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吃飯朋友要分經濟艙、商務艙、頭等艙

2013-08-12  TCW
 
 

 

臉書上有成千上百位朋友的你,有必要非得花錢吃飯交朋友,維持在同儕聚會上的曝光頻率嗎?

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馬躍峰,三十歲,朋友多稱他「馬爺」。台大光電所博士班畢業的他,目前在科技公司擔任儲備幹部,進入職場時間還不到兩年,算是職場新鮮人,雖說臉書上加入的朋友超過兩千人,不過,他每週至少仍會出席一場飯局,一個月雖因此多花費四、五千塊錢,但「和好朋友相聚,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快樂,也因此認識更多不同領域的人,譬如影視圈或做設計的新朋友,」他認為十分值得。

公私分明原則飯局朋友,不等於臉書朋友

規則一:不主動加飯局認識的朋友臉書。

馬躍峰說,如果把所有認識的人,分成經濟艙、商務艙和頭等艙三種朋友分類,臉書上的朋友大多屬經濟艙,商務艙則涵蓋社團友人、校友會同窗,以及公司內部同事等,以他而言,總數約在一、兩百人。至於頭等艙的知心摯友,最多不會超過一、二十位,而對臉書世代的他來說,飯局聚會主要功能,就是讓商務艙的朋友有機會升等到頭等艙。

儘管臉書上的朋友名單多多益善,但馬躍峰倒不會把在飯局上,第一次見面的新朋友加入臉書,進行人脈管理。他認為,既有的臉書朋友就照顧不完了,何必再加新朋友,若大家聊得開心契合,有緣還會再見到面。

規則二:不加老闆和客戶臉書。

網路知名作家,也屬八○後世代的中國三麗鷗(Sanrio)前總經理鍾子偉認為,對多數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由於職場資歷尚淺,工作能力才開始被證明,也還不足以代表公司或機構,出席較正式的飯局,因此,不須奢望憑藉人脈力,就能大幅增加職場競爭力,或奢望提高自己被挖角的機會。

因此,這個階段飯局聚會的目的,多半在於情感交流,可預期的收穫,主要是從飯桌上見聞更多新鮮事,或和來自不同領域的新朋友,交換創意和新點子。

鍾子偉也同意,臉書的朋友名單,和飯局上認識的朋友,兩者未必要有所關聯性。他特別提醒,就算有機會陪同主管或老闆,出席重要飯局,也千萬別把餐桌上的客戶加入臉書。他強調,客戶是客戶,朋友是朋友,在美國有不成文的規定,臉書社群屬私領域範圍,讓老闆或客戶加你臉書,介入你的私生活,不只有違公私分明的工作原則,「說到底,對你的工作只可能帶來傷害,絕不會有任何幫助!」

面面都要顧臉書內容,決定你的專業形象

規則三:飯局上絕不能喝成爛醉。

除重視公私分明,不論是和客戶的飯局,或是校友會聚會場合,鍾子偉一定不會放任自己喝成爛醉,這是他在飯局上設定的自律規則。

他說,身處網路媒體發達的年代,必須設想的是,飯局上爛醉失態,要是被拍成照片,萬一被主管甚至下一個老闆看到,這些人會怎麼看待你?因此壞了自我形象,你會不會從此被認為是,不值得被信賴的工作夥伴?

然而,亞洲人重視情感強調關係,喜歡在商務飯局上勸對方喝酒,且視乾杯為最高誠意的展現,因此,酒喝或不喝,往往似乎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對此,曾長期派駐在上海的鍾子偉並不認為如此,他說,這其實是原則問題,在飯桌上只要前三次,你婉拒過度飲酒的邀約,建立起別人對你一致觀感,之後自然就不會再有人強迫灌你喝。換言之,那些經常在飯局上喝得爛醉的人,多半是自己嗜杯中物。

規則四:經營臉書成為飯局名片。

雖然說飯局上的朋友,不必然適合成為臉書的朋友,但蕃薯藤天空傳媒執行總監潘恆旭認為,在臉書越來越普及的情況下,人人都應該把自己的臉書,當成一張名片來經營,它所集結成的虛擬人脈,極有可能延伸成為真實的人脈,成為進入飯局的階梯,甚至打造未來求職跳槽跳板。

潘恆旭指出,對傳統飯局成員而言,從皮夾裡拿出的名片,抬頭很重要,也必須是職級或社會地位「門當戶對」,才能平起平坐。但網路帶來的好處是,它打破了這樣的成規,人脈連結不再只看你的抬頭是經理或是董事長,也不一定得透過介紹人,才能認識到想認識的人,藉由感興趣的議題或同好興趣,便能自行串聯。

這對積極想開拓人脈的人來說,當臉書貼文具備獨特態度或風格時,展現「有才」的一面,人脈便有機會延伸到現實職場。以他自己為例,團隊成員中,就有從臉書好友名單,發掘出來的電子商務高手。

聚會新名目揪團玩樂,人脈從興趣開始

規則五:懂玩樂,才是意見領袖。

臉書若經營得當,可扮演個人專屬人力銀行的角色。有趣的是,回到真實人際互動的飯局,對八○後臉書世代來說,更重視的反而是誰有帶頭玩樂的本事。

潘恆旭觀察,有別於五年級生參加扶輪社,目的是拓展商場人脈;六年級生組讀書會,致力共同學習成長,出發點都是有利生意或增加職場競爭力,但對臉書世代來說,能一起找樂子、分享新體驗,「For Fun」往往才是揪團聚會或參加飯局的真正動機。因此,越有能力提出工作之外的有趣提案,或者有本事找好吃、好玩私房景點或美食的人,在臉書世代越受到大家歡迎,成為聚會中人氣最旺的意見領袖。

規則六:不常吃飯,也要常聚會。

也就是說,臉書、App、Line等社群網路工具,對傳統飯局的形式和功能,正帶來「質變」效應,新世代飯局的面貌,也隨之改觀。

潘恆旭便推測,由於社群媒體進入門檻低,且具有立即分享的功能,對科技世代來說,代表傳統飯局的扶輪社、青創協會等社交平台,將不再具吸引力,日後也勢必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人際交流方式,恐怕也不是排排坐的典型飯局,而是共同禪修、一起品酒,或組自行車隊等,追求彼此認同的生活風格。

鍾子偉也同意,當台灣越往國際化、專業化的潮流走,人脈建立也將越來越強調簡單、透明、效率。舉日本為例,網路世代決策者的工作風格,已不再局限在銀座酒店或居酒屋內,和客戶徹夜狂飲之後再進行簽約的傳統形態,而是可能先透過網路視訊會議,達成初步共識之後,直接約在咖啡店見面,後續工作則由法務、財務等專業團隊協助完成。前者是在封閉市場內,深耕人脈掌握商業機會的做法;後者則是在全球化的商業邏輯下,以網路工具為平台的人脈網絡思考。但這絕不表示,飯局式的聚會不再重要。

鍾子偉建議,所有可能帶來額外學習機會、擴大視野,和認識陌生人的飯局或聚會,對於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都應該盡量爭取參加,「這和所有的人生經驗一樣,你如果不去看、不去體會,永遠不知道它可能帶給你什麼樣意想不到的收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