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TCL集團下跌的深層次原因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4212680這二天,TCL再度下跌,直接導致新低。一個有意思的圖形開始呈現:慢漲大半年,從1.8元上漲到3元,然後短短幾天數根陰線就回調過半。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想就此探討下。
一、
這二天,較為直接的理由大概有二條:一是面板價格下跌,二是6月銷量大減。且看:
1、據WitsView最新公佈6月下旬面板報價顯示,液晶電視模組和半成品(Open Cell)在淡季效應下,廠商不願提前備貨,單月跌幅約2~5美元不等,跌勢較上月明顯,若未能控制產出,第3季可能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
查看原圖2、根據奧維諮詢發佈的最新零售規模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第23周總體銷量為7.6萬台,銷量同比下降53.7%,環比下降77.6%。對比一季度的持續增長態勢,平板電視產品銷量6月首度出現大幅下滑,但隨著月中電商企業集體展開促銷活動,對於平板電視產品銷量或起到拉動作用。
第一條是20號的消息,導致面板企業台灣群創跌停,也影響到tcl集團和京東方。第二條消息公佈是20號盤後,也導致第二天其股價表現較弱。彩電企業創維數碼和TCL多媒體在H股這兩天大幅破位,其原因大概也源於此。
二、
仔細分析的話,這二條理由均不太可能具備實質性的利空。
從國內面板的價格形成機制看,由於國內產量只能滿足30%的需求,所以價格上是參照國際市場的,即由三國四地的整體狀況決定,尤其是台灣產面板。今年上半年,日元大幅貶值,使得面板企業成本都明顯降低。如果台企出於競爭考慮降價,那麼內地企業也只能降價。加上上半年面板需求仍然低於去年下半年(傳統上皆如此),所以降價其實是合理的,從降價幅度看也是正常的。
同時,本次下降大面板降價(比如50吋)幅度遠遠高於中尺寸面板(如39吋、32吋),這反而體現一個良好趨勢。32吋是國內生產的主力尺寸,TCL集團旗下華星光電,一季度40吋以下尺寸產量佔比高達92%。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國產,所以導致台灣企業專攻40吋以上尺寸,換言之,是因為是集中生產,才導致了成本下降。這自然是好現象,看現在平板電視市場,40吋以下的電視價格已經極為便宜,但大尺寸,尤其是55吋以上高配機型,價格仍然高高在上,動輒上萬。可以想像,隨著國內產能的進一步增加,今後大尺寸的降價甚至會加速:55吋跌進四五千,65吋跌進七八千。——這不是好事麼?再說,面板價格本來就是趨降,這樣需求才能增長。
至於節能補貼,在五月底結束早有定論。六月份銷量高台跳水其實很正常。元旦狂賣,二月份同樣也是銷量跳水,為什麼對股價沒有影響?再說,電視機和其他東西還不一樣,大家都習慣於產品降價。過三五個月再買,價格下降二百元,這種吃虧在心理上是默認的。尤其是大尺寸彩電,頂多三四百的節能補貼,和五六千的總價相比,優惠有限,而價格下降也很快會彌補損失。比如海信的高端大尺寸智能電視,你五一去蘇寧看,動輒七八千,上萬也很多。加上智能電視處於一個快速成長的新興市場,本身價格降幅也會非常明顯。所以我認為這個原因更為牽強。
目前的中國每年上千萬對新婚家庭,另外房地產銷售近二年都是11億平方,加上4億台存量CRT電視需要更換,而沿海城市則剛開始停止模擬信號傳輸,綜合地看,中長期的需求是完全不用擔心的。即便是看眼下的一年半載,由於樂視超級電視和小米電視的參與,勢必讓整個行業的大尺寸電視加速平價化,需求或人氣也將被大大激活。
而且即使需求沒有預期那樣的增長,那麼國內面板的企業的盈利能力也大大強於韓日台,這一點更加不用懷疑。台灣群創和友達去年仍然虧損,直到今年一季度才弱盈利,而同期華星光電淨利率都高於10%,而且還有較大潛力可挖,二者不能比。
三、
那麼,市場真正的擔心究竟又為何呢?
我想市場的擔心,可能緣於二個邏輯:
1、在經濟危機的可能性下,作為非必需耐用品的電視機,估值顯然要下降,因為按常理,電視機可以不更新,或延後買。這是宏觀或中觀方面的擔心。
2、從微觀的角度看,在經濟危機的情勢下,可能對TCL集團產生不利影響。這從估值的測算可以解釋地更清楚。以目前的業務架構,TCL集團無論如何價值都很難低於300億,現在確實是低估了。但是從增長的角度,市值的進一步動力,需要來自於第二條產能和其他主營的進一步成長,如果二者皆好,那麼市值底線就要去500億了,這樣低估實在太離譜了。如果沒有了增長,低估就談不上太委屈,低估畢竟有限,而且按如今的指數點位,低估的股票一大把,不獨委屈你一個。
這是市場的真正擔心,如果形勢不好,政府沒有實力繼續幫忙上第二條線;需求不利,擴產也沒有多少意義,耽擱下去,意思就不大了。不僅如此,需求惡化後導致面板重進虧損週期,那更沒得談估值了。甚至,市場會有一個印象,你本來就是一家高槓桿低盈利的企業,攤子太大,負債很高,由盈轉虧是很快的,不確定性很強,虧起來還指不定怎樣呢。
我想對這二個邏輯,稍微展開聊聊。
1、宏觀上的擔心是非常合理的。就現在的時點來看,對於未來三五年的可能性,我想只有一個分歧,那就是:未來究竟是深度經濟危機,還是長期衰退或蕭條。經濟景氣或股市牛市是不用幻想的。按我的看法,總體偏向後者。具體理由,本文就不寫了,會在下一篇《後市展望暨半年小結》裡詳述。如果是長期蕭條的局面,那從結構性機會的角度看,面板業仍然是最具代表性的投資方向,不論從產業升級、需求結構,還是行業前景,和個企發展,具備高概率高賠率的特徵。
2、第二條,我重點闡述下。結論是:擔心是可以有,但無需過慮。原因是,如果形勢急轉直下,那麼目前規劃的產能也不可能完全開出來。比如友達在上海的龍飛光電肯定就終止了;南京熊貓的項目估計也很難說,本來他也沒太強實力;分三期上馬的蘇州三星的後續二期自然也擱淺;加上京東方的重慶線主做小屏,這樣最終可能只有三條電視面板新線勉強開出,即使未來需求絲毫不增加,那供需局面也不會太差。而華星光電,有自己的終端出口,總產能還只能滿足自己的一半面積,有啥好擔心的呢。
也有朋友擔心資金。其實資金是完全不用擔心的。TCL集團,經營層面,未來三年無疑處於歷史上現金流最好的年份。僅僅華星光電,估計每年可以貢獻60億以上的現金流(25億淨利+35億折舊),其他業務也可以提供15億以上的現金流。從財報看,11年的經營現金流是16億,12年增加到39億,就是明證。而去年的華星光電的經營,只有一個季度的滿產,且這個滿產,和今年的滿產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今年下半年才是真正的滿產,上半年和去年四季度只有八九成。所以,未來三年,TCL集團可以從容地考慮,究竟是降低負責和槓桿,或適當增加投資,或考慮收購整合。在經濟不好的年份,三年有250億現金的創造力,賬面還有170億現金的儲備(長期債務才86億),有啥好擔心的呢?即使按兵不動,也是非常主動的,我想這是關鍵的一點。
即使在長期蕭條或衰退的局面下,華星光電近三年的盈利也將仍然具備高保障性,因而其現金流也確定性很強。其他業務即使在惡劣情形下,要整體由盈轉虧也不容易,畢竟其各條戰線,目前多處於良性狀態。退一萬步,06年07年這樣的困難是肯定不會再現了,近三年要TCL集團整體上進入營運困境是極小的概率。
從國際競爭角度,可能性也很小,看得出目前韓國的策略是和中國合作,抑制日本和台灣。日本是整體實力猶存,所以韓國需要警惕他中下游捲土重來;而台灣雖然在終端品牌上很弱,但中上游實力不可小視。只有中國和韓國的差距,遠大於十年,上中下游都不構成危險,是最合適的棋子。所以,三星放心向京東方採購,三星參股華星光電15%,廣州LG項目也讓創維參股10%,都是實例。實際營運上看,國際市場上日企收縮留下的巨大空間,也足以讓TCL好好消化。
終上所述,我仍然堅持,TCL集團股價目前的下跌,是牛低頭挖坑喝水,接下來只有上漲的可能性。而下跌的原因,有一定的合理性,無論是圖形技術層面,還是基本面邏輯,但都是有限和暫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