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陳志武:商業模式背後的數學邏輯 漠風627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fc75880102e8ta.html
如果在1926年把閒置的1萬美元投入到不同的領域,到現在最終的收益會是怎樣的?在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微博)海外教育學院舉辦的高端講座上,著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教授陳志武(微博)給出了上述命題的答案。「如果把這1萬美元全放入銀行,今天得到的收益是28萬美元,如果投入企業債或是政府公債裡,當初的1萬美元能變成100萬美元,而如果把其放入美國成長前景最強的小盤股裡,今天的回報就是1.1億美元。」

  陳志武指出,成長前景越強,其帶來的投資回報也越高,這就是28萬美元和1.1億美元的差別。每個行業的產值之所以不同,背後的原因跟商業模式,尤其跟每一個行業的產出與投入之間的關係緊密。

  「任何一項經濟活動都可以用一個數學函數表現出來。」陳志武分析道,一般的經濟 活動需要土地、資本及其他資源的投入。根據觀察產出和投入之間的關係,可以大致估算出每一個經濟活動的產出和投入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而其各自函數的特徵 最終決定一個企業、一個行業生產及創造價值的能力到底高還是低。

  陳志武以騰訊舉例,2011年騰訊收入285億元,利潤102億元。若以其1萬人的員工數量來算,人均創造價值285萬元。但是同一年的中國農業,平均從業人員人均創收僅為1萬元,是騰訊的兩百多分之一。

  之所以騰訊和農業會在營收方面有如此大的差異,對此,陳志武解釋道是因為兩者的商業模式不同造成的。

  「農業產出與勞動力、土地、資源基本上是線性的關係。也就是說,農民每種完一畝地,並不會幫助他減少種下一畝地所要付出的勞動與成本,他必須要花同樣多的時間精力和資金到下一畝地上,這也就是農業沒有創造出百萬富翁、億萬富翁的原因。」陳志武分析,「但是對於騰訊來說,它卻是一個嚴重的非線性函數。以QQ秀為例,雖然研發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但只要騰訊的技術人員研發出一款新穎的衣服或者帽子,接下來不論是賣一萬份,或者一億份,其支付的邊際成本都幾乎為零。對於騰訊來說,只要技術過關,就能不斷重複銷售。」

  此外,線性模式的行業還包括律師、紙媒等,律師大多按時收費,而每個人每天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其賺取的收益也會有限。同樣的,紙媒每天花時間寫文章 完全跟新聞連在一起,但這種新聞性文章一旦刊登之後,不再有進一步的使用價值,這種投入對未來的收益流基本沒有太多的影響。而非線性模式的行業則包括 IT、基金行業等,這些行業往往只需要複製,就可以進行第二次販賣。

  「從這個企業或是行業的產出和投入之間是線性關係還是非線性關係的角度可以分清楚哪些行業有創業及投資的價值。」陳志武總結。

  不僅如此,資本市場的力量還在進一步擴大投資這種非線性模式的收益。在陳志武看來,通常而言,資本市場被定義為對未來做定價的機器,股票市場給任何一個公司的股票定價的時候,實際上就是股票市場給予這個公司的未來做定價。

  「如果沒有股票市場,沒有資本市場的話,就等於沒有具體的機器給公司未來的收入、未來的前景做一個直接的定價,這也就是過去企業更多地只能靠賣產品、 賣服務來賺錢的原因。」他說,「而今天因為股權市場的存在改變了企業的商業模式,增加了社會的資本供應,企業通過把股權變成可以上市、流通的產品,使得通 過資本市場股權交易帶來的財富比單純賣產品、賣服務翻了好幾個數量級。」

  為此,陳志武建議,「每個企業家應該都要思考,你每天的時間投入,是只帶來一次性收益的消費型開支,還是可以帶來多次收益的資本投資型開支。這是資本市場時代確立商業模式的前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65

夜海偶拾之壹佰零九--知行合一 漠風627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fc75880102e9aj.html

投資體系,必須是「知行合一」的高度統一,甚至有人更多強調「行」的策略,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投資跟戰爭和經商有相似性,都是以成敗論英雄。

 

但是,這不代表著「知」不重要,實際上「知」更多的是基礎作用,知之更多是避免陷阱的基礎,是經驗的積累,為「行」之策略之依據。

 

總之,在投資活動中「知行合一」很重要,兩者都不可偏廢,在不同條件下這兩方面有所側重也是必要的,其承載主體是在討論和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

 

巴菲特、索羅斯、芒格、史云生、卡爾曼都是這樣,只是由於自己的實踐經驗範圍有所差異,以及個人稟賦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風格。可以把不同人的理念和操作看作不同的人生軌跡和投資實踐路徑。

 

學習單一的大師或者融合不同的大師(甚至是風格迥異或相反的幾個大師),以適應不同的市場或者不同的歷史階段,本來就是投資的題中應有之義。可以看出,投資更多的是經驗主義,「行」的依據是經驗主義。

 

由於不用投資者面對的市場背景不同,處於不同的歷史階段,體制不同,加之不同投資者進入市場的階段和品種不同,對於市場的認知必然有很大的差別。

 

國內投資者面對特色市場,進行了很多探索,也形成了很多流派,其實都是可貴的實踐和經驗。

 

是偏重知還是偏重行,是理性多一些還是實踐更強調,其實都是片面的。唯一能解救投資者的是,學習不同的大師和其他人的投資實踐,結合自己的特點和市場的發展階段,進行資產配置。

 

「知」更多的是不同經驗的總結和理論認知,「行」更多的是要結合自己的特點(認知能力、個性、操作能力)進行綜合考量。

 

說來說去,爭來爭去,就一句話「高度的『知行合一』進行資產配置」。

 

 

附:王陽明知行說

 

王守仁說:「無善無惡者心之體,有善有惡者心之用,知善知惡者是良知,為善去惡者是格物。」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是 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 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係,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是一種講內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義道德修養學說。他 所謂不曾被私意隔斷的知行本體,就是指「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的良知,認為「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就是行。他的「致良 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惡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他聲明:「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 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反對程朱理學「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瞭然後能行」的知先行後說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輕 行、「徒懸空口耳講說」的學風。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瞭解知然後才能實踐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救朱 學之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