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虎嗅
《小時代》還沒公映,爭議就掛滿了東南枝。中國影評第一人周黎明毫不婉約地預言稱:「一部充分展示中國人除了錢什麼都沒有的影片,一部『超級爛片超級賺錢』將超越《富春山居圖》的影片。」
微博、影評圈、豆瓣、時光網對這類電影的惡評如潮,跟其45度飆升的票房收入對比鮮明。《富春山居圖》刷出了2.9億元的票房,郭敬明則帶著他的《小時代》和他的粉絲搶佔了高達49.91%的院線排片比例,在年輕粉絲跟電影圈老字輩的口水戰裡中刷出了首週2.73億元的成績,還沒有放緩的跡象。
看得出的是,雖然權威審美還掌控著話語權,但一股「壞品位」正向市場亮出驚人的購買力肌肉。一些搶先嗅到端倪、承認並擁抱現實的商人已經成功搶灘,正在數錢。
非要聲討這類「壞品位」的邏輯之奇葩、三觀之崩壞也不是不行,但有沒有想過它不一定是「壞」,而是代表市場上興起的「新興趣味」中的一支?有沒想過,這個品位顯得壞,可能只是因為先來搶錢的這撥產品供給太粗糙?
性格學研究者樂嘉在寫郭敬明的文章裡有這麼一段:
聊天結束,我和他說,你的書我沒看過,推薦本看看吧。小四笑著說,你不是我的目標讀者,不用看,對你來講,不值得看。
看看,產品思維get√。正在跟消費權威叫板的還不單是憧憬豪門貴族、一呼百應、美男圍堵的瑪麗蘇們。消費社會的多元化已經在隱秘但浩蕩地發生,人們不再全都守看7點的新聞聯播和緊隨的天氣預報,不再都看張藝謀,《我是歌手》收視率最高的時候也再敵不過2005年超女導致的萬人空巷。
元老和新韭菜們。來,放棄藝術權威式的舊夢跟思維定勢,跟懷揣「壞品位」的新錢包們說聲你好!
這個新消費群體,長什麼樣?
虎嗅作者胡薔薇概括過90後的模樣:拒絕標籤化、永遠在線、「我喜歡」最大、自我意識開始覺醒。
實際上,90後是當下這個正在亮肌肉的消費群的一個子集。在幾週前的新浪潮論壇上,剛拍完《小時代》的郭敬明說:
為什麼看到很多大導演都有偶爾失手的時候,是因為中國電影市場觀影群體正從上一代過渡到下一代。09年的時候觀影的年齡是25.7歲,但是到了2013年的時候已經變成21.7歲。21歲,就是一個大學生,而且是一個平均數字。如果還用上一代想法拍電影的時候,那會出現問題的,因為越來越多的新觀眾加入了這個市場,但沒有提供新的類型的影片給他們,所以他們還是看那些,但總會有一種飢渴。一旦這個時候有一個新的類型,符合年輕人的東西出來的時候,其實市場就會大起來。並不是說他們創造了這個,一直以來房間裡面有一個巨大的空白,一旦有人勇敢的站出來做的時候,就會成功。
非主流正在成為主流。郭敬明抓住的不過是其中的一群。他們究竟有哪些特徵?虎嗅來試試提煉:
——把娛樂向生活無縫遷移
初級錢包們會在日常聊天裡用個囧字就很得意了;更大群的錢包們「不明覺厲」、「人艱不拆」、「智商捉急」、「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不離口;中高階的錢包會熟練使用「新技能get√」,知道「不作死就不會死」的原始出處,並且在別人說「兵長一米六」時會心一笑。
他們能迅速把任何娛樂梗給生活化,再把生活梗給放大化,企業只要能創造好梗、知道在哪幾個流通節點施力,就能借他們實現營銷的神效果。
——年齡界定失效
要是以為這群自我意識很強、趣味需求突出的新面孔只能概括成90後,想像力未免流於膚淺。90後被選成新消費人群的代表,是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很強烈。最直觀的例子是,一部4月的動畫新番《進擊的巨人》,在70後到00後都有相當受眾。
——類型化、圈層化
高帥富:屌絲。中二。玉米。動物保護。公知。單反控。90後。小清新。二次元。妹控。時差黨。少年熱血漫。族群的劃分方式更多元,每個族群有自己固定的消費符號,每個成員身屬多個圈層,他們用消費什麼、置身何種意象來證明自己是誰。
——信賴圈層內的符號品牌、趣味領袖
對傳統廣告戒備心加重,但信賴圈層內的符號級品牌、及圈層內的趣味權威。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性感玉米 推薦數碼產品、@馬伯庸 推薦圖書、@美容大王和化學家 推薦護膚品都有相當受眾。
——沒能佔據話語權,但消費力驚人
在傳統的品牌營銷手段裡,代言人像征著權威正統。但在趣味與市場的極速多元化之下,雖然代言人所代表的權威審美仍然佔領了大量話語主權,但新的買單者們正在背離他們而去,他們不但熱衷於戲謔與解構權威品牌,還無意識的形成群體性購買力、消費力來叫板權威。例如《小時代》的板磚與票房齊飛。
現如今,消費品牌本身的人格化才能真正吸引他們。請小S代言不如成為另一個小S,碧浪就把微博打造成了一個愛美、愛八卦、辣言辣語的持家少婦。
「壞品位」的真相是反權威品位,誰是先行發掘者?
到這裡已經可以給壞品位們正名。「壞品位」的攜帶者們,實際上是一波反傳統、反權威的品位消費群體,他們表達需求強烈,但不少還缺乏開發與教化,因此有時真實審美會被粗糙的目標產品所掩蓋。新錢包們仍然追逐流行,但已經不是簡單跟風,而是借流行實現個人化的生活美學、生活教養(這個觀點出自許舜英老師)。
國內市場上,已經展露了一批嗅到先機的搶灘者:
——對成熟市場的成熟品味的成熟移植
青青樹做的《魁拔I》跟《魁拔II》。製作團隊在做這部國產動畫之前,去研究動漫最發達的日本市場上,發現最主流、最安全的類型片就是少年熱血,在所有動畫產品裡有80%的市場佔有率。此外,少年熱血類型動漫都需要有一個團隊,每個成員有特定的個性,要有恩情、義氣……是不是耳熟?《泰囧》裡三個主角的個性設定也是好萊塢的經典三角。另外,《富山春居圖》製作團隊的初衷也是,你們不是喜歡好萊塢特效動作片麼……
在中國市場開發出高端鮮花配送需求的野獸派花店,借鑑的是紐約高級花店的模式。
還有一些更現成就直接把成熟市場的小眾品牌文化搬進來,比如畢加索、梵高、海明威、宮崎駿都用過的意大利記事本Moleskine也已經被搬進中國市場。
——摸索本土獨有的消費趣味
說回《小時代》,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郭敬明為《小時代》裡的拜金、物質主義的辯解正好解釋了他在做的本土化摸索:
《小時代》裡面,從大學畢業到進入社會,這中間有劇烈轉變的過程。因為大學裡面,其實大家都是公平的,站在公平的起跑線上面。但是當你畢業進入社會之後,人生觀和世界觀,你找一個工作,因為有一個女孩子比你漂亮,沒有你厲害,老闆就喜歡她,這是不公平的。在大學裡面考試不看你是否漂亮,但你找一個工作,就因為他的爸爸非常強大,家庭出生比你好,(你就輸給他)。這種情況下面,人的世界觀的動盪,各方面的動盪都非常厲害。
節操手機。這家深圳手機廠商買的不是手機,是屌絲趣味。他們嚴肅認真地註冊了「節操」和「業界良心」等商標。口號是「為中華崛起而做機」。面對指責觸屏不靈/過靈/不准的可能,他們的產品手冊裡老實地寫:「你說實話你是不是跟iPhone比的。我們一台整機的成本都沒人家一個屏幕高。國產機的觸屏都這玩意。習慣就好。習不慣。可退換。」
北京還有一家同時開了網店跟實體店的另存為雜貨店,買一切懷舊屬性的物件。鐵皮玩具。老打字機。清代琉璃手鐲。茶几沙發。民國時期的玻璃瓶。他們新近還在賣一瓶1989到1992年間的特級白干酒。
最後,少年。來回憶一下淘寶去年9月就在吶喊的淘寶賣家「小而美」,這其實是在給深度多元化、類型化的供給方提供戰場。淘寶並未給天貓讓位,這一步同樣走得老謀深算。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