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Q之父公開 孩子手機分心症解方

2015-03-23  TCW
 

一位是被稱為「EQ之父」的當代領導學大師,一位是寫出管理學聖經《第五項修練》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與彼得.聖吉(Peter Senge)首度攜手,這次他們要改變的不是企業,而是教育。

「智慧型手機與平板正在摧毀這個世代的孩子,我們必須拯救他們!」高曼在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非常沉重的說。

一九九五年以《EQ》(情緒智商)一書,顛覆傳統IQ(智商)至上的社會價值觀,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企業領導學理論,高曼近年來卻將重心從企業轉向學校教育。

高曼所參與成立的教育機構CASEL(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 and Emotional Learning,學業、社會情緒能力學習的協同機構),倡導從幼兒園到高中各級學校教育中融入情緒學習課程,開啟了全球情緒教育運動。

二○一三年,首位提出「學習型組織」概念、專長系統思考的聖吉找上高曼,兩人都對未來世界的發展感到憂心。他們發現,在科技高度發展下,世界的依存度越來越高,棘手的問題與毀滅性的危機層出不窮,但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卻日益下滑。

「我們正處於一個史無前例的生存環境,」高曼指出,這一代孩子在一個人類有史以來充滿最多讓人分心事物的環境中長大,注意力越來越弱。「他們一出生就被網路及數位產品包圍,被各式各樣的App(軟體)牽引著走,」而這群App世代的孩子最大的危機,就是喪失了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過去當電視發明時,也有學者提出類似的警告,但是高曼認為,手機與平板的影響力高過電視百倍。「以前你得回到家才能看電視,現在你是二十四小時把手機帶在身邊。」

「人類的腦功能是根據與其他人面對面的互動而設計的。但當前的孩子卻花上無數個小時,一個人面對著螢幕,」高曼說:「我的擔憂是,孩子會因此而分心,無法理解自己、管理自己、了解他人,這會造成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的毀滅性影響!」

於是,他與聖吉兩人合力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將腦神經科學、心理學、人類行為學與組織管理學等跨領域知識彙整在一起,歸納出三大未來教育新焦點,且需要在最傳統的學校學習中落實。

要培養專注力玩偶當呼吸夥伴,降低浮躁

第一,必須讓孩子先學會如何專注。

場景拉到美國紐約,哈林區一間以西班牙裔為主的學校裡。十幾個八歲的孩子躺在教室地板上,肚皮上各自放著一隻填充玩偶。

當老師數著「一、二、三、四」時,孩子們一邊深深的吸氣看著玩偶降下,再重複一次指令時就吐氣讓玩偶跟著肚皮升起。

這個名為「呼吸夥伴」的遊戲,能讓原本心情浮躁的孩子,在短短幾分鐘內就安靜下來,同時還能提升專注力,效果甚至可以維持一整天。曾有一位老師因為課程更動而沒有進行「呼吸夥伴」,結果全班亂成一團。

高曼指出,專注力與管理破壞性情緒的迴路是同一條。當人心煩意亂時,腦中負責處理緊急狀態和威脅的「杏仁核」就會啟動,神經迴路會傳遞訊息到掌管決定、執行的中心「前額葉」,送出阻隔信號,也就是說,杏仁核會「劫持」前額葉,讓人做出可能會後悔的事。如果前額葉的神經迴路夠強壯,就能管理生氣、煩惱、失望、恐懼等負面情緒。

「呼吸夥伴」正是訓練前額葉神經迴路的一種方式。孩子在專注呼吸的過程中,會不自覺的去觀察與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懂得如何克制衝動。

根據一份長達十四年的研究,專注力與自我控制力強的孩子,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學術能力測驗)分數比其他人高出二百一十分,出社會後的錢也賺得比較多。「這比孩子的小時候的智商或父母的社會地位更具影響力,」高曼說。

要培養感受力互動玩鬧,更能學換位思考

然而如果過度專注在自己身上,也會變成自我中心,這就需要第二步:理解他人感受。

在一個名為「關懷教室」(Caring Classroom)的空間裡,一個國小二年級的班級正在進行腦力激盪,思考老師出的題目:「如果你懷疑蠟筆被某位同學拿走了,什麼樣的處理方式最好?什麼樣的作為只會把事情變得更糟?」

有趣的是,經過這樣的模擬討論之後,全班一致同意氣沖沖的興師問罪是最糟糕的處理方式,並認為最好的方式是先跟對方聊聊,站在對方的角度,了解對方的狀況後再決定如何反應。

類似的問題還有「如果你同學慫恿你吸毒,要如何拒絕同時又不失去這個朋友?」高曼說,這些都是孩子在求學過程中會遭遇到的棘手難題,如果能讓孩子提前訓練思考,找出可以同時兼顧他人感受的處理方式,未來在做任何決定時才會更加面面俱到。

然而與專注力一樣,能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只有在傳統的學校環境中培養,科技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高曼指出,人類的神經系統是針對面對面的互動所設計,而不是螢幕、電子郵件或簡訊。「當我看著你的時候,大腦會即時讀取數千則訊息,告訴我下一步該怎麼做最適合,」高曼說:「但在網路世界裡,我們只能接收到單一訊息,」

這就導致社交大腦無法告訴情緒迴路該如何因應,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喪失解讀與理解他人的能力。「丟掉所有的數位產品,讓孩子好好的跟同伴玩鬧吧!」高曼說。

從專注自己到關懷他人,最後一個能力,是用系統思考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要培養解決力系統思考訓練,六歲也能學

所謂的系統思考,指的是跳脫出眼前的表象,看出事情的前因後果,從而找到問題的癥結點。這個能力,也許對一般的成年人來說都很難培養,但對聖吉來說,只要經過訓練,六歲的孩子都能做到。

聖吉在新書《未來教育新焦點》中舉了一個實際的例子。三個孩子因為爭搶一個遊樂設施起了口角,原本是朋友的三人,吵到幾乎要大打出手。事後該校老師運用系統思考的方式,讓他們重新回想整個過程,孩子才發現,問題的根源並不在遊樂設施上,而是其中一人說了傷人的話。

令人驚訝的是,當三個孩子把整個吵架過程視為一個系統時,原本的火爆情緒與相互指責消失了,反而開始討論起「如何可以不吵架」。結論是:「說對不起或許能抵消掉一些負面感受,最好的做法,是用正面的話取代傷人的話,讓整個系統變成正面循環,」甚至,在討論的過程中,他們也更多了解了彼此的感受。

如今,三個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但至今都是很好的朋友。

「真正的領袖,是能夠用系統思考的方式洞悉全局的人,」聖吉說。傳統的教育方式是由上而下的單一縱向路徑,缺乏彼此之間的橫向聯繫,培養不出綜觀的眼光,這一點,在亞洲更為明顯。

大師看台灣教育考試比數位分心,危害更大

高曼直言,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度強調考試的能力,把考高分、獲取最多知識定義為成功。

更糟糕的是,在孩子可塑性最強的時候,限制他們與同伴互動,只一味要求他們專注在書本上,這樣的危害一點不亞於整天盯著螢幕。

「看看你們最優秀的企業領導人,有哪幾個是在學校拿高分的?」高曼說,不管你在課業上表現多傑出,如果沒有團隊合作的能力,沒有溝通協調的能力,沒有管理自己的能力,未來在職場上最多只能達到平均數。

「讓孩子花時間去看著其他人,聽其他人說話,了解他人的感受吧!只是捧著書本或盯著螢幕,他們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學習!」高曼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