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是誰的野蠻人?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0/57818.html
記得初入“妓者”門的時候,有著一種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鄙視鏈條叢生。大的維度上,網絡媒體看不起平面媒體的,說他們受眾少,平面媒體看不起網絡媒體,說那里沒深度。更細節一些,網絡媒體里更分為大門戶、垂直行業大網站、小門戶、垂直行業小網站,這又是一條新的鄙視鏈。而平面媒體也不甘示弱,都市報,日報,周刊,半月刊,月刊間也在為了一些從來都沒有過的“江湖地位”互相唾棄著。終於有一天,樓上這幫兄弟統一了,因為行業里來了一批新人,更甚一些,在他們眼里這群人根本就不能算是“業內”的,無非是一些野蠻人莫名其妙的進入了一場盛裝派對,但無論如何他們來了――自媒體,在持續的野蠻生長著直到今天。“門口的野蠻人”曾被華爾街用來形容那些不懷好意的收購者,而自媒體則是在渠道端,並無惡意的進入者。其實他們也從來都不是媒體產業的野蠻人,而是在大眾傳播鏈條中自然產生的介入者,如果說是微信和微博造就了自媒體,不如說信息流通方式的變革自然衍生出了這群人。隨著時代的前進,傳統媒體也會自然而然的自媒體化,因為過往的生產方式已不再有效,從這個維度,反而是自媒體有效的幫助傳統媒體進化。這群人,起初也並不明白自己的未來在哪里,面對大型機構,他們需要什麽樣的存在感去刷行業的上限或者下限。幸運的是,無論是銅臭還是金香,金錢是有氣味的,而掘金者的嗅覺又是如此的敏感。就這樣,一個叫做朱曉鳴的人來了,說起這個名字恐怕即便是與他較為親近的人,也忘記了原來此人還有這個稱呼,為了符合大眾口味,我們還是叫他青龍老賊或者老賊好了,他和的故事已經被人們講的太多。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就有了第二個,直到世界上再也沒有螃蟹可吃。到了這時,自然而然的優勝劣汰不在話下。作為橫跨在傳統與非傳統,主流與非主流的從業者,筆者也在步步驚心中生存。站在非自媒體的那一面,不再敢重複歷史,再去用鄙視的眼光看著這些新面孔,因為我知道這一個個賬號,未來成就的可能會是一個個媒體主編,甚至是CEO。而作為自媒體的那一面,則顯得小心翼翼,因為作為一個職業人士,沒有資格去調高自媒體這一端的優先級。這些是過去的故事,未來會如何前行呢?大膽做一些預測:1、類別端,自媒體會分為三類:垂直類,專攻行業,包括旅遊、股票、通信甚至讀書電影,其細分程度要比過往的科技、金融更甚,以專業性和垂直型聚集了行業內的粉絲,是專家;娛樂類,這一類沒有行業限制和嘈點規劃,走到哪算哪,更多的是以個人魅力為核心的粉絲集群,是明星;平臺類,更像是過往門戶、周刊雜誌的替代品,是對更公眾人群,或者說對自身沒有定位的人群更加有吸引力的產品。2、運營端,更加專業化,不在局限於寫作-收集-發表-交流,這四個環節,當活躍用戶超過1萬後,將會成體系的進行用戶運營,除了媒體,還要解決用戶其他的需求,這時自媒體將不再是媒體,而更像是一種“自商業”,這也是微信樂意看到的。3、跨平臺規劃用戶,雖然自媒體始於微信,但微信並不樂意增強自己的媒體屬性,或者說相比電商和遊戲,媒體屬性產品的現金流不夠性感,而且卸磨殺驢一直是產品家們的專長,因此當有一天自媒體被折疊再折疊的時候,如何把用戶從微信端再有效遷移,進而形成新的商業機會――這也曾經在微博上發生過。4、專業媒體自媒體化、扁平化,過往專業媒體更像是政府機構由首腦,高層、中層和執行層這一嚴密組成,每升一級難度極大。未來會更像一只足球隊,由主教練、隊長和隊員們組成,除了資深的教練外,均以運動員的身份參加,以實力見高下。其中有些人會成為球星,也成為媒體的閃光燈,受眾會跟隨球星的轉會而轉移註意力,因此優秀球星的身價甚至會高於教練。優秀的教練則會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球星,身價同樣不菲,而那些既沒有優秀教練也沒有球星的球隊,自然而然會死去。成為一名好教練,還是一名好球星?這是一個好問題。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wushu | 編輯:wushu | 責編: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