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發達國家將迎來嬰兒潮?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722

現在說起「嬰兒潮」,大家一般都會想到美國在二戰後出生的那一代人。那18年裡,美國大地上增加了7600萬國民。我們還會目睹發達國家出現這樣的人口高峰嗎?BCA Research最近的報告竟然就冠以「發達經濟體嬰兒潮將至」為標題,開頭就做了大膽的預測:

發達經濟體就要經歷一場嬰兒潮,它會比二戰後的規模更大、持續更久。

在這個結論之前,報告這樣寫道:

人口增長更快意味著近期總需求增長更強勁,長期供應增長更快。股票、房產與商品應該都會受益。

最有意思的是,報告試圖打消人們對美國長期財政狀況的擔憂,理由是,政府預期已經低估了生育趨勢。

我們的預測顯示,即使不縮減當前(發達國家)政府負擔的福利項目支出,到本世紀末,政府財政盈餘的規模也將相當於4%的GDP。

BCA的樂觀預測也不是空穴來風,一些國家的生育率絕對已經回升:英國倫敦將經歷使小學場地面臨壓力的嬰兒潮;法國也成功地推升了國內嬰兒出生率。聯合國預計,發達世界這十年的出生人口增長了2.5%,這是上世紀50年代以來首次比例上升。

新趨勢,新影響

BCA的預計與共識預期區別在於,前者認為這種趨勢不但會加快,而且會在眾多發達經濟體廣泛出現。目前發達世界的生育率是1.65,遠低於人口替換率:1.65。BCA預計,到2050年,這一生育率將增加到2.38,到2100年增至2.98。

BCA援引了一些值得一看的統計數據作為推測依據,比如今年早先Max Planck Institute發表的論文。那篇論著研究了成年女性同批生育的「隊列生育」率,選擇某一年觀察女性的生育形勢,衡量她們生育了多少孩子。結果發現,1979年出生的美國女性可能平均育有2.23個孩子,比1950年多10%左右。

而這一生育方面的進展並沒有體現在更常用的總體生育率中。這與女性後半生育兒的長期趨勢有關。

根據這種趨勢,越來越多的女性會選擇在30多歲時生育,而不是20多歲。這樣的趨勢會產生兩個影響:

1、短期內,生育率會下降,因為今天20多歲產子的女性會更少。這對總體生育率帶來短期的影響。

2、等到30多歲再生育的女性通常只有一個孩子,或者根本無子。人口預測常會認為30多歲的人今後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但隨著醫學進步,女性也可能後半生生育兩到三個孩子,有跡象顯示女性希望生養更多的孩子。

BCA研究指出,在經合組織(OECD)國家,平均每位女性實際養育的孩子比她們本人希望的要少0.5個。(在日本和韓國,每位女性的理想與現實差距達到1個孩子。)

炫富新標:兒女成群

那麼結果會怎樣?首先我們會看到,生育率與家庭收入之間的關係更密切了。過去,財富增加會導致生育率下降,因為父母不需要養兒防老,實際上,在現代社會養孩子成本也很高。

如今,富有的人希望有更多的孩子。

在美國,如果丈夫的收入屬於社會最高水平,這類家庭中妻子的生育率已經回升到了一個世紀以前的水平。

家中兒女成群可能成為地位的象徵。BCA給這種現象起了時尚的名字,用好萊塢明星夫妻布拉德·皮特和安吉麗娜·朱莉的名字綜合而成:「布拉安吉麗娜效應」(Brangelina effect)。

要事業、更要孩子

有趣的是,2006-08年,在擁有博士學位的40-44歲高知美國女性之中,膝下無子的女性比例由1992-94年的34%降至23%。碩士學位的女性也有類似的生育率增加現象。

上世紀80年代,生育率與女性就業率的關聯性為負值,現在已經成為正相關關係。

BCA認為,這種變化體現出男女平等,在一些國家,女性的收入幾乎與男性相當,因此女性可以在投入工作的同時養得起孩子。

當然也可能是女性受周圍環境影響跟風,當她們發現自己的親朋好友都有了孩子,通常就會同樣考慮生子。

要移民、更要後代

另一個顯著變化的因素是淨移民人數。移民通常比本地人的孩子多。雖然這種趨勢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減弱,但短期內會產生巨大影響。

而且,BCA認為,移民與本地人生育率趨同的速度可能比以前更慢了,其中部分原因是本地人與新移民通婚的水平沒有從前那麼高。

經濟影響晚生晚育?

BCA認為生育率可能還會增加。

美國權威調查機構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約22%的美國女性因經濟疲弱推遲了生育計劃。

新嬰兒潮、新擔憂

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政府削減預算、推行財政緊縮之時,政府福利性支出已面臨縮水的威脅,嬰兒潮的到來無疑會讓人更加擔憂養老金的成本。

經濟學人評論預計,嬰兒潮將增加今後10-15年的整體贍養比例,今天的工人以後得既負擔自己父母一代的養老金,又養育下一代。

雖然富有女性可能生養更多的孩子,但貧窮階層卻不會這樣。

在高中未畢業的女性之中,15%的女性年滿40仍膝下無子。二十年前,這一比例是9%。

即使是高中畢業的女性,無子女性的比例也在二十年裡從13%增加到了17%。這類教育水平的女性人數比女博士的人數多。

此外,官方數據可能顯示的是部分西方國家復甦,但工人的實際工資仍然受擠壓,而這才是決定有沒有能力撫養孩子的關鍵。

在一個貧富差異懸殊的社會,即使精英階層出現嬰兒潮,也不足以形成像BCA預計的那種整體增長形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