結構極易擴散風險,並且能夠提供前所未有的流動性。當時的投資者意識到這是一個變革轉型的機會,因此那個時代的跨大西洋交易和公司擁有者們改變了此後幾個世紀的世界。 當時買入那些公司股票的人們其實並沒有錯,只是他們花了很大的代價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正如1999年科技股泡沫一樣。 要判斷是否存在泡沫,還有一個跡象需要留意:在每一場泡沫中,總會有人試圖通過宣稱金融資產估值過高來戳破這個泡沫。在這種言論初期,這些懷疑論者通常會受到一些尊重,但是到後來,投資者往往會對他們很憤怒或者嘲笑他們。 就拿巴菲特來做例子吧。1999年至2000年早期的時候,他因為拒絕購買科技股票而被視為異類,他則很平靜的回應說,“我知道會發生什麽,我只是不知道何時發生。”兩個月之後,科技股泡沫開始破裂。 投資就像生活,嘲笑與你意見相左的人,往往意味著你自己也沒多少水平。 William Goetzmann表示,“一旦人們買入,他們往往會盡量無視那些對他們的投資不利的事實,似乎所有發表不同意見的人都成了魔鬼。” 這個時候就是泡沫演變成麻煩的時刻。 Research Affiliates的首席投資官Jason Hsu表示,“當所有人都開始用泡沫形容價格上漲的時候,可能並不存在真正的泡沫。需要擔心的時候是,當人們用各種各樣的理性理由解釋為什麽沒有泡沫的時候。” 所以,作為一個投資者,你不能把電視、報紙上說的對泡沫的擔憂完全無視。而面對這些言論,如果沒有遭到甚麽諷刺或辱罵,或許還是個好的跡象。 總而言之,如果聽到誰說市場是個泡沫,然後你有一種罵他是白癡的沖動,這個時候你就要先想想真正白癡的是不是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5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