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缺乏想像力 是大腦騙了你

2013-04-08  TCW
 
 

 

人們都知道,英語裡有個單字叫作「偶像破壞者」(iconoclast),這個字出於西元七二五年,當時羅馬帝國皇帝利奧三世,在皇宮大門摧毀了耶穌的金色偶像。此後「偶像破壞者」就用來指對偶像、權威、秩序不服從的人。

我將偶像破壞者下了操作型定義:「完成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的人」。這個定義意味著偶像破壞者與其他人不同。

援用舊經驗,大腦較省力

首先要明白,大腦的生命是有限的。它是一種身體器官,需要消耗能量,也跟任何機器一樣,會遭遇資源有限的痛苦。所以,大腦設法盡量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做事。這就是多數人開始有問題的地方,也是成為偶像破壞者的最大障礙。

例如,當大腦面對來自眼睛的資訊流時,會以最快速有效的方式詮釋這些資訊。考慮到大腦運作時沒有太多備用能量,所以這意味著它必須同時借用過去經驗和其他來源(如別人的說法)的資訊,使得看到的東西產生意義。

這種事隨時都在發生。大腦為講求效率走捷徑,不過由於進行得實在順暢,我們很難察覺這個過程。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我們對世界的感覺是真實的,但這些感覺其實只是我們想像的幽靈,我們卻信以為真。

如果要以一句話形容偶像破壞者的大腦,那將是:它以與其他大腦不同的方式觀看。

偶像破壞行為始於知覺。更精確的說始於視知覺,所以想要像偶像破壞者一般思考,首先就要用與他們相同的方式看。

在視知覺過程中的每一步驟,大腦捨去許多片段的資訊,然後使剩餘部分逐漸同化為抽象的部件。在這過程中,經驗扮演著重要角色。大腦以它最熟悉的方式看東西,所以要能以偶像破壞者的眼光看事物,關鍵在於觀察你從未見過的東西。

透過強迫視覺系統以不同方式去觀看,你可以提升新領悟的機率。看來似乎極為簡單,但也並非十分容易。對多數人來說,年紀越大似乎越難有創造力。但想像力根源於打破這些固有類型的能力,不以「人們以為它們是什麼」,而是以「它們可能是什麼」來看東西。

全球娛樂界最偉大的創新者之一──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也是偶像破壞者,因為他做了一件沒人認為做得成的事。他把動畫卡通從電影預告片,變成了正式放映的影片。

迪士尼從孩童時期就喜歡繪畫,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迪士尼開始靠為廣告和信箋的信頭作畫賺錢。不久,製作電影院促銷幻燈片的堪薩斯市幻燈片公司,雇用了這位十九歲的畫家製作廣告插畫。

迪士尼顯然把握住了將繪畫與電影技術結合的觀念。他不是為電影本身工作,但他的作品也會投射在銀幕上,雖然都只是單幅的漫畫。這些視覺影像(通常畫在紙上觀賞的漫畫)在銀幕上比原圖大多了,而且這些影像對迪士尼的視知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電影科技的耳濡目染之下,引發了迪士尼的想像力。如果他能把漫畫轉變為動畫電影,結果會如何?

工作之餘,迪士尼開始實驗為自己的畫作拍照。那時好像沒人注意到,但迪士尼的實驗改變了他對自己畫作的視知覺,至此,他很快的認為自己不再是插畫家,而是動畫製作者。

動畫並非迪士尼發明的,但他把動畫帶入所有人認為不可能的領域;當迪士尼決定製作自己的動畫來當電影放映時,他就成了偶像破壞者。

用新經驗轟炸,擺脫窠臼

迪士尼的故事中最有趣的是:他並不是某天一覺醒來,突然想到他要創作動畫長片。迪士尼的靈光乍現根源於知覺的轉變,而這種改變打開了想像力的閘門。知覺與想像力密切相連,因為大腦用同一個系統執行這兩種功能。你可以把想像力想成正好是把知覺的機制反轉。想像真正的新奇觀念之所以困難,與知覺系統如何詮釋來自眼睛的視覺訊號有關。不論大腦對知覺做了什麼限制,它自然也限制了想像力。

為了讓思想具有創造性,我們必須跳脫仰賴經驗的分類循環──或者馬克.吐溫說的「教育」。對多數人而言,這不會自然發生。往往我們越努力去嘗試不同的想法,這些類別越難打破。有一種比較好的方式,一個動搖大腦、使它脫離對所見之物先入為主的成見就是:用新的經驗轟炸大腦。只有如此它才會脫離以效率原則運作的方式,重新配置神經網絡。

對抗分類的一種有效策略就是直接面對它。不論對人或想法都進行分類,寫下你想到的類別。草草用幾個辭彙描述一個想法,使用類比,你會很自然的退回到你熟悉的東西。允許自己隨意寫下直覺反應,唯有在你能有意識的面對大腦對類型的依賴時,你才能越過界限去想像。(本文摘自第一章、第二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