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貝索斯的秘密

http://read.bbwc.cn/5y5r51.html

亞馬遜公司作為一家商店,與沃爾瑪競爭;作為一家設備生產商,與蘋果公司對抗;作為一家數據服務提供商,則與IBM比拚。今年,亞馬遜公司營收將達750億美元。《彭博商業週刊》記者布萊德·斯通(Brad Stone)為完成其新書《亞馬遜帝國:傑夫·貝索斯與亞馬遜時代》,採訪了數百名亞馬遜現僱員和前僱員,還有該公司創始人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的家人及朋友。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了亞馬遜如何成為「萬有商店」的辛酸故事。本文為該書節選。

客戶說的每一件事都很重要

在亞馬遜(Amazon.com),有一種類型的電子郵件經常引起員工恐慌。郵件通常來自某位向公司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投訴的惱火顧客。傑夫·貝索斯有一個公開的電子郵件地址[email protected]。他不僅會閱讀眾多顧客投訴,還將這些郵件轉發給相關的亞馬遜員工,只加上一個英文字符:一個問號。

一旦接到貝索斯帶著問號的電子郵件,亞馬遜員工的反應就像發現了定時炸彈。他們通常只有幾個小時的時間來解決這位首席執行官標出的事項,並針對事件原因準備好周全的解釋,他們的回答將會由一連串管理人員審閱,然後才呈交貝索斯本人。這種「升級郵件」是貝索斯確保客戶聲音總能被公司聽到的獨有方式。讓人難忘的一次「升級郵件」事件發生在2010年底。貝索斯得知,瀏覽過亞馬遜網站「生殖健康類」欄目中潤滑劑產品的客戶會收到推銷各種凝膠及其他性愛輔助產品的定製化電子郵件。電子郵件營銷團隊收到貝索斯發來的問號後,知道這個話題很微妙,緊張地準備做出解釋。亞馬遜的直接營銷工具採取的是分散式管理,品類經理可以針對曾瀏覽特定產品類別但並未購買的顧客進行郵件推銷。這樣的活動做法往往會奏效;它們為亞馬遜帶來了上億美元的銷售額。不過在這個潤滑劑營銷郵件問題上,一位低階產品經理越過了適當的界限。但營銷團隊沒能得到發出解釋郵件的機會。貝索斯要求親自會面。

在美國西雅圖的亞馬遜總部,負責北美零售業務的高級副總裁傑夫·威爾克、負責消費品業務的副總裁道格·赫靈頓和主管全球營銷的副總裁史蒂夫·舒爾在會議室裡等著,直到貝索斯輕快地走了進來。他以慣常的「大家好」作為會議的開場白,然後就說:「那麼,史蒂夫·舒爾發送了有關潤滑劑的郵件。」貝索斯生氣的時候喜歡說「等我五分鐘」,然後就是他的熱帶風暴式情緒發洩。但這次不一樣。他一直站著。他的眼睛緊盯著舒爾,後者的部門負責電子郵件營銷。「我希望你關閉這個渠道,」他說,「一封該死的郵件都用不著發,我們也能打造一家1000億美元的公司。」

接下來是一場激烈的爭吵。亞馬遜的公司文化素以當面爭執而聞名,這正是從貝索斯開始的。貝索斯認為,當各種觀點和看法互相碰撞時,真理自然會浮現出來。威爾克和他的同事認為,潤滑劑在超市和雜貨店都能買到,沒什麼讓人尷尬的。他們還指出,亞馬遜通過這類電子郵件實現了可觀的銷售額。貝索斯毫不在意;無論多少收入都不值得以損害客戶的信任為代價。「這裡誰能站出來關閉這個渠道?」他厲聲問道。

最終他們妥協了。某些類別產品,比如衛生和個人護理的電子郵件營銷將終止。公司還決定打造一個集中式的過濾工具,確保品類經理不能再就敏感產品展開營銷,這樣一來,營銷的適當性問題就不再取決於個人品味。亞馬遜員工的每日生活都伴隨著這樣的應急演習。「為什麼整個團隊都得突然停止手頭一切工作,只為了應對一個問號郵件?」一名員工曾經在公司的半年度大會上提出這個問題。那次大會在西雅圖有1.7萬多個座位的KeyArena籃球館舉行。「客戶說的每一件事都很重要,」威爾克回答,「我們對每件事情都要調查,因為它們告訴了我們流程上的某些東西。這是客戶為我們做的審計。我們將客戶當成寶貴的消息來源。」

這是亞馬遜內部日常生活中的矛盾之一:這個公司幾乎所有的重大決定都依賴於標準,比如是否推出或取消一些功能,或者一個新流程是否能消除所在運營中心效率低下的情況。但這些客戶報告的隨機事件(與那些客觀、確鑿的數據完全相反)也能改變亞馬遜的路線。

從書商到「萬有商店」

人們很容易忘記,直到不久前,大家還主要將亞馬遜看作一家網絡書商。如今在亞馬遜即將迎來成立20週年紀念日之際,它已經成了「萬有商店」,年度營收約750億美元,市值1400億美元,且增長前景幾乎沒有任何限制。僅僅在過去幾個月中,亞馬遜就在印度推出了一個電子商務網站,新開了一個網站,銷售高端藝術品,推出新款Kindle電子閱讀器和3款平板電腦,還制訂了推出電視機頂盒的規劃,並為十多部電視劇的試映提供資金。亞馬遜的電子商務網站上有無數小型零售商店面;其網絡服務部門為成千上萬的科技公司、大學和政府機構維護計算機基礎設施。

49歲的貝索斯對科技的變革力量有著無盡的信念。他不斷將公司亞利潤進行再投資,用於提升現有業務以及開發新業務,這些舉動經常讓股東驚慌失措。他今年8月個人出資收購《華盛頓郵報》,聲稱自己的樂觀、創新和長遠規劃將重振這家報紙,此舉出乎全世界的意料。他每週有一天兼職掌管自己的私人太空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這家公司正試圖降低太空旅行的成本。

亞馬遜有一些知名的怪癖——辦公桌是用門板改造的;會議開始時,房間裡的所有人都一言不發地坐著,看一份6頁的陳述文件。在這裡工作的要求之高是出了名的。然而關於這個公司如何運轉,貝索斯本人是什麼樣子的信息,很難為外人所知。

貝索斯很少在大會上講話,接受採訪也只是為了宣傳新產品,比如最新的Kindle Fire。他拒絕就這種說法進行評論,說現在就反思亞馬遜的歷史還為時過早,不過他批准了很多對其朋友、家人和亞馬遜高層管理人員的採訪。早期曾支持亞馬遜並擔任董事會成員十餘年的風險資本家約翰·多爾將亞馬遜在公關方面採取的「柏林牆」策略,描述成「貝索斯溝通理論」。這其實是一種訓練有素的編輯形式。貝索斯拿著紅筆刪改新聞稿、產品說明、演講稿和致股東信,划去任何不能傳遞簡單信息的內容:你不會找到任何比亞馬遜更便宜、更友好的地方去買你所需的一切。

貝索斯讓人感覺不設防的一個地方是他的大笑——脖子後仰,發出富有感染力的歡樂宏亮的笑聲。他經常大笑,即使其他人都不覺得有什麼可笑的地方。這笑聲會讓人嚇一跳。「你絕不會誤解其中的含義,」亞馬遜前首席信息官裡克·達爾澤爾(Rick Zalzell)說,「他是在降低你的怒火或疑慮,他是在折磨你。」達爾澤爾說,貝索斯經常在其他人無法理解到他的高標準內容時,以笑聲為武器。

貝索斯、喬布斯,他們有相似的瘋狂

科技行業大佬身上從來就不缺乏情緒爆發的時刻。史蒂夫·喬布斯對待蘋果公司下屬反覆無常的態度與其對客戶的清晰見解一樣出名。他會在電梯裡開除員工,朝表現不佳的管理人員大喊大叫。比爾·蓋茨也曾在微軟上演經典式發脾氣劇幕;接替蓋茨的史蒂夫·鮑爾默有摔椅子的愛好。英特爾前CEO安迪·格羅夫極其嚴厲、令人生畏,下屬曾經在績效評估時暈了過去。

貝索斯也完全符合這種情形。他的衝勁和大膽經常會掩蓋領導理念的其他素質,比如建立公司共識、促進公司行為禮儀。雖然他在公共場合可以很有魅力、極具幽默感,但私底下他爆發的狀態讓一些下屬說他是瘋子。如果一位同事未能滿足貝索斯嚴苛的要求,就會觸發他的瘋狂模式。要是一名僱員在最緊要的關頭沒有給出適當的答案或試圖糊弄過關,或者搶別人的功勞,以及表現出內部爭鬥的苗頭、顯得不可靠或意志薄弱——貝索斯前額就會爆出青筋,口不擇言。在這種時候,他會極盡誇張與嚴苛。多年來,他發出過不少令人心驚膽寒的斥責。以下是他最具殺傷力的一些言論,由亞馬遜老員工收集並轉發:

「你是懶還是無能?」

「對不起,今天我吃腦殘片了嗎?」

「我是不是得下去拿個證明我才是這家公司CEO的證書,才能讓你不要繼續在這個問題上挑戰我?」

「你是想把跟你毫無關係的功勞據為己有嗎?」

「要是我再聽到那個想法,就真得自殺了。」

「我們得在這個問題上用點人類智能。」

[看了一份開會備忘之後]「這份文件明顯是由充當後備的B組寫的。誰能給我一份A組寫的文件?我不想在B組的文件上浪費時間。」

[在一名工程師演示之後]「你為什麼要浪費我的生命?」

一些亞馬遜員工提出了他們的理論,認為貝索斯與喬布斯、蓋茨和甲骨文聯合創始人拉里·埃利森一樣,缺乏同情心。因此,他將員工作為可消耗的資源對待,從不考慮他們的貢獻。而這一點又讓他能夠冷漠地分配資本和人力,作出超級理性的商業決策,而其他的管理者或許會在考慮時摻雜情緒和人際關係的因素。他們還承認,貝索斯主要關注的是提升公司的業績及客戶服務,人事問題是第二位的。「他並不是以折磨人為樂,」在亞馬遜任職十幾年的管理人員吉姆·拉其米勒說,「他不是那種人。傑夫不能容忍愚蠢,即使是偶然的愚蠢。」

令員工既驚異又惱火的是,貝索斯的批評幾乎總是切中要害。布魯斯·瓊斯(Bruce Jones)曾任亞馬遜副總裁,負責供應鏈團隊,他說自己曾領導由5位工程師組成的團隊,要想辦法提高運營中心工人的行動效率。這個團隊為此花了9個月時間,然後將他們的成果交給了貝索斯。「我們的文件做得很漂亮,每個人都準備好了。」瓊斯說。貝索斯看了文件說:「你們全錯了。」然後站起來開始在白板上大書特書。

「他在控制理論和運營系統方面沒有一點背景,」瓊斯說,「他在分銷中心方面只有過很少的經驗,從未長時間親臨現場。」但貝索斯在白板上一一列出他的理由,而且「他寫下的所有糟糕的地方都是真實無誤的」。瓊斯說,「要是我們能證明他錯了還好受點兒,但我們證明不了。那是與傑夫交流時通常會發生的情形。他有這種難以置信的能力,對於與他毫無關係的事情理解力極強,而且他會絕對無情地表達這一點。」

瓊斯還舉了另一個例子。2002年,亞馬遜改變了盤點存貨的方式,從後進先出方式改為先進先出方式。這一變化讓亞馬遜可以更好地區分自己的存貨與合作夥伴,如玩具反斗城(Toys 「R」 Us)和塔吉特百貨公司(Target)等所有並存放在運營中心的存貨。瓊斯的供應鏈團隊負責這個複雜的任務,由於系統軟件存在漏洞,因此,有幾天非常艱難,其間亞馬遜的系統無法確認任何營收。第三天,瓊斯正在匯報這一轉換期的最新情況時,貝索斯大發雷霆。「他說我是『不折不扣的白痴』,還說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在公司裡僱用像我這種白痴,並且說『我需要你清理你自己的部門』,」瓊斯回憶道,「他絲毫不留情面。我差點就辭職了。我是他的一項沒有發揮作用的資源。1小時後,他又成了平時那個熟悉的傢伙,要不是這樣,情形可能就不一樣了。我從未見過像他這樣善變的人。」

貝索斯的秘密武器

亞馬遜有一個秘密小組,它的名稱可以拿來當007電影的名字:競爭情報小組。這個小組多年來都設在財務部內,由亞馬遜長期高管蒂姆·斯通和傑森·沃尼克負責。在一定程度上,這個小組的主要任務是從其他在線零售商那裡購買大量商品,並衡量那些零售商服務的質量和速度——是否便於購買、發貨速度快不快,等等。其目的是調查是否有任何競爭對手比亞馬遜做得更好,然後向貝索斯和其他高管組成的一個委員會提交數據,這些人要確保公司應對任何新生的威脅並迅速趕上。

上世紀末,競爭情報小組開始跟蹤一家名字古怪、深得女性購物者青睞的競爭對手。Quidsi(拉丁文,意思是「如果」)是澤西城的一家公司,其更為人所知的是它的網站Diapers.com,由馬克·洛爾和威尼特·巴哈拉拉在2005年創建。網站讓需要看護小孩、睡眠不足的家長能夠毫不費力地循環購買重要日常用品。到2008年,這家公司已實現了擴張,銷售嬰兒濕巾、配方奶粉、衣服、嬰兒車以及新手父母的其他生存裝備。在《彭博商業週刊》2010年10月的封面故事中,Quidsi的兩位創始人承認,他們仔細研究了亞馬遜,並崇拜貝索斯。他們在私下談話中稱貝索斯為「先生」。

2009年,亞馬遜負責業務拓展的高級副總裁傑夫·布萊克本(Jeff Blackburn)在一次引介性的午餐中,向Quidsi的兩位創始人預示,電子商務巨頭亞馬遜正準備投資這一類別,他們這家初創公司應當鄭重考慮出售給亞馬遜。根據與兩家公司內部人士的談話,洛爾和巴哈拉拉當時回答說,他們想繼續保持私有,並打造一家獨立的公司。布萊克本對Quidsi的創始人說,如果他們願意重新考慮,就給他打電話。

不久Quidsi注意到亞馬遜的尿不濕和其他嬰兒產品降價,幅度高達30%。Quidsi管理層試著降低自己的價格,然後眼看著亞馬遜網站也相應地改變了價格。亞馬遜的定價機器人(監視其他公司價格並對亞馬遜價格做出調整的軟件)在跟蹤Diapers.com。

一開始,Quidsi在亞馬遜攻勢之下仍然做得不錯。它沒有試圖與亞馬遜的低價相持,而是利用品牌優勢,並繼續享受著良好口碑帶來的好處。沒過多久,激烈的競爭給公司造成了損失。Quidsi的年度銷售額在短短幾年內就從無到有地增長到3億美元,但隨著亞馬遜關注這一類別產品,公司營收增長開始放緩。風險資本家不願為Quidsi提供進一步的資本,而公司尚未成熟,還不能上市。洛爾和巴哈拉拉頭一次考慮起出售。

就在那個時候,沃爾瑪一邊在思忖如何從亞馬遜手中奪回失地,一邊也在重整旗下網絡業務部門。沃爾瑪時任副董事長艾思華(Eduardo Castro-Wright)接管了Walmart.com,他剛上任便致電洛爾,提出要啟動收購談判。洛爾表示,Quidsi希望沃爾瑪在收購時,能像亞馬遜收購網上鞋類零售商Zappos時那樣大方,理想的交易價需超過5億美元,外加分攤至未來多年,並與業績目標掛鉤的獎金。沃爾瑪大體表示同意,並開始盡職調查。公司首席執行官麥道克(Mike Duke)訪問了Diapers.com位於新澤西的運營中心。後來,沃爾瑪發出的正式收購價約4.5億美元,和亞馬遜收購Zappos時的手筆差了不是一星半點。

於是洛爾拿起電話,聯繫了亞馬遜。2010年9月,洛爾和巴哈拉拉來到西雅圖,探討亞馬遜收購Quidsi的可能性。就在他們與貝索斯侃侃而談的那個早上,亞馬遜發佈新聞稿稱,將啟動一項名為「亞馬遜媽媽」的新服務。這項業務對家有初生嬰兒的父母來說很是貼心:他們能夠獲得為期一年的「兩日達優惠送貨」服務,節省了通常所需支付的79美元年費。而如果客戶通過「定期訂購&節省更多計劃」申請了按月送貨,那麼他們在購買尿布時,還能在已減價的基礎上再打個七折。消息一出,新澤西的Quidsi員工為商討如何對「亞馬遜媽媽」業務做出回應,開始瘋狂地聯絡公司的兩位創始人,但卻怎麼都聯繫不上——兩位還在亞馬遜總部開會呢。

Quidsi這下算是見識到了競爭的凶險。Quidsi高管曾經利用已知的運費數據,再結合寶潔公司的產品批發價,計算出亞馬遜將在3個月時間裡僅因為尿佈一個品類而認虧1億美元。在亞馬遜內部,貝索斯對這些舉措給出的解釋是:取悅客戶以及建立消費品業務,這符合公司的長期利益。他叮囑業務開發副總裁彼特·克拉維奇(Peter Krawiec),既要保證Quidsi的收購價不超過一定水平,又要確保它無論如何都不會被沃爾瑪收購。

作為貝索斯與洛爾和巴哈拉拉會談的成果,亞馬遜擁有三週時間來研究Quidsi的財報並給出報價。3周過後,克拉維奇通知Quidsi說,亞馬遜願意出價5.4億美元,並說這個價格已經「到頭兒」了。得知還有沃爾瑪在旁觀望,克拉維奇給了Quidsi公司48小時考慮,並向兩位創始人明確表示,如果他們敬酒不吃吃罰酒,那麼就等著「亞馬遜媽媽」業務繼續大力攪局吧。

沃爾瑪原本自有優勢。Accel公司是Quidsi背後的風投企業之一,其執行合夥人吉姆·佈雷耶也在沃爾瑪董事會中任職。後來的事態發展令沃爾瑪猝不及防。當沃爾瑪把收購報價提高到6億美元時,Quidsi已經初步接受了亞馬遜開出的協議條款清單。麥道克給Quidsi幾位董事的電話留言,請求他們別把公司賣給亞馬遜。後來,這些信息被記錄並轉交給了亞馬遜,因為後者在條款清單初稿中明確約定,Quidsi需將任何後續報價信息轉告亞馬遜。

貝索斯的手下在得知沃爾瑪提高了收購報價後,進一步向Quidsi施壓。他們告訴公司創始人說,兩位的「先生」在競爭中素來是個狠角色,要是他們膽敢把公司賣給沃爾瑪,那麼先生就干得出來向客戶白送尿布的事。Quidsi的董事會本已召集起來,商討終止與亞馬遜的協議、重啟與沃爾瑪談判的可能性,但那時,貝索斯像赫魯曉夫那樣不惜動用熱核武器的決絕之心產生了預期的效果。被嚇得夠嗆的Quidsi高管決定還是將公司賣給亞馬遜。雙方於2010年11月8日向外界宣佈了交易。亞馬遜併購業務負責人布萊克本在2012年的一次採訪中表示,公司在尿布市場中的一切行動都是事先規劃好的,與競購Quidsi無關。他說,Quidsi與亞馬遜在2009年收購的Zappos相似,都是「擁有極其靈活的業務分支網絡,但又頑固地保持獨立的企業」。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花了四個半月時間來審查亞馬遜收購Quidsi的交易,時長超過了要求企業補充交易資料的「二次提交」的常規審核期。據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一位知情官員表示,這項交易有許多需要查實的危險信號,例如,它在一個高度競爭的品類中導致了主要競爭對手出局。最終這項收購獲得了批准,原因之一在於,交易並不會造成壟斷局面。好市多、塔吉特以及其他許多公司都在網上和實體店中出售尿布。

貝索斯贏了,他不僅招安了一個嶄露頭角的競爭對手,還給自己的「萬有商店」新添了一個品類。Quidsi後來很快便與Wag.com及Yoyo.com聯手開拓了寵物用品和玩具業務。而沃爾瑪則錯失了一個收購天才團隊的機會,這個團隊在新品類市場中本可與亞馬遜比肩。參與此事的局內人則再一次驚訝於貝索斯力挽狂瀾的能力。

少年貝索斯的成長

傑夫·貝索斯在一個相親相愛的家庭中長大,母親傑姬(Jackie,後文稱傑奎琳)和父親邁克(Mike)盡心盡力地撫育貝索斯和他的妹妹克里斯蒂娜及弟弟馬克。傑姬生下貝索斯時只有17歲零兩週。在貝索斯和他的朋友們看來,傑姬一直是權威的象徵。邁克(也叫米格爾)是古巴移民,18歲時獨自一人、身無分文來到美國,唯一會說的英文單詞是「漢堡包」。在強大意志力支撐下,邁克不僅唸完大學,還加入埃克森石油公司成為了一位石油工程師和經理,這份工作令貝索斯一家需要經常搬來搬去,從休斯敦遷到佛羅里達州的彭薩科拉,再到邁阿密,貝索斯離家上大學後,他的家人還搬到歐洲和南美洲的幾個城市生活過。

貝索斯的童年時光儘管是四海為家,但也算是波瀾不驚。在這之前,幼年時的貝索斯曾經只由母親和外祖父母照顧,而再之前,他和母親及生父泰德·約根森生活在一起。貝索斯說,只有在填寫那種需要介紹家庭成員的醫療表格時,他才會想起約根森。他在1999年接受《連線》採訪時表示,他從未見過約根森。嚴格來說倒也不是:貝索斯最後一次見到生父是在他3歲的時候。雖然過去20年間,貝索斯的職業生涯一直被人們深入研究並津津樂道,但卻從來沒有人提起過貝索斯生父的故事。

約根森曾是名雜技演員,在1960年代的阿爾伯克基,他是當地最好的獨輪車演員之一。在報紙上刊登的一張1961年拍攝的照片裡,16歲的約根森兩腳踩著獨輪車踏板,一隻手扶著車座,另一隻手向外作八字撇開,低著頭,一臉全神貫注的表情。照片說明裡寫道,他被授予當地獨輪車俱樂部「最多才多藝的騎手」稱號。那一年,約根森和其他6名騎手由當地一家自行車店老闆勞埃德·史密斯帶隊,到全美各地參加獨輪車馬球比賽。他們在加利福尼亞州紐波特海灘和科羅拉多州波德等地贏得了比賽。《阿爾伯克基論壇報》當時曾這樣報導:有400人冒著嚴寒,聚集到某購物中心停車場,觀看各地參賽選手在10釐米厚的積雪上騎著獨輪車不停地旋轉,並揮動90釐米長的塑料球棒,競相追逐一隻直徑15釐米的橡膠球。約根森所在的車隊在連續兩場比賽中以3:2和6:5取勝。

1963年,約根森一班人組成「單車牛仔」雜技團再次出山,到各地參加市集、體育比賽和雜技表演活動。他們跳方塊舞、吉特巴舞、扭扭舞,跳繩,還有單車高空走鋼絲。他們這個雜技團經常練習,每週在史密斯的店裡排練三次,上兩次舞蹈訓練課。一位團員當時對《阿爾伯克基論壇報》形容說,他們表演時「就像站在塗了油脂的閃電上,一邊保持平衡、一邊跳舞」。當瑞林兄弟雜技團到鎮上演出時,「單車牛仔」們會到他們的大帳篷裡表演。

約根森1944年生於芝加哥一個浸信會教友家庭。約根森和弟弟高登兩人念小學的時候,父親帶著全家搬到了阿爾伯克基。泰德的父親在桑迪亞基地(即現在的美國桑迪亞國家實驗室)找到一份採購員工作,為基地採購各種物資用品。桑迪亞當時是美國最大的核武器基地。

約根森念高中時開始跟傑奎琳·吉斯(Jacklyn Gise)約會。傑奎琳比他小兩歲,父親勞倫斯·普利斯頓·吉斯也在桑迪亞基地工作,認識約根森的父親。朋友們稱呼吉斯「普利斯頓」,家裡人叫他「老爸」。他是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在當地辦事處的負責人。該委員會是管理核武器項目的聯邦機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杜魯門總統簽署法案,將此類項目的管轄權從軍方轉到聯邦政府轄下。約根森18歲高中畢業的時候,傑奎琳懷孕了。當時她還是高中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兩人相互愛慕,因此決定結婚。傑奎琳的父母給了他們一筆錢,他們飛去墨西哥華雷斯舉行婚禮。幾個月後的1963年7月19日,他們在傑奎琳家裡又舉行了一次儀式。由於她還不到法定結婚年齡,因此,由雙方母親出面為他們申請結婚證書。1964年1月12日,孩子出生了。他們給他取名傑弗裡·普利斯頓·約根森。

這對年輕父母在阿爾伯克基東南高地一帶租了間公寓。傑奎琳繼續唸完了高中學業,這期間,母親麥蒂幫她照看孩子。他們經濟上很窘迫。約根森一直囊中羞澀,他們只有一輛車,是他的1955年款奶油色雪佛蘭。

單憑在「單車牛仔」雜技團的表演基本賺不到什麼錢。雜技團的所有人要分享演出酬金,大頭歸史密斯。後來,約根森終於在環球百貨公司找到一份時薪1.25美元的工作。環球百貨屬於Walgreen旗下業務,當時,折扣零售市場前景光明,領頭的是Kmart和沃爾瑪。Walgreen也希望在這個領域做些嘗試(不過環球百貨並沒有維持很久)。傑奎琳偶爾會帶著孩子到百貨店裡轉轉。

約根森和傑奎琳的婚姻沒能長久,這或許從一開始就注定了。約根森有酗酒的習慣,經常在外面待到很晚。他不是一個用心的父親和丈夫。傑奎琳的父親想幫他,為他這位女婿付了新墨西哥大學的學費,但約根森念了幾個學期後就輟學了。他又設法為約根森在新墨西哥州警察局謀到一份差事,不過約根森對此不感興趣。

最終,傑奎琳帶著孩子回到位於桑迪亞的父母家裡。1965年6月,孩子17個月大的時候,她提出離婚。法庭判決泰德每月支付孩子40美元撫養費。從法庭記錄上看,他當時的月收入是180美元。此後的幾年時間裡,他有時來看望兒子,但撫養費拖欠了很多。

傑奎琳在新墨西哥銀行簿記部門找到了工作,還在那裡遇到了米格爾·貝索斯(Miguel Bezos)。當時,他一邊在阿爾伯克基大學就讀,一邊上夜班掙錢。有幾次泰德去看兒子的時候,貝索斯也會在那裡。他們互相躲著對方,但泰德還是打聽了一下,知道他是個好人。

1968年的一天,傑奎琳打電話告訴泰德,她跟米格爾結婚了,會搬到休斯敦。她對泰德說,他可以不用再付撫養費,請他不要打擾他們的生活。她父親則找到泰德,要他承諾遠離她們母子。傑奎琳還希望讓傑弗裡隨她的新丈夫姓貝索斯,並讓米格爾收養他。但收養傑弗裡必須得到泰德同意。泰德考慮再三,覺得兒子跟著傑奎琳和她的新丈夫可能會過上更好的生活,於是答應了。幾年後,他跟傑奎琳一家失去聯繫,後來甚至連米格爾的姓氏也忘記了。

「他還活著?」

面對如今包羅萬象、神秘莫測、實力雄厚的亞馬遜帝國,如果你想探索一下這個世界的另一極,或許你可以到位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北面格蘭岱爾小城的一家小型自行車店看看。這家店的全稱是「行路者自行車中心」,開在一家普通的購物中心裡面,店內空間像只超大鞋盒。旁邊就是Hot Cutz美容美發店,再遠一點是沃爾瑪便利店。店裡銷售的是有限幾個品種的高檔越野自行車和輕便摩托車,涉及的品牌包括捷安特、Haro和Redline等,這些品牌通常會仔細挑選零售商,一般不會在網上或折扣店裡銷售它們的產品。一名顧客在網上評價該店時寫道:「經營這家店的那位先生一直在這裡,你能看出來,他喜歡賣車、修車。如果你從他這裡買東西,他會很照顧你。這裡也是我到過的做保養最便宜的地方,我記得有時候他搞特價活動時才30美元。簡直不敢相信。」商店窗戶上搭著一塊紅色廣告板,上面是手寫體的「節日將至,歡迎預約訂貨!」前端櫃檯旁牆壁上掛著的鏡框裡,是一位梳著平頭的16歲男孩,他兩腳踩著獨輪車踏板,一隻手抓著車座,另一隻手大膽地朝外伸展。

2012年年底的一天,我在這家自行車店櫃檯後面找到了貝索斯的生父泰德·約根森。對我這個不速之客,約根森會作何反應?我設想了若干種可能,但實際發生的情況多少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他根本不知道我在說什麼。

約根森說,他不知道傑夫·貝索斯是誰;當我告訴他,這位著名CEO是他兒子時,他更是大惑不解。我又提到傑奎琳·吉斯,還有他們兩人短暫婚姻期間出生的兒子傑弗裡。這位老人臉上突然泛起紅光,「他還活著?」他問,但看上去還是不太相信。我對他說,「你兒子是這個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士之一。」我用手機搜出網上的照片給他看。這是45年後,約根森第一次看到自己親生兒子。他眼裡充滿悲傷和困惑。

晚餐時,我帶著約根森和他妻子琳達去吃牛排,聽他斷斷續續地講起自己後來的故事。1968年,貝索斯一家從阿爾伯克基搬去休斯敦,約根森對傑奎琳和她父親承諾,遠離她們的生活。那之後,他留在了阿爾伯克基。他繼續參加雜技團的演出,還打些其他零工,比如開救護車、在西部電力公司做安裝工。

二十多歲的時候,他搬到好萊塢,到雜技團領班史密斯新開的自行車店幫忙。後來又回到亞利桑那的圖森找工作。1972年的一天,他在便利店買煙出來時,遭到一幫傢伙打劫。他們用板條揍他,在他下巴上留下十處傷口。那之後,他開始認真把握自己的生活。1974年他搬到鳳凰城並戒了酒。6年後,他湊了身上所有錢,從自行車店老闆那裡把店買下來,一直經營到現在。中間也曾換過好幾個地方,最後,在現在這個位於大鳳凰城地區最北邊、靠近新河山的地方安頓下來。他是在自行車店裡認識琳達的。第一次約會琳達失約了。第二次約根森再約她,她來了。到現在,他們已經結婚25年。琳達說,有好幾年,他們私下經常談論「傑弗裡」,還曾經重演泰德年輕時犯過的錯誤。

泰德後來沒有再要孩子,琳達跟以前的丈夫有四個兒子,他們跟繼父泰德關係很親密,特別是年齡最小的達倫·法拉(Darin Fala),基本是跟著泰德長大的。不過,泰德從沒跟他們說過他還有別的孩子。他說,以前他認為,他再也不會見到自己的親生兒子了,也不會聽到任何有關他的消息,所以,有什麼必要提起呢?

泰德今年69歲,心臟有點問題,還有肺氣腫,但他不想退休。他說,「我可不想整天坐在家裡,坐在電視機前面等死。」他人很和氣,他妻子說他對人很有同情心。他的自行車店離亞馬遜的四家訂單執行中心不到48公里,不過,即使他以前曾經在電視上見過貝索斯或者讀到有關亞馬遜的文章,他也完全不會聯想到這些。他說,「以前,我不知道他在哪裡,不知道他是不是有份好工作,也不知道他是否還活著。」在他腦海裡,這個兒子還停留在將近半個世紀前嬰兒時候的模樣。

他說,他過去一直想重新聯繫傑弗裡,不論他從事什麼職業、社會地位如何;而且,他對自己幾十年前答應不再接觸他似乎感到後悔。他說,「我過去不是個好父親或者好丈夫。都是我不好。我一點都不怪傑奎琳。」晚飯後,我跟泰德和他妻子告別的時候,他們看上去似乎還沒有回過神來。他們決定不對琳達的兒子們提起此事。畢竟,這件事聽上去太離奇了。但是幾個月後,2013年年初的時候,我接到法拉的一個電話。他住在鳳凰城,是霍尼韋爾公司(Honeywell)的一位高級項目經理。法拉說,泰德上個週六下午召集他們開了家庭會議。當時法拉的妻子猜測說,「我估計,是要告訴我們他有個兒子或女兒之類的事。」

這次家庭聚會氣氛非常傷感。法拉說,「我妻子一直說我是冷血動物,因為她從沒見到我哭過。泰德也是一樣。但是那個週六,我從來沒見過他情緒那麼激動,他那麼傷心和追悔。簡直無法克制。」泰德表示,他希望聯繫到貝索斯一家,跟他們重新接觸。他讓法拉幫他起草給貝索斯和傑奎琳的信。

出於對貝索斯的好奇,法拉在網上看了一些他接受採訪的視頻片段,包括在《喬恩·斯圖爾特每日秀》的那次。聽到貝索斯笑的時候,法拉很吃驚,因為這笑聲很熟悉。他從小就經常聽到這種笑聲。「他跟泰德笑起來聲音一樣!」法拉很開心地說,「幾乎是一模一樣。」撰文/布萊德·斯通 編輯/宋興雙 翻譯/汪澤、小凡、許諾

以上文字摘自《亞馬遜帝國:傑夫·貝索斯與亞馬遜時代》(THE EVERYTHING STORE:Jeff Bezos and the Age of Amazon),作者布萊德·斯通。本書中文版將由中信出版社於2013年11月份出版。鳴謝中信出版社授權刊登書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6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