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投資市場沒有新鮮事 Rathma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56fc2b0102e59u.html
60年代的美國,「增長」是個有魔力的字眼,有著近乎神秘的含義。增長型的公司,比如:IBM和德州儀器,市盈率都在80倍以上。

在狂飆猛進的60年代,投資者對所謂的太空時代充滿期待,對「電子類」股票貪得無厭。人民根本就不在乎公司做什麼,只要名稱含糊其辭的將「電子」包括進去,公司股票就會狂飆猛進。很多IPO,都搭上了這趟投機的列車,比如,美國音樂協會公司的業務只是挨家挨戶的上門推銷唱片和留聲機,IPO後改成「太空音色」。2美元的IPO股價,上市後立馬漲到14美元。

大眾對「增長」的追夢,在60年代中期,富有創造力的企業家就發明了「協同效應」。也就是集團併購。
比如A公司是電子行業,市盈率是30倍;B公司是做鞋的,市盈率只有10倍。那麼A公司以15倍市盈率收購B公司。A公司的業績立馬上升,以30倍市盈率的放大。在這場收購中,看上去所有的人都是贏家。很多公司,都在建造這種空中樓閣。

60年代末,基金的最佳策略是買入具有激動人心的概念,能講出令人信服的好故事。概念股時代應運而生。基金經理的「行為戒律」很簡單:集中持有數量較少的股票,一旦更激動人心的投資出現,立即調倉換股。眼前的業績最重要(此時,投資服務機構已經開始公佈每月業績排名)。
與此同時,某些富有創造力的企業家又開始講概念......

最終的結果,都不用寫出來,橫死遍野過後,時間進入了70年代。

70年代,華爾街的專業人士發誓要重拾「明智合理的投資原則」,概念行不通了,高速增長也失望了。而是投資藍籌時代成了時尚。專業人士認為買了這種股票可以睡大覺,玫瑰會自己靜靜的綻放!
而是「漂亮50」的一輪大投機開始了。彷彿整個國家,整個股票市場都是一個真正的雙層市場,上面一層是「漂亮50」,下面一層是大量塌毀的碎石瓦礫。
1972年,大藍籌,比如索尼、寶麗來、麥當勞、迪士尼市盈率都在70-90倍。
結局是勢所必然的,這一熱潮也無法逃脫與其他投機狂潮一樣的結局。

如果你以為美國投資者在這20年學乖了,那麼就不會有80年代的生物技術泡沫,90年代末-世紀初更大的互聯網泡沫了。投資市場沒有新鮮事,作為投資者的整體,是缺少理性的。總是被時代帶來了想像,想像強化、賺錢效應帶來了更大的投機狂潮,狂歡過後的結局都是一樣。

回到中國,美國60-70年代的故事,上半場正在國內A股上演,A股的下半場呢?
A股藍籌股這5年的萎靡,有07、08年狂飆猛進的去泡沫過程,也有對中國未來走向不清晰的原因。三中全會後,中國未來走向已比較清晰。我們雖然沒有了人口紅利,但是我們還有改革釋放生產力的紅利,還有億萬農民真正變為城市居民的紅利。
未來幾年,我認為最大的機會不是城鎮化、或者環保等概念。而真正的機會在於處於價值窪地的大爛臭。
這種機會只給予有耐心、充滿理性、有更大格局的投資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