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投資中的平台型公司 投資界紅小兵
http://xueqiu.com/1525548107/25889526隨著移動互聯網對於中間環節的打破,今年越來越多的傳統和科技公司開始將自己打造成平台型的企業。在這裡「平台型」公司是泛指的,畢竟中國互聯網真正的平台型企業不多,一線的騰訊,二線的奇虎,而我個人很喜歡的歡聚時代可以算三線的平台型公司吧(最近股價也是出現了大跌)。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比如零售中的蘇寧,紡織服裝中的一些品牌等等都希望通過O2O將自己轉變成一個平台型的公司。今天,我想說兩點自己對於平台型公司的感悟。
首先從直觀的角度看,移動互聯網的出現能夠迅速整合行業,通過這種行業的整合,可以讓真正擁有客戶黏度的一方迅速將流量轉化為收入,甚至盈利。當然從移動互聯網的角度看這也很容易理解。比如去年當微信剛剛開始全面進入我們生活時,騰訊的股價就開始不斷上漲。那時還有朋友給我做了詳細的分析,認為市場給微信的隱含市值太高了,況且這還是一款不知道怎麼賺錢的工具!然而,隨著微信5.0的推出,市場對於微信如何賺錢的疑慮完全打消。看看韓國的Kakao,就明白微信可以在網購入口端,手游,表情販賣等多個行業賺錢。只要每天有那麼多人活躍在微信上,騰訊就一定有辦法通過這個平台去賺錢。市場突然發現,越來月度活躍用戶才是最重要的資源。
包括我之前寫過的美國排名第一的「約會」工具Tinder,僅僅一年時間就產生了130億次的互動。雖然這個軟件還沒有任何收入,但創始人一點不著急,只要有客戶,就一定能有錢賺。是的,這種感覺如同99年互聯網泡沫時期大家對於搜索引擎的看法,那時覺得只要有流量,就足夠了,就能賺到錢。然而,對於移動互聯網我覺得這種客戶的流量質量要遠遠高於搜索引擎時代。那時,許多流量來自於彈出窗口,是被迫的。而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流量是主動的。我們每天看微信的次數可能超過幾十次。那麼微信上的遊戲我們也會去玩一玩,微信販賣的表情才幾元一個,我們可能也會去買。而購物的時候,我們也開始習慣用掃一掃。
所以我個人覺得平台型公司最強的地方就是能試錯。畢竟最大的資源來自於用戶數量,而通過這些強大的活躍用戶,平台型企業可以嘗試不同的盈利點。即使失敗了,機會成本很低。比如微信上,可以嘗試很多不同的盈利模式。只要有一塊業務做起來了,對於騰訊未來的貢獻可能是巨大的。因為公司最大的資源就是用戶。
而說得再遠一些,我們把平台型公司的定義放得再廣一些,我個人覺得一些品牌消費公司也是平台型公司,比如上海家化。家化通過佰草集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客戶粘性和自己的品牌。與此同時,家化完全可以開發更多的系列,打造全系列的產品。即使這種產品最後失敗,他的機會成本也不會很高,而是可以轉而去開發新的東西。而一旦某樣產品獲得成功,對於家化的利潤增速可能帶來爆發性的影響。又或者是像當年的康師傅。通過方便麵在消費者心中迅速打開品牌知名度後,就通過這個「消費者平台」開發和推廣更多的產品,包括礦泉水,飲料,休閒食品等。
總結而言,平台型公司的特質是具有強大的客戶粘性,可以將這些客戶粘性化為收入甚至利潤。而平台型公司的優勢是可以不斷在產品創新上「試錯」。只要不是客戶特別討厭的產品,即使新產品不成功,但是這種「失敗」的成本是很低的。而一旦成功,往往會給公司的收入增長帶來巨大的幫助。這就是平台型公司的優勢。我個人粗淺的認為,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平台型的公司。而由於試錯成本低,這些公司的ROE都具有快速爆發的潛質。當然,我個人的想像力還是有限。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超越大家想像的平台型公司出現。而這種變化背後的邏輯就是:1)建立品牌的成本越來越高,本身具有強大品牌者會形成寡頭壟斷;2)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對於各種行業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