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胡勝正、王健全、連玉蘋、魏啟林開藥方 更開放、更自由 找回台灣吸引外資魅力

2015-07-27  TCW


台灣FDI(外人直接投資)不只是單純的指標數字,在數字背後,凸顯的是台灣從產業到政治各種問題。《今周刊》向產、官、學界權威及專家,尋求解方。

台灣下一步,該怎麼走?

撰文•楊卓翰

權威經濟學者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前所長 胡勝正需要新機會!開放新產業才有新投資

過去十年外人投資不斷下滑,反映一個問題,就是傳統製造業在台灣留不下來。現在帶動製造業成長的,已經不是生產技術,而是跨領域的服務與應用。例如設計,其實是可以增加製造業的附加價值;或是軟體,例如App應用,或是人機介面等,成為硬體的賣點,蘋果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這些創新產業,台灣都沒有,政府的態度還是很保守。

就是沒有創新,台灣人只好都跑到國外去創業。例如網路公司像YouTube創辦人陳士駿、電子商務像阿里巴巴的蔡崇信,都在國外做得不錯;但是在台灣,資金卡、法令卡,這些人的創意沒辦法變成創業。年輕人既沒有資金、也找不到支持,就像汽車空有引擎,但是沒有汽油。

台灣因為沒有投資機會,所以錢都往國外跑,國外的錢進來,也只會往股市跑。如果要重新點燃外人投資,我們要先想,我們希望他們投資什麼?台灣現在要開放的,已經不是製造業,而是像教育、醫療、電子金融這樣的新興服務業,或是把IT應用到服務業的新產業。這些新產業不但可以吸引資金、人才,也能帶動製造業,創造新的價值。

產業專家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王健全不要半吊子!學新加坡的市場化和自由化

台灣如果在自由化和市場化,能夠多點努力,我們現在的外人投資不會那麼慘。

國內自由化喊了很久,但是很多法案都過不了,例如自由經濟示範區。我們的主管機關從財政部到金管會,都是以管制為主,而不是發展為主。

例如金融業。很多金融商品,香港有,台灣不准賣,金融機構在國內找不到投資商品,所以只能去國外找,所以台灣的業者賺不到錢、金融人才也找不到工作。如果台灣開放金融商品,就會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吸引國外的投資進來。

市場化方面,雖然租稅法令上,台灣的企業所得稅已經很低,但白領階級不來,就是因為我們的個人所得稅太高。

而且,租稅法令的行政權,是掌握在租稅官員的手上。很多外國企業看了我們的產創、租稅條例,覺得OK;但來了之後,發現還有一層行政命令與細則,租稅官員都有自己的解釋或內規,透明性和一致性都不及格。

新加坡,就是把人才、租稅環境都先做起來,讓它符合國際市場規格,清清楚楚,企業自然願意投資。所以從金融、生技、醫療觀光到休閒博弈,台灣都比他們先說要做,新加坡卻後發先至,現在都是亞洲獨步。台灣若要吸引外人投資,先像新加坡做好自由化和市場化,才有辦法。

官方意見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處長 連玉蘋突破小市場!融入區域整合的腳步不能停

國外企業來台灣,第一個問的一定是「商機在哪裡?」但是,台灣市場太小,兩千三百萬人,有多少消費者?所以我們要把餅做大,吸引商機,就是要靠鄰近的大市場,當作跳板。

很多人第一個想到就是中國,這方面的確很敏感;不過,除了對岸,東協也離我們很近,也是一個迅速發展的市場,可是我們卻還被東協的區域整合排除在外。

我們在招商時,接觸到的外商企業,他們最關心的都是我們對外的連結,透過台灣進入其他市場的機會大不大。外商來台灣做生產基地、設計中心也好,看的是我們與他的主要市場有沒有簽FTA(自由貿易協定),所以中長期,我們還是要融入區域整合的腳步,這是我們能跳脫困境的重要因素。

業界看法 國票金控董事長 魏啟林降「隱性成本」!才能重新啟動投資

就經商的「顯性成本」來看,台灣的確便宜又大碗。但為什麼外人直接投資一直起不來?原因就是台灣政治環境造成的「隱性成本」,讓國外企業不敢來投資。政治的隱性成本,簡單來說就是政治內鬥、政策不連續、民粹化。

舉例來說,台灣的很多審核程序,看的不是法令,而是民意。就算一切合法,遇到輿論攻擊,政府還是不敢放行。像台積電的中科案,搞了五次環評還動不了,就是最好的例子。這也是為什麼在洛桑管理學院(IMD)台灣競爭力的報告中,和政府相關的政府效能等項目,分數都是吊車尾。

當民意凌駕於既有的法治,企業就會無所適從,特別是一切都照規矩來的外國企業,因為他們看不懂嘛!政府要鼓勵投資,與其拚命招商,不如先把國內的政策環境透明化,讓它更穩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