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新獲獎者證明:股價可做3到5年預測 solon8
http://xueqiu.com/6788319922/25649552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尤金-法馬、拉爾斯-皮特-漢森、羅伯特-J-席勒(由左至右)
諾貝爾經濟學獎在瑞典當地時間下午1點(北京時間14日19點)頒出,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尤根-法瑪、拉什-漢森和耶魯大學的羅伯特-希勒因對「資產價格實證分析」作出貢獻而獲獎。
針對此次評獎,瑞典皇家科學委員會在現場給出了簡單解釋:「如果要預測未來幾天或者幾個星期的股票和債券的價格,是不可能的。但是,長遠的來看,比如未來三年或者五年的預測,卻是可行的」。
瑞典皇家科學委員會在頒獎現場電話採訪希勒時,他開玩笑說:「雖然很多人說我會得獎,但是我還是不敢相信。」
三位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
股票價格在短期內不可預測,但長期內卻又具有可預測性。這一看起來自相矛盾的理論,對股票資產市場的研究和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位經濟學獎獲得者為現在的資產市場的理解打下了基礎。這一方面依賴於風險和風險態度的波動性,一方面依賴於行為性偏見和市場摩擦。
資產市場的趨勢
我們沒有辦法預測未來幾天或幾週內股票或債券的價格變化。但我們非常可能預見它們在較長時間內的走勢——例如接下來三到五年內的走勢。這些看起來既令人訝異又顯得矛盾的發現,正是今年經濟學獎的三位獲獎者尤金·法馬(Eugene Fama)、拉爾斯·漢森(Lars Peter Hansen)和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創造並分析而來的成果。
20世紀60年代初期,
尤金·法馬和幾位合作者指出短期股票價格是極端難以預測的,新的信息會以非常快的速度反映在股價上。這些發現不但對後續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也改變了市場實踐——指數基金在全球股票市場上的形成便是其中一個傑出的例子。
如果股市變化在幾天或幾週內都是幾乎不可能預測的,那麼在幾年內的走勢是不是應該更加難以預測?答案是否定的,
羅伯特·席勒在20世紀80年代初發現股價的波動比股息的波動更加劇烈,股價/股息比在到達高位時就會傾向於下調,而在低位時就會傾向於上漲。這種波動模式不僅僅適用與股票市場,也適用於債券或其他資產形式。
一種方法用理性投資對價格不確定性的反應來解釋了這些發現。於是,高投資回報率被視為是在高風險時期持有風險資產的一種補償。拉斯·彼得·漢森發展了一種統計方法,特別適於檢驗資產定價的理性理論。利用這種方法,漢森和其他研究者已經發現,對這些理論加以修正對解釋資產定價大有幫助。
另一種方法專注於背離理性投資者的行為。所謂的行為金融學考慮了制度約束,比如借貸限額,這阻止了聰明的投資者利用市場上的定價偏差來獲利。
這些獲獎者為當前對資產定價的理解奠定了基礎。
資產定價部分取決於風險波動以及對風險態度,還有一部分取決於行為偏差和市場摩擦。
許小年:法馬和希勒對立觀點同獲諾獎
思想需要對立面他指出,法馬和希勒對市場的理解處於對立的兩極。
前者認為價格由人的理性計算形成,因此含有豐富的信息,是經濟個體進行決策的可靠依據;
後者則強調心理因素(動物精神)的作用,認為價格中充滿誤導性的"噪音",例如金融危機前的美國房價。對立的觀點同獲諾獎,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對立面。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獲獎理由:為資產價值認知奠基
瑞典皇家科學院說,三名經濟學家為「現有對資產價值的認知奠定了基礎」。幾乎沒什麼方法能準確預測未來幾天或幾週股市債市的走向,但可以通過研究對三年以上的價格進行預測。
「這些看起來令人驚訝且矛盾的發現正是今年諾獎得主分析作出的工作。」瑞典皇家科學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