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是一個很中國化的城市,既不是特區也不是省會,但無論是在市場發展中取得的成就還是面臨的結構失衡挑戰都具有代表性。
在中國的城市中,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全球貿易、金融和航運中心,深圳則是一個經濟特區。然而,對於我們進行的第一個城市層面的案例研究,想要選擇一個最能代表中國新興經濟前沿的城市,而佛山這個位於中國南部廣東省的地級市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
佛山是一個很中國化的城市,無論是在市場發展中取得的成就,還是在應對中國工業化及城市化過程中所面臨的結構失衡挑戰,都具有代表性。
雖然佛山既不是經濟特區,也不是省會城市,但它卻是鄧小平1979年發起的中國改革試點方案的先驅。尤其是,權力下放的試點使佛山及其各區縣、鄉鎮和村及街道得以針對當地情況制定有效的改革政策,特別是在土地、產業集群和社會服務方面,以培養市場力量。
為了補充市場力量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佛山市地方政府在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制度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土地市場的制度創新到職業培訓項目以及經濟適用房、養老金和醫療保健服務的提供,佛山市地方政府大力提升了軟硬件基礎設施來幫助吸引和留住國內外的投資、外來務工人員和高素質人才。
然而,佛山的快速發展也無法避免成長的痛苦和挑戰,比如不可持續的地方政府債務、環境破壞以及產業轉型升級面臨的掙扎。為了克服這些挑戰,佛山現在正寄希望於中央政府和全球的決策團體提供必要的激勵機制與思路,引導它走向持續增長。
我們在研究中清楚地意識到,對於中國、亞洲和世界的增長模式演進,佛山具有豐富的信息。調研團隊在佛山及其他地方接觸了幾百位個人和幾十個機構,但研究目前還只是初步的探討,我們相信這些研究成果對於決策者、企業和國際社會都會十分有價值,也會提供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