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四大心法 破解血拼迷思 採購保養品成分越單純越安全


2013-07-15  TWM  
 

 

化妝、保養品日新月異,尤其女性朋友總是容易被行銷手法吸引,購買過多不適宜的產品,當皮膚出現狀況時,也只能自認倒楣。《今周刊》專訪兩位化妝、保養品專家,為讀者破解採購迷思,並提供四大實用心法。

撰文‧辛曉昀

「唉!很多人的皮膚出現過敏、產生問題,都是亂買、亂用保養品而造成的。」談起女性對美的「莫名執著」,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科主任邱品齊醫師無奈地表示。

百貨公司、購物網站每年都會推出母親節、周年慶活動,消費者常禁不起促銷誘惑,大量購買保養品,錯誤的使用下,反而破壞了原本的膚質,荷包的損失是小事,但因為自己的不了解、不注意,而造成皮膚永久的傷害才是大事,因此採買前,不防遵循以下四大心法。

心法一:勿當白老鼠

新產品、新成分先靜觀其變首先,使用太新奇成分的產品要謹慎。由於消費者喜新厭舊,廠商也花招百出地推新品,來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但有些成分的測試還不盡周延,使用後的反應也沒有長期的市場追蹤,即使廠商宣稱已做過臨床實驗,但實驗的架構、人數、方法仍有許多爭議之處,結論也交代得不清楚,只求達到行銷目的就好。

邱品齊表示,化妝、保養品的效用,在法規考量時並非必要條件,有些只要求最高濃度限量,但相關的功能性成分,並沒有要求最低含量,所以沒有人知道哪個美白、除皺的產品最有效。有些產品的濃度添加太低,很難有效果,或是根本沒添加,產品標示上卻可能有所標示。

「許多新產品都號稱添加獨家某某成分,可以美白、淡斑,實驗上或許沒錯,但是否會產生副作用,需要經過長時間臨床追蹤,才有辦法確認。如果擔心這樣的風險,而又想美白的消費者,建議可以使用維他命C相關成分,這些上市時間較久,大致上安全性也比較不需擔心。」

心法二:當心交互作用

成分越多 越易發生不良反應第二,使用品項要精簡、選擇成分單純的產品。邱品齊說,皮膚並不需要這麼多的「補充品」,有人從早到晚所使用的保養品、化妝品品項,林林總總超過三十多樣,它們都是由化學成分所組成,在這麼多不同產品的交互作用下,皮膚出現狀況的機會反而增加。

然而,當皮膚紅腫、刺癢、長疹子時,許多廠商對此表示「這樣是在排毒」,這也是錯誤的觀念,如果繼續使用反而會造成皮膚慢性發炎、敏感性肌膚的問題,並可能造成長期不可逆的傷害。出現問題時,最重要的就是立刻停止使用並確認原因。

在化妝品標示方面,因為成分種類不同、等級、濃度、純度、比例不同,在交互作用下可能造成的結果就不同,這部分很難從產品成分的標示,就可以確認其安全性。

邱品齊提供相對安全的購買保養品方式,「盡量選擇成分表中萃取成分少於五種、產品成分種類少於二十五種,會比較單純,一天所使用的化妝品及保養品種類,也不要超過十種!」此外,一些網站如CosDNA標榜「提供化妝品、保養品訊息及產品成分查詢」,除了列舉各式各樣產品的成分,也給予產品成分致粉刺、刺激度和安全度的評比指標,許多網友將此作為購買產品前的依據。

對此,邱品齊則持保留態度:「因為光看成分名稱來斷定產品安全性,常有以偏概全或過度詮釋的問題,根本無法表示實際的產品狀況。」網站所提供的資訊參考即可,不必照單全收。

心法三:認清肌膚檢測

專櫃檢測不如在家自己檢測第三,不要盡信專櫃肌膚檢測儀器結果。部分專櫃推出「肌膚檢測」,宣稱消費前測量膚質,這樣才能買到最適合的產品,但是邱品齊表示,坊間的肌膚測試儀器準確度不明、測試流程不完整、測試結果的詮釋也很混亂,加上消費者可能剛從戶外走進室內,或是帶著妝容、剛卸妝,這時候的膚質還不穩定,並不能完整代表膚質的真正狀況。

台北醫學大學生醫材料所蔡翠敏教授建議,如果要在百貨專櫃做肌膚檢測,一定要卸妝,靜待十五分鐘讓身體與情緒平緩,肌膚的油水達到平衡後再測量,也要盡量避免溫度忽冷忽熱的影響。

邱品齊提供在家就可以做的基本肌膚檢測,晚上睡前把臉洗乾淨,並且不上任何保養品,隔天睡醒後觀察自己的皮膚。如果摸起來乾乾、粗粗的,比較偏向乾性膚質;如果摸起來油油的,比較偏向油性膚質;如果T字部位(額頭和鼻子)會出油,雙頰卻是乾燥的,就是混合型肌膚。「相信自己長期對皮膚的感覺,會比專櫃單一次的肌膚檢測還準確。」

心法四:慎防藥妝地雷

醫師背書產品 小心有詐第四,品名「Dr.×」的產品不等於藥妝品,也不見得比較安全。近年保養意識提高,「藥妝」品牌也趁勢興起,這樣介於「藥品與化妝品間」概念的產品,似乎較得消費者信賴。因此在美妝店開架區、電視或網路購物上,很容易看到許多「Dr.×」化妝保養品,其實這些產品也是讓人充滿疑慮。

「正統的『藥妝品』,是指在醫療上當作輔助目的使用,消費者必須經過皮膚科醫師診斷評估後才能使用。理論上,這些產品在一般通路上買不到。」邱品齊語重心長地說。

現在市場上藥妝產品的品質參差不齊,許多品牌魚目混珠,打著「藥妝」的名號,卻沒有相對的實質內涵。這些身著白袍人士的廣告,看似醫療或專業人員背書,其專業度和安全性仍有待商榷,而在其官網上,也很少把成分及產品真相講清楚,實在令人擔心。

「有些醫師並沒有參與開發的過程,只是配合行銷宣傳。」蔡翠敏表示,真正的藥妝品,應具有嚴謹的開發流程、公信力的實驗數據,來佐證產品所宣傳的功效,因此不能盡信坊間的產品。

邱品齊也提醒,「比起那些來路不明、標示不完整的產品,不如選擇市場上行之有年、有口碑的老字號品牌!」購買保養品前把握四原則以外,好的肌膚不只是外在的塗抹,最根本的是健康的身體內在。邱品齊表示,「作息要正常、飲食要均衡,搭配規律的運動,都很重要。」從內而外做起,才是好膚質的關鍵。當肌膚出現問題時,要向專業的皮膚科醫師問診,千萬別自行亂買產品來塗抹,以免弄巧成拙讓傷害更加惡化。

選對成分,變美又不傷荷包——功能性保養品怎麼選?

去角質

1.化學性去角質,如甘醇酸(-AHA)或水楊酸(-BHA)大多用於醫療用途,刺激性大,須注意防曬。

2.物理性去角質,如顆粒狀的磨砂產品、毛巾或刷子摩擦,使用過度易造成皮膚敏感。

3.陽離子界面活性劑(Cetrimonium Chloride)及高分子膠(如Carbopol)摩擦皮膚時會產生屑屑,只是化學反應的沉澱物,和去角質無關,還可能刺激皮膚。

防曬

1.日常生活不會過度曝曬、內勤上班族,如膚色較白皙者,選擇SPF 35 ~ 50、PA +++的產品;膚色較健康者,選擇SPF 20 ~ 35、PA++ ~ +++的產品。

2.戶外運動需求、長時間曝曬者,選擇抗水性高的防曬乳。

3.兒童、皮膚較敏感者,選擇物理性防曬,成分如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氧化鋅(Zinc Oxide)。

美白

1.經過衛生署許可的美白成分,如維他命C、熊果素(Arbutin)、麴酸(Kojic Acid)、洋甘菊萃取(Chamomile ET)、傳明酸(Tranexamic Acid)等十餘種。

2.禁用對苯二酚(Hydroquinone)與汞(Mercury)等成分。

面膜

1.不加香料、酒精和刺激性高的多元醇類,降低過敏或刺激機率。

2.PH值為弱酸性到中性(4.5~7)為佳。

3.盡量不添加容易造成皮膚過敏的防腐劑。

資料來源:邱品齊醫師著作《幸福美肌,一輩子就買這一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