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解讀年中經濟工作會議 分析師徐彪

http://xueqiu.com/3940429450/24638052
作者按: 2013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傳說中的年中經濟工作會議再一次恬靜地出現在我們面前。人來了,我們應該如何去觀察和評價她呢?老規矩,一個辦法往大里看,牢牢抓住主要矛盾展開分析。一個辦法往小裡看,把隱藏在細節裡的魔鬼給揪出來。

按照慣例,7月下旬政治局是要開一次經濟工作會議的,聽取國務院匯報,指導下半年工作(和企業一樣哈,對應著年中總結和年終大會)。之所以定在一個相對寬泛的區間(十天之內來回擺動都屬正常),是因為會議級別很高,召集一次實屬不易。我們知道,在中國的決策層級中,中共全國代表大會的地位最高,5年開一次,光準備工作就需要將近1年時間,動輒決定國家領導人的換屆問題和其他重大決策。接下來,排在第二位的會議叫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建成XX屆X中全會。再往下,坐第三把交椅的赫然便是政治局會議。開一場政治局會議,理論上25個政治局委員都需要到場(實際視情況而定),那幫人都是忙得腳底生煙的主兒,你可以想像一下,協調工作的難度有多大。搞來搞去,乾脆把一些固定會議的會期相對固定下來,有個10來天做選擇,基本上可以把7個政治局常委能接受的日期給碰出來,剩下的工作就容易很多。

好了,囉嗦這麼多,其實我想說的東西就一句話:這是一場例行的會議。

例行的會議,我們能看出一點不例行的東西麼?筆者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可以的。俺滴主要工作就是尋找變化和變化背後的邏輯嘛。

第一點變化:尋找主要任務的變化。中國這麼龐大的國家,如果你想治大國如烹小鮮的話,就必須時時刻刻牢牢把握一個叫做「主要矛盾」的東西。所謂主要矛盾,就是你當期主要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你當期主要需要去做的事情。1季度經濟數據發佈前後,4月25日政治局召開常委會議,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提出的主要任務是「穩增長、控通脹、防風險」。一個季度後,政治局討論經濟工作的時候,主要任務悄悄轉變成了「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其實也不算悄悄,2季度數據發佈前後,克強總理對外講話用詞就已經轉變為「促改革」了哈)。在這裡,筆者鄭重提示所有投資者,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高度關注主線級別的變化。如果說穩增長和調結構屬於長期任務的話,第三個詞則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什麼是當期任務。大家還記得今年1、2季度吧,從四部委規範地方平台的文(規範平台公司),到新國五條(加大樓市調控力度),到銀監8號和10號文(規範理財產品和地方平台債務),再到主動引爆「錢荒」(規範銀行間市場),防風險成為貫之以始終的命題。如果你能在上半年切實體會「防風險」三字的含義,基本上就不會天天憧憬刺激然後天天被政策現實打擊的死去活來。既然切身關己,自然需要追問一句:所謂「促改革」到底是啥意思呢?很不幸,按照慣例,當期工作是需要相機而動的,是短期的,所以官方新聞稿上向來找不到答案。就好比上半年的當期任務是防風險,具體落在細節上,比如哪幾個領域?什麼時候?怎麼治理?在政策出爐之前誰也說不清。哪怕你能夠接近決策層,可以將目標區域縮小,大概率來說依然無法做到一猜一個准。因為在決定性的理由出現之前,哪怕總理心裡也拿不準應該拿起哪一把槍,更拿不準是否需要扣下扳機。所以呢,你就是把4月26日政治局常委會研究經濟形勢的官方新聞稿讀1萬遍,依然是猜不出2季度會鬧錢荒的(神棍除外)。但是呢,這並不妨礙我們去猜測,哪些地方可能出現重磅級的促改革措施。因為有一句話說的好:戰術目標要始終服從戰略目標。

上半年所說的防風險,我的理解就是出問題之前,主動去清理可能出問題的領域,這麼幹是為了可持續的穩增長和可持續的調結構。下半年為啥要促改革,同樣應該落腳到穩增長及調結構上。

調結構的核心是啥呢?李克強前幾天在經濟形勢座談會上說過一句話「調結構是篇大文章,有很多工作要做,千萬不要誤解為調結構就是單純壓縮過剩產能,這只是調結構的一個方面」,昨天習近平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說「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堅持把化解產能過剩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看上去大家側重點不同,但你仔細想想,他們都認同解決過剩產能對調結構的重要性。換句話說,現在這個位置上,你要麼不搞調結構,只要搞,就繞不開產能過剩的問題,就必須啃下產能過剩治理這塊硬骨頭。大家還記得昨天人民日報刊發的部長訪談麼?工信部朱部長明確將產能過剩成因定性為「並非完全是市場因素,還有體制機制等深層原因」。所以呢,我猜,下半年的促改革一定會包含產能過剩預防及治理的內容。具體來說,至少應該會觸及招商引資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和集中審批制度。甚至可能會觸及退出機制方面的制度創新。

穩增長的核心是啥呢?就是在「著眼當前、兼顧長遠」政策措施的推動下,在7(底限)-7.5%(下限)之間將經濟增速下滑的勢頭給穩住。搞應用宏觀出身的人都知道,短期內能夠對總需求帶來立竿見影效果的措施,基本上都得上投資領域去尋找。反正消費是個慢性子,跟蝸牛差不多,夏天開始往葡萄架上爬,秋天葡萄成熟的時候才堪堪能趕上(參閱兒歌《阿媽門前一棵葡萄樹》,與事實不符之處,俺概不負責哈)。短期基本上是靠不住的。而說到投資,基本上離不開兩大塊:城鎮化和房地產。所以呢,此次政治局會議,在投資方面,和4月政治局常委會議相比,出現了顯著變化:

2013年7月30日政治局會議: 保持合理投資增長,積極穩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2013年4月24日政治局常委會議: 無


因為穩增長也是長期的任務,所以擴大有效內需始終是政治局要求的任務。但在不同的時期,擴大內需的範疇會出現巨大變化,4月份會議上,投資壓根沒出現在有效內需的框框裡。到了7月份,房地產投資和城鎮化閃亮登場。估計分析到這裡,不少人要開始兩眼冒星星YY再來一輪投資狂潮。我不知道一個季度後情況是否會發生變化,只要促改革的當期任務不變,我基本可以確定一點:這一次鼓勵城鎮化和地產投資,很可能會和以往每一次都不一樣。以往每次都是怎麼搞的呢?給地方政府的錢袋子鬆綁,給房價鬆綁。然後地方政府拿著借來錢、地產公司拿著漲價賣房的錢開始一頓猛搞。這一次可能怎麼搞呢?我估摸著,應該還是要落到「促改革」三個字上。既然是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筆者偷笑,沒人進城,哪來的城鎮化嘛),那麼通過戶口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及福利制度改革、醫療及教育資源分配製度改革等一系列綜合式的改革來撬動,就是不錯的辦法。

好了,可以對主要任務做個總結:上半年,不重視「防風險」的人在政策面前屢屢吃癟,下半年,不重視「促改革」的人,要做好屢屢吃癟的心理準備。重視「調結構」的人已經足夠多,這裡不必再多說。

第二點變化:黨內講究集體決策和民主集中,我們觀察到更多「集中」的跡象,政治局的權威空前加強。從哪兒看出來的呢?從年中經濟工作會議的黨外座談會上。我猜大部分人不知道,中國***有一個歷史悠久的習慣,每逢大事或者大的決策節點,都要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於是誕生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每次政治局經濟工作會議,經常都會召開對應的黨外人士座談會。考慮到座談會等同於解釋會和吹風會,必須講深講透才能達到目的,很多信息你從經濟工作會議的新聞稿裡看不出來,跑到座談會的新聞稿裡一瞅,哈,都在哪兒呢。比如說城鎮化的問題,以大為主還是以小為主呢?在此之前,筆者天天跟蹤各路八股文,又是翻看李克強總理在《求是》上的歷史文章開始,又是滿大街搜索克強講話,甚至連中原區經濟規劃都不放過,人民日報更是不在話下,看東西看的心裡變態吃飯想吐,依然沒譜,依然靠猜。直到看完今天人民日報頭版《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文章,才猛然間心頭一動,有一種偷看到底牌的按耐不住的喜悅。裡面有這麼一句話:「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合理調節各類城市人口規模,提高中小城市對人口的吸引能力,始終節約用地,保護生態環境」。看到「中小城市」三個字了麼?嘿嘿!

扯遠了,給大家分享完俺的體會之後,照例是要回到「集中」的主題上。大家可以做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拿出放大鏡做比對。

胡溫時代,每一次經濟工作會議的黨外座談會,都會刊登相應的官方新聞稿,新聞稿裡面呢,無一例外,都會有這麼一段話:「溫家寶在通報時說xxxx」。習李時代,第一次經濟工作會議的黨外座談會,照例刊發官方新聞稿。副標題上還有「李克強通報有關情況 俞正聲***張高麗出席」,但正文裡卻不見了「李克強在通報時說xxxx」的那段話。

這種變化,很多人估計會不以為然。的確,對咱們平頭百姓來說,這點變化不算啥。但是,對於中國的最高決策團體而言,有沒有那段話是政治問題,它深刻地反映出背後的權責調整。事實上,如果我們把4月25日常委會議的情況翻出來瞅瞅的話,你能得出同樣的結論。(有興趣的投資者可以把光大策略「我們的思考」系列三十一《大視角才有大解讀:評政治局經濟工作會議》翻出來重讀一遍,相信會有收穫。沒興趣的投資者只需記住一個事實:4月25日政治局會議在沒有全面改變經濟政策導向的基礎上,開會討論經濟形勢和事務,這在過去十年都是史無前例的)

最後,照例是要講講對投資的建議。

既然當前的政策基調依然是通過促改革來實現穩增長及調結構,基本上短期立竿見影式的刺激是看不見的,那麼,經濟繼續下滑的態勢恐怕也不會有變化。在經濟最慘的時候(新一輪主動去庫存)到來之前,任何鼓吹底部已經出現的做法,都屬於耍流氓。我們維持原來的看法不變:短期不論,中期底部還沒到來(1849不是底),但週期品會逐漸具備相對收益,產能過剩突破口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和電解鋁可以加大關注力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