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為4G陽謀

2013-07-22  NCW
 
 

 

中國移動開標之際,華為突然打出了一張令所有廠商都意外的牌,高調支持TD-LTE新建◎ 本刊記者 覃敏 文qinmin.blog.caixin.com 7月15日10時, 中 國 移 動 TD- LTE 無線主設備招標在北京準時開標。這場招標以20.7萬台基站、200多億元的投資規模,一舉超越日本軟銀,成為全球迄今規模最大的一次TD-LTE招標。

這樣罕見的“大生意” ,猶如一針強心劑,注入疲軟的國際通信設備市場。正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設備商們,紛紛使出渾身解數,領導會晤、高層拜訪、媒體見面會、開放參觀……各種能夠利用的渠道都要利用,各種能想的辦法都想,只為接近並影響中國移動的最終決定。

華為,這家總部位於廣東深圳的中國通信設備巨頭,也不例外。

一位接近華為的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華為一直在耕耘著和中國移動的關係,從省里到集團。正是基於在中國移動上下緊密的客戶關係,以及對其心態變化的準確把握,就在這單大生意開標之際,一貫模棱兩可的華為,突然高調打出了一張令所有廠商都意外的底牌——支持TD-LTE新建。

高調支持 “TD-LTE新建”華為選擇在6月底、7月初打出這張牌。

這個時間點,各家通信設備商剛從中國移動拿到 TD-LTE 標書,正式的開標 即將到來,所有人都在謹慎考慮到底該在標書上寫些什麼。從產品到報價再到綜合方案,到底該端給中國移動怎樣的一盤菜?

此時,華為放出了支持“TD-LTE 新建”方案的口風。消息一出,市場嘩 然。而此前,針對中國移動 TD-LTE 建網到底是由既有 TD-SCDMA 基站升級,還是直接新建 TD-LTE 基站,兩種途徑哪個更優?華為一直是“悶葫蘆” ,從不說誰好,也不說誰不好。華為有關負責人曾對財新記者含糊表示,“我們根據客戶的需求,客戶要求新建就新建,要求升級就升級” 。

7月1日,一家通信行業網站突然刊出一篇署名為 “舒允文”的文章,稱華為希望歐洲廠商成為中國4G 重要參與者,並重點提及, “華為認為,TD- LTE 新建方案更適合中國移動 TD- LTE建網” 。

這篇文章迅速被大量行業媒體、門戶網站轉載,華為“支持 TD-LTE 新建”的全新立場,被最大限度地釋放。

據財新記者瞭解,這一消息是華為刻意所為。一位熟悉華為的通信行業人士告訴財新記者,這可能是華為負責市場銷售的部門與品牌部門的共同策劃。

華為此番表態,極大改變了4G 的競爭格局。此前關於新建、升級的爭論已清楚地分化成兩大陣營:一派以愛立信、阿朗為代表,堅決支持新建,愛立信甚至一度表示只提供新建方案;一派以中興打頭陣,表示新建、升級兩種方案都能提供,但更主張升級,認為升級優于新建——多位分析人士指出,華為加入 “主張新建”的陣營,劍指中興。

新建、升級之爭,並非單純的技術之爭,更多的是利益之爭,源頭就是中國獨有的TD-SCDMA。

根據野村證券的研報,截至2013 年第六期招標,在 TD-SCDMA 市場,中興占29% 的市場份額,是最大的贏家;華為緊隨其後,占24%;阿朗、愛立信、諾西旗鼓相當,分別為13%、8%、8%;剩下18% 的市場份額,則被包括大唐移動、烽火、普天在內的其他設備廠商分食。

愛立信佔有的份額寥寥,阿朗則為 大唐的設備代工,若中國移動選擇以升級方案為主,必然使這些國際廠商陷入被動;若中國移動選擇以新建方案為主,則配合其做了多年升級技術研發、投入不菲的中興、大唐勢必不甘。 “至於華為,它一直沒有明確表態。市場基於它在 TD-SCDMA 盤子里的份額,加上它在杭州4G 升級網的表現,一致默認它是支持升級的。 ”野村證券分析師黃樂平對財新記者說。

過去,華為確實在升級方案方面更為著力。2010年7月,華為配合中國移動最先在無錫 TD-SCDMA 現網中推出 TD-SCDMA/TD-LTE 共 模 測 試,證 明 TD-SCDMA 可 以 平 滑 演 進 到TD-LTE。之後,華為向中國移動推薦的建網方案也一直是升級。

被列為示範網的杭州 TD-LTE 網絡,正是採用了華為提供的升級方案。

目前,杭州在全城範圍開通了 TD-LTE 體驗網,每天有超過1萬人享受4G 服務,平均下行速度達到50Mbps。華為還將杭州 TD-LTE 網絡打造成經典案例,多次向中國移動強調升級方案的便捷性,並在很多 PPT 展示材料里進行推介,稱網絡升級“若涉及射頻單元需要3小時,不涉及射頻單元僅需1小時” 。

“在中國移動集團會議上,網絡部推薦升級方案,大都以杭州為藍本,拿的不少數據都是華為提供的。 ”一名接近中國移動的人士對財新記者說。

現在,華為公然跳出來支持新建,與它既往表現相比,態度儼然是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迎合中移動

華為態度陡轉,源於其對中國移動的揣摩。上述接近中國移動人士說, “以前,TD-LTE 如何組網,中國移動內部分歧重重,所以遲遲無法決定開標。現在大方向明確了,以新建為主。 ”據這位人士透露,在中國移動內部,就 TD-LTE 建網問題,幾大高管的意見並不統一,董事長奚國華、副總裁劉愛力支持新建;總裁李躍則支持升級。 “奚可能希望將語音業務最終集成到 TD-SCDMA 上去,數據業務則以TD-LTE 主 打、TD-SCDMA 作 為 補充,徹底拋掉2G 網。畢竟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現在的 TD-SCDMA 網絡不再勢單力薄,從終端到芯片都已形成相對成熟的產業鏈,而很多2G 設備已經老化,這樣做既能發展 TD-SCDMA,又能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而李則希望保留2G 作為補充網絡,徹底弱化TD-SCDMA。 ”高管分歧在中國移動迫切的建網需求下暫時達成一致。近期,在中國移動內部會議上,奚國華、劉愛力都強調,“3G 獨立組網具有很大的價值” “3G 網絡並不是過渡” “3G 網絡將長期存在” ,主張升級的聲音卻弱了不少。

據上述移動內部人士透露,現在中國移動給各省分公司下發的指導意見是“以 F 頻段(1880兆赫茲 -1920兆赫茲)新建為主,兼顧升級” 。

因為需要兼顧各方利益,這一主導思路的最終形成,令中國移動煞費苦心。據這位移動人士介紹,幾大設備商在新建、升級上打得不可開交,雖說 F\D 頻段都可以新建,但是,論戰演變成新建就是 D 頻段(2570兆赫茲 -2620 兆赫茲) 、升級就是 F 頻段——這是中國移動最不願看到的。D 頻段新建,意味著閑置了初期廣域覆蓋成本較高、中國移動千辛萬苦爭取的F 頻段;而 F 頻 段升級,未來 TD-SCDMA 擴容怎麼辦?網絡性能又怎麼辦?

“以 F 頻段新建為主,中國移動既可以充分利用頻譜資源,又能夠保證網絡性能良好,無疑是一招妙棋。 ”一名資深通信行業分析師認為。

據財新記者瞭解,新建方案能在中國移動內部占上風,受到兩大因素影響:一是各省分公司的態度;二是廠商的運作。

“你去各省分公司走一圈,基建工程部門大多支持升級,因為省事,可以很快完成KPI; 但是,它們的網絡部門,十個當中至少也有六個支持新建,因為考慮到長遠的網絡質量。 ”上述移動內部人士說。

至於建網成本和建網速度,新建、升級兩者之間的差距似乎並沒有一開始想象的那麼大。

愛立信(中國)首席市場官常剛對 財新記者表示, “中國移動原來最擔心的是新建方案要尋找更多的新站址,因為人們的環保意識比以前強,重新找站址可能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談判,還不一定談得下來。這塊的成本代價很高。但現在無論新建還是升級,都是共站址、共天饋,而新建所需的投資成本和時間與升級沒差多少。 ”在與各大通信設備商的溝通會上,中國移動曾公開抱怨,升級方案的報價只比新建方案低了10%,認為提供升級方案的廠商在技術、服務上不是很配合。

中國移動總部的態度已逐漸明確。

華為順勢調整市場策略,一刀斬斷對升級方案的留戀,轉而支持新建。

不過,最終的結局仍然未定。 “中國移動將選擇權下放到各省分公司,各省分公司現在都已拿到一張匯報單。在這張匯報單上,各省分公司將按照實際情況,自行填寫新建、升級的比例。 ”上述移動內部人士稱, “各大通信設備商在地方上打得也很厲害,不到最後,誰也不知道結局。 ”

一箭三雕

但在同行眼裡,華為是故作姿態。 “華為是做給歐美市場看的,它希望向歐美市場傳遞兩個信息:華為並不是依賴政府獲取市場份額的企業;華為歡迎歐洲廠商與它在同樣的市場環境下公平競爭。 ”一位國際通信設備商人士說。

一名華為品牌部人士透露,這篇報道主要是為了應對歐盟的 “雙反” 。

歐盟委員會於今年5月15日向產自中國的無線通信網絡與關鍵設備原則上發起“雙反”調查。歐盟委員會官員卡瑞爾· 德古特曾公開要求華為、中興將產品出口價格提高29%,並稱歐洲設備供應商應該獲得中國電信市場30% 的份額。加上歐盟委員會在沒有原告方的情況下一反常態地 “自行立案” ,時間點又選在中國移動TD-LTE 招標前夕,讓外界不得不聯想到 “市場換市場” 。

一旦展開 “雙反”調查,受影響最大的是華為,其在歐洲的市場份額比中興要大得多。這是一直想走國際化路線的華為最擔憂的事情。

“華為已經憑借這一表態,在英國贏得了‘雙反’調查的暫時過關” 。一位知情人士對財新記者說。

而華為的這一表態到底會對國內TD-LTE 招標帶來多大影響,目前尚不得而知。不過,愛立信、諾西、上海貝爾等國際廠商並不認為自己的份額會因華為的表態而有所增長。

“華為說是這樣說,但真正做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再說,中國移動才是最終決策者,誰都不知道華為這一說法會對中國移動產生什麼影響,說不定還會起到反作用。 ”黃樂平分析稱,愛立信、諾西的份額並不會因此改變,可能得到好處的是上海貝爾, “上海貝爾是阿朗和國資委的合資公司,兼顧了歐洲企業和中國公司雙重身份” 。

但上海貝爾的一名高管對此並不認同。他對財新記者說,中國移動並不會因為華為的這個表態就開始重新審視上海貝爾的身份,上海貝爾獲得的是它應得的份額。

但是,華為的這一表態,無疑將中興置於敏感之地。 “受影響最大的可能是中興。雖然中興也能支持新建,但中興在升級方案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且一直高調主張升級方案,中興將騎虎難下,一時很難轉向。 ”上述上海貝爾高管稱, “華為內部將愛立信定位為隨時可以趕超的對象,將中興定位為最大的競爭對手。一旦這次放風成功影響到中國移動,無疑會給中興造成嚴重打擊;影響不成,華為也沒有損失什麼。 ”從華為業務角度看,支持新建比支持升級顯得更加有利可圖。德國電信國際咨詢公司(中國區)高級總監方紅剛 告訴財新記者,華為的 TD-SCDMA 技術來自鼎橋通信,而鼎橋通信是諾西與華為的合資公司,這意味著華為在TD-SCDMA 升級方案上的收益或多或少會被諾西瓜分。同時,如若升級,來自華為內部的 TD-LTE 團隊與鼎橋通信的 TD-SCDMA 團隊不一定能磨合得那麼好。

“華為此時支持新建,可謂一箭三雕,既可向國際市場展示華為支持市場開放、鼓勵競爭的正面形象,又能夠打擊它的頭號對手中興,還可能多賺錢,畢竟新建總比升級利潤高。 ”方紅剛說,“這也說明華為的野心很大,它已不滿足于既有的市場格局。 ”

華為的底牌

華為的放風舉措,令中國移動集團網絡部不太高興。一位接近中國移動的人士稱,集團網絡部論證升級方案的時候,華為也提供了很多材料,現在華為跳出來支持新建,有點釜底抽薪的味道。

C也有市場人士疑惑地猜測,華為這 樣做,有拿著中國運營商的市場送國際人情之嫌,它就不怕觸怒中國移動,導致份額下滑?

“華為當然也會擔心,但它有自己的底牌——強大的TD-LTE 實力。 ”方紅剛認為,無論是 TD-LTE 的投入,還是在 TD-LTE 的標準引領上,華為絕對都排在數一數二的位置,中國移動在建網中很難忽視華為。

華為曾在公司內刊中談及 TD- LTE,稱TD-LTE是華為最高優先級的投資方向之一。除了共享無線14000名研發人員、11個海內外研發中心的大平台,華為還專職投入超過4000名工程師致力于 TD-LTE 的研究與開發。自2010年以來,華為通過了超過260件LTE 核心標準提案,占全球總數的近20%,位居業界第一。

現在看來,華為對 TD-LTE 的大手筆投資已經開始收穫:在全球已經正式商用的17個 TD-LTE 網絡中,由華為承建的多達13個;在全球簽訂的44個TD-LTE商用合同中,華為中標36個。

手中握有這樣底牌的華為,相信自己即便在新建方案中,獲得的份額也不會比升級差多少,甚至還可能蠶食中興的既有份額,迎來更高的增長。華為LTE 產品線相關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在 TD-LTE 上,無論技術、產品還是商務、工程實施, “華為都已經完成了布局” 。

在技術上,華為的整體水平堪與愛立信媲美,另外,還有許多獨到的技術。譬如,將 D 頻段、F 頻段天線集成在同一個空間,譬如超寬帶射頻, “這些技術一些是華為獨立研發的,一些是華為與中國移動聯合研發的,在測試中口碑都不錯。 ”前述華為LTE 產品線負 責人說。

在產品上,全球 TD-LTE 有兩張重要網絡都由華為承載,一張是日本軟銀已擁有140多萬用戶的 TD-LTE 網,它是當前全球最大的 TD-LTE 商用網絡;一張是印度巴蒂電信(Bhart Airtel)在首都德里(Delhi)和喀拉拉邦(Kerala)的 TD-LTE 網絡,巴蒂用戶數在全球排名第四、在印度排名第一。

網絡基站的大小一般用單載扇來衡量。載扇指一個基站支持的頻點個數與覆蓋天線方向數的乘積,通常現在的一個 TD-LTE 基站有三個載扇。此次招標,華為單載扇報價為3.5萬元左右,比諾西的3.35萬元報價高,比愛立信、上海貝爾等六家廠商報價都低。中興的報價與華為大致相當。

在工程實施上,華為反應迅速,能夠在一夜之間搭建幾百個甚至幾千個基站。同時,華為將參與過海外TD-LTE 工程實施的人員調回國內,全面支持中國移動的TD-LTE建設。

“華為的競爭對手主要是愛立信、中興。 ”黃樂平分析, “愛立信的財力、技術足以與華為一較高下,但是在本土化、政府關係上不及華為;而與華為具有一樣本土化優勢、具有不分伯仲的政府關係的中興,正致力于恢複盈利,財力上拼不過華為。 ”“華為與各省分公司的關係非常密切,尤以四川、浙江、江蘇等南方省份為甚,一旦網絡出現問題,都由華為包攬解決,幾乎到了共享一套鑰匙的地步。 ”上述接近中國移動的人士稱。

基於這樣的客戶關係,在華為已經搭建 TD-SCDMA 或 GSM 網絡的省份,華為奪得新建 TD-LTE 份額的把握很大;剩下的,就是與中興、愛立信在它們的地盤上爭奪。

在4G 之戰中,華為確實握有一把可進可退的好牌,不過,這筆生意的決策者還是中國移動。如果中國移動採取平衡戰術,華為的這場4G“陽謀”也不見得奏效。不到最後一刻,誰都不敢掉以輕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