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9-08
觀察國壽2012年年報,有兩個問題:
A.股權/上證指數繼續上升,但權益類/上證指數有所下降,是否講明國壽雖然輕微加倉股票,但是減持基金類投資,從而整體上權益類投資有所下降?
B.債券類投資中,去年結構中,一年至五年佔比大幅上升,五年以上佔比扭轉08年後逐漸攀升的趨勢有所下滑,代表什麼意思呢?
2013-9-8
思考下一步的投資組合策略,是「每個行業中只持有一個龍頭」,因此燃氣行業中只持有新奧,還是需要分散一下,除了新奧還買入港華?
首先,投資組合應該從下到上和從上到下相結合,燃氣行業目前來講盈利可見度極高,而具體到公司層面,港華和新奧業績都平平穩穩有20%增長,因此應該大量買入,但是,小投資者認識有限,因此應該有一個百分比做一個限制,多一道安全墊,這個我一般設為30%比較適宜。
因此,港股中資產配置應該都會在燃氣股上,那麼剩餘一個問題,無非是新奧(30%)或者新奧(18%)+港華(12%),此外還有新奧24%+港華6%這三種方案。
上兩週當時思考過繼續買入新奧的問題:
「其中,C:新奧佔比已經接近24%,作為一間民營企業,而且受政策取向影響非常大的公用事業股,我個人能夠承受的比重應該在20%左右,如果繼續買入新奧,那麼比重接近27%,比重就會過大,遲早會再次調整組合,因此覺得此建議不可取」
因此,雖然自己很喜歡新奧,新奧也踏入成熟期,但是新奧有兩個問題,導致我如果重倉(28%)可能壓力會很大:
A.民營企業,因此管治風險較大。2010年謠傳老闆被抓就是來源於此
B.負債重
港華相對於新奧以及華潤的不同處就正在於此:
A.管理層有優良往績
B.負債相對不算重。
因此,最後都是決定要買入港華來分散風險。那麼,究竟是24%新奧+6%港華這個方案還是18%新奧+12%港華這個方案呢?
2013-8-28
發表於 2008-4-15 10:28 AM
引用:
原帖由 ericngkc 於 2008-4-1501:01 AM 發表
5 -> 30%,939-> 20%,
941 ->15%
2628 ->20%
3968 ->15%
睇來你好睇好銀行股喎, 不過萬一國內金融業出現任何震盪,你應該會好傷
如果你一定要曬呢5隻
我會咁大約組合
5 ->20%
939->10%
941 ->20%
2628 ->15%
3968 ->10%
cash ->25%
可見,首先行業配置有限制,然後建行、招行平均分配
此外,關於茅台,一直猶豫了很久,關於茅台是否賣出的問題。賣出的最強力理由是,不要和黨作對,和中央作對,看看電力行業08年至11年的窩囊就知道了,茅台可供銷售量不代表能夠銷售出去。但是另外一方面,按照TEMPLETON爵士所言,賣出一隻股票的三個原因,
A.賣出茅台又買入什麼呢,目前沒有一個吸引力非常大的股票,而雙匯、燃氣股等非常看好的也倉位非常大了。
B。股票貴了,這個也肯定不是啦。
C看錯了它的前景。那麼,茅台酒越存越值錢,意味著值得守,另外,產能不斷擴張,而現在單價的確貴,但是關鍵的是,經過幾年消化,幾年後以現在819元的價錢賣酒會賣不出去嗎?而這個也就是兩三年時間而已,真的要為了兩三年時間,其他某隻股票(更加不要講倉位已經非常重了)漲得更好而賣出?而且,單純從估值來講,現在比雙匯、燃氣股等也不遜色。
問:Margin of safety不太適合用於2628等高速增長公司身上
舉例說一間公司之合理價係$10, 一年增長有30%,如果用 30% safety margin, 就要$7先買入
如果現在市價係$10,就要等一個30%既調整先有機會買入
問題係,一年內出現比合理價30%調整既機會係幾多?
如果一年內市價都無落到$7,一年後合理價已經升到$13, 用 30% safety margin就要$9.1先可以買入
睇番轉頭一年前既合理價已經差唔多係一年後既30%safety margin 價
咁樣睇, 一直等30% safety margin先入結果可能係一直不能買入千里馬
用千里馬未來10多20年既回報去博區區30%回報,係咪真係值得呢
我諗你誤解左
增長係價值既一部份
假如你既合理價 $10 係未包含增長30%
咁你既 "合理價$10"就好大機會計錯數
明冇??
同意
"市盈率=增長率" 係基於一個重要概念 :"市價最終會反映盈利增長, 反之亦然"
所以我覺得 PEG = 1 做一個參考指標係冇問題,亦都合理
但係就算盈利好穩定既公司係未來會變成點都冇人會準確預測到,所以 用PEG=1買貨係好高風險
花師兄提到peg
我有感.... 林sir 講 peg = 1 合理,即刻多左好多人講 peg = 1 合理, 跟住跟林sir係peg<1呢個價做買入位
其實 peg概念我係從peter lynch度學番嚟
peter lynch 教 peg,只係介紹一個簡單易用既粗略指標
但係大家就當左係計合理價既方法
其實據統計, 市場根本好少用 peg做估值
不過用都冇問題,因為peter lynch 都有將mos既概念放入 peg
所以用peg出現誤差都冇問題
peter lynch 話最好既買入價係(盈利長期增長率 + 股息收益率) / PE >2
如果以匯控為例, ( 匯控適合用 peg 概念)長期盈利增長率大約 14%, 股息收益率大約 5%
以07年 eps $12.72計, 買價即大約 pe9.5 倍, 即$120 或以下
其實花師兄可能醒唔起市場低估匯控對你係好事
市場越低估,你將來加馬既回報就越高
如果你係長線投資者,應該高興+希望市場繼續錯價
=================================================
可見,IVY兄是堅持MOS入貨,就算高增長股份,增長也是價值的一部分,問題是合理價是否已經包含了這個合理價在內。也很好理解,就算高增長,如果在DCF估值時已經給予考慮,那麼合理值是已經包含了這個增長因素,而股東的回報率,就是折現率。
但是可以觀察IVY兄的另一番言論:
原帖由 cskch 於 2008-4-25 02:39 PM發表
好奇一問.. 平人人都想..但有無師兄既經驗係千里馬跳樓價係唔係經常有,一年出現一次既機會大唔大(今年年頭出現左)
- 因為佢係千里馬,跳樓價每年增長20-30%
- 今日合理價, 係明年跳樓價,如果一年都唔出現...
不如我地用941既情況做例子啦
假設
1)2005年1月1日, 開始你每個月儲到$5000
2)你打算儲941
3)你對 941 估值係 : 05年值$80,06年值$100, 07年值130, 08年值$170
而05年之前絕大部分時間再80元以下,假設05年已經75元呢,如果堅持MOS是否就代表著錯失了呢?
結合自己思考錯過了東阿阿膠的經驗,其實關鍵在於思考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否長期穩定增長:
「因此目前現價19.53元,PEG已經超過1,只會觀察,不會買入」(2009-9-24,當時預計PEG為1.07,EPS取09年)
"事實回顧,當時假設09年增長30%其實並不離譜,但是對於國內一些消費龍頭股,PEG為1,每年增長30%,其實已經可以買入,當時的東阿阿嬌,前排遺憾放掉的張裕B,均都是這樣,後來發生的事是,東阿阿膠的2010年後業績估計從30%提高到40%,因此PE估值從30倍提升到40倍,EPS從0.68增長到0.92左右,兩個槓桿提升作用下,股價從當時的19元升到現在的43元。
根據申銀萬國羅鶄的預測,東阿阿嬌今後三年的EPS估計為,0.95,1.24,1.61,也就是復息38%增長,取38-40倍PE,則股價範圍為36-38元。(2010-9-7)"
三年後再回顧這個舉動,可以清晰發現,當時東阿阿膠剛剛步入高增長期,雖然產能受限,但是依靠提價,從08年到2012年,股東純利以38%復息增長,那麼首先當年EPS估計有稍許出錯,然後,關鍵中的關鍵,就是得判斷盈利在未來幾年是否能夠像09年的阿膠一樣,持續穩定增長,如果屬實,那麼就算PEG為1,就算合理值買入,反正只要能坐貨一年,現在的合理值對於1年後就變成了跳樓價。
因此關鍵是盈利前景的判斷。而中移動在08年時,或者現在的阿膠,為什麼不適用於這個PEG=1買入,或者講合理值買入呢,就是因為未來盈利能力可能會下降,那麼如果合理值買入隨時變成戴維斯雙殺。
因此正如張化橋所言,關鍵是選對公司,盈利能力能夠長期持續成長,那麼就算合理值買入也是可以的。而MOS,就是安全墊,降低如果看錯公司的風險。
但擁有看穿公司未來盈利能力的雙眼,談何容易!
-------------------------------------------------------------------
2013-9-15
那麼現價的伊利依然是昂貴,就算使用2013年的業績,坐多一年,一樣是很貴(PS估值法),反而蒙牛就還算合理,如果使用2013年業績考慮,如果按照當年阿膠的情況,其實可以買入?因為現在進入了一個比較長的增長期,行業繼續增長;因為打擊外國奶粉廠以及小型製造商,而額外多出來的市場空間;國家有見過去幾年困境,允許適度加價,在量價都有所增長的情況下未來幾年非常值得看好,那麼就和當年阿膠一樣,靜態看比較貴,但是只要坐多一年半載,現價又變成了很便宜?
2013-9-10
話說,該專家轉述另一個專家話目前乳業產值2500億,幾年後有望去到7000億,龍頭的三家(蒙牛、伊利、光明)有望達到60%的市佔率。
首先,乳業市場中,10年產值1965億,11年為2361億,12年為2542億,過去兩年復息增長率也就只有13%左右,如果要達到7000億,需時8年,而非未來5年。
其次,可以觀察到2010年全國規模以上企業有1100多家,2010年開始整頓,2011年底為643家,2012年為649家,BIG3所佔市佔率分別為35.36%,36.69%,36.13%,可見,在2011年的確BIG3市佔率有所上升,但是在2012年又有所下降了,因此斷言BIG3市佔率會達到60%會否輕率呢?
2013-9-12
為償還境外銀行貸款,雙匯國際、羅特克斯及雙彙集團在境外貸款協議中向境外銀行承諾,其將會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的條件下,使得本公司每年將不少於當年經審計合併報表歸屬母公司淨利潤並計提盈餘公積後的
----------------------------------
哈哈,可以預期。另外,也可以預期到,這兩年應該是雙匯發展的高峰期,資本開支大降,派息大增;另外,更加可以預期,一兩年內雙匯國際應該會在香港上市,各位大鱷吃完最後一口肥肉,收購SFD的資金應該最後由資本市場埋單,真是好事。
2013-9-13
這兩天再看同仁堂科技(HK:01666),真的很不錯,管理層2011年搞了個現金激勵方案後很明顯利潤增速加快,講明在中國,什麼都假,只有最最切身的經濟利益才有最大動力,茅台什麼時候也有這樣一日?
過去十多年茅台的經營模式是雙輪驅動:量價齊飛,將來幾年,價格不能再漲,關鍵看銷量是否能夠跟得上大幅上升的產能,既然目前想買同仁堂科技,主要是兩點:
A.打壓外國藥廠,和乳業一樣,空出來的空間國內廠商彌補,同仁堂科技行業有增長。
B.2011年簽訂現金激勵方案後,很明顯增速比以前加快,今年23元集資9億多後,未來增速會有所保障
C.資本大牛-高瓴資本和首域劉國傑都重倉,證明至少沒有造假;今年上半年都有大手買入,買入價比現價貴,從側面講明現價不是太貴。
D.市值只有150多億,只是小不點。
那麼,是否減持一部分茅台,換馬成同仁堂科技?將來有派息或者現金了,再視乎茅台的表現或者同仁堂科技的表現再加倉,相當於目前兩家公司變成種子公司,信心不是太足,倉位就有所調整?
另外,蒙牛現價合理,但是正如之前考慮的一樣,未來幾年增長很快速,那麼現價坐多一年半載又很便宜,唯一值得憂慮的只是收購太多,「避開他人的婚禮」,管理能力不足而已。
是否三家都買入5%,然後逐個觀察再加碼呢?
2013-9-16
茅台三季度業績應該不太差,一方面市場預期很低,另外一方面三季度開發代理權,因此銷售量應該不太差,因此如果減持應該等三季報出來後再走
2012-9-18
想買同仁堂科技,而現在沒有現金,那麼就只能從原有持倉上擠。燃氣股和國壽不想動,燃氣股是很看好增長前景,國壽不懂但已經只有十幾個百分點了,那麼講到尾,還是賣雙匯還是賣茅台的問題。雙匯覺得很便宜,茅台最近跌了好多有些不捨得,但是看看電力股又有些怕。
2012-9-19
今天又想到一條幾實用的策略,類似於國壽a+h套戥,就是由於新奧和港華是同一行業,運營都很優秀,過去幾年兩者的市盈率中位數都在20倍左右,因此兩者之間可以套戥,具體來講,新奧與港華比例超過6時將新奧換成港華,低於5時將港華換成新奧。
2013-10-6
關於是否賣出茅台,關鍵還是判斷未來五年茅台的純利增長以及市場給的PE兩者之間是否存在錯價的可能。正如TEMPLETON爵士所言,「一般而言,5年後的市盈率低於11倍,投資者才有把握獲得不錯的報酬」(《坦伯頓不敗投資法》P186),「而具體超值的股票,可能是一家成長緩慢、股息穩定,而股價實在偏低的公司,也可以是一家快速成長,但股價尚未完全反映其成長潛力的公司」。
總體而言,就是雖然可以預期未來5年茅台不會再像過去5年一樣快速成長,但是關鍵是判斷將來5年後茅台的純利,相對於2012年的純利,是否會出現倒退(現在股價135.94相對於2012年EPS12.86的PE為10.6倍,只要不倒退則5年後的PE都在11倍以下)
重溫當年WJMONK的茅台預測,雖然言語寥寥,但是的確水平很高,因為邏輯很明確,數據很詳實。當時,茅台的瓶頸是產能瓶頸,可以預計未來5年(2004年-2009年)的銷售都受限於產能,而當時整個白酒行業從1996年開始到2003年的萎縮已經接近尾聲,預計未來5年價格上漲30%左右,產量從99年開始增加,當年為6000噸左右,2003年為10000噸左右,未來5年的銷售量翻倍。
從上可見,邏輯並不複雜,但是需要很高的眼光。
那麼,站在今天,2013年10月,怎麼判斷呢?
過去5年,白酒行業出現黃金增長期,整個行業的銷量、價格都節節升高,從2012年開始出現較明顯的拐點,可以預期,今後幾年茅台的價格應該都會冰凍,維持在819元出廠價這個水平,瓶頸出現在銷售環節,因此做以下判斷:
A.從營業額增長與存貨增長來看,2011年開始賣2008年的酒,那麼2017年賣2012年的酒,那麼可供銷售額是2012年的230.56%
B.過去十多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茅台出廠價比率最低為2012年的29.99,最高為2005年39.15;從上面城鎮居民收入和茅台出廠價來看,假設將來五年人均支配收入復息增長7%,茅台出廠價與可支配收入增長同步,取過往十年比率為最高的40倍,則2017年出廠價為861元
C.是最關鍵的,由於瓶頸在銷售瓶頸,因此體現在財務報表上,純利率就是最關鍵的判斷,作為奢侈品行業(可以參考帝亞吉歐(NYSE:DEO)http://investing.money.msn.com/investments/stock-income-statement/?symbol=US:DEO&stmtView=Ann,過去5年的平均淨利率在18.56%左右),同時參考上一輪白酒最低迷時期的2002年(20.54%),2003年(24.44%),2004年(27.26%)表現,個人選擇20%的淨利率,相當於2012年的51.3%的一半以下,以對應未來幾年肯定提高的銷售費用率。
D.根據銷售量、售價可以知道銷售收入,根據淨利率可以知道純利,可以得知2017年EPS和2012年基本相同,具體為96.41%
E.則現價相對於2017年的PE,剛好為135.94/12.82/96.41%=11倍。
在這個邏輯中,最最關鍵的是,茅台加大營銷費用,可以順利將急劇擴大的產能,順利轉化為銷量。
根據TEMPLETON爵士的講法,「若根據基本面分析,可以找到一檔至少便宜50%的股票,則手上的昂貴股票應當賣掉」
那麼,如果在雙匯發展和貴州茅台之間猶豫,又何妨不比較以下雙匯發展呢?
雙匯發展今天股價46.45元,2012年EPS為1.31元;今年根據整體上市時利潤承諾,應該可以增長30%左右,2014年增長27%,假設2015-2017年純利增長速度為25%(已經非常驚人,相當於2017年純利為88億,EPS為4.22元),則現價相當於2017年EPS,PE為46.45/4.22=11倍,和茅台相差不大。
因此,單純從估值層面,不應該認為為了保留雙匯而賣出茅台,因為兩者的預估收益其實相差不大,考慮到雙匯現在佔比超過六成,建議如果想套現買入同仁堂科技,還是賣出部分雙匯較為妥當。
2013-10-07
昨天評估過茅台,不應該為了保留雙匯而賣出茅台,但是如果是國壽呢。
國壽應該是見底了。我自己認為關鍵是兩點:
A.資產減值已經接近尾聲
B.權益類資產佔比已經非常低
隨著保費不斷增長,國壽可以講向下風險有限,向上收益無法想像,因此應該值得重倉。
雙匯重新換回國壽後國壽市值佔比大約13%左右,那麼,重倉的定義是什麼呢,我覺得至少是20%左右的市值佔比。
如果真的買入,資金從何而來?是減持雙匯還是減持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