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CEPA簽訂十年 港人憂心急速中國化台灣簽服貿 別步香港過度傾中後塵


2013-09-16  TWM
 
 

 

「香港面臨嚴重中國化,盼台灣引以為鑑」斗大的標題出現在九月三日《自由時報》版面,這則署名「數百位香港市民」的廣告,細訴香港近年來急速中國化的負面效應。在台灣各界因《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吵得沸沸揚揚之際,這篇廣告格外引起關注。

「數百位香港市民」同一天也在港媒刊登廣告,抨擊特區政府過度傾中,使香港急速赤化。這群由環保團體、工運人士、立法會議員組成的「香港市民」,近期正透過各種方式串連,對抗無所不在的中國影響。

廣告刊出隔天,中共黨營的《環球時報》隨即發表措詞強烈評論,痛批這是「港獨分子挑動香港與內地的對立情緒」。身為活動發起人之一的香港立法會議員范國威對這項評論,只是微微一笑反問:「他們的反應很正常,但你覺得我像港獨分子嗎?」他強調,「我們只是希望香港還是以前的香港,沒有更多要求了;基於同樣理由,我也希望台灣能一直維持現在的狀況。」「香港已經不像過去這麼國際化,越來越像中國的一省。」在范國威眼中,自香港與中國簽訂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後,香港變得過度依賴中國,幾乎放棄了原本多元競爭優勢。

相形之下,台灣比香港幸運得多。施行民主且對中國維持相對自主的台灣,雖然過去是港人的競爭對手,現在卻成為民主派港人心之所嚮。范國威決定在台灣媒體刊登廣告,部分原因就是來自這股「只能寄希望於台灣」的複雜心情。

他認為,台灣當然有必要爭取中國市場及投資,只不過必須善用「自主」優勢,築起防火牆,不要淪為現在的香港。

開放陸客

應總量管制 別被全面攻占從香港經驗看,第一個要注意的是,陸客「總量管制」。范國威建議台灣開放中國觀光客及服務業投資時,須做好總量管制,以免步上香港遭陸客「全面攻占」後塵。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資料,二○一二年訪港旅客共有四八六○萬人次,其中有三千五百萬人次來自中國,這個數字比起○三年簽署CEPA前成長超過三倍。去年,香港旅遊業產值超過七百億港幣、創造二十萬個就業機會,特區政府便一再強調,陸客自由行是CEPA最耀眼的一顆鑽石,為香港經濟注入源源不絕的活水。

只不過這顆鑽石卻不是所有香港人都有機會遇到。許多人抱怨,運量原本就很龐大的港鐵,因為水貨客「戰利品」而更加擁擠;鬧區空間不足下,陸客轉往住宅區消費,香港國宅「屋村」底下的小店,因而被以陸客為目標的商場、金飾店、西藥房取代,居民只能被迫與陸客購買一樣的消費品。

香港大學亞太研究所教授鄭宏泰觀察,旅遊業雖然產值可觀,但除了相關產業以外,多數中下階層港人其實並未受惠。這些人的生活一旦受到陸客干擾,相對剝奪感就會更加強烈,社會上也因此出現仇視內地人的言論,「當你必須七點半到藥房排隊和內地人搶奶粉,心裡當然會有不愉快。」除了中國遊客壓縮港人生活空間外,中國孕婦為了讓孩子享有香港永久居留權,選擇到港生下「雙非」(父母皆非港人)嬰兒;中國富商高幹投入資金炒樓,讓房價居高不下,更強化部分香港市民對中國人的不滿情緒。

開放服務業

登陸應小心中國行政干擾

眼見港人與內地客衝突日益加深,一向崇尚自由市場的香港政府,過去一年來也罕見地頒布一系列管制措施,包括:不准中國孕婦訪港,杜絕「雙非」現象;任何人不准攜帶兩罐以上的奶粉過關;暫緩深圳以外城市居民「一簽多行」(辦一次簽證,一年內可無限次入境香港);將有販運水貨紀錄陸客列入黑名單;非港人買樓,須另課一五%印花稅等。

CEPA除了陸客自由行以外,還包括貨品零關稅與互相開放服務業市場,但成效顯然不若旅遊亮眼。香港工業貿易署表示,今年截至八月底,約有五三六億港幣的貨品,利用香港「原產地證書」,在CEPA架構下以零關稅進入內地,關稅優惠約人民幣三十六億元;但同一期間,香港對中國的出口額高達一.二兆港幣,真正獲得關稅減免的比例微乎其微。

服務貿易部分,截至去年六月,中國僅對一千五百家港資企業開出「香港服務提供者證明書」;但中國企業獲准赴港投資,去年就達四六五億美元。

因此,香港業界對CEPA普遍印象是,「大門開了、小門沒開」,而其中癥結就在於,香港市場長期開放全世界企業投資,中國政府對外資企業的審批卻有自己一套規則,讓港資企業申請開業時困難重重。就連十年來蓬勃發展的旅遊業,第一家全港資旅行社,也拖到今年六月才得以在內地開業。

不願具名的商界人士就表示,中國對於專業程度較高的產業,保護措施仍相當嚴密,形式上雖准許港商投資,但一切遊戲規則都是中國說了算。

「一開始香港人想的很簡單,就是要吃大陸的市場,覺得機會很大。」香港大學社會系教授呂大樂的分析相對悲觀,「十年來的經驗證明,中國對香港各方面的影響遠超出香港人的想像;香港對內地的影響卻不如預期。十年過去,我們還在尋找改變中國的方式。」香港CEPA可以給台灣什麼經驗?呂大樂認為,從宏觀的經濟學角度來看,台灣沒有拒絕利用中國市場與資源的理由;但絕對不能盲目開放,忽略經濟利益背後與人口規模。「香港人當初就是太天真,只想趕快脫離眼前困境,沒想到後面的問題更多。」他說。

范國威提醒,當台灣對中國開放市場時,也應同步在全球各地尋找機會,盡可能降低對中國的依附程度,「中國絕對有『以商逼政』的想法,但台灣不是沒有機會避開。」香港立法會議員、香港中國旅遊協會副理事長姚思榮也認為,開放是大勢所趨,但應該有更細緻的作法。香港旅遊業近期也扭轉「數大就是美」的觀念,開始思考「與其找更多人來,不如在每個內地客身上賺更多錢。」如果台灣也能在競爭中激盪出新思惟,就能降低對中國服務業的恐懼。

CEPA

香港與中國於2003年6月簽訂首項自由貿易協定──CEPA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其後又簽了10次補充協定,不斷放寬兩地之間的產品與服務業的往來。10年來,中國赴港遊客成長3倍,每年創造數百億港幣的產值;但也造成兩地社會緊張,及香港對中國經濟的傾斜式依賴。

現場直擊

自由行

讓香港成陸客掃貨天堂

9月7日午後1點,走出港鐵上水站,還來不及查看路牌,就被後方一波波的人潮推上通往周邊商場的天橋,多數路人拖著規格相似的購物車。這個距離邊境5公里的小鎮,在2009年中國開放「一簽多行」後,成為前往香港採購商品再返回深圳販賣的「水貨客」集散地,每逢周末總是湧入超過當地人口數倍的購物人潮。

緊鄰車站的上水商場2樓,兩家連鎖珠寶店開在最醒目的位置打對台;一位才剛在街上搶完奶粉的主婦,走進店內把購物車一擱,就擠進櫃枱前的矮凳子,就著燈光,仔細比對店員端出的金飾。

一對貌似情侶的年輕男女,正站在店門口,端詳櫥窗裡的飾品。問起為什麼內地人如此熱中香港金飾,他們回答:「香港黃金的質量與成分比內地好得多,珠寶設計也特別時尚,還有朋友結婚前,特地來這挑鑽戒。」兩位妙齡女子手邊的購物車早已滿載,上面堆著好幾盒塞不進車裡的「冰皮月餅」,卻還在考慮要不要買下一整箱洗髮精;他們否認自己是跑單幫的水貨客,「只是幫朋友買些過節的東西,其實我們不常來,一年大概十幾趟而已。」自由行,幾乎讓香港邊境成為陸客自家後院的大賣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61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