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還習慣給京東冠以「知名電商」稱號的時候,這家擁有3萬多員工的互聯網企業已開始悄然轉型,按他們自己的話說是一家提供供應鏈服務的技術型公司。而一切從京東跨界金融開始,似乎就有了預示。
收購網銀在線進軍第三方支付領域,建立基於大數據的金融服務平台對外正式發佈供應鏈金融服務系統,當大家還在霧裡看花詫異於京東所打出的組合拳之際,3月30日晚間,京東商城已經將360buy的域名切換至JD,並正式更名為京東……事實上,看似突兀的一系列舉措,卻蘊藏著京東自有的一條內生脈絡。
「京東商城集團2013年的戰略主題是『修養生息』。『修養生息』不是休養生息,不是停下來的意思,也不意味著我們的業績增長速度會變得很慢,事實上,『修養生息』四個字各自都有不同的含義。」
此刻,再回顧劉強東於2012年內部年會上的一席講話,會別有一番趣味。稍做分析,不難發現所謂的「修養生息」不外乎四層意思,即梳理高速發展下的源發性問題,養大電子商務這條主線,開拓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業務領域,關閉沒有未來前景的業務模塊。而京東一年來的行事風格以及在金融領域的異軍突起也確實在遵循著這條脈絡發展開來。
轉型,在路上
相較於往年,2013年的京東要低調很多,再也沒有去年8.15時期「血戰到底」的豪言壯志,而統領這支航母的劉強東本人也銷聲匿跡了許久,以至於大半年來,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個風格迥異的領航者。其實,改變的何止劉強東一人,整個京東都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
成立獨立的金融發展部,建立POP開放平台,就在不久前京東獲得小貸、保理牌照的消息也不脛而走……隨著京東未來十年戰略路線的制定,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這條脈絡似乎也格外清晰:自營電商、開放服務、數據金融。
也有人質疑,京東未來十年戰略路線的制定為何與阿里如此相似,同樣是平台、數據以及金融,除了自有電商的設定,重合率竟高達70%,這樣的轉型是否真的適合京東,成功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事實上,京東每一次的邁步向前都與轉型密切相關。從中關村的一個服務櫃檯開始做起到中國最大的光磁代理商,京東只用了3年的時間就壟斷了全國60%的碟片刻錄機銷售,並於那時開始轉型做零售,通過渠道下沉,面向終端用戶。
2003年京東轉戰電子商務領域,2004年京東商城正式上線,專注於IT產品銷售,2007年進軍綜合自營B2C電商行業,截止2011年京東不僅超過了業內所有自主經營的電子商務公司,更是佔據了全國自營B2C市場的半壁江山。
不過,這回京東似乎想走得更遠。
經過十年的積累,京東手上聚集了一批優質的數據和客戶資源,而這正是他們想要發力金融的根本所在,同時長期以來與銀行方面的優質合作也成為他們背後一個堅實後盾。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審慎分析,京東人堅信圍繞電商價值鏈和供應鏈服務而催生出的數據金融業務,將成為未來最具發展潛力的電商業務,也是最適合京東轉型發展的關鍵一步。
新的枝椏
作為新近才從原有的財務體系剝離出來的獨立部門,金融發展部的任務一點也不輕鬆。關於這一點,金融發展部高級總監劉長宏深有體會,除了籌備、研討京東金融條線的各項事宜,參加各種專項的論壇、會議,面對記者或犀利或平實的採訪對話也已經成為家常便飯。然而,不管碰到多少家媒體,劉長宏總不忘了強調一點:術業有專攻。
「傳統金融有很多不是我們所擅長的,所以京東還沒有一個做成其他類型公司的打算,我們只是從客戶的角度出發做一些涉及到的業務中間、融資業務,以及國家政策允許的一些代銷業務。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的態度,也是我們的價值觀。」。
由於很清楚自身的優劣勢,在一開始涉足金融之時,京東就將銀行視作其發展的重要一維,甚至在新近成立的小貸公司項目中,也將銀行作為主要的資金來源池。截止目前為止,京東在銀行有將近100億的授信,涉及的都是在國內銀行業資產排名前15的銀行。同時,還與中國銀行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囊括了國際業務、對公業務、個人儲蓄業務、信用卡業務,以及POS機、快件結算、供應鏈金融在內的多方面的合作,在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上均有大幅提升。
在劉長宏看來隨著金融業態的不斷滲入,未來整個電子商務將不再是B2B或者B2C的形式,而是M2M,即一個組織到另外一個組織裡面的概念。電商作為一個渠道商,可以銷售自己的產品,也可以代銷別人的產品。京東希望在這一渠道上,採用互聯網的技術手段,整合金融類的產品,為上游的供應商和下游消費者提供服務。
由此也不難看出,京東實際上已經給自己定義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角色,即中介者,服務於供應鏈之上的買家和賣家。以供應鏈金融服務為例,供應商憑藉其在京東的訂單、入庫單向京東提出融資申請,核准後遞交至銀行,再由銀行給予放款。這樣一來,不僅為銀行解決了不少問題,帶來大量有融資需求的優質客戶,也縮短了供應商的庫存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天數,加速了它的生產經營週期。下一步,以銀行傳統的融資業務為入境的京東,還將進一步開放融資平台,除了接受企業的融資需求,還將於年底開放對個人消費者的融資需求。
解決了角色定位以及資金充沛性的問題,京東真正開始關心起自身信用體系搭建以及與銀行系統對接的問題。經過多年的發展,京東所擁有的完整用戶資料和消費金融數據已經成為他們涉足金融領域的一個強有力的資本,同時這也為京東搭建自己的信用體系提供了諸多便利。
「以第一次融資貸款為例,在同樣的標準下,京東所做的速度比一些專業做供應鏈金融的銀行要高,而成本反而會低。」有專家直言。對於銀行來講,要完成這些融資,所花費的時間成本和增信成本確實要大得多,而對京東來說一旦基於消費金融數據的信用評價模型完成,所有的貸款在系統內就可以自動完成,這也就從側面解釋了,為何很多銀行不願涉足的業務領域,電商企業反而做的風生水起。
劉長宏自信他們的信用評價體系並不低於很多銀行。「為了保證京東自有信用評價體系的可靠度,負責信用評價、風控體係指標的多是來自常年浸淫金融機構的資深人士和專業諮詢公司的人員,因而在專業性上可以放心。」
灌溉常青
與其他金融電商企業相比,京東還有一點不同,即單筆貸款的數額都較大,普遍在兩三百萬,多的甚至過億。因而不僅對信用評價體系的要求更高,在與銀行對接的過程中,也會提出諸多問題。以銀行的推送為例,京東並不會把最終選擇權把握在自己手上,銀行的資金是否充沛、利率的高低、商戶是否在該家做過開戶等都會成為衡量的標準。歸根結底,如何最好的服務用戶還是他們考慮的首要問題。
縱觀互聯網金融一年多的表現,想要在金融這個大碗裡分一杯羹的絕不在少數,從餘額寶到蘇南銀行,每一次都將互聯網金融的熱度提升一個檔次。然而,在記者所接觸到的互聯網企業中,他們透露出來的信息也多顯示:並不是為了金融而發展金融,最終還是以用戶為導向。
以餘額寶為例,最初產生的動因也不過是由於在雙十一過程中,看到客戶大量的資金沉澱在支付寶中,卻無法獲得利息,所萌生的「小」想法。然而,正是這麼點小想法,卻帶來了一筆大生意,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天弘基金也實現了自2000年來的首度盈利,一時成為輿論的焦點。面對用戶的不錯反響,支付寶銀行服務部總監孫傑笑言,這或許能算得上是一個真正的屌絲金融產品,但最關鍵的還是在於它對人本位需求的滿足,懂得尊重用戶。
或許正是對於客戶戰略的一再重視,才讓他們在電子商務的道路上越走越寬,並最終讓大家再一次「英雄所見略同」,共同選擇開放、金融、數據作為各自未來發展的主題詞,邁步向前。(《新金融世界》記者 王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