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再說投資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3724952
很佩服微博大V計兮,有把我早先的這篇文章從哪裡挖了出來,隨便一推薦,就是幾百個轉發。既然微博裡這麼多人覺得有價值,就搬到微信上和大家分享吧。這篇東西是前年在公司內部做培訓時候的講稿。

  做投資這麼多年,經歷過很多的反覆和波折,應該說,投資之路並不平坦,正像巴菲特所說價值投資簡單但並不容易。

  說它簡單,是因為投資的基本知識就那麼一些,它並不需要高等數學或者精深的行業經驗。投資醫藥行業並不需要你成為一個像醫生這樣的專家;投資精細化工也不需要你親自到實驗室去做試驗。巴菲特的習慣是每天讀財報,費雪的招數更簡單,那就是「閒聊」。

  但是,大師的方法很多時候是有誤導性的。巴菲特之所以可以通過讀財報找到好企業,一方面是因為他面對的是公開市場的股票投資,面向的企業已經做到了規範管理和財務透明,因此,財務數據就包含了企業經營的真實信息,更重要是他研讀的是成熟資本市場上的企業的財報。如果是中國的企業,你可能還需要對數據的真實性做去偽存真的判斷,還需要對數據背後的事實有所瞭解;另一方面,在巴菲特從事投資之前,已經得到了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的悉心相授,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的學歷也不是蒙的。也就是說,在開始之前,他已經做好了關於投資的知識儲備和方法論的把握。

我輩愚頑,沒有這樣的造化和機遇。投資業在國內的真正興起也就是近十來年的事情,投資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經驗也就是近幾年的事情,很多方法論的東西更是囫圇吞自國外,有限的本土經驗又不足以融匯國外理念,行業的幼稚魯莽自然難免。

  好在我們這個行業的精英有一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勤勉。很認同巴菲特簡單但並不容易的觀點,關於投資的知識儲備真的是只要勤勉就可以解決的,而方法論的東西也完全可以通過勤勉來悟到。有人說投資30%是技術,70%是藝術,這個藝術其實就是你對投資的悟性,而悟性一定是在看過了1000家企業以後,通過對企業本質千錘百煉的揣摩之後獲得的。

  至於怎麼看和怎麼揣摩,那就要用上費雪的「閒聊」法。尤其是國內企業,光看財務報表肯定是不管用的,財務報表只能作為第一手的事實的印證,而事實就是來自於「閒聊」,和企業員工、競爭對手、行業專家、上下游企業、工商稅務、主管部門等各方面人員的閒聊,來印證、佐證或證偽。

  知識儲備、方法論和勤勉,這說的是投資行業入門的簡單,但真要在投資行業有所作為成為行業翹楚,那麼,它其實一點也不容易。

  雖然只是在這個行業浸淫了5、6年,但勉強也算得上資深了。因此,也親眼看到了很多人在這個行業的沉沉浮浮,也看到大量的新人不斷湧入。有一點感受是,很多人,尤其是新人,對投資缺少敬畏,以為只要進入了這個目前炙手可熱的行業,就以為掌握了開啟財富的密碼,就以為具備了對創業者和企業指手畫腳的資格。誠然投資者因為站在宏觀角度,有縱向深入和橫向比較的優勢,而企業的經營者往往沉浸在行業和企業的實務之中,難免會有見樹不見林的缺點,但這決不是投資者可以對企業任意言說的藉口。好企業的基因是天生的,我們不能指望基因突變的事情在企業身上發生,投資者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給錢和給規範,前者是給予那些具備優質基因的企業以發展的動力,後者是要讓他們將決策納入到程序的軌道上,避免盲目和隨意,至於具體的戰略和戰術,你就算是自以為掌握了靈丹妙藥也不要輕易拿出來。因為一個具備優質基因的企業和團隊,他們才是最瞭解自己和瞭解行業的人,你的那點三腳貓功夫他都想不到,只能說明企業的基因還是不夠優質。所以巴菲特說投資就是發現優秀的企業和優秀的企業家,然後讓開道,為他們鼓掌加油。

  但是,怎麼才能找到優秀的企業和優秀的企業家呢?這也是投資之所以不容易的地方。

  做投資的人,誰都會拿行業、政策、模式、技術、團隊說事兒,這些也都是投資人需要用心考究的事情,但是一個企業的快速發展,決不是這些要素的疊加。互聯網行業夠好,模式夠先進,你也不能說團隊不優秀吧,照樣很多企業就倏忽之間不見了。那是因為決定企業興衰的,除了行業、模式、技術、團隊這些必要的東西之外,最重要的是決策。行業、模式、技術、團隊可以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決策本身。作為企業的經營者,每天要面對也就是一樣事情,就是做判斷,做決策。決策伴隨了企業發展的全過程,小到要不要見某個客戶,大到要不要打這個市場,一念之差,謬之千里。你看起來哇哈哈的發展順風順水,但你不知道它還做過關帝酒,經營過童裝;宋衛平肯定為10年以後的冒進後悔,馬云也肯定為當年接受雅虎的10億美金而捶胸,我們不知道的例子不曉得還有多少,企業經營就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修正的過程,誰也不能保證自己的決策每個都是正確的,但是至少他們的戰略是正確的,然後還具備極強的修正的能力,這種能力也是優秀企業和優秀企業家的基因。作為投資人,你要錘煉的是發現這樣的基因的能力。有一句話叫做「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豬當然飛不起來,但你要知道風口在哪裡。每個行業都有這樣的風口,前幾年開始,鋰離子電池一派火熱,大量資金密集於材料、動力電池等領域,但是當很多人在爭論鋰電池的發展路線是磷酸鐵還是錳酸鋰還是三元的時候,當很多優秀的企業家和技術專家為超級電容還是混合動力糾結的時候,生產電解液的江蘇國泰默默賺著大錢,塗布機、捲繞機、檢測、封裝企業活得有聲有色,因為只有他們是站在了行業的風口上,而那些材料廠家和終端應用廠家,以為找到了風口,回頭發現那其實是一個風洞。這又回到了紅杉資本莫瑞茲的投資於賽道還是賽手的問題,賽道就是那個風口,賽手就是傳說中能飛起來的那頭豬。

  風口很難尋找,優秀的企業家從來都是稀缺產品,所以,作為投資人要找到這兩樣東西還真是難上加難,何況古人還說過,「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說明成為優秀的投資者是比成為優秀的企業家更難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