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代表官方認證的食品GMP(食品良好作業規範)、CAS(台灣優良農產品證明標章),都失去可信度的時候,那我們的食品品牌、超商,以及各大賣場,能替我們把守最後一關,成為台灣食品安全的守護神嗎? 讓我們揭開食品安全的神話。 安心廣告吹很大鉅資請名人證言,檢測費卻少得可憐 原來我們的食品大廠寧可花大錢做廣告,實際花在食品安全的把關卻非常少,每做十元生意有二塊半是拿來做廣告,有些廠商甚至用在安全把關的檢測費用只有一毛,但它卻用鋪天蓋地的廣告、找名人代言,告訴你產品用了不僅安全、還能夠健康,這樣的品牌,你能信嗎? 對於消費者來說,一些數十年的品牌一一淪陷,目前市場上僅存幾家值得相信的品牌,如果不能及時在把關上投入心力、財力,台灣食品市場將陷入品牌摧毀危機。 檢測闖關撇步多品牌顧問透露:可以只把真的送驗 我們找了台灣芒果冰通路品牌業者,以下由他真實告白,告訴你當他準備發展台灣連鎖、國際布局時,找上了台灣食品大品牌的專家顧問,他們如何輔導,做好品牌與食品安全? 第一課,要在台灣做品牌、要出口國際,就得注意食品安全。 專家說:「檢驗機構是驗真的,但拿什麼給他們驗、怎麼驗是你決定,你可以只把真的給他們驗。」原來,拿到檢驗報告是為了把生意做大、控管風險,可以只驗想給別人知道的,不想給別人知道的就別驗;例如賣芒果冰需要驗生菌數、大腸桿菌數,這是賣冰必然會碰到的問題,一定要有份報告在手上。 第二課,責任往供應商推,要敢殺價但別驗他賣什麼給你。 芒果冰通路品牌業者又問專家:「那麼食品添加物要不要驗?供應商的原物料要不要送驗?確保自己不會誤踩到地雷。」專家說:「優先採購有GMP、CAS的供應商,或者要求供應商提供公證機構的檢驗報告,」「食品安全應該由供應商負責,別攬在自己身上。」 專家接著說,連鎖品牌的原物料供應商可能達到上百個、甚至有上千個,你不可能每個都驗,這樣,成本沒人想負擔,現在成功的品牌,都是對供應商要求最低價的供應,年年殺低價格,你就有辦法可以賺大錢。 第三課,學當受害者。芒果冰通路品牌業者又問,還是會擔心,因為連大廠都會踩到地雷,如果我也踩到了怎麼辦?專家說:「第一時間站出來說:我也是受害者。」然後攤出自己與供應商的檢驗報告,該做的都做了,連GMP都會出事,我也沒辦法,所以,你要學會撇清責任,即便是最後逃不了,要認也要認最小的錯誤。 廣告砸錢不手軟食品商大手筆,比豪宅業者闊 這是真的嗎?現在,台灣的食品界都只想賣品牌、卻不想擔責任,把GMP標章、檢驗報告當成橡皮圖章嗎? 五年來,從三聚氰胺毒奶事件之後,台灣食品品牌究竟做了什麼,為何問題一再發生? 先攤開二○一二年台灣前二十大廣告主名單,台灣的食品品牌廣告擠進前十大,看上去極為風光,卻和食安事件越來越多,形成相當大的諷刺。廣告排名也許會跟你想像的有很大不一樣:第一、二名是寶僑、花王,但第三名開始,是食品相關行業。第三名是統一超商、第四名是佳格食品、第五名統一企業、第六名麥當勞。 前十大廣告主之中,有四個是食品企業或集團,至於大家一直以為是廣告大戶的房地產商,遠雄落到了第十名;手機品牌最高的是三星,也不過排在第十五名,另外,廣告大戶汽車業者,也遠遠不如賣吃的,賣Toyota(豐田汽車)的和泰汽車,排在第十二名,裕隆集團則是連進榜資格都沒有。 食品業者花大錢打廣告,打得比賣豪宅、賣智慧型手機、賣汽車的還要凶,而且還更敢花錢。然而這五年來,從三聚氰胺、塑化劑、毒澱粉到這一次的棉籽油,有些品牌旗下食品卻是在多次食安地雷爆雷,它都有上榜。 檢視我們的食品品牌,還可用更嚴謹的方式。攤開這些大廠今年的股東會年報,先看上市公司佳格,合併報表一年行銷費用高達近四十八億元,約占總收入的二四%,也就是,這家公司每做四塊錢的生意,有一塊錢是用來行銷。 食品龍頭統一去年的行銷費用高達八十億元,約占總收入的一七%;味全則是食品品牌中行銷費用比重最高,花了近三十八億元,占營收的二五%。從廣告排名到財報,可以解讀為,台灣食品品牌個個都肯花大錢做廣告,而且比賣豪宅的還敢花。花大錢打廣告,但產品品質與安全相對有同步提升嗎? 研發費用只占營收一% 「獨家技術、配方」,還有公信力? 這些食品品牌常常花錢做廣告、請名人代言,一再告訴我們:他們有獨家技術、配方,可以吃出營養、健康;而且也常常用廣告跟我們說:他們不斷致力於研究與開發。 但攤開他們的財報赫然發現,他們每年推出的新產品、新技術、新配方琳琅滿目,但每年花在研究發展的費用卻是少得可憐,一面倒的只有營收一%左右。如果再跟行銷費用一比,更是天壤之別,又得出一個結論:食品大廠砸大錢做廣告,研發上卻相對很小氣。 這也就難怪,當食品品牌號稱研發出各式各樣獨門技術、配方調出來的油,命名為各式各樣的調和油、健康油,但已逝毒物科醫師林杰樑卻是堅持不吃這樣的油,甚至公開質疑這些調和油的食用安全。 其實,包裝手法、提高品牌形象,國內外統統都在做,歐美各國甚至做得還比台灣更多,所以我們要問:食品品牌究竟是怎麼替消費者把關的?我們一一詢問了統一、味全、聯華食、泰山、大成、愛之味、佳格以及未上市的義美食品,這些跟食品油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業者,究竟花了多少錢在實驗室投資以及每年花多少錢在檢驗投資? 我們想了解,他們究竟是怎麼確保自己及供應商產品的品質與安全,但這些業者中,只有味全、佳格、泰山、大成與義美食品願意回答問題。 其中我們很關心以元本山海苔、萬歲牌堅果、堅果飲、荷卡廚坊、可樂果、卡迪那薯片、薯條在台灣擁有高品牌知名度的聯華食品,因為這一次,相繼發現聯華食品的元本山海苔是使用富味鄉的黑麻油、替連鎖超市代工的岩海苔三角飯糰使用的芝麻調和油是來自大統長基。 怎麼會採用這兩家公司的油品?我們詢問聯華食品發言人張淑娟,聯華食品在實驗室投資,以及每年花在食品與供應商產品檢測的費用有多少,但始終得不到聯華食的統計數字。 統一集團旗下的統一超也同樣用到了大統長基的產品,但是整個統一集團,無論怎麼聯繫其對外發言的體系,始終處於忙碌、失聯的狀態。我們對於他們如何把關,只有問號沒有答案。 再從願意提供實驗室、檢測費用的食品品牌來看,發現他們在廣告投入、研發投資到實驗檢測,費用竟然是層層遞減,而且其中只有佳格的檢測費用比研發費用稍高,但對比於行銷費用,包括佳格在內的食品廠商,在檢測投入上仍然有可努力的空間。 大賣場是惡性循環推手低價競爭便宜不肖廠商、催生黑心貨 然而,問題還不止於食品品牌,台灣的大賣場、大型連鎖超市、便利商店,整個供應鏈與經營業態已經到了一種不健康的循環,甚至讓消費者無法信任它們品牌的地步。 義美總經理高志明說,食品品牌應該是一種認證,讓消費者可以信任,而不是打廣告與宣傳,義美甚至早早就退出了GMP,因為,國外通路根本不要求看台灣的GMP。 他呼籲,台灣的大賣場與通路不能再只看低價卻不問成本結構,要求最低價的同時,應該建立反映成本的機制。高志明說,賣場除了要求供應商提供最低價的產品,應該考慮提供一個專區,讓廠商一樣賣便宜的產品,但可以隨著原物料成本隨時調整售價。 因為現在的問題不只是低價,而是毫不考慮成本是否合理,高志明說,大賣場不僅不准供應商漲價,而且每次調整價格都要幾個月的時間,根本無法即時反映,這樣最後恐怕讓大家都不賺錢。 不肖的廠商也可以乘虛而入,用各種偽劣造假的方式降低成本,生產黑心產品,而在價格優勢上反而成為賣場的最愛;雖然直接受傷的是消費者,但最終仍將反噬通路品牌,失去對廉價超市、大賣場的信任,一次賠上官方認證制度、食品品牌、通路品牌。 其實,要食品廠、通路做好把關並不困難。高志明說,主要就是來源、產地、成本,樣樣都要查。產地有沒有問題,其實大家都知道;成本是不是偏離行情,也很容易知道,以柳丁汁為例,假設市場價是一公斤二十元,多少公斤的柳丁能夠搾出多少的果汁是一定的,如果換算結果明顯的低於行情,例如,一公斤才五元,那這樣的產品一定是有問題了,那就非自己檢驗不可了。 又例如產地來源,高志明舉例,其實台灣每個地方的水質也都不同,都會影響到產品的品質。例如,大家都說台灣花蓮、台東的水質好,但東台灣地形複雜,有跟台灣本島相連的中央山脈,及海底隆起的土地,地質完全不同,水質未必就是穩定。又例如台南地區的水,就驗出來含有比較高的鋁殘留。 這樣的細節統統都要檢驗才能確保品質,最後讓消費者信任,這樣下來,義美一年光是檢驗成本要上億元,實驗室投資要一億五千萬元。真的貴嗎?跟廣告費用一比,其實還是九牛一毛。 重點其實在於食品品牌與賣場的心態:來源與過度低價都是問題,例如大統的油品,但是他們都沒有檢驗機制,才會不斷失守。 所以我們不禁要問,這些大集團大品牌、大賣場們,你們有錢打廣告,沒錢加強品管,在美麗廣告和代言人背後,逐漸失去人心。 因此這一次棉籽油事件,大品牌該挺身而出,為你的衣食父母盡力,勇敢的告訴消費者這樣的事件不會再發生,這樣台灣的食品產業才有救,否則台灣的食品品牌就要全面崩毀了。 【延伸閱讀】10大廣告大戶,4家是食品商!—— 2012台灣廣告主排名 1寶僑家品 廣告費用11.4億元 2花王 廣告費用6.7億元 3統一超商 廣告費用6.2億元 4佳格 廣告費用5.7億元 5統一企業廣告費用5.0億元 6台灣麥當勞 廣告費用4.4億元 7台灣萊雅 廣告費用4.4億元 8葛蘭素史克藥廠 廣告費用4.4億元 9聯合利華廣告費用4.3億元 10遠雄 廣告費用4.0億元 整理:呂國禎a 【延伸閱讀】你吃的品牌,投入多少經費把關食安? —— 6品牌行銷、檢測費用支出 泰山行銷費用4.4億(占營收5%)檢測費用0.2億(占營收0.22%) 聯華食行銷費用8.5億(占營收16%) 大成行銷費用11.5億(占營收5%)檢測費用0.06億(占營收0.02%) 味全行銷費用37.9億(占營收25%)檢測費用0.51億(占營收0.33%) 佳格行銷費用47.4億(占營收24%)檢測費用1.1億(占營收0.55%) 統一行銷費用80.1億(占營收17%) 註:聯華食,未提供檢測費數據;統一,截稿前無法聯繫上 資料來源:上述公司及年報 整理:呂國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