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晉江供水金門:25公里走了18年

http://www.eeo.com.cn/2013/0916/249892.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韓雨亭 「以後到台灣金門旅遊的人,可能喝的就是這裡的水。」在晉江龍湖的岸邊,當地水利部門一名工作人員指著清澈的湖面,在空中畫了個半弧形。

龍湖是福建省的大湖泊,本身蓄水量達405萬噸,晉江供水通道每日還可輸送38萬噸進行補充。這也是晉江市供水二期主體工程的重點項目,日供水達到了105萬立方米,完全能滿足金門縣提出的供水量要求。

2013年8月29日,經過海協會、海基會聯繫安排,福建省與台灣水利主管部門及業主單位在福州就大陸向金門供水事宜進行商談,雙方確認了從晉江向金門供水的方案。

經過18年的漫長等待,兩岸在金門供水問題上終於「塵埃落定」。

晉江供水

在晉江供水二期工程施工時,特別鋪設了一條從龍湖至金井並從圍頭灣入海的專用於供水金門的輸水管道。根據規劃,福建向金門的日供水規模為2萬立方米,年供水量730萬立方米。

目前,晉江向金門供水有管道輸水和應急運水兩種方案。管道供水由龍湖取水泵站、陸地輸水管道和跨海輸水管道三部分組成,從龍湖至金門鎮區全長25公里 (其中陸上12公里,跨海13公里)。應急供水方案採用船舶運水或膠囊運水,從晉江金井水廠至離金門最近的圍頭碼頭的調節水池、輸水管和注水管,45分鐘就可灌滿1000噸的水量。

大陸水利部門經過對水源穩定、工程可行性及規劃成熟度等問題的綜合評估,認定從福建晉江引水到金門的供水方案「最優」,該方案也獲得了台灣「水利署」的認可。

今年6月,兩岸相關單位就已經在落實金門供水原則性議題上達成了5項共識。台灣「水利署」副署長楊偉甫在接受台灣媒體採訪時說:「水質必須符合我方的飲用水標準,水源也要符合我方要求,並且要能穩定供水。」

在金門從大陸引水事宜中,「經濟部水利署」代表台灣方面,主導著整個商業合作方案,負責兩岸供水合約、供水量和價格,包括引水工程如何施作的商談。

為了推動後續工作,大陸和台灣商談協調單位分別為福建省水利廳和金門縣政府。執行單位和契約主體,大陸授權福建省供水公司,而台灣則指定金門縣自來水廠。

「我們已經準備好了,現在台灣『行政院』已經核定了方案,這代表政策已經確定了。至於下一次雙方工作商談的具體內容和時間,將再協商確定。」金門縣長李沃士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採訪時說。

在談及金門供水方案的歷程,金門縣副縣長吳友欽用了一個詞形容——「來之不易。」他說:「雙方已經努力了很多年,金門縣經歷了三任縣長,四任自來水水廠的廠長,由此可見,這是一段多麼漫長的歷史。」

金門水荒

從福建沿海向金門縣供水方案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已經提出了。1993年,金門大旱,當時就提出了從福建引水的提議,這個提議獲得了福建省的熱情回應,明確表示將「全力相助」。

近幾年來,解決金門日漸嚴重的水荒問題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

金門縣屬南亞熱帶, 暖熱少雨,水資源極度貧乏,佔有量僅為1000立方米,遠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水資源警戒線,如果碰到枯旱季節情況將會更加嚴峻。台灣公開信息顯示,島內小型湖庫15座,水塘、深井5000餘口,控制面積在4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流僅有6條, 短小且獨流入海, 徑流利用率極低。

「金門沒有高山,也沒有比較深的水庫,儲水能力不足,太陽再一蒸發,更是所剩無幾了。」李沃士說。

金門通常採用海水淡化和抽取地下水的方式獲取日常飲用水,這無形中造成了地下水枯竭,近些年來,金門出現了水位下降的現象,很顯然不是一個可持續發展之道。

為瞭解決水荒,台灣當局也使出了渾身解數。

海水淡化工程是海島地區最常用的手段,但價格十分昂貴。1995年起,台灣當局陸續在澎湖、金門、馬祖地區興建海水淡化廠,其中,投資1.94億新台幣(約4113萬元人民幣)的金門海水淡化廠於2001年建成。

但這種方式成本太高,只能作為「救命水」,不能用作日常生產生活用水。每立方米的原水成本為400元左右新台幣,約合人民幣100元。

據金門縣政府公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金門地區自來水平均每天1.6萬噸的供水量裡,海淡水僅佔3.83%。原設計產能為2000噸/日,實際平均每天僅產605噸。因機組老舊,已然產能不足。

「台灣本島很多地區人口逐年減少,但是金門地區每個月都在增加,戶籍人口現在達到了11.8萬,馬上要超過澎湖了。」吳友欽說。

近幾年經濟建設步伐的加快,也讓金門縣政府倍感資源的壓力。

作為兩岸交流中的「櫥窗」,兩岸關係的改善讓金門縣成為最前沿的獲益者。近些年,兩岸三地觀光客的增加,極大推動了當地經濟建設,也讓金門在水資源上面的供需矛盾進一步凸顯,旅遊業受到了缺水的掣肘。

「我們曾經試過從台灣本島引水,但效果太差了,每次都是用船裝水,水量非常的少。即便從廈門用船運都不可行,何況台灣本島呢?」吳友欽說。

從1995年起,兩岸先後組織幾十批專家進行考察交流,但礙於政治,雙方都只能以民間的名義推進項目。為了獲得台灣各個方面的支持,李沃士也曾多次陪同金門縣的民意機構人士,參觀福建省幾條供水線路。

但過去18年來,金門供水計劃在兩岸政治環境中極為被動。

兩岸努力

當年經過兩岸專家的考察論證,制訂了三條線路。

第一條是廈門大嶝線路:從大嶝島南緣的陽塘鋪設6.7公里的海底管道到大金門的北山,再向南經4公里的管道輸水至金門縣城。

第二條是從廈門島東部何厝的香山鋪設約5.5公里的海底管道到小金門的東坑,經羅厝再鋪設1.9公里的海底管道至大金門的水頭,再向北經過6公里的管道輸水至金門縣城。

第三條線路才是晉江:從龍湖水庫向南輸水至圍頭,經圍頭鋪設的海底管道至大金門島東側的大地,再向西經管道輸水至金門縣城。

最初,三條線路中,如果從跨海地形地質條件、水資源的可靠性、海底管道的長度以及廈、金兩地供水設施結合等考量,廈門大嶝線路都比其他兩條線路優越。

2000年7月,當時台灣「經濟部」水資源局(「水利署」前身)曾委託淡江大學完成《金馬地區與大陸通水之影響評估與規劃報告》。2001年,金門供水項目被列入福建省爭取國家「十五」計劃項目,已提升到了一定政治高度。

可事情並非想像那麼簡單,「十多年來,我們都在做基礎工作,供水路線、合作模式等方面都積累了不少經驗,因為必須要獲得政策支持,所以拖得比較久。」李沃士說。

隨後兩岸政治環境趨暖。2012年,大陸向金門供水一事突然駛入了一條「快軌道」。這一年,全國「兩會」期間,民革中央遞交了《關於兩岸合作向金門供水的建議》,建議借鑑東深工程向香港供水經驗,由福建向金門供水,解決金門的缺水問題。

當時國台辦常務副主任鄭立中表示:「這個建議已經基本可以操作。」台灣當局也鬆口了,馬英九巡視金門時同意從大陸引水,「陸委會」也表示已組成項目小組對引水方案進行可行性評估。

通過綜合考量,廈門大嶝供水方案最後未能通過審核。這時,晉江方案成為了首選。

台灣方面選擇晉江方案最重要原因只有兩個字——可靠。

作為沿海一座製造業集中的城市,晉江以前的水資源也十分貧乏,地下水污染十分嚴重。為了提高引水能力,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晉江市政府斥巨資修建供水工程。2010年起實施建設引水第二道工程,工程全長17.158公里,引水流量為每秒21立方米,該工程被晉江列為「十大重點工程」,連續四年列為福建設及泉州市重點建設項目,預計總投資6.14億元。

投建之初,晉江已經將金門作為引水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官方對外宣稱,「將為向金門供水提供可靠水源」。

晉江水利系統的一名工作人員稱:「台灣人要求很嚴格,我想之所以選中了晉江方案,是因為經過反覆論證和測驗後,認為晉江無論是水源,還是水質都比較可靠。」

李沃士也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適合的方案。」但他也同時表示:「希望今後有機會和廈門合作」。

如今,金門供水問題總算有瞭解決。「我們正在各自做一些準備工作,希望兩個月後重新開始下一輪談判。到時候談判內容可能是引水工程的施工方案。」李沃士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