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果投資人要買中國中西部增長的故事,為什麼不在市場上買更便宜的呢?”這些擬上市小銀行需要解答市場的疑問◎ 本刊特派香港記者 戴甜 王端 特派洛杉磯記者 李小曉 文今年年中,因為“錢荒”而受阻的一衆地方銀行,目前正積極運作赴港上市。這其中包括正在路演的重慶銀行和預路演的徽商銀行,正在排隊等待的上海銀行、廣發銀行以及哈爾濱銀行等。 由於A 股的IPO 重啓仍未有時間表,預計年內將要完成上市的信達、光大銀行等IPO 還沒有正式啓動,當下成了這些小銀行赴港上市必須抓住的時間窗口。因此,盡管是高成本、低估值,這些銀行機構寧願不惜代價赴港融資,背後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們依靠信貸擴 張的盈利模式對資本的消耗較大,亟需依賴上市集資“輸血”,以滿足新的監管要求。 自今年起,新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巴塞爾協議Ⅲ)正式實施後,內地銀行資本金補充的壓力就凸顯出來。監管部門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和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 11.5% 和10.5%,達標時間分別為2015 年和2018年。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曾做過一個簡單測算,按照今年新增9萬億元貸款的規模,再比照達到12% 的資本充足率水平。僅僅這一項,銀行就需要增加1萬億元的資本金,由此可見銀行融資的巨大壓力。 “城商行如果能現在上市,就是萬幸。”有券商人士表示。 兩行同場較量 10月24日中午,在香港四季酒店二樓的宴會廳略顯空曠,14張餐桌旁坐著約140名投資者。重慶銀行(01963.HK)在港上市路演在此正式開始。 重慶銀行早在2007年就向內地監管機構遞交了上市材料,計劃在A 股上市,但遲遲沒有推進,近年只能靠增資擴股及發行次級債補充資本。 同城的重慶農商行(03618.HK)于2010年底成為首家赴港上市的內地城商行。當時,重慶銀行的高管向財新記者指出,因為內地監管機構不可能批復同一個地區兩家銀行上市,且農商行在A 股上市並無先例,風險較大,所以重慶農商行選擇了香港。 時隔三年多,由於A 股的通道遲遲 未開,面臨資本壓力的重慶銀行,最終也選擇香港上市之路。 重慶銀行此次計劃在港發行7.08億股H 股,總共集資5億至6億美元,每股價格區間為5.60至6.50港元,相當于其2013年市賬率(PB) 的0.88至0.99倍。 集資將全部用于充實銀行的資本金,以滿足業務持續增長的需要。 該行此次引入三名基石投資者,包括加拿大國民銀行、重慶北恒投資發展及中國財富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他們共認購約合7.42億港元的股份,約占總集資額的兩成,禁售期為六個月。接近交易的人士向財新記者指出,其90% 的國際配售部分已獲超額認購。 高盛、摩根士丹利、交銀國際、中金、農銀國際及建銀國際擔任交易的承銷商。重慶銀行將于10月25日至30日在香港公開招股,11月6日在香港交易所掛牌。 重慶銀行于1996年成立,前身由當地37家城市信用社和1家城市信用社聯合社整合而成。截至今年上半年,重慶銀行總資產為1884.3億元,在重慶市商業銀行中排名第五,貸款總額849.4億元,存款總額1396.1億元,在重慶的市場份額分別為4.4% 和5.4%。 根據招股文件,2010年至2012年,重慶銀行淨利潤從11億元增至19.2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32.1%。上半年,重慶銀行每股盈利為0.70元,較去年同期的0.55元增加27.3%。 重慶銀行董事長甘為民在10月24日的推介會上指出,打造西部標杆銀行,把握西部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和小微企業融資市場,是重慶銀行的投資亮點。 截至上半年,重慶銀行共有106家分支行,業務主要在重慶以及四川、陝西、貴州等地。其貸款主要集中在製造業、貿易、零售等領域,與重慶經濟發展結構契合。 與此同時,在香港資本市場,另一家城市商業銀行——徽商銀行正在預路演。徽商銀行的融資規模大約是重慶銀行的1倍。與重慶銀行同時期招股,直接“對撼”。 徽商銀行計劃集資10億至12億美元,總共發行25億股,最快自10月29日起招股,承銷商包括摩根士丹利、中銀國際、中信證券、摩根大通以及瑞銀等。 徽商銀行成立于2005年,總部位於安徽合肥。當年,在時任安徽銀監局局長楊家才的支持下,安徽省境內六家城市商業銀行和七家城市信用社整合成為“徽商銀行”,開創了中國城商行和城信社聯合重組的“徽商模式”。今年年中,徽商銀行的股東大會審議並通過了發行H 股股票的相關議案。也有市場人士說,徽商銀行備戰IPO,已經有四五年的時間了。 徽商銀行去年總資產規模達3242.2 億元,淨利潤43.1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58%。 市場態度游疑 一名參與徽商銀行預路演的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這兩家城商行講述的故事邏輯大概一致,即中國中西部經濟增長,以及由此引發了地方銀行貸款和盈利高增長。 以重慶銀行為例,據承銷行高盛高華研報指,重慶銀行將受惠重慶城鎮化進程及西部開發雙重機遇,2013至2015 財年盈利增長將快于同業平均水平。 “ 目前海外投資者對於中國銀行業的態度比之前有所轉變,從之前的極度悲觀轉變為稍微悲觀(Slightly Bearish),因此現在至少是個窗口期。”一名海外機構投資者向財新記者表示。 海外投資者的態度轉變,主因是目前中國的銀行股估值便宜,且外界普遍認為中國經濟的正在複蘇,同時銀行資產質量問題短期不會顯露。 “我剛從歐洲路演回來,歐洲投資者普遍接受中國經濟複蘇的故事。”荷寶(REBECO)亞太股票聯席主管、中國首席投資總監繆子美告訴財新記者。 一名海外機構投資者向財新記者表示,盡管短期可能出現窗口,但從長期而言,海外投資者對於中國銀行業仍較為悲觀,主因是對不良資產問題的擔憂,以及利率自由化給銀行業帶來的衝擊。 他舉例說明,徽商銀行的財務數據不錯,ROE(股本回報率)和淨息差都較高。 但由於投資銀行股,主要是投資當地的經濟增長,但安徽的經濟增長前景有多少,仍然是個疑問。 此外,徽商銀行跟當地政府的關係很好,內部有不少對公存款,且活期存款的比重高,因此公司的融資成本很低。 但如果未來政府領導更換,這是否具有持續性,也是疑問。 一名參與徽商銀行預路演的人士指出,雖然這些地方銀行豆子講述高增長的故事,但海外投資人擔心這些地方性銀行的管理層和大股東素質,以及對風險的管理能力,因為這些地方性銀行主要投資中小企業,從而可能引發不良貸款問題。 血戰定價 “‘速上’,是光大銀行給各家銀行的教訓,就算是找人托市也要先上。這是城商行搶跑的最後機會。”一名外資投行分析人士對財新記者說。 該人士指出,各家都在抓緊今年最後的時間窗口,所以競爭者價格必須有吸引力,才能脫穎而出。 目前,在香港上市的惟一內地城商行——重慶農商行也成為這些城商行估值的主要參考對象。不過由於重慶前市委書記薄熙來案件,以及重慶農商行IPO 時,該行管理層給投資者的預期貸款增長與實際數字差距過大,均對該行的信譽造成嚴重損害,因此估值長期上不去。 重慶農商行2012年的市賬率為0.9 倍,此次來上市的重慶銀行較重慶農商行小不少,徽商銀行與其比較也沒有特別之處。兩家銀行的上市本應比照上述估值,此外上市價格通常還應打個折扣,以給投資者賺錢的空間。 一名參與交易人士坦言,參照重慶農商行,重慶銀行的定價應不超過2013 年PB 的0.9倍。 “我們對這兩單IPO 的看法有保留。 為什麼在PB 低於1的時候股東著急套現?”重慶銀行推介會後,一名美資基金的人士向財新記者坦言,即使重慶銀行按照0.88倍的2013年PB 低端定價,仍略貴。市場上包括五大行在內的銀行股PB 普遍不高,同樣情況下,投資者可能更偏向于已經上市、有幾年上市年報表現的銀行。 目前市場上普遍預估,重慶農商行2013年的PB 大概為0.75倍左右。倘若重慶銀行以低端價格發行,較重慶農商行仍有不少溢價。 “如果投資人要買中國中西部增長的故事,為什麼不在市場上買更便宜的呢?”一名參與交易的人士說到。 東莞證券鄧茂表示,二級市場對銀行股的估值一直低迷。這些地方小銀行能否成功上市也還不確定,畢竟目前等著排隊上市的內資銀行很多,三年內在香港成功上市的只有重慶農商行一家。 也有券商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不擔心這些銀行的IPO,因為盤子小,其實也不缺資金。“從去年開始,在海外上市的金融機構背後,都是國內甚至金融機構所在地的資金在認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