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香港該當有《壹週刊》 楊懷康

2013-04-11  NM
 
 

 

早前《壹週刊》踏入第二十四個年頭。碰巧,那個星期美國最大的傳媒公司時代華納(Time Warner)宣布分拆旗下《TIME》、《Fortune》、《People》等雜誌,成立新公司,以特別股息的方式派發新公司的股份給股東。我借此機會跟同事分享了一些對印刷傳媒 —— 主要是週刊 —— 的管見。一望而知,時代華納這個安排不是為了別的,而是不想雜誌業績拖累其CNN電視、電影的生意,打擊集團股價。憶昔在那網股炒得火紅的二千年,網絡公司AOL跟時代集團合併、以之冠名,目的就是借助《時代》週刊這個老字號替集團省招牌。十三年後,AOL銷聲匿跡,而《時代》週刊則被視為佗衰家、搭沉船的負累,此又能不令人欷歔?終止印刷版

在此之先時代華納試圖將雜誌業務跟另一間出版公司合併。這宗買賣最終做不成,美國人對雜誌業務的前景如何,恐怕也不用多說了。電子傳媒真的會像個人電腦取代打字機那樣,把印刷媒體打個稀巴爛嗎?《時代》週刊在1923年面世,今年剛好是其九十周年。儘管這份週刊將繼續出版,但像鬼子佬說的,一切已盡是像大字報般寫在牆上了(the writing is on the wall),印刷傳媒的前景大事不妙,已然是不可逆轉的事實了。君不見一向跟《時代》競爭的《US News & World Report》及《Newsweek》已先後終止印刷版,改而只出網上版了嗎?

未肯投降

《壹週刊》的歷史遠不及《時代》那麼長,三分之一也不到;我們遠在地球另一邊,而香港的經營環境亦跟美國不盡相同,可是跟《時代》一樣,我們也面對來自網上的挑戰。別的不說,我們現今的銷路只及歷史高峰的一半左右而已。可堪告慰的是,不少讀者打從第一天起便支持我們至今;整體而言,印刷版銷量雖是下跌,讀者人數可在七十萬的水平大致不變,那可能是歸功於不斷增加的電子版讀者吧。不過從分拆雜誌業務獨立上市的部署來看,《時代》週刊顯然還未像其競爭對手那樣舉手投降。《壹週刊》亦然。這幾年來我們都在不斷求變,尋找生機。早在十七年前互聯網起步之初,我們已推出網上版(在此謹向拔刀義助的黃岳永兄致謝),至今電子版《壹週刊》仍在努力適應新的生態環境。即使是印刷版我們也沒有投降,在A、B書之外,先前推出了《+One》,這個嘗試更又贏得市場的認受。不管當下的環境如何艱困,只要不舉手投降,我有信心印刷媒體是不會步恐龍的後塵,為歷史淹沒的。

《經濟學人》令人鼓舞

即以歷史幾乎倍於《時代》的《經濟學人》週刊而言,便有令人鼓舞的表現了。這份堅持以「報紙」自居的週刊在1843年出版,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年的歷史;在互聯網、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年代,在擴充電子版的同時,其印刷版銷路還在往上攀升。半個世紀前,即是這份「報紙」面世超過一個世紀後,其銷量不過是三萬份而已。到了今天,其全球銷量已漲升五十倍至150萬份,當中北美的比重超過一半(八十八萬份),銷量比老家英國還要多。這份大有英國本色的「報紙」顯然能美國人所不能,把《時代》、《US News & World Report》及《Newsweek》都比下去了。《經濟學人》有什麼過人之處?那當然離不開其內容了。他們夫子自道,其內容抓緊時事脈搏、加以議論,故此是報紙而非期刊。這份「報紙」以文字為主,圖片不多,等到2001年才開始彩色印刷(敝刊打從1990年面世即已全彩色製作),故此遠說不上圖文並茂。

才智見地為賣門

版面既「齋」且素,其內容又何以取勝?主要靠一個支柱撐起三個元素:intellegent analysis, discussion and debate —— 無論是分析、討論及針砭時事皆有才智見地;既為「報紙」,其內容不一定雋永,但讀來則讓人嗒落有味、啟發思維(敝刊從來都以「過癮、好睇、有料到」為標榜,以趣致為取向)。換言之,《經濟學人》的內容抓緊大家關注的時事動勢,不失時效、顯見才智地從不同的角度為讀者分析、討論,探討大家關心的議題;故此這份報紙並非讓讀者拿來消閒的。不過這亦非一份古肅乏味的學究刊物,無論是其標題、內容或圖片說明都散發英國人獨有、令人回味無窮的wit。

這個英國人獨有的wit是什麼?鄙人哪夠功力說出個究竟來?說到底,wit之為物,只可以意會而不可以言傳;勉強要說上幾句嗎?極其量只能從負面着墨,說什麼不算是wit。首先,wit讓人細味箇中精要發出會心微笑,故此既不嘩眾取寵亦不胡鬧,但對讀者有要求,要他們下點心思、加上閱歷才嗒得出箇中味道。即以奧巴馬那以JOBS(Jump Start Our Business Act)為名的刺激就業法案而言,推出一年多而了無成效 —— 主要是中小企給美國的證監會卡死集資有困難 ——《經濟學人》報導其事,以「還是不行」(Still not working)為標題,這三隻字語帶雙關而顯見心思。話說戴卓爾夫人在一九七五年出任保守黨史上第一位女黨魁,四年後一舉擊敗工黨而為英國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競選之時,她聘用Saatchi and Saatchi設計廣告,當中最是膾炙人口的一幅海報,畫面是待領失業救濟的蜿蜒人龍,標題三隻大字:LABOUR ISN'T WORKING。海報傳遞的訊息清楚不過:工黨無能以致工人沒工開。《經濟學人》那三隻字標題概括了他們對奧巴馬刺激就業法案的評價,指他跟三十多年前的英國工黨一般地窩囊。

精兵制致勝

我不知道是怎麼樣的高手花了多少時間才推敲出這個標題,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份報紙非高手不用。據《維基百科》說,其全球的編採隊伍只不過是七十五人,當中五十人在其倫敦總部上班,其餘廿五人散布全球。依我看,精兵制正是其成功經營之道。須知在通脹肆虐的年代,不管生意好壞,人工總是要加的。故此愈是歷史悠久的刊物 ——《經濟學人》的歷史比誰都要長 —— 其人工皮費的比重亦愈大。即使不用面對電子傳媒的衝擊,要是不行精兵制,傳媒早晚會為人工皮費拖垮。愚見以為,《經濟學人》長壽,而內容歷久常新,精兵制之功也。當然,世界上只有一份《經濟學人》週刊,但他們卻不是唯一賺錢的印刷傳媒(敝刊同樣有利可圖)。《BUSINESSWEEK》虧本而為彭博通訊社收購,改版經營,現今又是一盤賺錢的生意了。於此可見印刷傳媒前景並不是不少人說的那麼悲觀的。

香港應該有份《壹週刊》

還有,我跟很多同事都堅信,此時此地,香港還是應該有一份《壹週刊》的。我們並不孤單,數以十萬計的讀者顯然認同我們這個看法,打從第一天起他們便拿出真金白銀支持我們。天曉得我們會否像《TIME》那樣有九十年的歷史,更莫說像《經濟學人》那樣有一百七十年的歷史,但我們應該是有未來的。

補白

生產分工妙不可言岑醫生告之,高科技植牙設施幾為瑞典、瑞士及芬蘭瓜分。英美以至日本等先進國家反而怯場。瑞典、瑞士及芬蘭的人口加起來不過兩千萬之數,牙齒護理市場有限,竟又發展出最尖端的齒科技術。國際生產分工,奇妙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