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電信意識到,OTT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勢所趨,與其等別人來革自己的命, 不如主動自我革命 ◎ 本刊記者 覃敏 文qinmin.blog.caixin.com 湖南益陽市25歲女孩魯英已經開始使用易信。她對財新記者說,是北京的一個朋友向她推薦了這個軟件,稱易信可以跨網發送免費短信、免費電話留言,她就決定下載試試看。 與魯英一樣被易信瞬間吸引的人並不少。 “易信剛上線24小時,用戶已突破100萬;三天內達到500萬,遠超我們的預期。 ” 浙江翼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翼信科技)一位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翼信科技負責易信的研發、運營和推廣,由中國電信和網易公司以73: 27 的股比合資成立。中國電信官方對外表示,在即時通訊領域,翼信科技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個運營商與互聯網企業成立的合資公司,雙方進入產品聯合開發運營及資本合作的新階段,是一個關乎體制創新的標誌性事件。 在OTT業務(Over the top)的巨大衝擊下,在三家運營商中語音通信業務相對居後的中國電信,率先發起 “革自己的命” 。微信只是個 APP,他人無法通過微信對沒有安裝微信軟件的手機傳遞信息,而易信基於中國電信的基礎電信業務能力,可對任何手機號碼發送短信、語音留言等,這令其在先天上突破了微信無法逾越的瓶頸。但同時,這系列免費必然加速蠶食中國電信本已在快速流失的傳統通信業務收入。 受易信良好預期影響,網易股價一路上揚。截至8月26日,網易股價升至76.12美元 / 股,總市值沖上98.8億美元,僅次于騰訊的851.9億美元、百度的486.3億美元,在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三。 微信在即時通訊市場的先發壟斷效應還能維持多久?挾著運營商斷腕求生之勢的易信有沒有挑戰力?中國電信拋棄外包、聯手網易的體制創新又會有多大的實質意義? 即時通訊市場經多年淘洗已格局初定。獨立電信分析師陳志剛稱,這些年不少人想吃即時通訊這塊肥肉不得,今天整個市場可說就剩下騰訊(包括手機QQ、微信) 、中國移動(飛信)兩家,其他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據易觀智庫統計,2013年一季度,在中國即時通訊市場累計賬戶數市場份額中,手機 QQ、微信、飛信分別占38.07%、27.97%、18.37%;其餘諸如翼聊、米聊、手機旺旺的市場份額均不足5%。 “運營商多次在互聯網領域的嘗試 都以失敗告終,這或許讓中國電信意識到運營商的體制不適合做互聯網。此次易信的合作模式是在現有體制框架下尋找突破口。 ”德國電信咨詢公司中國區高級顧問譚炎明對財新記者說,但是,這一合作範式從理論上值得肯定,在實際運作中變數太多,誰都無法預料能否取得成功。 挑戰者易信 在用戶界面、基本功能上,易信幾乎是微信的翻版,也具備即時聊天、群聊、朋友圈功能,但一些免費功能是易信用來切入市場的 “利器” 。 比如易信使用者可通過中國電信的短信網關免費給任何手機號碼發送短信;給手機和固定電話發送免費語音留言,相當于將微信的語音對講功能擴至所有手機和固定電話等;易信還對電信用戶免流量費。 但是免費短信、免費語音兩把“利器”在最初幾天的用戶體驗中並不順暢,令很多嘗鮮者大呼失望。湖南女孩魯英稱, “一開始試用易信,對方收到短信要延遲半小時,有的短信和語音留言甚至憑空消失了。四五天之後,這些功能有所改善,語音留言在每天限量十條的基礎上也可以用了,但我卻發現自己這方面的需求並不大,因為我已經很少發短信了,一個月也就四五十條;至於語音留言,我以前就不用。 ”在魯英看來,易信的功能基本上和微信差別不大。她在易信上加了幾十個好友,但這些好友大多也在微信上,且好友們在易信上並不活躍,她現在主要還是使用微信。 翼信科技總經理張政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稱, “微信打開了整個行業的大門,但微信並不完美,這仍給了我們很大的機會。 ”在張政看來,微信面臨著三大危機:一是用戶增速放緩,且當前的新增用戶大多是非核心用戶;二是品牌老化,對用戶的吸引力逐步減弱;三是缺乏創新,最初的文字、語音溝通方式沒有得到足夠的改進,譬如聲音不清晰、圖片過度壓縮。 張政表示,易信的短期目標是:六個月內註冊用戶過億,活躍用戶超過5000萬,而且易信很快會有自己的收入。一位翼信科技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易信想做成一個開放平台,正在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及多家互聯網公司談合作,很快會有很多新東西出來。 針對易信咄咄逼人的攻勢,微信、飛信都保持沉默。一位中國聯通內部人士認為,易信要想贏得市場並不容易,因為在即時通訊市場,如若沒有突破性的創意,很難從市場先行者手中虎口奪食。而微信、飛信比易信至少早了兩年,它們不僅僅是一個即時通訊產品,更多的是一種互聯網生態,用戶捨棄這一生態圈的成本很大,選擇時會相當謹慎。 陳志剛則稱,易信固然有它的優勢,但是市場競爭並非靜止不動。當易信將飛信、微信真正打痛的時候,中國移動、騰訊自然會調整策略,或置入跨界合作性股權,或更加開放。只是,現在易信打的還不夠“痛” 。 業內較普遍的一種看法是,易信有點像搜索市場的360公司,擔任著市場補充者的角色,只不過即時通訊產品是一個網絡效應比搜索還要強的領域。目前,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超過8.2 億,3G 上網用戶總數超過2.5億。2011 年1月上線的微信,今年上半年用戶已超4億,拉動移動互聯網流量收入同比增長56.8%。飛信用戶也在今年上半年超過1億。 在這種市場態勢下,中國電信以一種堅決的態度進行自我革命,寄望通過市場化操作在競爭激烈的即時通訊市場分一杯羹。 自易信問世之後,據財新記者獲悉,新浪、阿里巴巴都意欲攜自身的即時通訊產品入局。張政顯得很有信心,“我們喜歡這樣的挑戰,我們也做好了準備。 ” 聯手網易 在運營商日益被管道化的今天,中國電信並不甘心僅僅只做內容的搬運工,它還希望逐步走向移動互聯網服務,自己生產內容。中國電信選擇了即時通訊市場。 中國電信集團新聞宣傳處廖鴻翔對財新記者說, “當前移動互聯網的藍海已經很少,中國電信進入任一主流市場都需直面互聯網巨頭的競爭,譬如遊戲領域,騰訊、盛大早已根基深厚。如果中國電信在自己具有一定優勢的通訊服務領域都拼不過別人,又談何進軍其他 市場呢?” 而網易公司CEO 丁磊也希望用一個重量級社交通訊產品將它的四大產品線(即網易新聞客戶端、工具類應用、網易應用中心、網易遊戲) “串起來” 。 他曾在浙江省寧波市電信局任職,與中國電信不少高管熟識,在平日的交流中捕捉到中國電信進軍即時通訊市場的決心,於是他主動找到中國電信談合作,一拍即合。 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公開表示,和網易的合作始于去年8月。不過,據財新記者瞭解,今年1月,雙方才正式敲定產品研發方案。意向初定後,網易杭州研究院開始搭建團隊準備產品,浙江電信則在產品設計、支撐系統等方面給予支持。雙方的合作此時尚停留在單個產品層面。 直至今年3月,中國電信副總經理楊小偉親赴杭州考察,雙方進行了一次閉門會談,這才基本確立了成立合資公司的想法。 “在杭州會談中,中國電信、網易都意識到,要想最大化地整合運營能力,雙方的合作不能局限于外包這種形式,必須要有融為一體的公司架構,形成利益共同體。雙方合作由此上升到資本層面。 ”張政透露。 中國聯通內部人士認為,3月,正值業界瘋傳三大運營商聯合向微信收費之際,或許是關於微信的討論促使中國電信更加重視與網易的合作。成立合資公司,尤其是針對衝擊自身業務的即時通訊產品成立合資公司,這個步伐邁得比較大,在全球來看都是比較罕見的。 翼信科技總部位於杭州,註冊資本2億元,中國電信、網易分別占股73%、27%,公司董事長由浙江電信總經理盧耀輝兼任,總經理則是網易派出的原杭州研究院市場部總經理張政。從人事架構可見,網易在運營方面將起到主導作用。目前易信的產品運營,即由原網易郵件事業部客戶端部門總監阮良一手操盤。易信團隊經過五個多月的打磨,在6月初拿出了產品的雛形。 張政回憶稱,一開始希望借助中國電信既有即時通訊品牌“翼聊” ,將新產品命名為 “翼信” 。但從市場試用的反饋來看, “翼”字可辨識度較低,不利於推廣。 很快,易信團隊從 “時尚、好玩”的產品定位出發,將其更名為 “叮叮” ,再度推向市場實驗,而 “叮叮”根本不能反映即時通訊產品屬性,在衆多APP 中很難脫穎而出。直至6月底、7月初,這款產品才以“易信”為名隆重問世。 “每一次更名,易信團隊都與中國電信進行了深度溝通。 ”張政說。 據張政透露,翼信科技在8月走完工商註冊的法定程序,目前已有140多名員工。中國電信、網易兩大母公司配備給易信的支撐人員也有一定規模。 去電信化 “中國電信緊跟著微信沃卡的步伐推出易信,有一種應戰的意味。 ”中國聯通一位內部人士稱。在易信正式上線前兩周,中國聯通與騰訊合作的 “微信沃卡”首度公開銷售。而之前市場卻盛傳中國電信最有可能和微信率先展開業務合作。 廖鴻翔向財新記者證實,中國電信確實和微信談過合作,不過都是業務上的局部合作,不會因此影響中國電信與網易的合作。 中國電信總經理楊傑在易信發佈會上表示,易信是中國電信戰略轉型的重要一步,這裡的戰略指“一去兩化新三者” ,即中國電信要去電信化,努力市場化、差異化,做智能管道主導者、綜合平台提供者、內容應用參與者。 廖鴻翔說,在中國電信內部,易信被視為一場自我革命的大膽嘗試。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OTT 業務對運營商的衝擊已是大勢所趨,與其等別人來革自己的命,不如主動進行自我革命。 ”實際上,互聯網應用的替代效應已經開始逐步顯現。據工信部統計,今年1月至7月,全國移動電話去話通話時長約為16724.1億分鐘,同比增長5.6%,比去年同期增速下降8.4個百分點,且僅為移動電話用戶增速的一半;全國移動短信業務量為5390.6億條,同比增速下降1.7個百分點。其中,點對點短信量為2671.5億條,同比下降11.8%,占移動短信業務量的比重首次不足50%。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電信知道單純的管道通道模式不可持續,它更迫切地希望走向互聯網服務的上游,通過自建、合作等方式,盡力打造一個開放的平台,然後吸引互聯網企業入駐,做平台的平台。 ”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王立新分析稱。 王立新認為,中國移動體量大、實力雄厚,且不願意自己在語音時代的優勢消亡,做的是一個以自己為核心、相對封閉的互聯網平台。而中國聯通則放棄了自己做互聯網業務,它與互聯網企業展開各種類型的流量合作,試圖做一個典型的智能化管道。三家運營商各有選擇,未來競爭格局仍未可知。 中國電信將“去電信化”寫入了整體戰略。按其說法, “去電信化”並非丟掉運營商的傳統優勢,而是要轉變一些思維方式,用移動互聯網的一些要求推動工作的開展。 在去電信化理念指導下,如何在運營商既有框架下,尋找到適合互聯網業務發展的運作模式,中國電信已經有了各種嘗試。廖鴻翔舉例,去年,中國電信八大產品基地之一的天翼視訊就曾引入招商中國基金等外來資本,成立市場化公司,獨立運營。 “此外,相較天翼視訊大部分員工均來自中國電信,翼信科技在人力資源、產品運作上的突破也更大一些。 ”“暫且不論這種機制下的易信能否成功,它已然打破了運營商對短信、語音業務的執著,開創了互聯網企業與運營商從資本到業務全盤合作的先例,為運營商應對管道化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譚炎明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